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区域发展] 学习贯彻福建省委全会和三明市委全会精神落实要求汇总贴

[复制链接]
安永老秘 发表于 2009-8-13 11: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为加快海西建设营造良好外部舆论环境

●朱 清


  当前,我省各级外宣部门要围绕贯彻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深入开展“海西风采展示年”活动,进一步加大外宣工作力度,为海西加快海西建设营造良好外部舆论环境。
  一要强化经济工作对外宣传。围绕《意见》指明的福建在海西建设中的定位,通过组织境外媒体来闽采访、境外媒体海西专版专题的新闻报道以及境外图片巡回展示等形式,大力宣传我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各种举措、机遇所在与实际成效,宣传国家赋予海西建设的先行先试政策和国家部门、大型央企与福建携手共建海西的具体内容,宣传我省基础设施重点项目新进展,增强境内外各界参与海西建设、到海西投资兴业的信心。持续加强重大经贸活动对外报道,在上半年做好“5·18”、“6·18”及“鞋博会”、“艺博会”等经贸活动和海峡论坛宣传工作的基础上,精心组织“9·8”投洽会、“11·18”花博会及“林博会”、“茶博会”等活动的对外报道。突出宣传我省经济工作新亮点,突出做好我省经济工作的深度报道。
  二要强化“走出去”对外宣传。针对外宣工作主要对象在境外的特点,既要深化“请进来”宣传,也要加强“走出去”宣传,以适应海西建设扩大开放。进一步加大闽台文化交流合作力度,巩固拓展“海西先行新风采”赴港澳宣传推介活动成果,加强对东南亚、对欧美非的宣传。开辟“走出去”新方式、多渠道。继续办好在境外媒体上开办的“福建专版”、“海西视窗”,继续办好我省近百家侨刊乡讯及其扩大对外发行,继续组织“魅力福建·海西风采”大型图片展赴境外展出并扩大巡展范围,继续组织赴境外摄制《天涯海角福建人》电视片,积极向境外输送外宣品。各级都要创造条件、努力实施,取得实效,扩大福建和海西在境外影响力。努力使世界各地有华侨华人地方,都有海西声音。
  三要强化突发与敏感事件新闻处置。现阶段既是我国社会发展机遇期,又是社会矛盾多发与突发敏感事件频仍之期,容易形成境内外舆论聚焦热点。要进一步做好境外记者来闽采访的接待服务与管理,优质服务、以诚相待,引导客观友善报道;依法管理、有理有节,以利所涉工作有序开展。突发与敏感事件的新闻处置,要坚持既定工作流程,第一时间发出准确的权威信息。进一步健全新闻发布和发言人制度,善用制度保障有效实施舆论引导。加强向上级请示报告、对下级精心指导,上下联动,有效运作。
  四要强化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始终坚持互联网重在建设、健康发展,使之服务社会、造福人民。高度重视做大做强主流网站、门户网站和新闻网站,发挥它们在网络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加强网上舆情研判,施行积极有益的网络评论工作,坚决删除不良信息和有害信息,维护网络文明氛围,维护社会稳定安定。积极配合净化社会文化环境总体部署,不断巩固治理网络低俗之风专项行动成果,不放松、不减压,防止工作滑坡,建立长效机制。
  五要强化外宣项目与品牌打造。遵循创新、创特色、出精品的工作思路,打造有海西风格的外宣项目与品牌。无论省直部门、还是市县,都要注重项目建设、品牌带动,形成一批外宣工作持续拓展、见效的新平台新载体。既要调动各方面打造外宣项目与品牌的积极性,也要做好项目与品牌的资源整合,以利于水平提升,效益最大化。根据《意见》提出“重点保护发展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红土地文化、船政文化、畲族文化、朱子文化等特色文化”的要求,做好全省范围的项目、品牌规范管理及合理布局工作,良性互动,优势互补、成果共享。制定各级外宣重点项目名录和品牌建设规划。
  六要强化外宣典型培育与经验推广。从工作基础、条件不尽相同的实际出发,创造各地外宣工作特色。培育特色外宣品牌,用典型引路,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各级外宣部门手中要有典型,配合采访线建设,推广先进工作经验。各设区市都应培植一二个外宣工作示范县(市、区),总结成功案例,探索工作规律,使外宣工作走上科学发展轨道。在全省认真总结推广省广播影视集团、厦门广电集团、海峡导报、石狮日报、泉州华光摄影艺术学院、漳州市南靖县、莆田市湄洲岛、厦门外图公司等地方和单位的外宣工作好经验。
  七要强化外宣机构与队伍建设。随着形势发展,特别是全球化的推进,要不断加大重视外宣工作程度,把外宣机构与队伍建设提到一定高度。要在创造机构建设良好条件的同时,通过合理配置人员编制、开展干部业务培训等,努力提高外宣队伍素质,使每位外宣干部掌握、熟练外宣工作常识、政策、纪律和方法技巧等。注重外宣干部培养使用,加强在实践中锤炼、成材。尤其要放手让年轻干部参与处置复杂工作,让他们独当一面组织大型外宣活动,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关心外宣干部工作、生活和思想动态,排除后顾之忧,激励他们献身外宣事业。
  各级外宣部门要深入实践省委提出的“科学发展、四求先行”,在海西先行全局中体现外宣先行作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在服务海西发展上求先行、敢先试、创特色,以新方法、新手段展示海西新风采;要以服务对象满意度为衡量外宣工作成效标准,提升外宣吸引力、感染力、渗透力;要树立全面、协调、统筹观念,实现各方工作齐驱并进;要持续运作、巩固成果,坚固基础、健全机制,在策划、借力、合作与打造精品上用心用功。面对加快建设海西、扩大两岸民间交流新形势,努力构建上下左右一体化、境内境外相呼应的大外宣工作格局,积极探索外宣工作社会化和确立群众主体地位的新途径。
  (作者为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外宣办主任)

 

精彩评论3

正序浏览
安永老秘 发表于 2009-8-13 11:45:23 | 显示全部楼层
 
公文写作百法例讲

深入开展以“满意在三明”为主题的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活动

●徐 铮


  根据市委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统一部署,市委宣传部认真学习贯彻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和省、市委常委扩大会议精神,围绕“以满意在三明为主题,坚持创新创造,坚持三明争先,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总课题,组成五个子课题组,重点组织到梅列区、三元区、建宁县、将乐县、宁化县、明溪县等地进行专题调研,深入基层单位分别召开各类调研座谈会10余场,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认真的总结、思考和研讨。
  一、“满意在三明”主题创建活动的实践成效
  “满意在三明”主题创建活动是我市推进文明城市建设的特色载体,自1987年广泛开展以来,在各行各业不断持续深化,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受到群众欢迎和上级领导的肯定。通过开展这一主题创建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市民的文明素质和城市在优质服务、公共秩序、社会风气、市容环境、工作效率、城市管理等多方位的“满意”形象,收到了既治城又育人的显著成效。《人民日报》曾发表长篇通讯《三明之“明”》,赞扬三明“让人思想上满意,这里正气占上风;让人生活上满意,这里公道正派;让人感情上满意,这里笑脸真多!”
  1、坚持服务发展,促进了机关作风的转变。从党政机关和党员干部抓起,注重抓好“满意的领导”、“满意的机关”、“满意的党员”,切实以党风政风带动民风,推动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长期以来,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几套班子带头参加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市领导和市直机关单位坚持挂包社区,推动社区共建。1995年以来,在党政机关开展“说办就办、说到做到”、“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创文明机关、当人民公仆”等活动,大力倡导雷厉风行、优质高效的工作作风和办事作风,为加快发展营造满意的政务服务环境。近几年,全面开展“阳光政府”建设,坚持政务公开制度,提高政府机关的公信度。同时,成立市行政服务中心管委会,推行“一头受理、一站式服务、一次性告知,公开承诺、限时办结”的高效政务服务。特别是去年以来,市委进一步提出了“不让政策在我的手中截留,不让差错在我的手中发生,不让时机在我的手中耽误,不让业主在我这里受到冷落”的“四个不让”要求,“比服务、比效率、比质量、比作风、比形象”在机关单位中蔚然成风。
  2、坚持以德育人,促进了人际关系的和谐。深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注重“相互服务”、“双向满意”,既抓好各行各业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服务质量,让人民群众满意,也抓好文明市民社会公德教育,增强社会责任意识,让服务者满意,大力倡导“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和谐人际关系。全市志愿服务活动广泛持续开展,1998年5月成立全国首家无偿献血志愿者协会,会员从最初的200多人,发展到现在的700多人;2007年4月成立全市社会志愿者协会和24个分会,注册登记社会志愿者100893人。慈善互助活动经常性开展,在三明市区47个社区全部建立“爱心合作社”,长期对700多户无劳动能力和生活来源的特困户给予除低保金外的补助。各级文明单位积极参与“结对济困”活动,全市300多个文明单位和经济欠发达村结对帮扶,2024个文明单位与3132个特困家庭结成帮困对子。
  3、坚持行业争先,促进了服务水平的提高。注重抓好窗口行业的优质服务,通过树示范窗口、赛星级门店、创优质服务厅、评群众满意率,大力推行迎宾服务、限时服务、承诺服务、站立服务、微笑服务、上门服务,深入开展文明行业和文明窗口创建活动。在市委文明办组织开展的群众满意率测评活动中,群众对各行各业的服务工作感到满意或基本满意的始终维持在85%以上,并涌现了三明市地税直属分局、大田县建设人民法庭、三明市公安局白沙派出所、三明电业局和“税务铁人袁庭钰”、“科技标兵李超岭”、“百姓民警林先雄”、“三明的李素丽--薄永香”、“抢险救援勇士郑忠华”等一大批群众公认的先进典型。列东“三优街”和三元、列东百货大楼被中宣部等部门授予“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示范街和示范店。三明市歌舞团依托流动舞台车常年开展文化下乡演出活动,每年深入乡镇为农民群众送戏近百场。
  4、坚持建管并重,促进了城市形象的提升。注重抓好城市建设与管理,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每年为民办好一批实事好事,逐步健全路、桥、电、气、通信、文化阵地等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建设。2006年以来,市政府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解决一些社区路不平、沟不通和化粪池冒漏等民生问题。大力实施“绿、美、亮、净”工程,着力抓好群众关心关注的社会治安、环境卫生、交通秩序、集贸市场、建筑工地、文化市场等专项治理,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沙溪河两岸生态环境整治工程还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二、开展以“满意在三明”为主题的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载体
  二十多年来,以“满意在三明”为主题的创建工作已全面融入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之中。“满意在三明”主题创建,既强调各行各业的职能职责,也强调创造文明和谐社会环境的共同责任,是把精神文明建设与业务工作、经济建设紧密结合、落到实处的有效途径,既强化了自身创建,又加强了社会共建,是在实际工作中贯彻落实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指导方针,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促进各行各业各项工作争创佳绩,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满意在三明”坚持了服务发展、推动发展的主旨,体现出文明城市创建的第一要义。突出“满意在三明”创建主题与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是一致的,有利于改善服务环境,为加快三明发展提供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民主公正的法制环境、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2、“满意在三明”推动了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显著提高,体现出文明城市创建的主要目标。突出“满意在三明”创建主题,有利于更好地落实精神文明创建的目标任务,不断增强精神文明创建实效,不断提高市民群众的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教育水平、民主法制观念,不断优化城市社会风气、公共秩序、生活环境,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文明和谐程度的整体提高。
  3、“满意在三明”强化了以人为本的创建本质,体现出文明城市创建的核心内涵,。突出“满意在三明”创建主题,有利于在创建过程中更加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始终坚持把创建工作的着眼点放在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事情上,坚持不懈为群众办实事好事,切实做到创建为了人民、创建依靠人民、创建成果由人民共享。
  4、“满意在三明”反映了“三贴近”的基本原则,体现出文明城市创建的工作要求。突出“满意在三明”创建主题,有利于把精神文明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中统筹考虑和科学布局,融入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和群众日常生活之中,更好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在统筹中推进,形成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对照“满意在三明”的主题要求,目前,我市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中还存在着以下主要问题:一是科学发展的意识需要进一步强化。全国文明城市是衡量一个城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标志。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共识仍未完全形成,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当作纯粹的精神文明创建的思想仍有存在,文明创建的中心意识还不够突出,支持创业发展的氛围不够浓厚。二是市民群众的经常性教育需要进一步坚持。不道德不文明的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不讲卫生、不遵守公共秩序、破坏公共设施等行为经常出现,“门前三包”责任制难以落实,部分市民群众的公德意识、法律素质、行为习惯与城市文明发展的要求仍有差距。三是社会公共服务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社会责任意识缺乏比较普遍,行政机关办事效率不高的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服务行业便民利民措施不够到位,有的志愿服务行动存在“走过场”现象。四是城市文化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城市文化含量偏底,文化品位不高,社会事业场馆建设不够达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够健全,仍不能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五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长效管理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政府投入不足、房地产开发规划落实不到位、公共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依然突出。在新一轮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中,要着力解决好这些“不满意”的问题,共同打造满意优质的文明城市。
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活动中始终贯穿“满意在三明”主题
三明在全国较早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实践中创新创造出了“满意在三明”等特色经验和载体,已连续四次荣获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称号。胡锦涛、李长春、李克强等中央领导在福建调研时对三明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给予充分肯定,省委卢展工书记要求三明把“老精神文明创建地区”这种好的优势持续下去。这充分体现了中央和省委对三明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关怀和期望。当前,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海西应先行、三明要争先”的实践要求,一以贯之地深入开展以“满意在三明”为主题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着力在拓展内涵、打造品牌、构建平台、巩固创新上下功夫,着力在养成文明习惯、推进文明服务、提高文明素质、实施文明管理上下工夫,努力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推动三明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加快发展和崛起。
  1、要增强“满意在三明”的品牌向心力,着力构建良好思想环境。一要抓共识。以正在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全面准确地理解和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切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化“满意在三明”主题创建。大力宣传“满意在三明”主题创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不断强化“满意在三明”的社会意识,切实把“满意在三明”贯穿于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使之成为衡量文明创建成效的根本标准,成为市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和基本遵循。深入开展“满意在三明”主题创建课题研究,不断在更高层面上总结新经验、探求新途径、推动新发展,不断增强创建文明城市的认同感、责任感和积极性、创造性。二要树品牌。突出“满意在三明”主题,把“满意在三明”作为三明最重要城市形象品牌进行高品位策划、高质量包装、高密度宣传。在市区道路、公共场所、建筑楼宇等设立“满意在三明”固定宣传牌,充分运用单位、社区宣传阵地,通过电子屏幕、手机短信、宣传标语等形式扩大宣传。在市主要新闻媒体和网站开辟“满意在三明”宣传专栏、专题或专版,不断加大以“满意在三明”为主题的系列创建宣传报道。组织创作一批以“满意在三明”主题创建为内容的反映市民精神面貌和城市风貌的文艺作品,精心设计制作一批以“满意在三明”为主题的对外宣传品,多形式开展宣传活动,进一步打响“满意在三明”品牌。三要重主体。市民群众是“满意在三明”主题创建活动的主体,只有发动群众广泛参与,才能取得创建实效。市委黄琪玉书记在全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动员暨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要求:“要加大宣传力度,使全体市民充分认识到创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创建中的作用和责任,自觉争当文明人、争做文明事,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平凡小事做起,养成文明习惯,推进文明服务,提高文明素质,实施文明管理,积极主动参与文明创建的各项工作”。在“满意在三明”主题创建活动中,必须加强做好市民群众的教育和引导工作。要通过开展 “‘满意在三明’大家谈”、“知三明、爱三明、建三明”等活动,吸引群众在参与中实现自我教育、管理和提高,不断提高“满意在三明”的社会参与率,形成“满意三明人人共建,三明满意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2、要增强“满意在三明”的发展驱动力,着力构建良好创业环境。一要大力弘扬三明精神。把“开明、清明、文明”的三明精神作为城市发展的动力源,作为实现“满意在三明”的精神支撑。当前,要根据市委提出的推动发展的总体要求、发展战略和区域、产业发展思路,在三明精神中突出开放活市、创业创新、生态文明等新内涵,更好地发挥三明精神在新的发展阶段的激励作用。要大力开展“三明精神三明人”宣传教育活动,持续推出一批体现三明精神的创业先进典型、推出一批“满意在三明”先进个人和集体,定期开展“城市精神与城市发展”、“文明城与文明人”论坛等系列活动,用城市精神和“满意”要求凝聚力量、激发活力、引领行动,为推动三明创业发展提供持久精神动力。二要大力加强“三创”宣传。在全市上下深入开展“创业、创新、创优”主题宣传活动,在全社会营造“创业、创新、创优”的浓厚氛围。营造创业氛围,就是要鼓励、引导和支持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形成家业殷实、企业兴旺、事业发达的生动局面;营造创新氛围,就是要鼓励、引导和支持产品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形成用新观念研究新情况、用新思路落实新任务、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用新举措开创新局面的生动景象;营造创优氛围,就是要鼓励、引导和支持岗位创优、单位创优、行业创优、区域创优,形成各个劳动者创优争先、各个单位励精图治、各个地方竞相发展的生动格局。三要大力推行文明服务。要引导树立“转变作风从我做起、群众满意是我追求”的责任意识,进一步推进机关效能建设和行业行风建设,形成“服务发展人人有责、发展服务处处到位”的良好创业环境。特别是要把“四个不让”教育和“五比”竞赛作为党政机关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任务,建立健全强有力的效能督查机制,同时辅之以强有力的效能问责,真正加大“不作为”、“乱作为”的查办力度,全面建立岗位责任、服务承诺、限时办结、首问负责、否定报备、失职追究、行政问责、政务公开和效能考评制度,积极营造尊重创业、支持创业、服务创业的优良环境。在行业窗口,大力推广“双争创”(争创文明服务示范窗口、争做文明优质服务标兵)活动,进一步完善行业规范化服务措施,促使行业的服务态度、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和服务环境让人民群众更加满意。
  3、要增强“满意在三明”的道德约束力,着力构建良好道德环境。一要养成文明习惯。深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不断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强化市民行为规范、文明礼仪和道德养成教育。坚持开展文明市民学校教育,进一步完善文明市民学校总校和各社区分校建设,继续编印文明教育读本,修订文明市民公约和公共场所文明守则,把道德教育融入人们日常生活与工作之中。坚持发挥精神文明建设展览馆的作用,有计划地组织学校新生、单位新员工、外来务工人员参观学习,接受“入市”教育。二要提高文明素质。要围绕提高市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法律素质,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大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力倡导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大力推进普法宣传和依法治市进程,大力推动信用三明建设,促进人际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要坚持诚信教育,弘扬诚信美德,深入开展“共铸诚信”活动,巩固和发展“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街、示范店创建成果,三要推动好人建设。全面开展以“好人在行动、好事在身边、满意在三明”为主要内容的好人建设系列活动,发挥道德模范的引领作用,加大好人建设舆论宣传力度,培育“尊重好人、崇尚好人”的新风正气,形成“学习好人、争当好人”的良好风尚。加强全市社会志愿者协会建设,完善志愿服务体系,实施“社区志愿服务行动计划”,抓好每月全市“社会志愿服务行动日”活动,组织开展重大活动和大型赛会志愿服务活动。注重 “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充分发挥市心理学会和心理健康促进会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的人文精神。扎实开展“关爱他人、温馨三明”系列活动,进一步完善“爱心合作社”长效援助机制,坚持和完善文明单位“结对济困”做法,推动形成难有所帮、残有所助、弱有所扶、孤有所依、贫有所济、老有所养的社会氛围。
  4、要增强“满意在三明”的文化影响力,着力构建良好文化环境。一要丰富城市文化含量。三明不仅是旧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而且是新兴的工业城市,远古历史文化与现代工业文明有机融合构成三明独特的文化内涵,同时更有客家文化、朱子文化、苏区文化和生态旅游文化的强力支撑,必须充分挖掘和利用。既要把这些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建筑设计、雕塑景观制作、公园广场建设之中,又要把这些文化特征融入到文明城市创建过程和城市文化活动之中,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充分展示和彰显三明特色文化。二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有关部门制定的《关于落实房地产开发企业按比例无偿提供社区配套用房的实施意见》的执行力度,保证按照总建筑面积千分之三的标准落实社区配套房建设,进一步推进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税收减免政策,鼓励更多社会资金投入公共文化事业。与此同时,要注重打造既能服务三明经济社会发展,又能体现三明文化特色的较高层次文化交流平台和学术交流中心,形成三明城市文化的浓厚氛围。三要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和文化产业发展。坚持社会文化社会办,重点扶持职工、学生、老年、少儿等业余文艺团体的建设,以社区文化、广场文化等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方式,经常性组织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坚持实施文艺精品战略,加大各类文艺作品的创作力度,精心组织策划,突出重点,发挥优势,在各门类的艺术作品创作生产中打造一批精品力作。继续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内部改革和机制创新,加快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不断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积极开发利用各类文化资源,以文艺演出业、文化信息业、文化娱乐业、广电业、艺术培训业、文博旅游业等为重点,兴办各类文化经济实体,开拓经营性文化产业。主动对接、培植和发展具有三明特色的竹制品工艺、根雕工艺和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的传统手工艺产品,培育、发展、壮大重点文化产业。要根据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研究制定支持三明文化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完善有关财政、税收、投融资等方面的优惠扶持政策,建立多元化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
  5、要增强“满意在三明”的城市凝聚力,着力构建良好人居环境。一要突出民生项目建设。坚持发展为民理念,突出民生、民心,把人作为实现“满意在三明”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不断加大公共财政对保障性住房、社区健康服务、全民医保、公共文化设施、义务教育、充分就业等民生领域的投入。坚持每年征求群众意见,按照轻重缓急,逐步推进民生项目建设,抓好城建路网建设,健全市政环卫设施,尤其要加快城市给排水管网改造,加强社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改“被动应付”为“主动应对”,通过持续投入实现三明文明创建工作的内涵拓展、层次提升、群众满意。二要突出生态城市特色。明确城市定位,把建设全国最绿省份最绿城市的生态之城作为“满意在三明”的最可持续资源,纳入三明城市发展长远规划与战略,融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高层次、高标准制定生态城市建设发展规划,用森林城市、绿地城市、山水城市的理念科学设置融城市公园、立体绿地、园林景观、沿河绿带、城郊森林屏障等为一体的生态城市发展布局,真正使三明成为“森林拥抱城市、绿地布满城市、碧水横贯城市”的“满意”生态之城。同时,坚持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扎实推进街区洁化、环境绿化、市容美化、夜景亮化、空气净化等生态型文明创建工程,不断精细化城市生态布局,凸显生态特色,着力在增进实效、增强品味、增添美感上下功夫,真正使三明的天更蓝、水更碧、山更绿、城更美。三要突出实施文明管理。加强对创城办、城管办、爱卫办力量的整合,进一步健全城市长效管理机制,切实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和城市管理制度的落实,完善考评激励机制、工作点评制度、部门联动机制,加快推进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体制,尤其要强化“两区”在城市管理中的职能和力量,发挥街道、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不断提升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健全社会参与机制,使群众成为城市建设与管理的主体和受益者,定期在群众中开展关爱指数、幸福指数、安全指数、人文指数、诚信指数、廉洁指数和环境指数等指数监测活动,使之成为文明发展晴雨表,切实让人民群众满意在三明。
 
  (作者为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楼主| 安永老秘 发表于 2009-8-13 11:45:43 | 显示全部楼层

深入开展以“满意在三明”为主题的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活动

 
老秘网虚拟稿费

深入开展以“满意在三明”为主题的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活动

●徐 铮


  根据市委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统一部署,市委宣传部认真学习贯彻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和省、市委常委扩大会议精神,围绕“以满意在三明为主题,坚持创新创造,坚持三明争先,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总课题,组成五个子课题组,重点组织到梅列区、三元区、建宁县、将乐县、宁化县、明溪县等地进行专题调研,深入基层单位分别召开各类调研座谈会10余场,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认真的总结、思考和研讨。
  一、“满意在三明”主题创建活动的实践成效
  “满意在三明”主题创建活动是我市推进文明城市建设的特色载体,自1987年广泛开展以来,在各行各业不断持续深化,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受到群众欢迎和上级领导的肯定。通过开展这一主题创建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市民的文明素质和城市在优质服务、公共秩序、社会风气、市容环境、工作效率、城市管理等多方位的“满意”形象,收到了既治城又育人的显著成效。《人民日报》曾发表长篇通讯《三明之“明”》,赞扬三明“让人思想上满意,这里正气占上风;让人生活上满意,这里公道正派;让人感情上满意,这里笑脸真多!”
  1、坚持服务发展,促进了机关作风的转变。从党政机关和党员干部抓起,注重抓好“满意的领导”、“满意的机关”、“满意的党员”,切实以党风政风带动民风,推动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长期以来,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几套班子带头参加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市领导和市直机关单位坚持挂包社区,推动社区共建。1995年以来,在党政机关开展“说办就办、说到做到”、“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创文明机关、当人民公仆”等活动,大力倡导雷厉风行、优质高效的工作作风和办事作风,为加快发展营造满意的政务服务环境。近几年,全面开展“阳光政府”建设,坚持政务公开制度,提高政府机关的公信度。同时,成立市行政服务中心管委会,推行“一头受理、一站式服务、一次性告知,公开承诺、限时办结”的高效政务服务。特别是去年以来,市委进一步提出了“不让政策在我的手中截留,不让差错在我的手中发生,不让时机在我的手中耽误,不让业主在我这里受到冷落”的“四个不让”要求,“比服务、比效率、比质量、比作风、比形象”在机关单位中蔚然成风。
  2、坚持以德育人,促进了人际关系的和谐。深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注重“相互服务”、“双向满意”,既抓好各行各业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服务质量,让人民群众满意,也抓好文明市民社会公德教育,增强社会责任意识,让服务者满意,大力倡导“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和谐人际关系。全市志愿服务活动广泛持续开展,1998年5月成立全国首家无偿献血志愿者协会,会员从最初的200多人,发展到现在的700多人;2007年4月成立全市社会志愿者协会和24个分会,注册登记社会志愿者100893人。慈善互助活动经常性开展,在三明市区47个社区全部建立“爱心合作社”,长期对700多户无劳动能力和生活来源的特困户给予除低保金外的补助。各级文明单位积极参与“结对济困”活动,全市300多个文明单位和经济欠发达村结对帮扶,2024个文明单位与3132个特困家庭结成帮困对子。
  3、坚持行业争先,促进了服务水平的提高。注重抓好窗口行业的优质服务,通过树示范窗口、赛星级门店、创优质服务厅、评群众满意率,大力推行迎宾服务、限时服务、承诺服务、站立服务、微笑服务、上门服务,深入开展文明行业和文明窗口创建活动。在市委文明办组织开展的群众满意率测评活动中,群众对各行各业的服务工作感到满意或基本满意的始终维持在85%以上,并涌现了三明市地税直属分局、大田县建设人民法庭、三明市公安局白沙派出所、三明电业局和“税务铁人袁庭钰”、“科技标兵李超岭”、“百姓民警林先雄”、“三明的李素丽--薄永香”、“抢险救援勇士郑忠华”等一大批群众公认的先进典型。列东“三优街”和三元、列东百货大楼被中宣部等部门授予“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示范街和示范店。三明市歌舞团依托流动舞台车常年开展文化下乡演出活动,每年深入乡镇为农民群众送戏近百场。
  4、坚持建管并重,促进了城市形象的提升。注重抓好城市建设与管理,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每年为民办好一批实事好事,逐步健全路、桥、电、气、通信、文化阵地等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建设。2006年以来,市政府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解决一些社区路不平、沟不通和化粪池冒漏等民生问题。大力实施“绿、美、亮、净”工程,着力抓好群众关心关注的社会治安、环境卫生、交通秩序、集贸市场、建筑工地、文化市场等专项治理,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沙溪河两岸生态环境整治工程还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二、开展以“满意在三明”为主题的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载体
  二十多年来,以“满意在三明”为主题的创建工作已全面融入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之中。“满意在三明”主题创建,既强调各行各业的职能职责,也强调创造文明和谐社会环境的共同责任,是把精神文明建设与业务工作、经济建设紧密结合、落到实处的有效途径,既强化了自身创建,又加强了社会共建,是在实际工作中贯彻落实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指导方针,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促进各行各业各项工作争创佳绩,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满意在三明”坚持了服务发展、推动发展的主旨,体现出文明城市创建的第一要义。突出“满意在三明”创建主题与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是一致的,有利于改善服务环境,为加快三明发展提供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民主公正的法制环境、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2、“满意在三明”推动了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显著提高,体现出文明城市创建的主要目标。突出“满意在三明”创建主题,有利于更好地落实精神文明创建的目标任务,不断增强精神文明创建实效,不断提高市民群众的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教育水平、民主法制观念,不断优化城市社会风气、公共秩序、生活环境,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文明和谐程度的整体提高。
  3、“满意在三明”强化了以人为本的创建本质,体现出文明城市创建的核心内涵,。突出“满意在三明”创建主题,有利于在创建过程中更加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始终坚持把创建工作的着眼点放在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事情上,坚持不懈为群众办实事好事,切实做到创建为了人民、创建依靠人民、创建成果由人民共享。
  4、“满意在三明”反映了“三贴近”的基本原则,体现出文明城市创建的工作要求。突出“满意在三明”创建主题,有利于把精神文明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中统筹考虑和科学布局,融入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和群众日常生活之中,更好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在统筹中推进,形成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对照“满意在三明”的主题要求,目前,我市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中还存在着以下主要问题:一是科学发展的意识需要进一步强化。全国文明城市是衡量一个城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标志。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共识仍未完全形成,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当作纯粹的精神文明创建的思想仍有存在,文明创建的中心意识还不够突出,支持创业发展的氛围不够浓厚。二是市民群众的经常性教育需要进一步坚持。不道德不文明的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不讲卫生、不遵守公共秩序、破坏公共设施等行为经常出现,“门前三包”责任制难以落实,部分市民群众的公德意识、法律素质、行为习惯与城市文明发展的要求仍有差距。三是社会公共服务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社会责任意识缺乏比较普遍,行政机关办事效率不高的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服务行业便民利民措施不够到位,有的志愿服务行动存在“走过场”现象。四是城市文化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城市文化含量偏底,文化品位不高,社会事业场馆建设不够达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够健全,仍不能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五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长效管理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政府投入不足、房地产开发规划落实不到位、公共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依然突出。在新一轮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中,要着力解决好这些“不满意”的问题,共同打造满意优质的文明城市。
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活动中始终贯穿“满意在三明”主题
三明在全国较早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实践中创新创造出了“满意在三明”等特色经验和载体,已连续四次荣获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称号。胡锦涛、李长春、李克强等中央领导在福建调研时对三明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给予充分肯定,省委卢展工书记要求三明把“老精神文明创建地区”这种好的优势持续下去。这充分体现了中央和省委对三明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关怀和期望。当前,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海西应先行、三明要争先”的实践要求,一以贯之地深入开展以“满意在三明”为主题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着力在拓展内涵、打造品牌、构建平台、巩固创新上下功夫,着力在养成文明习惯、推进文明服务、提高文明素质、实施文明管理上下工夫,努力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推动三明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加快发展和崛起。
  1、要增强“满意在三明”的品牌向心力,着力构建良好思想环境。一要抓共识。以正在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全面准确地理解和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切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化“满意在三明”主题创建。大力宣传“满意在三明”主题创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不断强化“满意在三明”的社会意识,切实把“满意在三明”贯穿于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使之成为衡量文明创建成效的根本标准,成为市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和基本遵循。深入开展“满意在三明”主题创建课题研究,不断在更高层面上总结新经验、探求新途径、推动新发展,不断增强创建文明城市的认同感、责任感和积极性、创造性。二要树品牌。突出“满意在三明”主题,把“满意在三明”作为三明最重要城市形象品牌进行高品位策划、高质量包装、高密度宣传。在市区道路、公共场所、建筑楼宇等设立“满意在三明”固定宣传牌,充分运用单位、社区宣传阵地,通过电子屏幕、手机短信、宣传标语等形式扩大宣传。在市主要新闻媒体和网站开辟“满意在三明”宣传专栏、专题或专版,不断加大以“满意在三明”为主题的系列创建宣传报道。组织创作一批以“满意在三明”主题创建为内容的反映市民精神面貌和城市风貌的文艺作品,精心设计制作一批以“满意在三明”为主题的对外宣传品,多形式开展宣传活动,进一步打响“满意在三明”品牌。三要重主体。市民群众是“满意在三明”主题创建活动的主体,只有发动群众广泛参与,才能取得创建实效。市委黄琪玉书记在全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动员暨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要求:“要加大宣传力度,使全体市民充分认识到创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创建中的作用和责任,自觉争当文明人、争做文明事,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平凡小事做起,养成文明习惯,推进文明服务,提高文明素质,实施文明管理,积极主动参与文明创建的各项工作”。在“满意在三明”主题创建活动中,必须加强做好市民群众的教育和引导工作。要通过开展 “‘满意在三明’大家谈”、“知三明、爱三明、建三明”等活动,吸引群众在参与中实现自我教育、管理和提高,不断提高“满意在三明”的社会参与率,形成“满意三明人人共建,三明满意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2、要增强“满意在三明”的发展驱动力,着力构建良好创业环境。一要大力弘扬三明精神。把“开明、清明、文明”的三明精神作为城市发展的动力源,作为实现“满意在三明”的精神支撑。当前,要根据市委提出的推动发展的总体要求、发展战略和区域、产业发展思路,在三明精神中突出开放活市、创业创新、生态文明等新内涵,更好地发挥三明精神在新的发展阶段的激励作用。要大力开展“三明精神三明人”宣传教育活动,持续推出一批体现三明精神的创业先进典型、推出一批“满意在三明”先进个人和集体,定期开展“城市精神与城市发展”、“文明城与文明人”论坛等系列活动,用城市精神和“满意”要求凝聚力量、激发活力、引领行动,为推动三明创业发展提供持久精神动力。二要大力加强“三创”宣传。在全市上下深入开展“创业、创新、创优”主题宣传活动,在全社会营造“创业、创新、创优”的浓厚氛围。营造创业氛围,就是要鼓励、引导和支持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形成家业殷实、企业兴旺、事业发达的生动局面;营造创新氛围,就是要鼓励、引导和支持产品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形成用新观念研究新情况、用新思路落实新任务、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用新举措开创新局面的生动景象;营造创优氛围,就是要鼓励、引导和支持岗位创优、单位创优、行业创优、区域创优,形成各个劳动者创优争先、各个单位励精图治、各个地方竞相发展的生动格局。三要大力推行文明服务。要引导树立“转变作风从我做起、群众满意是我追求”的责任意识,进一步推进机关效能建设和行业行风建设,形成“服务发展人人有责、发展服务处处到位”的良好创业环境。特别是要把“四个不让”教育和“五比”竞赛作为党政机关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任务,建立健全强有力的效能督查机制,同时辅之以强有力的效能问责,真正加大“不作为”、“乱作为”的查办力度,全面建立岗位责任、服务承诺、限时办结、首问负责、否定报备、失职追究、行政问责、政务公开和效能考评制度,积极营造尊重创业、支持创业、服务创业的优良环境。在行业窗口,大力推广“双争创”(争创文明服务示范窗口、争做文明优质服务标兵)活动,进一步完善行业规范化服务措施,促使行业的服务态度、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和服务环境让人民群众更加满意。
  3、要增强“满意在三明”的道德约束力,着力构建良好道德环境。一要养成文明习惯。深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不断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强化市民行为规范、文明礼仪和道德养成教育。坚持开展文明市民学校教育,进一步完善文明市民学校总校和各社区分校建设,继续编印文明教育读本,修订文明市民公约和公共场所文明守则,把道德教育融入人们日常生活与工作之中。坚持发挥精神文明建设展览馆的作用,有计划地组织学校新生、单位新员工、外来务工人员参观学习,接受“入市”教育。二要提高文明素质。要围绕提高市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法律素质,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大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力倡导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大力推进普法宣传和依法治市进程,大力推动信用三明建设,促进人际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要坚持诚信教育,弘扬诚信美德,深入开展“共铸诚信”活动,巩固和发展“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街、示范店创建成果,三要推动好人建设。全面开展以“好人在行动、好事在身边、满意在三明”为主要内容的好人建设系列活动,发挥道德模范的引领作用,加大好人建设舆论宣传力度,培育“尊重好人、崇尚好人”的新风正气,形成“学习好人、争当好人”的良好风尚。加强全市社会志愿者协会建设,完善志愿服务体系,实施“社区志愿服务行动计划”,抓好每月全市“社会志愿服务行动日”活动,组织开展重大活动和大型赛会志愿服务活动。注重 “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充分发挥市心理学会和心理健康促进会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的人文精神。扎实开展“关爱他人、温馨三明”系列活动,进一步完善“爱心合作社”长效援助机制,坚持和完善文明单位“结对济困”做法,推动形成难有所帮、残有所助、弱有所扶、孤有所依、贫有所济、老有所养的社会氛围。
  4、要增强“满意在三明”的文化影响力,着力构建良好文化环境。一要丰富城市文化含量。三明不仅是旧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而且是新兴的工业城市,远古历史文化与现代工业文明有机融合构成三明独特的文化内涵,同时更有客家文化、朱子文化、苏区文化和生态旅游文化的强力支撑,必须充分挖掘和利用。既要把这些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建筑设计、雕塑景观制作、公园广场建设之中,又要把这些文化特征融入到文明城市创建过程和城市文化活动之中,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充分展示和彰显三明特色文化。二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有关部门制定的《关于落实房地产开发企业按比例无偿提供社区配套用房的实施意见》的执行力度,保证按照总建筑面积千分之三的标准落实社区配套房建设,进一步推进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税收减免政策,鼓励更多社会资金投入公共文化事业。与此同时,要注重打造既能服务三明经济社会发展,又能体现三明文化特色的较高层次文化交流平台和学术交流中心,形成三明城市文化的浓厚氛围。三要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和文化产业发展。坚持社会文化社会办,重点扶持职工、学生、老年、少儿等业余文艺团体的建设,以社区文化、广场文化等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方式,经常性组织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坚持实施文艺精品战略,加大各类文艺作品的创作力度,精心组织策划,突出重点,发挥优势,在各门类的艺术作品创作生产中打造一批精品力作。继续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内部改革和机制创新,加快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不断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积极开发利用各类文化资源,以文艺演出业、文化信息业、文化娱乐业、广电业、艺术培训业、文博旅游业等为重点,兴办各类文化经济实体,开拓经营性文化产业。主动对接、培植和发展具有三明特色的竹制品工艺、根雕工艺和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的传统手工艺产品,培育、发展、壮大重点文化产业。要根据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研究制定支持三明文化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完善有关财政、税收、投融资等方面的优惠扶持政策,建立多元化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
  5、要增强“满意在三明”的城市凝聚力,着力构建良好人居环境。一要突出民生项目建设。坚持发展为民理念,突出民生、民心,把人作为实现“满意在三明”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不断加大公共财政对保障性住房、社区健康服务、全民医保、公共文化设施、义务教育、充分就业等民生领域的投入。坚持每年征求群众意见,按照轻重缓急,逐步推进民生项目建设,抓好城建路网建设,健全市政环卫设施,尤其要加快城市给排水管网改造,加强社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改“被动应付”为“主动应对”,通过持续投入实现三明文明创建工作的内涵拓展、层次提升、群众满意。二要突出生态城市特色。明确城市定位,把建设全国最绿省份最绿城市的生态之城作为“满意在三明”的最可持续资源,纳入三明城市发展长远规划与战略,融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高层次、高标准制定生态城市建设发展规划,用森林城市、绿地城市、山水城市的理念科学设置融城市公园、立体绿地、园林景观、沿河绿带、城郊森林屏障等为一体的生态城市发展布局,真正使三明成为“森林拥抱城市、绿地布满城市、碧水横贯城市”的“满意”生态之城。同时,坚持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扎实推进街区洁化、环境绿化、市容美化、夜景亮化、空气净化等生态型文明创建工程,不断精细化城市生态布局,凸显生态特色,着力在增进实效、增强品味、增添美感上下功夫,真正使三明的天更蓝、水更碧、山更绿、城更美。三要突出实施文明管理。加强对创城办、城管办、爱卫办力量的整合,进一步健全城市长效管理机制,切实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和城市管理制度的落实,完善考评激励机制、工作点评制度、部门联动机制,加快推进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体制,尤其要强化“两区”在城市管理中的职能和力量,发挥街道、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不断提升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健全社会参与机制,使群众成为城市建设与管理的主体和受益者,定期在群众中开展关爱指数、幸福指数、安全指数、人文指数、诚信指数、廉洁指数和环境指数等指数监测活动,使之成为文明发展晴雨表,切实让人民群众满意在三明。
 
  (作者为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楼主| 安永老秘 发表于 2009-8-13 11:46:02 | 显示全部楼层

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企业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专业写文章

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企业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梁闽菊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对维护企业稳定、塑造企业形象、加快企业改革发展、激发职工积极性创造性都有着重要作用。新形势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加强企业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服务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扩内需、促增长、保民生的迫切需要,也是摆在我们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
  一、梅列区企业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现状和成效
  近年来,在各级党组织的正确领导和职能部门的支持配合下,我区企业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始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和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紧紧围绕发展这一中心,认真贯彻落实党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以构建和谐企业为目标,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为载体,创造性地开展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为推进企业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我区企业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主要特点是:
  1、坚定信心谋发展。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我区工业企业或多或少都受到冲击。经走访了解,机械加工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其余企业特别是产品出口的企业,如华盛烤熳公司影响较大。但目前大多坚持生产运营,职工队伍趋于稳定,市场开拓有序推进。总体来说,能够积极应对危机,坚定信心;适时调整企业发展思路,逆中求进,在危机中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变危为机,逐步做大做强,为实现全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贡献力量。
  2、劳资关系日趋和谐。据了解,我区企业整体素质较高,长期以来认真贯彻《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极少发生拖欠、克扣职工工资现象,劳资关系和谐,职工队伍相对稳定。多数职工与企业签订了三年以下期限的劳动合同,缴纳了“三险”,职工的劳动安全和人身健康基本得到保证。企业的和谐发展,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客观环境。
  3、品牌意识不断增强。近年来,我区积极强化品牌创建工作,出台品牌奖励政策,积极引导、帮助、扶持企业注册商标,争创著名、知名商标,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取得了一定成效。已培育“明健盛”等省名牌产品2项,省著名商标4件,盛安等市知名商标5件,三菲铝业等市优势品牌10个,已逐步拥有了自己的名牌产品和著名品牌。
  4、企业文化氛围渐浓。我区部分企业通过树立企业精神,宣传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和谐发展。如普诺维公司紧紧围绕“求精、诚信、创新、发展”的宗旨,以成为世界最优秀的高品质旋切辊模专业制造商为发展目标,统一以员工和客户为核心的企业价值观,培育“以人为本,和谐共赢”的企业精神,形成独特的企业文化。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较好地引导员工奋发上进,极大地鼓舞员工情绪。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区企业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总体趋势是好的。但一在推崇以人为本、倡导人性化管理的新形势下,不少环节还是比较薄弱的。主要表现为“三重三轻”、“一多一少”。
  1、重发展,轻管理。我区工业企业大多是90年代末伴随工业小区的建设发展起来的。为发展工业经济,我区移山填沟,建造了碧湖、高源、小蕉工业区,通过大力招商引资,才有了今天1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但随着企业的生产发展,工人队伍的增加,工业区后勤管理服务已跟不上企业发展,企业的证照、职工的户口、生活、子女入托、医疗保健等问题没有妥善解决。如高源工业区,20多家入驻企业近2000职工,现在仍然存在路灯不明、交通不畅、信息不灵、设施不全的状况,企业职工生活不便、人心不稳,不利企业生存、发展。
  2、重创利,轻教育。从客观上讲,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条件下,企业普遍存在重生产经营、重赚钱创利,忽视思想教育,忽视职工素质提高的现象。从主观上讲,由于思想境界、文化水平、综合素质等的局限,绝大多数私营企业主对思想教育工作重视不够、认识不足、实践偏少。最基本的法制宣传教育不够,职工法律知识匮乏。部分企业主甚至认为职工法律知识多了反而不利管理。
  3、重生产,轻创牌。虽然我区企业注册的商标品牌逐渐增加,但真正有名的不多,国家级品牌尚未突破,品牌面不广,未形成积极争创的氛围。截止日前,我区规模以上企业127家,其中具有省、市级名牌产品、著名商标、优势品牌、知名商标等的仅有16家,占12.6%。大部分企业创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忙于生产,缺乏创品牌的系统规划。部分企业品牌仍在打造阶段,尚未建立品牌管理系统。许多企业不愿或不会运用有效的工作方法,开展先进典型的挖掘、树立、宣传、推广和管理工作,影响企业长远发展。
4、兼职多,专职少。据统计,全区103家规模以上民营企业中符合条件的26家企业均已成立党组织,符合条件的95%以上企业已成立工会。由于企业生产任务重、压力大,干部兼职多,专职少,职责分工不明确,极大地影响宣传思想工作的正常开展。多数企业职工思想、生活、福利工作无明确专人负责,有的企业主身兼数职,既是业主、经理,又是工会负责人,既管生产,又管经营,还管职工后勤,没有很好地履行思想教育工作职责,使企业思想教育工作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
  三、几点建议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是企业发展的助推器。当前,面对全球化的金融危机,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用科学发展观推进企业宣传思想工作,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为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1、以管理为抓手,增强企业发展后劲。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重在管理。管理得当,形成良性循环,企业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企业的发展就生机勃勃。一是建机构,龙头先行。要加强企业党组织建设,以党建促发展,调动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提高经济效益,推动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企业中贯彻执行。队伍先行。要在成规模的企业中,采取相应的奖励或行政措施、督促设立专(兼)职宣传员,使企业宣传工作有人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有人管、职工维权有人办,为政府与企业搭建“桥梁”。二是强服务,规划先行。建议新开发的工业区尽快建立职工综合服务中心,整体考虑生活、文化设施,如食堂、幼儿园、公交、超市、学校、娱乐场所、银行网点等,满足企业职工生活、娱乐、教育的需求。原先开发的工业区因地制宜,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分别建立工业区职工综合服务机构。主动服务。政府要进一步明确工业区纳入所在地政府管理职责,并纳入日常工作考评。所在地政府要主动承担为企业做好服务管理的责任,帮助解决企业职工交通、路灯、垃圾处理、子女入托等生活后顾之忧,稳定职工思想。三是增活力,夯实阵地。要因地制宜,形成以企业宣传窗或黑板报、简报、广播室、阅览室、职教培训中心等为有效载体,以塑造企业精神和丰富企业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宣传阵地网络。加大投入力度,建设工业园有线广播电视工程,使广大职工收听收看到广播电视节目。文化互动。有关职能部门要积极与开发区管委会或企业所在地政府配合,针对企业职工年龄状况、文化程度、工作强度、时间等,有意识地组织一些文化娱乐联谊活动,如趣味运动会、各类球赛、劳动技能比赛等适合企业的有益活动,既有利于培养企业团队精神,又有利于增进企业间的了解,深化和谐企业建设,以文化力提升竞争力,推进企业的发展创新能力。
  2、以人为本,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要坚持以人为本,开展五项活动,着力解决思想问题,为企业发展扫清思想障碍。一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和工作者评选表彰活动,树立一批先进典型,推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二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寓教于乐,用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引领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三要加强社会舆情调研分析,及时掌握职工关心的热点问题,多做解释说明工作,积极有效引导社会舆论。四要组建宣讲团、报告团,定期或不定期,深入企业,为职工讲解当前政策和形势,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努力提升管理者和职工的思想理论素质。五要围绕《安全生产监督法》、《劳动合同法》及税法等重点内容,组织有关职能部门采取法制报告会、知识竞赛、法制文艺、法律进企业等形式,开展“五五”普法活动,引导管理者依法诚信经营,引导职工遵纪守法、合法维权,为企业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3、以品牌为导向,塑造企业良好形象。企业品牌形象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发展。要把握导向,着力塑造企业品牌形象。一要宣传引导。依托网络、报纸、电视、电台等媒体,建立企业信息平台,加强对外宣传网络建设,积极推介和展示企业品牌和经营特色,塑造企业良好的外部形象,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信誉度,形成争创品牌的浓厚氛围。二要专业指导。建立企业品牌策划团队,组织专业人员,采取上门服务、技术指导等方式,加强跟踪服务,指导辅助企业开展形象策划、展示、推介,推进办名厂、创名牌、出名品,借助品牌效应促进企业做大做强。三要政府倡导。政府要健全完善品牌奖励机制,对重点企业品牌给予重奖,对企业自主创新研发项目、品牌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重奖。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大对企业争创品牌意义的宣传推介,加强政府对品牌奖励政策的宣传力度,及时发布创品牌工作信息,提高企业知晓率,引导、调动企业争创品牌的积极性。
  (作者为梅列区委常委、宣传部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11粉丝

795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