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理论建设 指导履职实践
省政协理论研究会首次理论研讨会论文观点综述
省政协研究室
6月24日,福建省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成立并举行首次理论研讨会。省政协主席梁绮萍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她指出,在十届省政协履行职能的起始之年,成立省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对于推动全省人民政协理论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促进政协工作不断开创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她要求要加强学习,明确开展人民政协理论研究的重大意义;要求真务实,坚持人民政协理论研究工作的科学方法;要加强领导,大力推进我省人民政协理论研究队伍建设。
会议期间,来自全省各级政协,各民主党派、工商联,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160多名代表,深入研讨了人民政协理论的有关问题。会议收到论文101篇,主要理论观点综述如下:
人民政协的基础理论
一、关于人民政协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的同志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必须充分认识这项基本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坚持好、完善好、落实好这一基本政治制度。有的同志认为,人民政协是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政治形式和组织形式。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体现了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可以最大限度地整合社会各种政治资源,有利于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的同志认为,加强这项制度建设,要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与八个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之间的合作与协商,同时要进一步加强人民政协的自身建设。
二、关于人民政协的作为空间。有同志认为,人民政协作为空间决定于政治体制,依赖于社会发展,取决于自身素质。政协作为的生命在党委,作为的体现在政府,作为的土壤在社会,作为的本领在自身。党委的重视程度,政府的支持力度,群众的信任度,委员的响应度,决定了政协作为空间的宽窄和大小。作为的依据在法理、历史、现实和趋势四个方面。作为的内容,体现在以会议议事为平台,参与协商国是;以调研视察为契机,推动中心工作;以建议批评为手段,实施政治监督;以文字议案为媒介,关注国计民生;以沟通协调为形式,营造工作环境;以团结联谊为纽带,壮大统一战线;以文史资料为载体,服务文化建设;以自身建设为基础,提高队伍素质等8个方面。作为的特色,在方式上,以建言献策为主;在手段上,以做人的思想工作为主;在途径上,以运用媒介为主。作为的评价,在于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自我评价衡量作为的效率,社会评价追求作为的贡献率和作用度。
三、关于协商民主。许多同志认为,《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表述人民政协的协商民主形式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要求,体现了中华民族兼容并蓄的优秀文化传统,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一些同志认为,人民政协充分体现协商民主的广泛参与性、程序性和包容性等特点协商民主的特征至少体现在平等、真诚、事前、互动、让步等方面。
也有同志指出,20世纪80年代,西方理论界提出的协商民主理论,是对自由主义民主理论及其缺陷的回应,是弥补选举民主及其多数决定原则的不足。尽管西方的协商民主理论方兴未艾,但很大程度上还只是一种观念形态,没有制度化的机制和程序,也缺少实践的经验基础。而我国50多年的实践表明,票决民主和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中国的协商民主与票决民主同等并列,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人民政协是中国协商民主的制度体现,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建设的关键是制度创新。要加强人民政协组织法建设,政治协商的原则应当在党政及其部门的制度上得到体现;要完善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程序化建设,不断创新人民政协协商民主新形式。在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制度建设中要遵循以下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坚持“十六字”方针,坚持与时俱进,坚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坚持制度制定与制度落实并重。
四、关于人民政协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多数同志认为,人民政协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联系广泛、位置超脱、人才荟萃、渠道畅通的独特优势,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重要渠道和重要力量。人民政协应通过完善政治协商机制,健全决策咨询和舆论汇集机制,强化民主监督机制,拓展与广大群众的联系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化社会活力,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
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
一、关于政治协商。有的同志认为,十七大报告“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具有重大意义,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部署,是加强和改善党对人民政协领导的具体体现,是推进政协工作“三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地方政治协商面临一些矛盾,如政治协商的“软法”特性与基层认识的模糊性、政治协商的严肃性与实际运作中的随意性、基层政协组织愿望上的紧迫性与行动中的犹豫性等。因此,解决这些矛盾要加强政治协商的保障程序,完善运作程序,强化落实程序等方面的建设。一些同志结合政协工作实践,对各种政治协商形式进行理论思考,认为党政重视和支持,是开展政治协商的根本保证;人民政协积极主动,是开展政治协商的重要保障;加强“三化”建设,是开展政治协商的关键环节;提高政治协商的质量,是开展政治协商的本质要求。
二、关于民主监督。有的同志指出,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具有自身的优势和特点:相对的公正性、广泛的代表性、较强的科学性、一定的权威性、较大的影响力等,这是有别于其他监督形式的地方。但与政治协商、参政议政相比较而言,民主监督还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表现在民主监督的机制不够健全、民主监督的措施不够有力、民主监督的效果不够明显。鉴于此,民主监督要在与政治协商、参政议政相结合,委员个人监督与政协有组织监督相结合,日常监督与重点监督相结合,民主监督与其他监督相结合上下功夫,将民主评议行风纳入政协民主监督体系,不断推进民主监督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三、关于参政议政。有的同志指出,人民政协参政议政职能经历了一个逐步明确和完善的发展过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和支持人民政协事业的发展。要通过强化委员主体意识和创新工作机制等措施不断提高参政议政的能力和水平。
人民政协的基础性、经常性工作
一、关于提案工作。有的同志认为,提案具有政治价值,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种具体体现,是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的一种主要载体,是政协一项具有全局意义的工作。提案还具有实用价值,体现在参考价值、社会信息价值和历史资料价值上。还有的同志认为,提案工作要加强宣传引导,增强质量意识;要把握正确方向,树立大局意识;要发挥优势,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要坚持立案标准,正确处理提案质量与数量的关系。
二、关于调研工作。有的同志认为,调研要求深,深入实践,深入群众;要求精,选题精,成果精;要务实,说实话、真话,求实效。调研工作要注重成果的转化,要在建立相应的跟踪反馈机制等环节上抓好成果的转化。
三、关于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有的同志认为,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对党政的决策有纠偏作用,对党政阶段性中心工作起助推作用,在实际工作中起参谋、化瘀、关爱、救急、理顺和警示作用等。
四、关于文史资料工作。有的同志认为,政协文史工作具有统战性、“三亲性”、史料性的特点,其作用表现在存史、团结、资政、教育方面。有的同志把文史工作的特点概括为历史性、文学性、群众性、抢救性、艰巨性、严肃性等六个方面,把作用归结为会友、传播史料、资政、搭建平台、传承文化等方面。
五、关于宣传工作。有的同志认为,政协宣传工作要体现宣传主题、宣传内容和宣传形式的时代性,把握政协工作性质的特殊性,注重工作内容的广泛性,突出政协组织履职的实效性。
人民政协的自身建设
一、关于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人民政协中的作用。有的同志从协商民主的视角来看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作用,认为协商民主体现在政治协商中,就是中国共产党就国家大政方针、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项、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等,在决策前和决策执行过程中与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进行协商。体现在民主监督中,就是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通过提出意见、批评、建议的方式进行监督。体现在参政议政中,就是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积极发挥作用。
二、关于发挥政协界别作用。有的同志认为,专委会是界别发挥作用的基础平台,专委会要增强界别意识,努力为界别开展活动搭建平台。有的同志认为,目前农业界委员比例偏低、代表性不强,其构成未反映农业劳动者社会结构的最新变化。从长远看,可逐步增加农民在政协委员中的比例,适时增设农民界别。
三、关于加强政协机关建设。有的同志认为,《意见》对机关干部队伍建设提出了“政治坚定、作风优良、学识丰富、业务熟练”的要求。政治坚定,就是要维护核心、服务中心、凝聚人心上;作风优良,就是要求干部队伍树立大局意识、团结意识、民主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学识丰富,就是要求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人民政协理论和业务知识,广泛涉猎各领域知识,努力提高队伍的综合素养;业务熟练,就是机关干部必须具备调研、协调、组织、办事等多种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