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槐树寻根 ) E" x, Q& z$ J: r4 t
9 T) t$ @7 c( i# `# P林思翔 + p* I* Y. U8 ^' M# H; D8 Q
& G6 L# [# l, c# W' V+ ^4 n3 P7 d仲夏,我们驱车沿大(同)运(城)高速在临(汾)运(城)平原行进。但见三晋大地黄绿相间,色彩分明。黄熟的麦浪随风荡漾,直连天边;绿翠的玉米秧如毯铺展,一望无际。“人说山西好风光”,这里可见一斑。山西不仅物产丰富,而且名胜古迹繁多,山西同志告诉我们,全省的旅游资源大体可分为三块:北部以寺庙文化为主,中部以晋商文化为主,南部则以根祖文化为主。我们行走的临运盆地,即黄河古河东地区,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是人们寻根问祖的名胜之地。以“大槐树”闻名的洪洞县,就坐落在临运盆地间。 2 S" k& |: Q" f( a2 U+ b, h2 H
“洪洞县里无好人”,苏三盛怒之下脱口而出的一句骂语使洪洞县出了名。如今明代苏三监狱犹在,墨砖黑瓦仍在向人们讲述着当年苏三蒙冤的故事。当然,苏三心里很清楚:洪洞的广大人民是好的,坏的只是一些昏官。当然,令洪洞这个晋南古县闻名天下,乃缘于洪洞的大槐树。“若问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这首流行于华北、华东近半个中国的民谣,让许多人一提起洪洞就想起大槐树,而想起大槐树就有一种回家的亲切感。 ( O* V' Q" {; n. D% l
大槐树植在洪洞城北二华里处,如今周围已被辟为大槐树公园,当年的大槐树今已不在,原地立碑设灵供人拜谒,整日香火萦绕,络绎不绝的游客在此作揖跪拜。同根衍植的大槐树第二代、第三代两棵大树,绿荫参天,生机盎然,周围是石砌的围栏,受到完好的保护。洪洞大槐树,是树,更是史,那盘根错节的树头,那高耸挺拔的枝干,几百年来,牵动起多少人的辛酸血泪,演绎出多少家庭的悲欢离合。
! i! J8 g" ~2 B( S大槐树见证了明代大移民。元末明初,由于战乱和水灾,致使华北和山东、安徽、江苏一带人口锐减,土地荒芜。而山西当年则:“表里山河,四境安谧,洪洞密迩尧都,地方富庶,甲于他郡”。1368年朱元璋登上雕龙宝座,当了明朝开国皇帝后,就开始实行“分丁徙居宽闲之地,开种田亩”的移民屯田政策。历洪武、建文、永乐三代皇帝长达50年间,从山西的太原、平阳、洪洞、蒲州、绛县等处移数十万户民于鲁冀豫秦皖苏等省,波及大半个中国。这次移民不仅在我国历史上空前绝后,在世界移民史上也非常罕见。当年在大槐树边上有座广济寺,由于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因此僧众济济,香客不绝。明朝大移民时就在这里设局驻足,被迫迁徙的移民必须来此领取“凭照川资”。因此,当扶老携幼的移民来到这里时,就意味着他们将要背井离乡、生离死别,在官兵的催逼下,在呼天抢地号啕痛哭中他们踏上征程,依依难舍,一步三回首,渐行渐远,他们看到的只有这棵大槐树和树上的老鹳窝了。因此,大槐树和老鹳窝就成为他们离别时家乡的唯一标志。五六百年来,移民的子孙已遍及全国各地,关于大槐树的故事也代代相传,让他们忘不了祖,忘不了根。当然,从历史发展看,中原和华东部分地区由于人口增加、耕地扩大,促进了生产恢复和经济发展,也促进了不同地区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 y8 d/ t8 v$ i& G1 C+ A
“柳往雪来至此应兴离国感,水源木本于今犹动故乡思”,屹立大槐树公园飞檐斗拱的门楼前,望着“迁民遗址”和巨大的“根”字,不禁令人浮想联翩。根,物种之源,游子之魂。树高千丈,落叶归根。有着五千年根基的中华民族,子孙遍布世界各地,不管走到哪里,哪怕是天涯海角,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人都忘不了民族衍生的源头,慎终追远、寻根问祖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春节、端午、清明、中秋这些传统节日,更成了中华儿女与家人团聚和寻根问祖的良机,许多华人不远万里,飞越重洋,历尽艰辛,只为谒祖认宗,在先祖灵位前奉上一炷香,表达虔诚的赤子心。而与家人的团聚和祖宗的亲近,则不期然地升腾起中华儿女的念乡爱国情感,凝聚起民族的力量,延续了华夏民族的传统美德,使中华文化生生不息。
6 }7 Q9 s6 a. U& D当年的老槐树作古了,根之蘖生,大槐树的第二代、第三代如今依然巍然屹立,华盖遮天,来此寻根问祖的人流络绎不绝。随着时间的推移,还会有大槐树之第四代、第五代……,根在,树将蘖生不断。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犹如根系发达的一棵大树,必将代代繁衍,延绵不绝! 9 f' Z) [/ X/ G5 D( f! r3 g
洪洞大槐树,炎黄民族一脉的象征,令人魂牵梦萦,令人永远崇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