(2009年8月13日中国共产党三明市第七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4号,以下简称国务院《意见》)、省委八届六次全会精神和《福建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福建省《实施意见》)、《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纲要(修编)》,进一步推动三明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又好又快发展,结合三明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全面把握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与总体部署
(一)领会重大意义。国务院《意见》是党中央立足战略全局和长远发展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描绘了宏伟蓝图,为加快福建发展指明了方向,标志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站在了新的起点上。福建省《实施意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阐明了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新目标、新思路、新举措,是在新的起点上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为三明加快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为苏区、老区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为我市先行先试拓展了广阔的空间和领域。各级各部门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战略决策上来,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上来,倍加珍惜这一重大历史机遇,全力以赴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努力实现三明又好又快发展。
(二)把握总体要求。国务院《意见》和福建省《实施意见》确定的总体要求,是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推进三明发展必须始终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国务院《意见》、福建省《实施意见》,从维护中华民族核心利益、促进祖国统一的大局出发,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按照“六个着力”要求,靠改革、靠开放、靠创新,坚持“四个重在”、“四求先行”,提升思路求作为,精心谋划求作为,突破重点求作为,艰苦奋斗求作为,围绕“十大举措”、构建“十大支撑体系”,进一步突出发展、注重运作、凝聚合力、弘扬正气,发挥三明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的“前锋、基地、枢纽、支撑”作用,实施“工业强市、生态立市、科教兴市、开放活市”发展战略,落实“强化主轴、壮大两翼、块状推进、连片发展”的区域发展思路和“突出工业、提升工业,加强农业、做特农业,培育三产、搞活三产”的产业发展思路,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推进现代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明台交流合作,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努力把三明建设成为连接沿海、辐射内陆、联动周边的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增长极,成为经济持续发展、文化更加繁荣、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人民安居乐业的和谐区域,为全局作出更大贡献。
(三)明确发展定位。围绕国务院赋予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四大战略定位,根据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基本格局、基本态势,立足三明的优势与基础,着眼长远发展和更大作为,提出三明又好又快发展的四个定位:
——海峡两岸交流合作重要平台。围绕构筑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依托海峡两岸(福建)现代农业合作试验区、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海峡两岸(三明)林业博览会、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国家级清流台湾农民创业园,加快建设两岸林业、农业合作示范基地,打造海峡西岸经济区三明台商投资区,拓展经贸、文化等合作领域,努力成为海峡两岸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综合枢纽。围绕建设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立足三明的区位优势,发挥纵深推进、连片发展的前锋作用,打造综合交通、能源与电网、现代物流、区域协作等枢纽,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要素集聚,形成大通道、大开放、大协作的发展格局,建成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综合枢纽。
——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制造业基地。围绕打造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做大做强冶金及压延、林产加工、机械及汽车制造、矿产加工、生物医药及生物产业等五大产业集群,改造提升纺织、化工、建材等三大传统产业,形成集群化、集约化的新型工业体系,建成主业突出、特色鲜明、核心竞争力强的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制造业基地。
——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生态和文化旅游胜地。围绕形成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立足三明生态、文化优势,开发休闲、安养、文化旅游精品,增强重点景区、重要品牌的影响力,拓展客家文化、朱子文化、抗战文化等两岸共同文化内涵,发展海峡旅游,建成海峡西岸重要旅游目的地、生态和文化旅游胜地。
(四)细化发展目标。按照国务院《意见》和福建省《实施意见》确定的发展目标,有步骤、分阶段地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加快三明发展,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把三明建成科学发展之区、改革开放之区、文明祥和之区、生态优美之区。
——到2012年,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或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地方财政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着力科学发展先行,争取在一些领域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改善;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持续下降,生态环境继续保持全省领先水平;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主要通道基本形成并不断完善,三明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的作用更加凸显。
——到2020年,建立更加开放、更具活力、更富效率、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统筹协调能力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生活更加富足,社会更加和谐。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全省前列,科学发展达到新的水平。到2017年实现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比全国提前三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0亿元。
实现上述目标任务,必须坚持科学发展。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求,好字当头加快发展,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增强发展后劲,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升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增强全局意识、开放意识、创新意识、争先意识,提升战略、提升思路、提升作为,高起点、高标准、高层次、高水平谋划发展,加快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引导和推动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国内经济交流与合作,构筑大开放、大开发、大发展的格局。必须坚持先行先试。采取更加灵活的政策措施,积极探索、先行试验,敢于突破、善于突破,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明台交流合作上率先取得突破。必须坚持持续运作。实施项目、品牌、创新、服务带动,持续思路、持续举措,以干促发展、以干见成效,通过科学有效的运作完成目标任务。必须坚持统筹协调。总揽全局,兼顾各方,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对内合作与对外开放。
二、构建两岸交流合作重要平台
(一)打造两岸经贸合作的示范平台。建设全国林业对台合作示范区,依托海峡两岸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加快实施六个合作区,规划建设三明林博园、永安闽台现代竹业合作示范园,推进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力争到2012年林业产业产值达到400亿元以上,建成海峡两岸林业交流合作的示范窗口;依托海峡两岸林业博览会,凸显林业成果转化、生物医药及生物产业对接、生态旅游观光等特色,并向其他产业和领域拓展,使之成为海峡两岸经贸交流合作的综合性平台。建设海峡两岸现代农业合作示范区,以国家级清流台湾农民创业园为核心,辐射带动明溪、宁化、建宁等县,鼓励台湾同胞来明投资创业,引进拥有关键农业技术的台湾农业企业、科研机构,带动现代农业发展,建设明台良种引进繁育中心及示范推广基地、农产品深加工基地。推进明台金融合作,引进台湾金融机构在明设立分支机构,推进三明辖区金融机构开办人民币和新台币兑换业务;积极推动开办对台离岸金融业务,促进开展明台贸易以人民币计价结算试点;积极引入台湾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吸引台湾投资基金在明新设子基金;争取在农村信用社改制和设立村镇银行过程中引入台资参股。建设海西三明台商投资区,以大田——永安——明溪——三元——梅列——沙县——将乐等为重点,采取一区多园的方式,实行更加优惠的政策,设立海西三明台商投资区,规划建设面积130平方公里,重点引进装备制造、化工、机电、农业机械、生物医药、林竹加工等企业,逐步建成海西承接台湾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其中,核心区50平方公里,重点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及生物产业。推进明台产业行业协会(商会)、民间社团和中介组织对口交流合作,鼓励我市企业赴台办展,支持台湾企业在我市设立地区总部、配套基地、采购中心、营运中心和研发中心,建立与台湾产业和大陆台资企业相配套的零部件、原辅材料中心。
(二)打造两岸文化交流的特色平台。扩大对台文化交流,围绕建设海西重要的对台文化交流基地,以两岸客家文化、朱子文化交流为重点,推进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申办第25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提升石壁客家祖地祭祖大典、朱子文化节等活动;以永安复兴堡闽台文化街区项目为重点,挖掘提升两岸抗战文化;以明台寻根谒祖、族谱对接活动为重点,弘扬两岸宗亲文化;以泰宁峨嵋峰慈航祖庭和建宁报国寺曹洞宗福建第一祖庭开发为重点,推动两岸佛教文化交流。促进旅游、教育、卫生、体育、新闻等交流,完善明台旅游合作机制,加强与台湾旅游机构的交流与合作;以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为重点,开展明台高校合作办学,推进校企合作;支持台商建设医院和相关设施,组织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到台湾知名医院进修,邀请台湾专家学者来明传授医疗新技术;以武术、跆拳道等体育项目为主,推进明台体育事业合作;打造新闻媒体交流平台,促进两岸新闻信息合作;推动明台青少年交流。
(三)打造两岸直接往来的高效平台。构建对台快速通道,依托海西三明综合交通枢纽,通过三明“无水港”,将沿海港口的功能延伸到三明,采取海铁联运、公路水路联运等运输方式,拓宽三明对台开放通道。建立明台两地便捷通关机制,建立健全外经、台办、口岸、海关、商检、公安、交通、工商等部门协作机制,推进电子口岸建设,创新通关管理模式,提高口岸通关效率。构筑对口交流平台,推动明台城市和乡镇(街道)对口交流,提高两岸交流合作层次与水平。
三、加快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一)构筑海峡西岸经济区综合交通枢纽。高速公路和普通公路建设方面,争取2010年上半年永武高速公路建成通车、2011年建成永宁高速公路、2009年动工建设建泰高速公路,2010年动工建设三明绕城快速通道和三明至明溪联络线,2011年动工建设尤溪至莆田兴化湾、厦门至沙县、永安至漳州高速公路三明段,力争2012年建成“二纵三横三联”高速公路网。实施岭头至上京、将乐至明溪、三明市区重点路段及南北进出口等路段改造,推进永安贡川至东坡、三元楼源至莘口、小蕉公路、307省道清流至永安改建工程,到2012年全面完成现阶段规划的592公里国省道改造任务。快速铁路建设方面,加快向莆铁路三明段建设,力争2012年建成;早日动工建设浦城至梅州、杭州至广州(经南平、三明、龙岩)铁路三明段,深化泉州至长汀铁路三明段前期工作,逐步形成“两纵两横”铁路网布局。机场建设方面,加快三明沙县机场建设,力争早日通航。交通枢纽建设方面,抓紧海西三明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建设,加快实施客运、货运、航运、道路等系统项目,力争到2012年建成三明国家公路运输枢纽。
(二)构筑海峡西岸经济区能源和电网枢纽。加快发展电力产业,抓好总投资约1030亿元、总装机容量920万千瓦的重大电力项目建设,推进三明核电项目前期工作,促进华电永安发电厂扩改项目首台机组尽快投产,争取永安煤矸石综合利用电厂、大唐国际煤电项目尽早开工,建设海峡西岸重要能源基地。构筑闽西北枢纽电网,以建成的500千伏三阳变、将建的500千伏永安变为电源支撑,实现主轴线超高压电网南北互供、互为呼应,构建一批220千伏、110千伏输变电项目,逐步形成“南北支撑、一轴双环、东联西延、辐射两翼”的区域电网新格局。加强能源储备和传输,结合海西天然气管网建设规划,加快三明市区天然气利用项目前期工作,推进配套输气管道规划建设。
(三)加快建设城乡公共设施体系。拓展城乡道路交通,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区路网结构,加快市政道路改造、建设,配套公共停车场等设施。加强东牙溪水源保护,规划建设市区第二水源,推进自来水技改工程,实施市区煤气管网改造工程,加快列西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的建设和改造,2009年动工建设三明市区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确保到2010年所有县(市)都建成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完成农村公路网络建设、县道及重要乡道的安保工程和农村公路附属设施完善工程,建立农村公路管护长效机制,在有条件的村实施“村通客车”工程。改善乡村公共设施,实施新一轮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加强乡镇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继续推进“造福工程”,建设一批重点水利工程。
四、建设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建设海西重要制造业基地。实施《振兴三明工业行动计划》,加快建设五大产业集群,改造提升三大传统产业,到2012年形成1个年产值超350亿元、1个年产值超200亿元、4个年产值超100亿元的产业集群,力争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建设大产业。打造“六大产业基地”,海西金属材料及深加工产业基地依托梅列经济开发区,做大三钢集团公司、小蕉轧钢厂等龙头企业,拓展金属材料及深加工产业集群,到2012年形成600万吨钢铁生产能力,建成不锈钢复合材、轻金属半固态加工及其制品产业链。海西机械及载重汽车产业基地着力提升金沙园、汇华工业集中区、上京冶铸机械园,壮大厦工三重、双轮化机、三明机床、三明齿轮箱、永安轴承等龙头企业,建设海西机械加工与铸锻中心;依托埔岭汽车工业园,壮大永安汽车厂等龙头企业,成为海西载重汽车产业集聚地。海西林产品深加工基地着力提升永林股份、铙山纸业、大亚木业、青山纸业、南方林业、三林木业、腾荣达造纸等龙头企业,实施人造板及木竹制品、纸浆造纸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海西最具实力的林产工业产业集群。海西生物医药及生物产业基地以荆东生物医药集中区、明溪生物产业集中区等为平台,建设南方红豆杉、雷公藤、草珊瑚、无患子、互叶百千层、银杏等示范基地,壮大南方生物、汇天药业、华健生物、汉堂生物制药、沈郎生物制药、华灿生物科技、源华林业生物科技等龙头企业,打造海西重要的生物医药及生物产业集群。海西矿产品深加工基地围绕钨矿、稀土、铅锌、萤石、石英石等深度加工,重点培育壮大钨、稀土、铅锌、氟、光伏等产业,提升产业规模与水平。海西化工产业基地发挥三化、三农、永安智胜等企业的龙头作用,引进行业领军企业,依托三元黄砂化工园,抓好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建成化工产业集群。同时,以福建化纤、三明纺织、立丰印染等企业为重点,改造纺织业,提升染整业,培育服装业,壮大革基布基地,推动产业上新水平。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以旋窑水泥、新型建材为重点,做大做强建材产业。扶持大企业。采取引入国内外知名企业、对接央属企业、资源整合、资产重组、技术改造和易地扩改等方式,重点扶持20—30家成长型企业,力争到2012年建成3个以上年产值超100亿元和20个以上年产值超10亿元的大企业。发挥大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发展配套协作企业,支持中小企业进入大企业的产供销网络。培育大品牌。支持企业争创品牌、经营品牌,鼓励企业标准化和计量技术建设,参与制定国际、国家、行业标准,推动有条件的企业收购或参股知名品牌、营销网络和研发机构,力争到2012年,全市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达到15件(枚)。打造大园区。调整优化全市工业园区的规划布局,提升、拓展现有8个省级工业园区,推动有条件的省级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支持6个工业集中区申报省级园区,加快开发新的工业园区,为项目落地、产业拓展提供平台支撑。
(二)建设海西区域性特色农业基地。按照突出产业化、扩大规模化、提升科技化、健全组织化、带动外向化的思路,制定并实施《三明市发展现代农业行动计划》,支持和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示范企业和示范项目,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力争到2012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300亿元。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突出抓好粮食、林竹、畜禽水产、果蔬、生物农业、茶叶、食用菌、油茶、苗木花卉、烟草等十大农业特色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标准化建设,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延伸农业产业链,扶持发展一批有影响力的品牌农产品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4个产值超50亿元的产业,培育3家国家级、30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示范区,拓展10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重点建设国家级清流台湾农民创业园,着重发展苗木花卉、茶叶、果蔬等特色产业,引进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台资企业和台湾新品种、新技术,形成全省最大的苗木花卉基地,成为两岸农业合作示范区;推进海峡西岸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建成永安国家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增创尤溪等全国油茶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全国特色优质烟草生产基地,烟草产量保持在120万担左右;提升海峡西岸粮食主产区,建立150万亩超级稻和再生稻示范基地,建设建宁等杂交水稻制种基地,粮食生产总量稳定在112万吨以上;扩大水面库湾养殖规模,推动清流、泰宁、尤溪、大田、永安等县(市)大力发展特色水产养殖,建设海西淡水养殖基地。实施重点工程,推进农业设施设备提升工程,力争农业综合开发、水利工程建设、土地整理、中低产田改造、改良土壤取得新成效,农业机械化程度明显提高。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工程,推广农业“五新”技术,转化一批农业科技成果。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工程,抓好动植物疫病防控工作,逐步将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销售市场纳入质量安全监测范围,力争到2012年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数达到280个以上。抓好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实现乡镇“三农”服务中心和村综合服务站全覆盖;支持农产品市场和流通网络建设,引进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到农产品主产区设立配送中心,新建一批农产品专业市场,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000家,“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建制村覆盖率达65%,打造海西农产品流通集散中心。加强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工程,逐步建立比较完善的农业防灾减灾体制机制。实施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加强农村职业技能、实用技术培训,加快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推进村镇建设示范工程,探索具有三明特色的村镇建设新路子。
(三)建设海西区域性现代服务业集聚地。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任务,着力壮大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力争到2012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9%。拓展生产性服务业,推进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建设全省一流的海西金属材料制品市场,建立海西(大田)矿山机械交易市场,打造海鑫钢材、公路运输等物流信息平台,开发闽西北物流园区、三明城市物流园区,推进华油仓储、粮食仓储、农资等物流配送或专业配送中心项目,培育一批集运输、仓储、配送、信息为一体的物流企业。培育服务外包产业,吸引服务外包企业向我市转移,努力打造服务外包产业新增长点。力争到2012年,建成年交易额100亿元以上、50亿元以上的专业市场各1个,培育3家年销售额10亿元以上的流通龙头企业,打造海西区域性物流节点。丰富消费性服务业,支持商业、物资、医药等企业加快发展,推进沃尔玛购物广场等重点商贸项目,大力培育会展业,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等新型流通方式和经营业态,积极促进汽车、通信产品、体育健身等消费,加快培育科技服务、法律咨询、会计评估、广告策划、物业管理等中介服务业,打造海西区域性商业中心城市。坚持建筑业拓展和房地产业开发并举,积极推进房地产业发展。壮大旅游产业,打好旅游发展总体仗,突出“休闲、安养、文化”导向,整合旅游资源,组建旅游集团公司。推广“泰宁路径”县域旅游发展模式,壮大泰宁世界地质公园龙头,打造海西(三明)旅游集散服务中心,培育永安、清流等旅游增长极,形成中部沙溪滨河城市休闲旅游区、西部山水客家观光度假旅游区、东部书香茶园文化体验旅游区。加快开发瑞云格氏栲生态旅游度假区、中国清流温泉城、闽江源生态旅游区、宁化客家始祖文化园、尤溪朱子文化旅游中心等重点旅游项目;推进泰宁申报“中国丹霞”世界自然遗产、泰宁和永安创建5A旅游区,提升三明、永安、泰宁、沙县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县)品牌,办好中国丹霞(泰宁)文化旅游节、中国(沙县)小吃旅游文化节等重点旅游节庆会展。拓展对台旅游,深化大金湖-日月潭“两水”、泰宁世界地质公园-台湾野柳地质公园“两园”合作,建设海峡旅游文化(泰宁)产业园,共推海峡旅游精品线路,吸引更多台湾游客来明旅游。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建成一批四星级以上酒店。力争到2012年,旅游总收入约占全市生产总值的7%。
(四)建设海西区域性特色创新体系。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力争2012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产值15%。打造海西科技成果转化重要基地,完善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等的协作机制,推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拓展“6·18”等平台效应,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机制,组建我市重点产业的产品研发、设计、检测公共技术平台,整合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和科研成果孵化机构,联合国内外高校设立海西三明培训和研发中心,到2012年建立5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个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力争每年实现100项科技成果转化。打造海西特色产业技术联盟,以金沙园、尼葛园、埔岭汽车园和有条件的工业集中区为主,由三钢、三重等龙头企业牵头,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建立装备制造等5个产业技术联盟。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推进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二次创业,壮大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应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培育创新型企业,力争到2012年增加一批带动能力强的高新技术企业。打造明台科技合作产业基地,加强明台农业种养和农产品深加工的技术合作,构建明台林业合作研究所、台湾科技企业孵化基地等6个平台,促进明台科技项目、机构和人才对接,建设海西对台科技交流的重要区域。
五、推动城乡和区域统筹协调发展
(一)构筑特色鲜明的城乡体系。以规划一体化推动发展一体化,完善城乡发展总体布局,构建中心城市发展框架、区域发展一体化框架、城乡统筹发展一体化框架。建设海西中部中心城市,抓紧开发徐碧新城、下洋中区、台江新区三大片区,加快建设四条城市通道,带动瑞云新区、洋溪、贵溪洋、小蕉、槐林、黄砂、吉口-瑶奢、楼前等片区开发,壮大市区工业、建筑业、房地产业和商贸物流业,增强市区经济实力和带动力。按照《海峡西岸城市群协调发展规划》,围绕规划、交通、项目布局和运作一体化,推进三明市区、沙县一体化以及与永安市的城市联盟,编制区域中心城市宏观发展总体规划和交通、工业、旅游、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市、县联动推进高速公路、快速铁路、快速通道建设,联手拓展金沙、埔岭、梅列、三元等园区,共同打造装备制造、化工、生物医药及生物产业等产业板块,统筹布局、分步推进重大公共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积极探索市县一体化和城市联盟的联动机制、融合机制,共同构筑海西中部最具活力、最佳生态、最宜人居的中心城市,力争到2012年,海西三明中心城市建成区总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以上。建设县城和小城镇,高起点、高水平抓好县城的规划和建设,提升经营城市理念,做强城区工业、商贸物流、现代服务业,加快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完善配套公共设施,提升县城特色与品位,打造人流、物流、资金流集聚的县域中心。加快小城镇规划和建设,推动小城镇建设规模化、特色化;探索赋予经济发展快、人口吸纳能力强的小城镇县级行政管理权限,着力建设朱口、青州、洋中、小陶、万安等县域次中心,以及高速公路互通口、快速铁路客(货)运站所在乡(镇),形成一批特色小城镇。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发展壮大主业突出、产业集聚的特色经济,打造一批在海峡西岸有影响的县域特色产业。同时,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建立资源与利益共享机制,市、县(区)联手壮大跨县域的优势特色产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发展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等富民产业,繁荣农村经济,引导和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加。坚持规划先行,完善配套设施,推进乡村建设,促进协调发展。持续开展以“家园清洁行动”为重点的村容村貌整治活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村“六大员”、科技特派员、民政保险协理员和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完善下派村支书制度,不断创新农村工作机制。健全城乡协调发展机制,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推进,统筹抓好城乡公路、公交、电力、电信、信息、邮政、供水、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城市人才、智力、资金等对农村的支持力度,推动城乡科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共同发展。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积极探索建立城乡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二)加快苏区和老区发展。用足用活优惠政策,提升苏区老区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大项目策划、开发力度,建立和完善项目储备库,做好交通、能源、产业、社会事业、公共服务等项目的储备工作,更加有效地落实好赋予苏区、老区、少数民族地区等的扶持政策,落实好国家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扶持政策。支持苏区老区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按照“老区优先、适当倾斜”的要求,不断增加财政对苏区老区的投入,做到政策优先向苏区老区倾斜,资金优先向苏区老区投放,项目优先向苏区老区布局,优秀人才优先向苏区老区输送,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公用设施建设,抓好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动苏区老区经济发展,根据条件优先布局重特大产业项目,并在项目报批、土地利用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扶持苏区老区发展特色经济。抓好苏区老区产业园区和工业集中区建设,打造一批苏区老区经济增长点。加大苏区老区的扶贫力度,支持少数民族乡村发展,着力抓好省、市、县三级扶贫开发重点村建设,落实对口帮扶机制,积极推进扶贫小额贷款,推进村级开展互助金试点,合理有序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强苏区老区的自身发展能力。
(三)推进形成科学合理的主体功能区。推进重点开发区域建设,积极创造条件,推动我市具备条件的区域列入全省主体功能区重点开发区域,搞好产业规划、布局与发展,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提高人口和经济聚集程度,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相统一。分类指导科学发展,根据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按照基础设施和产业布局,支持重点开发的区域加快开发,需要保护的地方实施重点保护,实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落实区域发展政策,根据不同的功能区,分类指导,用好产业导向、投资鼓励、人口转移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政策,缩小地区间公共服务的差距。探索新的区域发展评价体系,建立新的区域协调发展引导机制。
六、持续深化改革开放
(一)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建立全国林业改革示范区,以永安全国林业改革与发展示范区为平台,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综合配套改革,加快建设国家现代林业(永安)培训中心,继续保持我市林业改革在全国、全省的领先地位。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积极推进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科学编制并严格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保证耕地占补平衡。探索农村土地流转和征地补偿相关政策机制,建立土地流转市场和价格调节机制,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推动金融改革试点,推进三明市区农村商业银行组建工作,推动设立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服务机构,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积极争取股份制银行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支持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渠道融资,壮大担保公司,支持更多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完善行政管理体制,稳步推进市、县(区)政府机构改革,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扩大乡镇机构改革试点范围。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下放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推进市(县)网上审批系统建设。创新公共资源交易管理机制,实现公共资源网上招标或网上竞价交易。加快投资体制改革,健全政府投资管理机制。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推动非公有制市场主体准入机制改革,进一步鼓励和扩大民间投资,健全非公经济发展协调机制、奖励机制,壮大商会经济,鼓励国内外知名企业在三明设立具有法人资格的生产、建设和营销机构,激发非公经济发展活力,提升非公经济发展水平。
(二)提升对外经贸水平。推动三明保税物流中心(B型)建设,争取在三明“无水港”建立海关特殊监管场所,力争到2012年建成具有口岸监管和物流保税两大功能的“无水港”。发展壮大对外经贸,创新招商引资机制和方式,完善利用外资的政策措施,注重引进世界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智力资源,引导外资投向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节能环保等领域,提高利用外资水平。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围绕纺织服装、农业、林产、食品、机电、化工等产品,争创国家级、省级出口品牌,培育附加值高的生产型出口龙头企业,提高地产品出口比重。深化明港澳合作,加强与港澳投资贸易促进机构的联系、协作,推进旅游、物流、金融等领域合作,建立更加紧密的经贸关系,提升对外合作水平。加强同海外华侨华人及社团的联络和沟通,积极引进侨智侨力,大力推进海外侨胞来明投资兴业。
(三)深化区域协作。建设沿海产业转移集中区,在尤溪经济开发区和大田京口工业集中区规划用地66平方公里,设立沿海产业承接集中区,承接沿海铸锻和机械加工、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产业梯度转移。设立闽赣边界产业、物流集聚区,推动宁化、建宁、泰宁等边贸产业集中区和物流园区建设,加快宁化省定边贸改革试验区建设,吸引周边地市在边界集中布局项目和专业市场,构筑闽赣边界中部综合物流网络体系,形成海西拓展腹地的集散地。健全山海协作机制,主动参与闽西南、闽东北区域协作,加快建设大田、明溪、宁化、建宁等山海协作省级示范园区,推进一批山海协作示范工程项目,形成山海联动发展格局。
七、抓好生态文明建设
(一)建立健全节能长效机制。落实节能目标责任制,围绕节能“十大工程”,每年实施一批节能改造项目,健全节能工作考核体系。加快循环经济发展,深化清洁生产试点城市建设工作,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和原材料节约利用,建立和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创建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企业。建立淘汰补偿机制,落实差别电价、替代发电等政策,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建立淘汰落后产能专项补偿资金,促进产业良性发展。
(二)深化环境综合整治。推进闽江流域三明辖区水环境综合整治,加快畜禽养殖污染整治,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推进生活污染整治、工业污染减排,抓好冶金、造纸、化工、印染、矿产开发等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污染治理,严格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实施闽江源头流域防护林工程,加强水资源管理,清理整顿水电开发项目。推动完善闽江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办法,积极争取完善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在政策、项目等方面对上游地区给予更大支持。
(三)加强生态建设与保护。以重要生态功能区、重点资源开发区、自然保护区、旅游风景名胜区等区域为重点,打造生态文明先行区。加快森林资源培育,推进植树造林良种化、营林作业机械化、森林经营标准化、林业管理信息化,优化森林资源结构,提高森林资源质量,保持森林覆盖率居全国、全省前列。完善生态林补偿机制,根据市、县两级财力,按照政府投入为主、受益者合理承担的原则,逐步建立健全生态林补偿机制。加强城乡生态环境建设,推进各类自然保护区、生态示范区、环境优美乡镇、绿色社区、生态村等创建工作,做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加快治理重点矿业开采区、重点水土流失区等生态脆弱区,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
八、推进以民生保障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一)积极推进人力资源建设。围绕“重才、育才、聚才、用才”,加快重点人才培养,着重培养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科技领军人物、一批具有省内一流水平的科技带头人、一批具有市内一流水平的科技人才;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健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教育培训机制,创新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引进机制,造就一批优秀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国有企业负责人;实施党政人才培养工程,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完善人才政策体系,从提高待遇、购房补助等方面完善人才政策,健全人才评价、使用、激励机制,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造、创业的热情;健全人才资源共享机制,鼓励用人单位采取兼职、科研和技术合作等柔性方式引进各类人才和智力,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建设人力资源市场,整合现有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资源,加强人事人才信息平台建设,健全专业化、信息化、产业化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深化户籍、人事档案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建立两岸人才合作交流机制,加强两岸人才信息交流,建立台湾人才引进快速通道,鼓励在大陆高校毕业的台湾学生来明创业、就业。
(二)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事业发展,实施文化精品工程,抓好市图书馆、艺术馆新馆等文化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改造、农家书屋建设等重点文化工程。培育文化产业,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实施闽台(永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项目,推进三明客家文化出版交流中心、海峡三明动漫研发制作中心等项目规划建设,打造文化产业链,建成海西重要文化产业基地。提升文化品牌,重点保护和发展客家文化、朱子文化、红土地文化、抗战文化等特色文化,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文化品牌,争取更多项目列入全国、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三)着力改善民生。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整合教育资源,抓好中小学危房改造,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实用性、技能型人才;调整优化高等学校的学科和专业结构,加快培养紧缺急需人才;优化高中阶段教育,重视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推进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健全新农合补充医疗保险制度,探索公立医院改革,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优化出生人口性别比。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抓好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工作,推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改革劳动和就业管理制度,统筹抓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做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全面落实进城务工人员有关政策,加强就业技能培训,办好供需对接活动,健全就业援助体系,完善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提高就业服务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覆盖面,健全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完善城乡低保制度,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建立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办法。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和大中专毕业生的住房困难问题。推进社会福利事业,重视老龄事业,发展慈善事业和残疾人事业。认真落实中央、省各项惠民政策与措施,改善城市社区基础设施,持续推进“精品小区”改造工程,办好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建成市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公寓、下洋体育健身中心等群众受益面大的项目。
(四)持续提升三明城市形象。深化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组织开展道德实践活动,进一步弘扬“开明、清明、文明”的三明精神,深化“满意在三明”主题活动,培育一批特色创建载体,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和城乡社会文明程度。持续开展“多城同创”活动,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巩固提升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等荣誉,争创全国“五五”普法先进城市、全国无障碍建设城市和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抓好民主法制建设,推进依法治市进程。加强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推进城乡和谐社区建设。做好信访工作,化解社会矛盾,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巩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成果,深化城乡社区警务工作,保持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力争平安建设进入全省先进行列。
九、切实加强对贯彻落实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加强党建、夯实基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提供强有力的思想、组织和作风保证。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本领和能力,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着力研究和解决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问题,做到科学决策、依法决策、民主决策。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牢固树立公正选人和科学用人的正确导向,坚持“五重五不简单”用人要求和方法,建立经常性的干部考察工作制度,加快完善多渠道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加强对干部的教育、培训和交流,充分调动干部的积极性。切实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按照完善机制、强化作用、建好班子、带好队伍的要求,全面推进农村、企业、城市社区和机关、学校、新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决策部署,坚持忠诚履责、尽心尽责、勇于负责、敢于问责,做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勤政为民、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和团结共事的表率,不断营造学习、服务、为民、尽责、创新“五种氛围”。切实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围绕规范权力运行、健全市场机制、完善中介组织深化制度建设,从源头上防治腐败,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快三明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二)鼓励争先、支持创新。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强全局意识、开放意识、创新意识、争先意识,激励和保护广大干部群众敢拼会赢、敢闯敢试、大胆实践、争先作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争先进位的责任感,切实把工作放在海西大格局中去谋划,以更高的要求、更高的目标,努力争创一流的工作业绩。进一步调动干部先行先试的积极性,切实把对干部的监督同信任干部、保护干部、激励干部统一起来,支持干部锐意改革,大胆创新,对先行先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跟进、认真研究、加以解决;对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行之有效的新思路、新方法,及时总结完善、归纳提升、交流推广。
(三)主动作为、实干实效。始终保持锲而不舍、知难而进、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乘势而不等势,主动而不被动,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能够做的事做起,从基层基础做起。集中力量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解决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解决群众、基层和企业反映突出的热点、难点问题,努力实现超常规发展。用好用足用活先行先试政策,对已经明确具体内容的政策要迅速落实,对已经明确原则和方向的政策要深入研究、积极探索,力争率先突破。抓紧对接《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根据规划导向,积极主动策划更多项目,力争更多项目列入国家和省的规划计划。立足当前,乘势而上,把贯彻落实国务院《意见》、福建省《实施意见》与抓好当前各项工作结合起来,与实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目标任务结合起来,积极应对挑战,持续扩大投资,激活消费需求,努力增加出口,加快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切实改善民生,推进发展、务求实效。
(四)健全机制、强化落实。健全组织领导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抓好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的组织落实、协调推进、督促检查等工作,及时解决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各级人大、政协要围绕中心,认真履行职责,积极组织开展视察、调研活动,监督、推进各项决策部署的落实。各县(市、区)要结合实际,抓紧制定本地区的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工作责任和工作要求,确保贯彻落实到位;市直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细化各自任务,并主动对接、主动服务、主动推进,确保各项工作落实。要细化责任,跟进督查,对我市《实施意见》进行细化分解,提出进度要求,把责任落实到单位,落实到人。建立由市委办、市政府办牵头,市直有关部门参加的督查联席会议制度,确定督查重点,逐季督促检查,协调解决具体问题。发挥纪检、监察和效能等部门的职能作用,综合运用监督检查方法,进行效能督查,确保工作落到实处。健全行政服务机制,按照“四个不让”和“转变作风从我做起,群众满意是我追求”的要求,深化“五比竞赛”活动,进一步营造“服务更优、作风更实、节奏更快、效率更高”的行政服务环境。健全激励约束机制,落实中央《关于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意见》,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将贯彻落实国务院《意见》、福建省和我市《实施意见》列入各级各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核评价范围,作为工作实绩评定和干部奖惩的重要内容。
(五)营造氛围、凝聚合力。牢牢把握舆论宣传工作的正确方向,大力宣传国务院《意见》和福建省《实施意见》的重大意义、重要部署,大力宣传推进三明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又好又快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使之转化为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加快三明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要切实做好凝聚共识、促进共为的工作,用发展凝聚人心,用事业集聚人才,通过平台构建、舆论引导、政策支持、机制创新,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在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实践中展示作为。继续发扬老区、苏区优良传统,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积极主动工作,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地抓好运作,进一步持续当前良好的发展形势、趋势、态势和气势,不断开创三明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新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