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为什么毛泽东读的最后一本书是《容斋随笔》?

[复制链接]
量周沙界 发表于 2009-6-21 08:47: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稿修改演播室众筹计划,点击了解详情
 

为什么毛泽东读的最后一本书是《容斋随笔》?

+ K0 R1 m3 G9 _) y

方交良

1 D: G- M& H e( h! B
, t5 @) y3 [2 H- M0 S

一代伟人毛泽东生前所读的最后一本书是什么呢?根据中央文献研究室原主任先知回忆,毛主席最后阅读的书是《容斋随笔》,时间是197698,也就是临终前一天下午的550分,离他去世只剩下差不多6个小时了。在医生抢救的情况下,共读了7分钟。

& ?2 \) o7 i0 h" L) p$ F# [

我在深深敬佩他老人家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个小小的疑问,《容斋随笔》是本什么样的书?一代伟人为什么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要读这本书?

2 x9 V6 u- _$ L' |8 E

第一个问题很容易得到解答。查阅资料就可以看到,《容斋随笔》是宋朝洪迈写的历史笔记,内容博大精深,自诸子百家、诗词文翰到历代典章制度、卜星历等,无不有所论说,而且考证辨析确切,议论评价精当。

) i' r3 g( G5 y2 |

对于第二个问题,却没有现成的答案。然而,最近一件小事给了我不少启示:

3 v4 R7 m. n8 z7 d

前段日子,我在旧货市场买到一本石印本的《两般秋雨庵随笔》。这本书是清朝一个叫梁绍壬的读书人写的,大致有古考辨、诗文评述、文坛逸事、风土名物四个方面的内容,文笔优美。我突然想到,博览群书的毛泽东肯定会喜欢这一类型的书。上网一查,果然,1972年毛泽东曾将此书送给他青年时代的朋友、湖南第一师范的同学周世钊。晚年的毛泽东把这部书送给老朋友,足见他对此书的喜爱。

1 i( `( p1 ]9 R# w

之所以能做出这样的猜测,也是基于自己的读书体会。我发现,读书的兴趣随着人的年龄的增长而变化。从文字的角度讲,少时读书,总喜欢看辞藻华美的文章;青年时代,往往喜欢气势磅礴的文章,比如余秋雨等人的散文;再读下去,又开始喜欢周作人、张中行这类冲淡的文章。从书的内容讲,原来比较喜欢抒情的散文,现在却更喜欢历史随笔一类的文章;原来不爱读日记、书信,现在却很喜欢看这些凝聚着真情实感的文字。关于这一点,台湾的傅月庵先生有过精辟的总结:人的阅读习惯,往往随着年纪的增长而不断改变。少年岁月多惨绿,读诗读文,总希望越浓越越新奇多变越得我心。中年伤于哀乐,渐知世路多,做人实难,情到深处浓转薄之后,读史读论,曲径通幽,平淡见真的文章竟成了最爱。

]: a3 I( M2 e0 P& w' U# R

历史随笔的魅力在哪里呢?没有正史的正襟危坐,而内容包罗万象,记述社会历史、人物、生活等掌故,宇宙之大、蝼蚁之微,都可入笔端,且文笔活泼,可读性强,可以补正史之不足,所以古往今来的读书人不光喜欢读,也喜欢写。这类书是很多的,举几本,较早的有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唐朝王定保的《唐摭言》,宋朝苏轼的《东坡志林》、陆游的《老学庵笔记》,明朝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张岱的《夜航船》,清朝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王士祯的《池北偶谈》等。这些随笔往往短小精悍,意味深长,例如:

5 i' G& x: A2 J! v9 @

王子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世说新语》)

: m# [; ?7 ]4 \9 C8 |

短短77个字,有时间、有地点、有人物、有情景。寥寥数笔,勾勒出一个潇洒不羁、率性而为的名士形象。

6 h6 d; e; A2 h, d u, o( f! A

宋时焦蹈登状元,是年棘闱亦被灾,时人云:不因科场烧,那得状元焦。(《万历野获编》)

# F: b& P8 M# _; j5 q

这是宋朝的一个典故。那年科举考试,考场不幸发生火灾,所以百姓有传言,科场烧,状元焦,后来中状元的果然是一个叫焦蹈的人。这类掌故读来颇有趣味。

+ Y* F3 a6 Y% z+ N

范增非人杰:谓范增为人杰,予以为不然。夷考平生,盖出战国从横之余,见利而不知义者也。始劝项氏立怀王,及羽夺王之地,迁王于郴,已而之,增不能引君臣大谊,争之以死。怀王与诸将约,先入关中者王之,沛公既先定关中,则当如约,增乃劝羽杀之,又之蜀汉。羽之伐赵,杀上将宋义,增为末将,坐而视之。坑秦降卒,杀秦降王,烧秦宫室增皆亲见之,未尝闻一言也。至于荥阳之役,身遭反间,然后发怒而去。呜呼,疏矣哉!东坡公论此事伟甚,犹未尽也。(《容斋随笔》)

. {3 P4 _. |2 ^3 x

传统的观点是项羽有范增而不用终至失败,但洪迈对范增的评价却是不同的,还列举了为什么范增并非人杰的种种原因,倒也有些道理。

9 N. R1 \% O* y7 ~. R

还有苏东坡、陆游等大诗人,到晚年时都在笔记上下了功夫,可见历史随笔的魅力所在。所谓百川东到海,很多读书人最后都喜欢这一类型的书,实在是有其规律和缘由的,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

) o# ^5 D9 e4 ?' j! R, p

再回过头来看毛泽东一生的阅读史,既有与一般读书人一致的方面,也有远远超出一般读书人的方面。从1936年毛泽东与斯诺在延安的谈话中可以发现,毛泽东8岁入私塾,童年时的他并不喜欢背诵四书五经,而喜欢偷偷地看小说,这与那个时代很多人的回忆何其相似。小孩子几乎没有一个真心喜欢看四书五经的,相反,对《三国演义》、《水浒传》都很感兴趣。并非四书五经不好,而是因为小孩子根本读不懂,怎么能喜欢呢?《三国演义》、《水浒传》故事性强,小孩子自然是喜欢的。青少年时期的毛泽东也为读到《盛世危言》这本书而激动不已。这是因为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这本书唤醒的是人们的爱国热情,那时诸如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都成为传诵一时的宏文,唤醒了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同很多胸怀大志的年轻人一样,青年毛泽东也在思考救国的良方。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这个时候,毛泽东开始广泛阅读马列书籍。我们可以看到,毛泽东的读书历程是那个时代进步读书人的一个缩影。但他远远超出普通读书人的是,很多人一辈子是书生,而他是在建立丰功伟业的同时,孜孜不倦地读书,并且创造性地运用书上的知识。

& A$ i- ^9 ]4 s+ I |0 o

作为一个读书人的毛泽东一生都爱读历史书,特别是在他的晚年,曾经长久地沉浸在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著作中。他读史,除了兴趣之外,更多的是以史为鉴。同时,在他晚年身体十分衰弱的情况下,阅读视野开阔、内容简短、趣味性强的历史随笔,无疑能减轻疾病带来的痛苦。

4 x5 ^6 s1 _ c7 L

所以说,毛泽东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选择《容斋随笔》,既是偶然,也是必然,偶然之中有必然——那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的一生:读书,与生命相始终。

/ k: N# f" x7 [' G: f* g

(作者单位:浙江舟山港务管理局)

1 k/ g/ E& { C" Q: 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1粉丝

409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