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壁村抒怀 $ J: U5 N7 q6 F+ P# h
( h# j. W* I4 ~/ _) @
连允东 # q8 e, o/ l/ C1 i9 I7 ?9 |/ }
石壁,这个古朴美丽的地方。站在绵延的条石阶上,遥望四周青山墨绿、丘陵连绵、阡陌交错、视野广阔,自然构成方圆百里的环形屏障;村舍楼宇隐约点缀其间。近处田畴间稻香阵阵,金叶滚滚;野地里老人牧牛,儿童嬉戏……好一幅诗意盎然的田园风光画。 4 `$ s* ]. v5 Y9 L. T) ?; t, {/ c
走进宏大的公祠内,正殿昂首可见“玉屏堂”3个遒劲端庄的大字,神坛上供奉着152姓的客家先祖牌位,左昭右穆,共享香火。我心中纳闷,这客家公祠为何称“玉屏堂”?身旁的导游给我解了心中之疑:原来,石壁唐初称为“玉屏”,因武夷山脉环立如绿色屏障而得此美名。我从神坛上找到了自己的姓氏,点燃三炷清香,虔诚默拜,作为客家后裔,我有种找到祖家的感觉。望着袅袅升腾的烟雾和熠熠闪耀的烛光,我想象的翅膀在远古的高空自由飞翔。
, y( t: ] ]6 L+ m A: j眼前仿佛出现了东晋五胡乱华的战火,唐末黄巢起义的硝烟,耳畔回响着宋末金兵入侵的马蹄声。战乱加之天灾瘟疫,迫使黄河流域的人民无法生存,大批地向南流徙,去寻找可以安身的地方。眼眸中依稀闪现出“流人”背井离乡、扶老携幼、餐风饮露、昼伏夜行的疲惫身影。他们怀着憧憬、揣着期盼、带着希望出河洛,经豫鄂,过皖浙,穿丛林,淌溪河,爬“站岭”,历尽艰辛,辗转山岭,终于发现了山脚下一马平川,百里林海,万顷荒原,这就是他们要找的福地,这块福地就是——石壁。
9 r! X3 t6 I/ Z) |) A+ m8 L从此,客家先民有了一块安宁的土地,有了一处休养生息的“世外桃源”。他们凭着坚毅勤劳的双手创建家园,开辟古老的石壁。土地上从此架起了窝棚、搭起了茅屋;犁铧破土,银锄起落,扁担翻飞,于是,肥沃的土地上长出了绿绿禾苗;辽阔的天空中腾起了袅袅炊烟,广袤的原野里飞扬出悠悠山歌……
9 [" R) `' o8 Q& V3 N/ C时代造英雄。石壁开发的历史进程中出现了一个骄傲的名字——巫罗俊。这位胆识超人的英雄充分利用石壁森林和水源资源优势,果断决策:“开山伐木,泛筏于吴”。那时,他组织了大批民众进深山老林砍伐木头,然后将木头集中到淮土长溪两岸,凭借溪水漂送到赣江而后入鄱阳湖出长江,最终抵达繁华的扬州。一根根硕大的木头换回了一箱箱白花花的银子,带来了石壁的经济繁荣。两地商贾往来密切,带来了兴盛的景象,也吸纳了南迁的中原汉人,一次又一次排除千辛万苦,络绎不绝来到这块宝地开发并定居。如今在淮土溪畔的山野上出土的唐代瓷窑和陶窑,足以佐证古时石壁的经济规模和繁盛景象。巫罗俊不仅带来石壁的繁荣和发展,而且经他的不懈努力,在唐乾封二年(667年)石壁(黄连峒)才正式批准为“黄连镇”。从此,石壁才名正言顺纳入了唐王朝的版图。可以说,巫罗俊是名副其实的开山老祖,开拓之功永远铭记在客家后裔心中。 0 p9 e2 }4 j8 x5 P/ C: U: g
土著山民和迁入的汉人在共同开垦的石壁土地上耕作,生活习俗互相渗透、影响,年复一年地潜移默化,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客家饮食、服饰和民俗文化。千百年来,他们代代相传,即便远播海外,依然把根留住,保持着祖地的诸多习俗。
( y$ k' U/ k3 t, \3 ^0 J' r站在石壁“客家魂”石碑前,我想,客家先民千年不息的迁徙才孕育诞生了客家民系,同时也形成了灿烂的客家文化。正当我遐思翩翩时,广阔的田野上传来了“胸部不挺背会驼,大路不行草成窝,钢刀不磨生黄锈,山歌不唱愁闷多”清亮的歌声,从远而近,循声望去只见田塍上一位身着绣花围裙的客家妹子笑吟吟地向公祠走来,那鲜艳精美的绣花和雪白亮丽的银链特别夺人眼目。给她平添了许多风采,那甜甜的山歌给人欢悦,令人陶醉。
/ a1 ]9 V3 V) ]; a4 u7 z0 S: P是的,石壁是客家山歌的故乡。据有关专家考证,客家文化是以中原文化为母体,吸收、融合了本土文化的特色,成为南北杂陈、新旧调合的汉文化变异后的一种新质文化。不错,石壁不少风俗有的保持了中原的古韵,也有的是土著与移民习俗相互交融的产物,反映了在共同劳动、开发中对民俗风情的继承和创新。 9 S6 N" W& P3 v1 ~% s# `
石壁,这是一块古老的土地,这是世界公认的客家祖地。同时她还是一块红色的土地,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在“扩红”运动中评为“我们的模范区”,可以说石壁儿女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为中国革命谱写了壮丽的诗篇。 ; }+ _2 ?( N* P8 r- p7 t" R2 m
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石壁,它在历史发展中已成为一种图腾,一种文化,更是一种精神象征。仰望高高的牌楼,环顾宽宽的公祠,我心中默默地祝福:历史辉煌的石壁将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