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武夷茶的魅力

[复制链接]
秘园老董 发表于 2009-6-30 15:13: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武夷茶的魅力

 

萧天喜

 

  中国是茶的故乡,从“神农得茶”以来5000年,茶就滋润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相依相伴,一直到茶为国饮的今天。在茶叶王国的王冠上,有一颗璀璨的明珠,就是武夷茶,从它开始现身,就一直受到世人的追逐、茶人的推崇、文士的礼赞、国外友人的膜拜,至今依然光芒闪烁,成为武夷山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武夷茶的魅力无限,究其原因是:

武夷茶历史久远

  以武夷茶为主题的唐代孙樵《送茶与焦刑部书》和徐夤《尚书惠蜡面茶》,是福建最早记录茶事活动的茶文、茶诗。(茶圣陆羽著《茶经》时未到武夷山,但却记述建州茶(武夷山古属建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而武夷茶的传说自汉代就已有之。如北宋苏轼《叶嘉传》,将武夷茶拟人化“叶嘉”,受到汉武帝宠爱的故事,同时代孙渐的《智矩寺留题》中“昔有汉道人,分来建溪芽”诗句,记述了引用武夷山地区茶种种植四川蒙顶的茶事。而范仲淹在“斗茶歌”中感慨,“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他在这里已把武夷茶种植的历史推算到史前了。

武夷茶长期作为贡茶

  自宋代苏轼诗句“武夷溪边粟粒芽……今年斗品充官茶”开始,武夷茶因品质优异,制龙团凤饼,成为北苑贡茶一部分。至元大德五年(1301年),高兴、高久住奉御在武夷山监制贡茶,大德六年,修建御茶园。后制龙团5000饼,计360斤。据明万历年间的《建宁府志》记载,明初,武夷山贡茶达548斤。到了清代,谈迁《枣林杂俎·茶》中记:“国家岁贡……崇安县九百四十一斤”。近占全国的四分之一。爱茶皇帝乾隆品饮后,曾在《冬夜煎茶》写到:“建城杂进土贡茶……就中武夷品最佳。”武夷茶因为出类拔萃,在宋、元、明、清四朝,都曾作为朝廷、皇家的贡茶。

武夷茶文化深厚、博大

  武夷茶久远的历史,积淀着丰厚的茶文化。目前收集到的资料统计,唐至清朝,文人墨客、茶人雅士为武夷茶作诗词至少在200首以上,文赋在60篇以上,近、现代更是不计其数。其中徐夤《尚书惠蜡面茶》、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苏轼《荔枝叹》、白玉蟾《水调歌头·咏茶》、朱熹《茶灶》、释超全《武夷茶歌》、乾隆《冬夜煎茶》、周亮工《闽茶曲》等等诗词都已是脍炙人口的咏武夷茶千古名作,而孙樵的《送茶与焦刑部书》、赵孟的《御茶园记》、王复礼的《茶说》、陆廷灿的《随见录》、袁枚的《武夷茶》、梁章钜的《品茶》、连横的《茗谈》等等都成了记录武夷茶的传世名篇。其中还描述了“斗茶”、“功夫茶”的品饮艺术,流传于民间的茶俗“喊山”、“祭茶”、茶故事、茶歌舞等,也丰富了武夷山的茶文化。由此,2003年国家文化部命名武夷山市为茶文化艺术之乡。

武夷山是乌龙茶的故乡

  武夷山自宋、元因制作龙团凤饼、贡茶而达到制茶高峰后,明末清初因引进松萝制法而催生了乌龙茶,翻开了中国茶制作史的辉煌一页。清初陆廷灿《续茶经》中收集的王复礼(草堂)的《茶说》、天心寺茶僧释超全《武夷茶歌》等对当时武夷岩茶的乌龙茶制法作了细微的描述,这是乌龙茶制做的最早记载。当代茶圣吴觉农研究认为:“关于乌龙茶,据清代陆廷灿《续茶经》引王草堂《茶说》……就具体说明早在清代以前,已制成了‘半发酵’的武夷岩茶……直到现在,属于乌龙茶类的武夷岩茶的制法,还离不开上述的基本特点。”(引自《茶经评述》)武夷山是乌龙茶的故乡,半发酵茶在此诞生。

武夷山是红茶的发源地

  吴觉农先生研究还认为:“产制了武夷岩茶的福建崇安,又产制出工夫红茶和小种红茶(烟小种)。”(引自《茶经评述》)程启坤先生研究后在《中国茶经》中记述:“最早的红茶生产是从福建崇安的小种红茶开始的”、“自星村小种红茶创造以后,逐渐演变产生了工夫红茶”。其他茶叶专家也多有同一论断的研究(见《茶经·论著》卷)。星村产的正山小种红茶在清朝盛誉欧美,《崇安县新志》载:“英吉利人云:武夷茶色、红如玛瑙、质之佳过印度、锡兰远甚,凡以武夷山茶待客者,客必起立致敬”。可以说,武夷山不仅是乌龙茶的发源地,也是红茶的发源地,这在中国茶的发展史上,武夷山作出了又一次辉煌的贡献。

武夷茶是对外茶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

  武夷茶对外交流自明朝就有记载,先是远销华侨居留地,如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等地,许多学者研究认为1610年运往欧洲的第一批茶叶就有武夷茶。此后,荷兰、瑞典、英国等国的东印度公司,先后将武夷茶从海上运往欧洲、美洲各国,一直延续到十九世纪中叶五口通商后达鼎盛时期,许多欧美人是喝了武夷茶(Bohea)而开始了解中国,也是因为有了武夷茶而有了红茶的称呼,从而演绎出“下午茶”的红茶文化。武夷山的下梅村作为晋商“万里茶路”的起点,更是忠实地见证了1728年中俄签订《恰克图条约》前后,武夷茶从陆地运销俄罗斯、欧洲茶文化交流历史。至于武夷山的茶树品种、武夷岩茶和红茶的制作工艺外传到印度等地,乌克斯(美国)著的《茶叶全书》有具体的记述。武夷茶在清中期前曾代表着中国茶频繁对外交流的记录,也已载入中国茶史。

武夷山的茶树堪称“品种王国”

  武夷山是生物多样性的模式标本产地,武夷茶茶树(统称菜茶)生长在峰峦岩壑之间,环境差异大,各处的实生茶树是有性生殖群体, 经过物竞天择,演变成互有差异的众多单丛、名丛和品种。武夷山单株选育命名自宋代就开始了。后来茶叶专家林馥泉在1942年调查,武夷山中的品种、名丛、单丛达千种以上,仅慧宛一带就多达830种,列出的“花名”达286个。这些众多的、优雅的、美妙的茶树“花名”,足见武夷山茶农和茶人的睿智及茶文化积淀的深厚。这也是我知道的最多种质资源的茶区之一。从1762年起,在生物学的茶树分类中一直有“武夷种”、“武夷亚种”、“武夷变种”的种别命名。

武夷茶的生态环境得天独厚

  武夷山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森林覆盖率高,物种多,“山中土气宜茶”。正山小种生长在保护区内, 武夷岩茶生长在峰岩的坑、涧中,生长在烂石砂砾的土壤里,九曲溪环绕其中, 碧水丹山,得天独厚,生态环境极为优越,茶叶品质也极其优异,诱得道人白玉蟾都发问:“身轻便欲登天衢,不知天上有茶无。”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无污染的原生态系统,2002年武夷岩茶获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地理标志产品),也因为优越的“绿色”环境,2006年武夷山成为全国“三绿”工程茶业示范县()

武夷岩茶的制作技艺“值得中国人雄视世界”

  武夷山的茶农在漫长的武夷茶制作历史过程中,从名传一方的蜡面、研膏、龙团凤饼、石乳、先春、武夷松萝,直到清初,总结创造出武夷岩茶的独特制作工艺,一直传承完善至今,其传统工序:采摘—萎凋—做青—炒青—揉捻—烘焙—拣剔—归堆—复焙,特别是其中做青、烘焙的工艺,变化因素众多,掌控复杂,极其深奥。由于这一特殊之制作技艺,《本草纲目补遗》中记“诸茶皆性寒,惟武夷茶性温不伤胃”。茶叶泰斗陈椽教授,研究后著文说“武夷岩茶,创制技术独一无二,为全世界最先进的技术,无与伦比,值得中国人民雄视世界”。正因为此,2006年,“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作为唯一的茶叶类项目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武夷岩茶的岩韵妙不可言

  武夷岩茶茶树品种特殊,生长环境特殊,制作技艺特殊,所以武夷岩茶的品质也就特别地优异珍贵,名驰中外。它绿叶红镶边、性和不寒、久藏不坏、香久益清、味久益醇。味甘泽而喉清冽、舌底生津,气馥郁而胜幽兰,齿颊留香。特殊的品质,归结为特有的岩韵,它使无数茶人为之倾心。岩韵是实在的,要领略它又要练出特别的感觉,清·袁枚品饮武夷岩茶后:“始觉龙井虽清而味薄矣,阳羡虽佳而韵逊矣”。梁章钜在《品茶》中,直接把品饮武夷岩茶归为“香、清、甘、活”,特别认为“活之一字,须从舌本辨之、微乎、微矣”,吴觉农先生认为武夷岩茶:“品具岩骨花香之胜,味兼红茶绿茶之长”。林馥泉先生也认为:“方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现在已普遍用“岩骨花香”,来诠释武夷岩茶的岩韵,正是这“岩骨花香”醉倒了众多的茶人、茶友。

  地灵人杰,物华天宝。武夷茶是大自然对武夷山人的厚爱和馈赠,也是武夷山人与大自然和谐相融,“天人合一”的结晶。武夷山人凭借茶的智慧,独创了武夷岩茶和正山小种红茶,回报自然、奉献人类。武夷茶、中国茶、世界人民的健康。愿武夷茶的恩泽,惠及更多的人们。

  如果您还想全面了解武夷茶,就请看《武夷茶经》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13粉丝

994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