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麒元
9 O+ E) L, [1 O6 s2 N" O5 q) s; V 近年来,很多经济概念被庸俗化了。例如,产业调整、产业转型、产业升级等专业词汇。原本极为严谨的学术语言,沦落为流行性政策词汇。成为各级政府官员使用频率极高的语言。动听的语言往往会转变成带着猫腻的经济政策。最终,转变成为特定团体的经济利益。这就是中国产业政策的现实。中国的产业能调整、能转型、能升级吗? ) r) U4 V$ V# G7 `% ]2 ]
熟悉经济史的人都知道,英国工业革命是如何发生的。那可不是政府一声令下,立刻涌现出千万个瓦特,然后机械力代替了人力,然后世界工厂从此诞生。再然后,大英帝国……。
, k+ V5 V' Z& n1 x1 b: N( T# |- R" e 经济学必须诚实地告诉大,任何成功的产业调整、转型、升级,都不是政府产业政策的结果。恰恰相反,是企业反抗政府产业政策的结果。笔者必须诚实地告诉大,政府是产业调整、转型、升级的最大的障碍。政府太像父亲,他要政策保护的一定是那个最弱的傻儿子。政府通常只会保护落后。政府通常只会扼杀生命力最顽强的产业。哪个国能够有效约束政府,哪个国就会顺利完成产业调整、转型、升级。有时间,可以看看英美两国的政治发展史,那里面记录了企业家与政治家艰苦博弈的历史过程。
# v3 ~7 U, c6 m 在调整、转型、升级这几个动词之前,需要一个主语,谁来调整、转型、升级?谁决定了成败!一旦主语变成政府,已经注定了产业进化失败的命运。而且,越是义正辞严,越是迫不及待,越是大刀阔斧,失败的就会越惨烈。政府是产业的天敌。这是铁律!让猫来关注老鼠的事业,老鼠的命运实在是太悲惨了。
r( t1 K' \2 F1 k! Q 产业调整、转型、升级的主角只能是企业家。而且,还必须是民营企业家。再而且,还必须是可以与政府平等对话的民营企业家。过去,大英帝国有东印度公司之类的超级跨国企业;后来,美国有了高盛之类的超级跨国企业。知道这些民营企业家有多牛吗?东印度公司的老板拥有私人舰队;高盛的老板可以去当美国的财政部部长。这些国家的民营企业家们拥有极高的社会地位。至少,他们与政府官员在上帝面前和法律面前是完全平等的。政府官员绝对不能滥用行政权力修理民营企业家。因为,他们没有得到授权,可以代表上帝或皇帝收取税赋。所有滥权行为必是谋取私利的个人行为。为天理(道德)所不容;为法律所不许。
! e8 h3 s6 _: L 中国的民营企业家的社会地位如何呢?
$ i9 Q$ W& c' A 中国民营企业家拼命赚钱,赚了钱就迅速办理全家移民。当然,移出去的时候要带着资本。要知道,那原本是用来实现中国产业调整、转型、升级的资本。他们怕甚麽?他们怕谁?当然只能是政府的政策和政府的官员。只有政策和官员能够让民营企业家哆嗦成这个样子。可见三十年来中国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的扭曲程度。中国几乎灭绝了大型民营企业。中国几乎灭绝了成功民营企业家。没有大型民营企业,国有企业一统天下,他们靠政策足以富甲天下,他们哪里有转型和升级的动力。改革开放三十年了,中国没有出现国际水准的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这说得过去吗?中国的民营企业家在忙什麽呢?那些民营公司的老板们,像伙计一样穿梭在酒廊食肆,忙着为各级干部们买单呢。这样能调整、转型、升级吗?中国民营企业家的生存状态,鲜明表达了中国经济制度的原始落后状况。在如此拙劣的状况下,如何进行产业升级? 5 c. c0 x |% Q# r% ?
领导者应慎言产业调整、转型、升级。尤其不要使用推动、加强这样的词汇。领导者最核心的工作是裁撤机构和干部,管好自己和身边的人,为产业发展腾出空间来。政府官员介入经济事务已经太深了;政府官员干预市场已经太具体了。再这样下去,就搞成了有资本主义特色的计划经济了。领导者应该具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中国产业发展的问题在于政府的过度管理。绝不能再推动,更不要再加强。
7 }' e* o& \: K. T# J3 D5 q) E 笔者曾经著文指出,产业调整、转型、升级的唯一出路在于政府调整、转型、升级。要遏制那只看得见的手。要让这只无所不在的手退回到笼子里。同时,要将被这只手抢走的钱,还给社会。简而言之,政府必须放弃过度干预;同时,政府必须降低制度成本。 ( S) Y) ]5 L: o6 O8 \$ v
其实,政府过度干预经济,政府过度增加制度成本,是一体两面。需要说明这个问题的本质。政府干预的结果就是反复增加制度成本,而制度成本涉及官员集团的私人利益。用制度方式为私人收取利益,必然破坏道德;当然,也必然破坏效率。由于官员自发地追求私人利益的最大化;不可避免导致制度成本的无限度扩张。制度成本将会吃掉一切社会成果。这已经超越了朴素的经济伦理。这是一种恐怖的政治伦理。这是古今中外亡党亡国的不二法门。 & `: K& ]( S) q4 b. L, q$ r
看到各路官员、专家、学者热烈讨论产业政策问题,感到莫名的悲哀。一个民族面对国家竞争力这样生死存亡的问题,如此地不严肃!政府官员毫无责任感;公共知识分子毫无道义感。诺大一个中国,听不到一句真话。请记住:“政府有产业政策,产业必亡;政府放弃产业约束,产业必兴。”没有人肯讲真话,但竟然有这麽多的人参与“卖拐”。冠冕堂皇的理由,变成减税让利的借口,转嫁为纳税人的无私奉献,其实就是新一轮的利益输送。到底还有没有个完? 3 G% {% K% e6 |
中国的事情并不复杂。一号文件不提农民,农民就有希望。领导者不讲产业政策,产业发展就有盼头。
3 }9 M, O, p. `5 p" T# i% ? 功夫在诗外。下决心对政府腾笼换鸟吧。下决心转变政府职能吧。下决心降低制度成本吧。政府缩一寸,产业高一丈。领导者应慎言产业政策。去做点份内的事情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