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一年。宜都市委在省委、宜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圆满地完成了全年的目标任务,为全面建设小康宜都、率先实现“沿江突破”、推进县域经济新发展迈出了坚实步伐。
——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围绕建设“湖北省工业强市、国家级园林城市、现代化中等城市”的既定目标,以支柱产业为主导,以特色园区为平台,以优化环境为保障,着力推进工业化,工业主体地位更加突出,阔步迈进湖北工业强市行列。把加强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突出位置,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加强,农业结构调整显见成效,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标准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加速发展,成为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新增长点。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9.6亿元,同比增长29.6%;区域性财政收入8亿元,同比增长38.8%,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68亿元,同比增长32.8%;固定资产投资26.4亿元,同比增长34.1%。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进一步突出,工业效益明显增强。全市规模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81.1亿元,同比增长49.2%。中央及各级惠农政策落实,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009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大幅提高,人均达到9330元,同比增长10%。城乡经济、区域经济统筹发展,活力日益增强。
——城乡面貌得到新改观。按照“城区求精、集镇求强、乡村求美”的基本思路,加快城镇化进程,推进城乡一体化,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以道路建设、绿化工程、精品工程为重点,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速创优,一批重点工程全面竣工,初步形成了功能完善的网络化、现代化“大交通”格局。城市美化、亮化、净化工程不断推进,城市规模和品位同步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农村面貌日新月异。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农村电网改造、乡村公路建设、生态家园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坚持以改革开放促发展,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市属国有企业改革目标任务基本完成。农村税费改革顺利实施。农村土地二轮延包、小型水利产权制度改革、林权证发放等工作基本结束。事业单位改革整体推进,政府机构改革进一步深化,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全面完成。财政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财政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税务、金融、保险、物价、粮食、供销、国有资产管理等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市场经济秩序逐步规范。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取得丰硕成果,2006年,全市共确定招商引资项目59个,当年计划投资16.6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6.7亿元。外向型经济发展实现新突破,实现自营出口3869.9万美元,同比增长75%;直接利用外资1775.2万美元,同比增长12.9%。
——社会事业开创新局面。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要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断加大科教投入,科教兴市战略显见成效,科技进步贡献率逐年提高。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得到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教育资源日趋优化,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建立乡镇文化新体制,文化阵地建设得到加强,文化领域精品迭出。坚持以农村为重点,为人民健康服务,着力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城乡群众健康保障体系建设,农村三级医疗保健网络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启动并运行良好。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协调发展,全民健身中心顺利开工。人口与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得到更好地贯彻落实,稳定了低生育水平,文明生育的观念逐渐形成。广播电视、宽带综合信息网覆盖面不断拓宽,服务质量明显提高,村村通工程通过省级验收。环保工作力度加大,国土、民政、统计、扶贫、审计、物价、气象、档案、移民、外事侨务、老龄、史志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人民生活有了新提高。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确保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逐年增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大幅增长,社会购买力不断提高。在人均住房面积、民用汽车增幅、移动电话普及率、旅游消费等方面的指标,均高于同区域的平均水平。对城乡贫困人群和特殊困难群体实施有效的社会救助、帮扶,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有了根本保障,覆盖全社会各阶层、各领域的社会保障体系正在逐步规范和完善,社会保障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
——民主法制得到新加强。始终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发扬民主,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推动全市民主法制建设迈入新进程。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开展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依法治市取得新进展。政府坚持依法行政,积极转变职能,认真履行各项工作职责。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作用有效发挥。普法教育深入开展,依法治理稳步推进。政务、村务、厂务、公用事务公开广泛推行,基层民主进一步扩大。建立健全经常性严打工作机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面加强,坚持不懈开展同“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的斗争,并取得重大胜利。以为民办事全程代理制度为重点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网络全面建立,稳定、治安、安全、信访四大排查机制逐步健全完善,人民调解工作取得新成绩。全市政治稳定、社会祥和、人民安居乐业。
——精神文明取得新成果。积极探索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找准切入点,突出针对性,提高实效性。继续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开创新思路。扎实开展“从人文环境看宜都”活动,市民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城乡文明手拉手、共建文化中心户”等活动,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新载体。牢牢把握舆论宣传的领导权和指导权,强化阵地建设,新闻宣传工作再上新台阶。文明创建实现新目标,涌现出鸡头山村、东风社区等一批全国、全省的文明创建先进典型。
——党的建设取得新成就。按照“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开拓创新,党的建设不断加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明显成效,基本实现了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的目标。党代表大会常任制和党务公开试点取得新成果,党内民主不断发展,执政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纪检、组织、宣传、政法、统战和党校等党务工作部门,各尽其责,相互配合。党外代表人士工作富有成效。民族、宗教工作进一步加强。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残联等群团工作取得新的成效。民兵预备役、国防动员和人民防空等工作不断加强。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大力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干部队伍结构逐步优化,领导班子整体素质和战斗力进一步提高。不断创新人才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初步建立较完备的人才政策体系。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稳步推进,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发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深入,责任制更加落实,源头治腐更加有效,案件查处执法监察更加有力,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得到及时纠正。大力推进“民心工程”,积极开展机关效能建设,作风建设得到加强,党群关系、干群关系进一步改善。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突出表现在:一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与科学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经济增长对高投入、高能耗、高产值的依存度还比较强,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任务还很大。二是农业科技含量和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龙头企业的牵动力有限,农业品牌的市场竞争力不强,农民增收手段不多。三是构建和谐社会任务艰巨,一些深层次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各种新矛盾、新问题不断显现,社会保障、群众就业、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等工作难度增大。四是党的建设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少数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强,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较弱,少数党员理想信念不牢,宗旨观念淡薄,一些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作风不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享乐主义不同程度存在。这些问题,已引起市委的高度重视,今后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2010年度工作要点
一、指导思想
2010年宜都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快建设工业强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促进经济和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
二、发展目标
2010年宜都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位居宜昌市前列,经济总量快速扩张,经济质量明显提升。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5%以上;区域性财政收入9.6亿元,增长20%;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08亿元,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31.7亿元,增长20%;利用外资1953万美元,增长10%;外贸出口3800万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6.7亿元,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平纯收入增长1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三、具体措施
(一)加快提升工业经济竞争力
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坚持以项目促发展,不断创新招商方式,强化以商招商、企业主体招商,继续鼓励各乡镇利用工业园区平台招商,引进一批大、高、新和产业链项目,确保全年到位资金10亿元以上。重点抓好宜化楚星PVC项目、东阳光生化制药三期项目、华阳化工紫外线吸收剂项目、林森矿业铁矿粉综合分选项目等在建项目,加快建设东阳光自备热电厂、东阳光3号地化成箔项目和陶瓷工业园等新开工项目,完成投资25亿元以上。坚持用硬措施优化软环境,政府搭建平台,服务企业自主发展。进一步抓好项目签约、立项、报批、供地、开工等关键环节服务。不断完善环境保护、资源消耗、能源综合利用、产品科技含量、企业综合效益综合评价体系,切实提高项目引进和建设质量。
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认真落实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等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建立技术研发机构,大力开展产学研活动,重点在精细化工、新药和光机电一体化、新能源等领域,实施一批科技攻关项目,力争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30个,新增省级名牌产品2个以上,培育科技示范企业5个,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加值增长25%以上。实施质量兴工战略,引导企业开展质量、标准化体系认证,支持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做大做强,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加强与国外企业合作,利用国外国内两种资源两种市场发展外向型经济,提升企业竞争力。
着力提高工业经济质量。依托大项目和骨干企业,扩大产业规模;推动产品延伸和产业配套,拉长产业链,着力打造“4+3”产业集群。坚持引进与培育并举,大中小齐抓,加快实施企业“成长”工程,力争规模企业达到85家,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16家,其中过10亿元的3家、过5亿元的3家,形成优强带动、梯次发展的骨干企业群。加强经济运行监测、预测和综合分析,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确保规模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利税总额分别达到102亿元、31亿元和9亿元。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从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弃物利用等环节,加快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认真落实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各项措施,推广使用天燃气清洁能源,严格控制高能耗项目,彻底关闭土纸厂,加快淘汰黏土实心砖,促进小水泥行业转产发展。鼓励工业企业不断优化生产工艺水平,逐步淘汰落后工艺及装备。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利废环保型产业,重点在化工、建材、纺织等行业开展资源循环利用,培育一批典型企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园区。
(二)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继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高标准发展柑桔1万亩、茶叶5000亩、桑园2000亩。继续实施优势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工程,建立柑桔、茶叶、水产、畜禽示范基地15个,新办测土配方施肥综合样板1万亩。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新增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面积8万亩、畜产品产地认定3个,“三品”(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达到16个。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新增1家省级、5家宜昌市级龙头企业,力争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高4个百分点。认真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全面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5个以上。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力争农机化综合水平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强化动植物防疫检疫,提高基础防疫水平。
加快培育新型农民。坚持异地输出和就地转移结合,大力实施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整合各种培训资源,捆绑使用培训资金,大力开展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农民务工就业本领,促进劳务经济发展。实施“手把手”村干技能培训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培养村级后备干部60名,培训新型农民1200名,培育科技示范户3000个,建设30个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示范村。坚持用先进文化引导农民,加强政策形势、法律法规、民主管理等方面的教育。广泛开展社会主义公德、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各类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农民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培育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讲文明的新型农民。
加快建设现代农村。进一步完善政府引导创建、部门协作帮建、企业扶持助建、群众投入自建的社会合力共建机制,逐步扩大新农村建设试点范围,推进农村现代化。财政投入400万元,新扶持20个村进行试点建设;财政投入120万元,抓好12个村的整村推进扶贫。以农村水、电、路、沼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认真抓好“五改五通”,继续对小型农田水利、饮水安全、通村公路硬化、“一池三改”等建设项目实行“以奖代补”,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基础设施投工投劳。全面开展“农村小康环保行动”,继续实施天保林、退耕还林、生态家园、庭院净化等生态工程,大力推进生态农户、生态小区、生态村建设。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和土地整理力度,改造中低产田5000亩,新增耕地3000亩。加快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完善农村教育、文化和卫生等公共设施。
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规范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适度发展规模经营。全面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不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切实加强农村公益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以钱养事”新机制。全面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各项惠农政策,以及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积极探索有效途径化解乡村债务。
(三)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加快发展旅游业。循序渐进地推进优势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突出天龙湾景区和奥陶纪地质公园建设重点,抓好高尔夫球场、守敬书院等在建项目,筹建青林寺谜语度假村,实施奥陶纪石林扩建改造工程。积极发展近郊农业观光、山庄度假等形式的乡村旅游。加强旅游招商和宣传促销,加快与周边旅游圈融合,不断提升宜都旅游知名度。
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认真实施城区商业网点规划,把网点布局与城市建设、产业发展更紧密地结合起来,搞好基础设施配套,确保人畅其流、物畅其流,聚集人气、增加商气。加快运用信息化等现代管理手段,改造传统商贸流通企业,积极培育大型流通企业集团,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实施农村“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促进农村商贸发展。抓好陆城城西新区商贸区、枝城商贸中心区建设和陆城西正街商业街整治改建,加快建设枝城煤炭配送中心、洋溪综合码头和红花码头配套工程,启动枝城沙沱码头改扩建工程。稳步推进房地产开发,合理增加普通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建设规模。制定激活住房二级市场的具体政策,盘活住房存量,促进住房消费。同时大力发展社区服务、金融、信息、中介服务等新兴服务业。
积极推进全民创业。建立政府鼓励、社会支持、市场调节的创业机制,完善扶持政策,加快个私经济发展。广泛动员城乡群众从小规模的生产、加工、销售做起,从发展小餐饮、“农家乐”等服务业做起,积聚资本,积累经验,实干兴业。坚持本地群众和外地客商一视同仁,个私项目和招商项目同等待遇,不断拓宽创业领域、扩大创业群体。力争新发展民营企业90家、个体工商户800家。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对“专、精、特、新”产品和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重点予以支持。
(四)加快城镇建设步伐
加快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围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级园林城市、国家级卫生城市,按照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突出抓好一批城建重点工程,进一步拓展城市骨架,完善城市功能,加快提升城市品位,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加快城市路网建设,延伸城河大道南段、杨守敬大道东段和园林大道东段。黑化城区部分道路,提升城区市政设施档次。加快完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续建孙华路华杨段,完成十里铺创业园道路配套工程。按照景观桥标准实施清江一桥维修工程,加快清江一桥至二桥段两岸景观工程建设。基本建成城区污水处理厂,确保吴家湾垃圾处理场竣工并投入使用。维修改造城区人行道和部分小街小巷,改造完善城区排水管网,全面完成城区旱厕改造工程,切实解决影响市民生活的实际问题。加大绿化投入,新增绿化面积10万平方米,实施文峰公园扩建工程。继续采取“以奖代补”方式,重点支持枝城、红花套、聂家河等乡镇创建“优美镇”,重点支持各乡镇试点建设一个“生态村”,同时抓好松木坪集镇街道整治、欣龙公司至火车站道路标准化建设等一批基础设施配套项目。
切实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加强规划控制,进一步完善户外广告及个人建房管理办法,加强对各类建设项目的规划管理,强化规划的刚性约束。坚持综合整治与日常管理相结合,健全市容市貌、环境卫生、交通秩序等方面的长效管理机制。依法加大违法建设的打击力度,下大力气抓好公共设施及户外广告招牌的管理。规范小区物业管理,推进物业管理的市场化、社会化。创新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推动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全面推行环卫清扫保洁、绿化管护市场化运作。积极引导广大居民适应城市生活方式,不断提高城市文明程度。
(五)切实强化财政金融保障
加强财政增收节支。严格依法治税,完善征管措施,以增加收入、增加地方可用财力为主要目标,对重点税源搞好跟踪分析,对薄弱环节进行整改,对非税收入加强征管,做到应收尽收,确保财税收入目标如期实现。认真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和财政激励政策,促进各类创业主体加快发展,培植新生财源。加强预算约束管理,实行严格的部门预算和“收支两条线”,严控超预算支出,严禁私设“小金库”。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等国有资产的管理。深入推进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改革,抓好“乡财市管”、“校财局管”,切实提高财政管理的精细化水平。强化支出控制约束机制,严控一般性支出,建设节约型机关。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集中财力优先保法定支出,保各项政策的落实,保三农、社保、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重点支出。加大对财政预算执行、专项资金、建设项目资金、经济责任的审计监督力度,严肃财经纪律,规范财经秩序。
优化金融生态环境。进一步推进农村、企业、社区、区域四大信用工程,构建全社会信用体系,保持全省最佳金融信用县市荣誉。继续加强银企、银地沟通与合作,引导金融机构支持重点项目建设,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支持新农村建设,服务本市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积极支持金融机构深化改革,盘活不良资产,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六)努力解决关系民生的突出问题
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产业,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和灵活就业。深入落实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社保补贴、就业援助、职业介绍、培训和技能鉴定补贴等扶持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政策,进一步扩大政策扶持范围。积极开展就业援助,加强对“4050”人员、享受低保的城镇失业人员、被征地农民和残疾人的就业扶持。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建立就业信息共享和劳动力流通机制,促进劳动力和岗位资源的充分对接。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加强社会保险扩面征缴,推动民营企业、灵活就业人员和困难群体参保,加快推进社会保险向农村延伸,确保扩面8000人次。依法强化社会保险费征缴,完成基金收缴1.45亿元。不断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城市低保制度,建立农村低保制度。进一步完善城镇最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体系,继续实施城镇特困家庭廉租住房租金补贴。积极开展城乡医疗救助、法律援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和灾害救助等工作,发展社会慈善事业。
关心群众安危冷暖,办好重点实事工程。一是确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0%以上;建设2个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是建立农村低保制度,为农村赤贫户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免除全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扩大“两免一补”范围,资助贫困家庭学生2万人次计400万元;实施搬迁扶贫100户350人。三是新增城镇就业人员6000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000人,继续帮扶城镇“零就业家庭”和农村“零转移农户”就业。四是完成农民劳动力引导性培训5000人、职业技能培训4000人。五是全面开工建设宜华一级路宜都段路基工程;建设通村水泥路70公里;完成株洲公路路基改造工程、松宜矿区陈家河至尖岩河道路改造工程;完成石羊河大桥80%主体工程;新建1个乡级客运站和20个农村客运候车棚。六是帮助200户农村困难户改造危房;搬迁安置地质灾害严重的松宜矿区庙河居民。七是完成垃圾处理场项目建设和污水处理场一期工程;改造城区12座旱厕和泥巴路;解决城市重点路段排水不畅问题。八是扩建文峰公园;实施“一池三改”生态家园建设4000户、农村庭院净化1万户;建设10个生态村、20个生态小区。九是抓好20个试点村建设和12个村整村推进扶贫;实施1.5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项目;实施农村小型水利民办公助项目,建设30公里末级渠系,维修整治堰塘400口。十是新建城西小学;新建市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免费送科教、爱国主义电影700场,送戏150场。
(七)大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以文明城市创建为龙头,深入开展以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为主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坚持依法治市,全面开展“五五”普法,继续推进“民主法制示范村”创建,提高公民法制素质。积极做好法律援助工作。依法保护妇女儿童、残疾人和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积极扩大基层民主,推进村民自治、民主管理,切实加强社区建设。
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继续开展县域技术创新示范,加快建立技术创新机构,积极培育科技示范企业、示范村、示范户。实施宜昌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8个,申请专利39项,转化推广重大科技成果5项,新增省级以上高新产品5个。调整教育布局,新增3所初中标准化达标学校,加强永久性学校校舍维修,基本实现远程教育“班班通”。认真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全免学杂费政策,提高寄宿制学校学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健全教育资助体系,扩大农村贫困家庭学生资助范围。完善教师绩效考核体系,推进教师分配制度改革。继续抓好“两基”工作,促进义务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机对接。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进一步挖掘保护青林寺谜语、宜都民间故事等民间文化遗产。建立文艺创作激励机制,设立“杨守敬文艺创作奖励基金”,不断推出精品力作。继续举办少儿文艺评奖、文化艺术节等大型文化活动。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和文化设施建设,维修改造2个乡镇文化站,加快建设村级文化活动固定场所。完善城乡公共卫生体系、重大疾病防控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启动新一轮农村初级卫生保健达标创建工作。强化农村卫生和社区卫生服务,全面完成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国债建设项目,继续推进村卫生室的规范化建设,实施乡村医生培训计划,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完善农村药品监督网络和供应网络,对乡村医疗用药试行集中招标采购。强化市场监管,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加强城乡体育设施建设,建成市全民健身中心,新增3个全民健身点,完成30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项目。大力推进全民健身计划,增强全民健康素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加强国防、人防、民兵预备役、优抚工作,争创全省“双拥模范城”。促进民族、侨务事业全面发展,依法管理好宗教事务。切实抓好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继续加强广电、人事、统计、物价、粮食、供销、气象、质监、档案、史志、对台事务、防震减灾等工作。
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依法保护和合理开采矿产资源,严格规范矿山开采秩序,加大对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治理的监管力度。依法保护基本农田,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加强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和建设,加大治理水土流失力度。进一步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严格加强废气、废水、废物处理处置管理,加快城乡绿化,保护饮用水源,改善城乡环境质量,营造文明、优美、和谐的生态家园。围绕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三大目标,不断巩固和提高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扎实推进生育文明“三级联创”和“文明幸福家园”计划,争创“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市)”。
切实做好维护稳定工作。切实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坚持专群结合、依靠群众,完善贯彻“严打”方针的经常性工作机制,依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加强社区综合管理,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社会管理工作者在维护稳定中积极作用。建立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完善领导下访、接访制度,认真办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完善各类公共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公共安全应急机制,切实维护公共安全。
努力促进社会公平。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兼顾并维护各方利益。注重兼顾发展进程中能力强的群体和能力弱的群体的利益,积极鼓励能者创业,多方扶持弱者就业。注重兼顾改革中得益多和得益少群体的利益,利用政府和社会的力量,对困难群众进行全方位的帮扶,对特殊困难家庭提供有效救助。注重兼顾不同行业的群体利益,通过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让更多的群众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八)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一是着眼于理论武装,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建设
继续抓好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把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教育放在突出位置,使广大党员、干部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与基本要求,不断增强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的自觉性,坚定信念,不懈奋斗。认真学习贯彻党章,并把学习贯彻党章落实到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之中。改进和加强各级党委理论中心组的学习。充分发挥各级党委的表率作用,带动全市各级机关和全体党员干部的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把干部教育培训和能力建设摆上重要位置,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构建多渠道的培训体系。认真总结先进性教育活动经验,巩固扩大先进性教育活动整改成果,着力制定与完善可操作、管长远的长效机制,在制度落实上下功夫,不断推动党员思想政治建设的经常化、制度化。不断改进新闻宣传工作,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牢牢掌握新闻宣传的主动权。
二是着眼于提高执政能力,切实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以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领为重点,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建设。领导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是对各级领导班子能力的检验。着力抓好思想政治建设,努力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总揽全局的能力、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依法行政的能力,不断增强领导本领,提高领导水平。
以建立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为重点,提高选人用人水平。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建立健全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激励机制。全面贯彻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坚持群众公认原则,重实绩论德才,凭德才用干部,按照《干部选拔任用条例》要求,注重培养选拔熟悉社会建设和管理的优秀干部,真正把政治坚定、能力突出、作风过硬、群众信任、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
以贯彻落实《公务员法》为重点,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行领导干部任期制,完善干部正常退出、辞职、免职、降职制度。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和分配制度改革,实行领导干部聘任制。认真落实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努力提高干部任用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水平。
以提高素质和优化结构为重点,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做好年轻干部、党外干部、女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把各级领导班子后备队伍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进一步优化结构,完善动态管理机制,有计划地组织和安排后备干部到艰苦地区、复杂环境和基层一线经受锻炼和考验。采取积极措施,解决机关干部老龄化、结构不优的问题,重视人才开发与培养工作,不断完善人才工作机制,提高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是着眼于夯实执政基础,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继续加大力度推进“固基工程”,深化“三级联创”,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
围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积极培养、大胆起用“双带型”优秀党员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培育和树立一批“发展有方,治村有力,群众拥护”的村级党组织典型,引导和鼓励农村基层干部争当发展的带头人和群众的贴心人;认真探索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模式,改造转化后进村和经济薄弱村。
围绕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大力加强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积极探索在新的社会阶层中发展党员工作,因地制宜建设党的组织,开展党的活动,努力使党的组织体系覆盖到社会经济生活各个领域,党的政治优势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创新非公有制企业的党建工作。
围绕提升服务群众的水平,大力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加强阵地建设,拓展服务范围,提升服务档次,努力满足广大居民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在构建和谐社区中的积极作用。
围绕巩固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切实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创新教育管理机制,积极发展党的新生力量,加强对流动党员、外出务工党员、下岗职工党员、农村无职党员和离退休党员的教育管理,严肃处置不合格党员,始终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围绕提高党的凝聚力,扎实开展机关、学校、卫生和其他事业单位党建工作。
四是着眼于从严治党,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
抓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广泛深入开展以“落实党的农村政策实现零障碍、维护农民正当合法权益实现零侵害、村级接待实现零招待、农村党员干部廉洁自律实现零腐败和党务公开、政务公开”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四归零、两公开”活动,认真开展落实党的农村政策的专项检查,坚决纠正损害农民合法权益的不正当行为,切实把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抓紧抓实。
抓工作重点。深化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各项规定;继续加大查办案件的工作力度,重点查处发生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滥用权力、谋取私利的案件;坚决纠正部门和行业存在的不正之风,加强执法监察工作,认真治理商业贿赂,坚决纠正工程建设、医药购销、政府采购等领域的不正当交易,逐步建立健全防治商业贿赂的长效机制。继续抓好政风行风建设,建立群众投诉办理工作机制。
抓源头治腐。认真落实《实施纲要》,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运用正反典型开展党纪法规教育,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着力营造崇廉尚洁的外部环境。从规范公共权力运行入手,抓住容易滋生腐败的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积极推进制度创新。严格执行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经济责任审计、党内情况通报、重大决策征求意见等制度。抓好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经营性土地出让、产权交易和政府采购等四项制度建设,健全政府投资监管制度。认真贯彻党内监督条例,把党内监督与人大监督、政协监督、法律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监督合力,提高监督效能。
抓一岗双责。强化各级党政组织和领导干部的主体责任意识,认真履行职责。坚持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与三个文明建设和其他业务建设紧密结合,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一起考核。
五是着眼于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切实加强党的制度建设
坚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集中精力把方向、抓大事、出思路,抓好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本地区、本部门全面正确地贯彻落实。统筹协调好同级各种组织之间的关系,统筹安排好党委各部门的工作,形成各方在党的统一领导下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的工作格局。
坚持民主集中制。严格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要求和程序来作决策、办事情,不断完善议事规则,优化决策程序,实行集体领导下的个人分工负责,发挥领导班子整体功能,切实提高决策水平。
深化党代会常任制试点工作。逐步完善基本制度,重点围绕完善民主选举方法、构建科学领导机制、扩大代表民主权利、确立常任制度体系开展工作。通过机制创新、结构创新、方法创新,进一步发挥好全委会、党代表和党代表年会的作用,实现在党内监督、在年会效能、在工作运行机制、在制度体系等方面的不断完善和优化。
[此贴子已经被三明老秘于2009-11-9 11:37:13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