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屏南县任职的三年
) q( z9 _" f( J1 F& r. I$ w
# u3 q- a+ L9 u( H* ]# e& [洪健尔 # w5 T7 N* F* ^! X `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给科技人员带来了第二个春天。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使科技人员更负有责任感、使命感,他们以饱满的精神和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生产第一线中去,为国为民奉献出自己的力量。
, g& r& Z8 A( g7 {0 s- _ 1988年,作为第一批科技副县长,我被省委组织部委派到屏南县挂职锻炼。之前,我就职于福建省农科院,从事食用菌的研究、应用、推广近20年。曾于1983年—1995年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5项。1993年成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 U+ o6 F' h" N: b! i
为贫困县干些实事 2 g: {) E& x+ O% q0 p7 O1 E5 B% |. P
食用菌,在那个年代,是脱贫致富的拳头产品,是贫困县脱贫致富的首选项目。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古田县大甲乡蹲点搞试验时,遇见了当时屏南县县长带领11个乡镇的书记、乡镇长赴古田大甲取经,学习他们靠人工木屑袋栽香菇脱贫致富的经验。看了古田大甲乡一业兴带动百业兴的欣欣向荣的景象,又听了我的介绍后,屏南县在思考靠什么项目使农村脱贫致富时,食用菌成为首选项目。
, A/ ~& D$ F0 ?! _' h/ G8 n/ q 要搞食用菌首先要有懂行的科技人员。当时正值省委要向各贫困县委派第一批科技副县长,屏南县委向省委组织部要求,要从事食用菌专业的我到屏南县来帮助发展食用菌。得到消息后,我犹豫了,不知道自己能否胜任此重任。在屏南县委、县政府的热情鼓励下,在丈夫、孩子的大力支持下,我毅然决定离开温馨家庭,独自来到当时又贫又难的屏南县,希望自己研究多年的成果能在实践中转化为生产力,检验自己的开发能力,为屏南县脱贫致富做一些科技工作者应该做的事。
! U4 t' V* w+ r, G0 w) P调查研究,确定发展方向 - D- k' @( N: |7 \4 J) t
到县里报到后,县长找我谈话,说:“你只要把屏南县的食用菌发展得像古田县一样就行了。”我心想,古田县食用菌的发展是经过多少年的努力、多少方面的支持、多长时间的经验积淀?一任时间只有3年,我能行吗?“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因此,我到任的第一件事就是下乡调研摸清情况。我和屏南县科技人员一起一口气跑遍全县所有乡镇的151个村,发现当时屏南的食用菌已处于最低谷时期:全县从事食用菌的农户达80%以上,由于技术力量不足,其中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农户亏本或保本,许多农户已经害怕了,不搞食用菌了,灭菌灶都长满蜘蛛网了。
3 ?" G0 Q" K$ u* C( P6 |% X& |我想,一张白纸,画个美丽的画容易,但要改变一张已经画满的画的面貌,谈何容易?如何使屏南县的食用菌生产从低谷中走出来,实在是件难事。我们分析认为,他们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根据本县高海拔的实际情况,生搬硬套外县的方法。屏南县的海拔平均780米左右,比邻县古田县高出 许多,相对气温也低。因此,与古田县同时制种就会造成季节误差,人家长菇了,我们还在走菌;人家长完一季了,我们却因天气太冷,迟迟结不出菇;春后湿热又造成烂筒。有的菇农选用菌种不适合当地的高海拔气候,造成出菇困难。因此,屏南县要发展食用菌,必须充分利用高海拔的气候资源,错开与其他县的制种时间,选用的品种也应根据自己的气候特点,进行栽培。经过充分的论证后,确定了“反季节栽培香菇”的项目,错开出菇季节,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局面。 % E& l; e( P% I4 G
反季节栽培香菇,转化出效益
' h% \/ D: Q$ v- K 目标明确后,我找县委书记汇报,得到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县里迅速成立了食用菌办公室,开始了“反季节栽培香菇”的研究,并在省科委立了项。
1 M- R R- i2 p9 y 时间就是金钱,研究也不能按部就班。我一方面提供原在农科院研究成功的高温菌种,采用试验、研究、示范、推广同步进行的方法,组织科技人员在县科技实验站进行筛选、复壮;另一方面在科技示范村组织技术培训,进行高海拔栽培试验,把好制种、制袋、管理等关键技术。1989年初,大胆地进行50万袋试验,把制种时间由原来的6、7月份提前到2、3月份;把出菇的时间由原来的9、10月份,提前到5、6月份,就错开了与其他县的出菇时间,形成了人无我有的局面。试验证明利用高温菌种在700—800米高海拔区域栽培,是可以成功的。长完一、二桩菇后,高温来临,只需要对菌筒进行护理,休养生息,至入秋,可继续再长第三桩的菇。这就成为名符其实的“反季节栽培香菇”。
7 f8 V" F$ H# | 这个创举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给屏南县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第一是污染率大幅度降低,从原来15~20%降至5%以下,成本也大大降低;第二是长菇季节提前,形成人无我有的局面,使菇价得到提升,从原来1.60~2.00元/公斤提高至4~7元/公斤,乃至15元/公斤。我们尝试把夏菇运往香港等超市,进行鲜菇销售,不仅价格高,而且还吸引了不少外商批量销售;第三是夏菇得以快速发展,1990年全县加紧技术力量的培训,使袋栽夏菇从50万袋扩推至500万袋,1991年推广2000万袋。以每袋提高效益1.5元计,全县可增收3000万元。由此,屏南县的夏菇闻名全国乃至全世界,中国食用菌协会授予屏南县“夏菇之乡”称号。屏南县从此不再“又贫又难”,农户也逐渐向富裕迈进。 4 e# l8 T0 y7 E8 G
1991年离任前,许多菇农问我:“洪县长,你走后我们的菇还会不会这么值钱。”我说:“抓住反季节,人无我有,是可以持续一段时间的。”离任多年后,有一次陪同国际食用菌协会副主席、亚洲食用菌协会主席张树庭教授考察屏南时,在香菇集市上,菇农告诉他,我们的香菇是几年前一位女县长帮助我们发展起来的。我听后,深有感触,作为一名科技人员,仅仅做了一些自己应该做的事,可纯朴的老百姓却时时记着。 # M! i: t* ?2 l4 D, p
抓技术突破点,农村有广阔天地 : d3 K' U' g& N/ Z
屏南任职,为我实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我以发展食用菌作为切入点,首先抓食用菌菌种市场的整顿,使菌种纠纷从原来50多起降至2起,规范了菌种的生产和供应,保证了菇农的安全生产;在抓菌种的基础上,创造了反季节香菇的栽培,使屏南县的香菇生产与常规季节栽培相结合,形成周年产销的新格局,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效益。任职的第二年,县领导又安排我抓全县的农业生产,我捕获到开发再生稻的新技术,即以县政府的名义聘请省农业厅的高级专家,巡回讲课,现场指导,尤为突出的是根据屏南县大多种植单季稻的情况,选择在一季有余两季不足的区域大力发展再生稻,不仅头季增产,还多收一季再生稻,使亩产由原来的500多斤提高至800多斤。当年全县粮食生产总产超历史,获省政府丰收二等奖。这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又一佐证。
# o$ b6 G: p) K0 @ 3年时间很快过去了,但在我人生的道路上却永远难以忘却。我永远忘不了屏南这片培养我、锻炼我的土地,感谢屏南的科技人员和父老乡亲们给予我的支持和配合,感谢我的家人给予我的理解和关心,使我在屏南的3年里能安心地履行科技副县长的职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