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三明市科技改革与发展三十年回眸(2008年第3期)

[复制链接]
安永老秘 发表于 2009-5-26 19:25: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稿修改演播室众筹计划,点击了解详情
 

今年是我国科技战线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份。1978年3月18日是我国科技史上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一天,全国科学大会隆重召开,大会向全党全国发出了“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的号召,要“全党动员,大办科学”;邓小平同志在大会开幕式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明确提出了“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的著名论断,重申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确立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根本方针,迎来了中国历史上灿烂的科学春天。1978年9月,全省科学大会胜利召开,揭开了福建科技历史的新篇章,“科学的春天”润泽了八闽大地,带来了福建科技事业的全面复苏。30年来,三明市科技事业也深深沐浴在科学的春风里,在贯彻落实“面向、依靠”、“创新、产业化”和“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等科技指导方针中发展、前进。科技创新成果大量涌现,科技进步与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增强,科技进步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迈上新台阶,科技基础条件建设进一步加强,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技管理机制创新不断深化,科技发展环境逐步改善和优化,科技事业进入了崭新的发展时期。
    一、科技发展政策法制环境逐步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三明市坚持把加快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位置,围绕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全面贯彻执行国家和省上制定的各项科技法律法规,并结合地方实际制定了一系列促进三明科技进步的政策措施,不断营造三明科技发展的良好政策法制环境,较好地促进三明科技、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1978年3月,党中央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吹响了向科学进军的号角,科学技术工作逐步摆上了各级领导的议事日程。三明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陆续出台了加快科技事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1991年8月,中共三明市委召开四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出台了《把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的决定》文件。1992年9月,中共三明市委、三明市人民政府以明委【1992】综21号文公布《关于设立三明市科技进步效益奖的试行办法》,并于1994年组织开展三明市科技进步效益奖评奖工作,全市共申报有突出效益的科技成果29项,经组织人员调查、专业级评审、市评委会审定,有6个项目获奖,其中一等奖2项、三等奖4项,一等奖奖金为15万元。1996年5月,中共三明市委、三明市人民政府召开了全市科技大会,制定了《关于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若干意见》,决定实施十大科技工程。 1999年9月,中共三明市委、三明市人民政府召开全市技术创新大会,制定了《关于加快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的意见》。2006年10月,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科学技术大会,研究制定了《中共三明市委、三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科技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意见》。市委、市政府在各个时期出台有关科技的政策文件,在加快科技事业发展、增加科技投入、推进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激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强科学技术普及等方面都制定了鼓励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得到贯彻落实,不断调动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对加快我市科技进步与创新、促进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总之,“八五”以来,三明市各级领导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市、县(市、区)都成立了由党政一把手为组长的科技领导小组,不断强化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市、县(市、区)科技管理机构逐步健全,科研和科技中介组织不断加强,科技投入逐年增加,科技工作条件不断改善,科研设施逐步更新,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二、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体制机制是科技事业发展的关键,创新体制机制是推动科技进步重要的动力。1985年3月,中共中央颁发了《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之后,三明市各有关部门围绕“两个放活”和技术市场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努力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力量与投入分散等问题,积极推进企业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合作,加快科研成果的开发与应用,加大企业创新力度,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1991年开始,三明市坚持实施国家“稳住一头、放开一片、分流人员、调整机构”的改革方针,抓科研机构的科研基础工作,加强科技开发与技术交流;抓扶持民营科研机构和厂办科技开发机构的发展;抓培育和完善技术市场。1995年后,三明市按照“依靠、面向”的科技方针,进一步放活科研单位、放活科技人员、扶持各所有制形式的科技企业、培育技术市场、促进企业科研开发机构发展等。1999年底,三明市科技体制改革进入了实质性实施阶段,主要是努力推进以应用型科研机构实行企业化转制为重点的科技体制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加大以科技计划为重点的科技管理机制创新;积极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以技术知识、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持续创新激励机制,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从1991年开始,三明市科研单位实行用人制度、分配制度、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的改革,推行所长负责制和承包经营责任制,分流人员,完善机制,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富有活力、能与市场竞争的研究开发服务体系,进一步强化了管理,稳住了人才,保证了科研的重点,促进了科研开发和生产经营效益的提高。三明市真菌研究所作为改革试点,实行多项改革,转变运行机制,增强应变能力,提高管理水平,建立人尽其才的环境,出成果,出效益。2000年8月底,三明市真菌研究所进行实质性改革,三明市人民政府同意成立“三明市三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并于10月31日召开了成立庆典大会,宣布三明市真菌研究所依法整体变更为福建三明市三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九五”以来该所共有11项科研课题通过了专家评审鉴定,有9项科技成果获省、市科技进步奖,还开发了16个珍稀食用菌新品种。为配合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区域试点工作,三明市于1998年建立了生产力促进中心,与三明市科技情报研究所合署办公,并通过资源整合,建立了跨部门、跨所有制、全方位的联合型生产力促进中心,实现了优势集成。2002年8月,三明市生产力促进中心通过了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04年底被国家科技部确认为国家级示范中心。三明市农业科研所于1996年实行新一轮科研管理方案,稳住科技人才,促进科研开发和生产经营效益的提高,5年共获得科技成果55项,其中有12项成果获国家、省(市)级科技进步奖;2001年10月成立了福建省六三种业有限公司,开创了地方农业科研体制改革之先河。“十五”以来,三明市农业科研所在水稻等各项研究中成果突出,共取得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三明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三等奖1项;有4个水稻品种通过国家审定,25个水稻品种通过省级审定,10个水稻不育系通过省级鉴定,有2个蔬菜新品种通过省级品种认定;有7个水稻品种获得了《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权证书》,2个水稻品种获得“植物新品种权公告”;创造了1项水稻单产世界记录、2项再生稻再生季高产世界记录。改革开放以来,我市民营科研开发机构(科技企业)和企业科技开发机构也得到快速发展。1984年,三明市成立了第一家民营科研机构――三明达发研究所。到2007年底,三明市共有民营科技企业342家,年技工贸收入超千万元的5家,超百万元的32家;有12家被评为三明市“小巨人”企业,10家被评为三明市“十佳民营企业”。1991年-2007年,三明市民营科技企业承担省市科技计划项目330多项,共获得科技补助经费1700多万元。1998年9月三明市开展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区域试点工作,确定两批35家企业为三明市技术创新示范试点企业。到2007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了33家研发机构,其中博士后工作站4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1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4家、企业研发机构4家,为推进工业科技进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高新技术与工业科技取得长足发展
    “七五”以后,三明市工业科技工作逐步摆上议事日程,电子、机械、化工、建材等行业的企业科技攻关和科技开发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尤其是国家提出“创新、产业化”科技方针后,三明市被科技部确定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区域试点城市,进一步突出工业科技工作,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大力开发推广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促进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工业科技成果层出不穷。1978年9月,福建省科学大会在福州召开,三明地区有42项工业科技项目获得了福建省科学大会奖。沉寂了十多年的科技战线提出奖励科技成果这一重大措施,大大激发了广大科技人员搞发明创造和技术革新的积极性。1978-1992年,三明市有123项工业科技成果获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奖励。“八五”以后,三明市获奖科技成果数量增加,成果等次提高。1991年到2007年,三明市工业科技成果共获各类成果奖励 236项,其中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奖113 项,获市级奖123 项。二是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迅速。三明市高新技术在九十年代初起步,1992年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福建省三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设置一区二园。经过十多年建设,到2007年底,金沙园累计开发工业用地面积8平方公里,入园企业91个,其中收入超亿元企业6个,从业人员6000多人,2007年工业总产值20.7334亿元,产品销售收入19亿元,上缴税额4600万元;尼葛园累计开发工业用地面积4.1平方公里,入园企业78家,收入超亿元企业15家,从业人员9800多人,2007年工业总产值30.324亿元,产品销售收入29.8245亿元,上缴税额1.5269亿元。全市共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5家,其中产值上亿元的5家。全市2007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5.77亿元,高新技术产品产值26亿元,实现利税2.67亿元,出口创汇7977万美元。三是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区域试点城市成效显著。1998年6月29日,国家科技部批复将三明市列入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区域,三明市委、三明市人民政府于1998年9月13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三明市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区域试点城市工作正式启动。经过八年的努力,区域试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主要是建立了技术创新三级管理体系和企业技术创新运作体系;推进了技术创新机制建设,全市确立了35家企业为创建三明市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建立了“企业主动、政府推动、科技服务体系联动”技术创新运行机制;提高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全市有132家规模以上企业分别与181所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了实质性的项目合作,已开发项目203项;制定了《三明市技术创新发展战略与规划》,并顺利通过了福建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评审验收;建立了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全市建立了13个生产力促进中心,创建了三明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和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四是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不断取得新突破。“九五”以来,三明市大力开发、推广与应用促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重点抓计算机辅助设计、柔性加工、有限元分析、工业过程自动化、智能化控制检测、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和制造业信息化等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的开发、推广、应用,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到2007年底,全市共列入国家火炬计划项目5项、国家新产品8项、省级新产品23项。“十五”期间,三明市被福建省科技厅确定为首批制造业信息化区域试点。经市政府领导同意,三明市科学技术局、三明市发展计划委员会、三明市经济贸易委员会联合行文印发了《三明市2003-2005年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实施意见》,确定30家企业为三明市制造业信息化示范试点企业,要求各地、各单位结合实际制定计划,抓好落实,推进三明市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进程。三明市制造业信息化区域试点工作经过3年时间的建设,于2005年11月通过了省专家组考核验收,全市有5家企业被授予福建省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示范先进单位,全市流程型企业生产过程平均自动控制率为36.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9个百分点,市直机械企业运用CAD出图率达100%,制造业竞争力得到全面提升。五是技术创新引导工程迅速启动。2007年,三明市按照国家和省上的部署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三明市有11家企业被确定福建省首批创新型企业试点单位,上榜企业数仅次于福州,位居全省设区市第二。2007年底,福建省永安林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被列入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实现了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的新突破。三明市列入国家、省创新型试点企业单位都建立了试点工作机构和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制定了企业创新发展战略和创新激励机制,并制定了试点企业实施方案。同时,三明市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迅速启动,经市政府同意,三明市科学技术局、市经贸委、市国资委、市总工会决定共同组织实施三明市技术创新引导工程,经过调查研究,市科技局等四部门于2007年底发文确定首批25家企业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着力构建和探索企业创新体制,整体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机制创新;要求试点企业制定和完善试点方案,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抓好试点工作。
    四、农业与农村科技工作进一步拓展
    1978年以来,三明市农业与农村科技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一大批农业科技项目的实施和科技成果的涌现,提高了全市农业科技水平,推动了农村科技进步,为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一是农业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1978年,三明地区农业科研所科研人员在南繁基地以“IR30”与“圭630 ”杂交,育成“明恢63”,成为全国推广使用面积最大的恢复系。1981年,三明地区农业科研所谢华安等人将水稻“珍汕97”与“明恢63”配组成汕型强优组合“汕优63”,成为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水稻良种。1986年“汕优63”获农牧渔业部优质米“金杯奖”,1987年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98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30年间,三明市农业科研所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85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合作)、三等奖1项(协作),省(部)级奖32项;共育成50个良种通过省级审定(认定);有7个水稻组合和恢复系获得了《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权证书》;创造了3项水稻高产记录。福建东方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文炳,长期从事杂交水稻制种研究和农业技术推广,他主持研究的杂交水稻超高产制种配套新技术,解决了杂交稻制种需要割叶剥苞、花时落实、青秕谷多三大难题,实现了大面积制种300kg,最高单产451.45kg的世界制种单产之冠;他发明的“杂交稻不割叶高产制种新技术”成果荣获第二十届日内瓦国际发明金奖和国家星火科技三等奖;他选育的“杂交稻D优63”成果荣获四川省科技进步特等奖,选育的“II优6号、II优28号、II优4886”三个超级稻,连续三年打破水稻世界单产新纪录,并于2007年荣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被授予“连续最多年培育高产水稻的人”。二是实施星火计划成效显著。1986年,国家“星火计划”正式启动,三明市根据自身资源情况,把食用菌、竹类资源开发两大产业作为实施“星火计划”的突破口,引导科技人员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使之成为全市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三明市实施星火计划二十一年,全市共实施省市和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340多项,其中国家级50多项、省级120多项、市级220多项,总投资近26亿元,新增产值75亿元、新增税利9亿多元,培育了一大批龙头企业,建设50个科技示范乡镇,促进了乡镇企业的技术进步和快速发展,转移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还组织各类培训班2300多期,培训人员7万多人次。三是林业战线取得丰硕科技成果。早在1979年,尤溪县林化厂与福建省林业科研所、南京林产化工研究所协作,利用亚硫酸盐造纸废液酒糟浓缩液进行化学采脂试验,可多采松脂30%左右;尤溪县研制成功尤-79化学采脂刀,在全省乃至全国推广应用。1980年,南京林学院陈岳武教授主持在沙县官庄林场建立第一代杉木种子园227亩,并在全国推广其研究成果,该项目获1987 年度国家科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六五”至“八五”期间,三明市有18项林业科技成果分别获得林业部、福建省科技进步奖和科技推广奖;有23项成果获三明市(地区)科技进步奖。1995年-2001年,全市完成部、省、市林业科研、技术推广、新产品开发项目120多项,有55项科技成果获部、省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建立科技成果示范基地119个,容器育苗、林树种结构调整、生物防火林带建设、APT生根粉等一批林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也取得突破性进展,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78%以上。2002年以来,三明市积极开展林业科学研究、科技推广和示范,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成果,推动林业科技和生产紧密结合,共取得科研成果26项,有17项成果获福建省科学技术奖、有8项成果获三明市科技进步奖;全市建立了14个竹林现代科技园、128个竹林示范片、1435户竹林示范户,进一步突出科技推广和服务,促进林业生产的发展。四是开展科技兴农区域综合技术开发取得成效。 1991-1992年,三明市实施福建省科委“科技兴农集团承包以粮为主区域综合开发利用研究”项目,两年共投入科技项目经费600万元,选择安排了粮食、经作、畜牧、水产、综合开发和人才培训等5大类42个子项目。三明市人民政府和福建农学院共同配合,组织实施,在全市12个县(市、区)、136个乡镇、1000个村庄,组织各级领导和科技、管理、服务人员近一万人次,承包开发面积412万亩,参加农户26万户,开展三层次人才培训25万人次。两年共新增粮食5622万公斤,新增产值1.14亿元,增加收入5609万元。开发应用了145项先进适用技术,引进开发73项新品种、新产品,研究开发生产技术成果35项。五是建设沙溪沿岸星火技术产业带取得较好成效,并带动了县域经济与科技的发展。1999年底,“三明沙溪沿岸星火技术产业带”被福建省科技厅列为省级星火技术产业带,2000年全面启动,后于2002年升为国家级星火产业带。该产业带以沙县、梅列区、三元区、永安市4个县 (市、区)为建设区域,重点组织实施珍稀食用菌、竹类资源、优质稻、优良禽畜、优质水果等五个产业化示范工程。经过四年时间的建设,区域内共确定星火创新龙头企业19家,建立项目示范基地58个,其中珍稀食用菌14个、优良禽畜12个、优质稻12个、竹类资源8个、优质水果12个。截至2003年底,产业带建设共有16个项目通过验收或评审,永安林业集团公司被科技部确定为国家级星火创新龙头企业,有12个项目被科技部列入国家星火计划。2003年后,三明市实施星火产业带扩展战略,开展“一县一业”科技行动,星火科技由沙溪沿岸向周边梯度扩展。2007年三明市星火技术产业带被列入“十一五”第一批国家星火产业带,建设区域增加了明溪县,产业带内重点开发具有比较优势和特色的竹业、畜牧、水果、茶叶、食用菌、植物药等区域性支柱产业项目,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九五”期间,三明市共组织实施农业类科技计划项目202项,其中列入省级重点攻关项目59项;共有68项农业科技项目通过了评审、鉴定,有27 项成果获省科技进步奖,有35项获市科技进步奖。通过抓水稻良种、珍稀食用菌、特种优质果树新品种及高接换种、蔬菜新品种与反季节和无公害蔬菜、优质高效水产养殖等六个示范基地建设,取得经验,加快推广。“十五”以来,三明市共实施国家、省、市农业科技项目210多项、获得科技补助经费1700多万元。有43项农业类项目获得福建省科学技术奖,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31项。组织实施了六大农业科技示范工程,解决了20多项关键技术,扶持培育20多个农业科技创新实体。
    五、社会发展科技工作持续推进
    “九十”年代以前,三明市社会发展科技工作主要是开展农村科普工作。“九十”年代以后,社会发展科技工作的涉及面越来越宽,主要是开展以城市污染综合整治,遏制环境恶化和生态破坏加剧为重点的一批科研成果,特别是清洁生产、持续农业、环境治理、资源合理利用、生态保护、医疗保健、食品安全、防灾减灾、节能降耗等先进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并带动建筑、建材、环保、生物医药等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保障生命和生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挥了积极的支撑作用。一是科学技术普及工作不断拓展。1995年,省委、省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实施意见》。“九五”期间,三明市科普工作主要突出“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和伪科学”这一主题,开展农村科普工作、干部科普教育、青少年和企业科普工作以及群众性科普活动,建立了不同类型的科普示范教育基地22个,将乐县龙栖山自然保护区被定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三元区格氏栲森林公园被定为省级科普教育基地。梅列区、永安市被命名为全国科普示范城区和科普示范县。2000年9月,三明市组织制定了《2000-2005年三明市科学技术普及工作规划纲要》。“十五”期间三明市科普工作主要是抓好青少年科技普及教育、农村科普工作、领导干部科普教育和城市科普工作,提高城乡干部群众的科技素质、领导干部决策水平和职工技能。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公布并正式施行。2004年,三明市组织《科普法》知识竞赛活动,组织青少年参加全国第十八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科技传播行动”、“大手拉小手――英才培育工程”、“读科普图书、看科普挂图、征文竞赛”等系列活动。到2007年底,全市共建立国家级、省级各类科普教育基地25个、科技教育基地8个。二是科技宣传周与科技下乡活动见成效。1992年开始,三明市由市委宣传部牵头举办科技进步宣传月活动,共举办各种主题的科技宣传活动15场。1995年8月,三明市组织首届科技宣传周活动。“九五”期间,科技宣传周活动的主题较为凸显。1998-1999年,三明市举办了以“科学技术与跨世纪蓝图”、“创新与科教兴市”为主题的科技宣传周活动,共举办各类科技讲座106场,播放科教电影300多场,印发科普资料10多万份,受教育人数70多万人次。2000-2005年,三明市举办了以“崇尚科学文明、反对愚昧迷信”、“科技创造未来”、“依靠科学、战胜非典”、“科学、和谐、发展”等为主题的科技宣传周活动6场,以科普讲座、电影、录像、发放资料等多种形式,开展“科普进社区、农村、校园、企业”等活动,每年全市有300多个单位、3000多名科技人员参加。共举办科普讲座43场,发放科技资料、图书3.35万份,放映科普电影录像82场,组织科普集市30场。2006年和2007年,三明市组织以“组织创新,建设海西”和“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为主题的科技宣传周活动和科普日活动,全市有2000多个单位、近百万人(次)参加了科技宣传周活动。“科技下乡”是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服务“三农”的一种重要形式。“科技下乡”通过科普宣传活动与科技培训、科技成果推广和示范相结合,在给农民送去技术和信息的同时,积极引导农民群众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1991年以来,三明市科技下乡较为频繁,到2007年底,三明市组织有一定规模科技下乡百余次,参加人员3300多人次。三是防震减灾工作逐步受到重视。1995年5月,三明市人民政府同意恢复成立三明市地震办公室,1997年三明市进行党政机构改革时将三明市地震办公室更名为三明市地震局,2005年三明市地震局升格为相当正处级单位。“九五”以来,三明市防震减灾工作主要抓以下几方面,即宣传地震知识和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增强民众防震减灾意识;制定三明市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并连续三次修订《三明市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贯彻执行《福建省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规定》(省长38号令),组织制定了《三明市关于贯彻执行<福建省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规定>意见》;致力做好地震应急和抗震救灾工作,并于1997年成立了三明市抗震救灾指挥部,三明市地震局制定了《三明市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指挥长地震应急指挥预案》、《三明市地震系统应急预案》、《三明市地震局地震应急工作实施细则》等,2005年建立了三明市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并已安装城乡震害快速评估技术系统。1997年5月31日2:51,三明市永安小陶张家山发生5.2级地震,这是近年来发生在福建内陆的较大的一次破坏性地震,抗震救灾工作都能有条不紊地进行,以及后来在2007年3月13日和8月29日分别在顺昌、永春两县发生4.9和4.7级地震的情况下,三明市属与之相邻的县都能够做好应急工作,保持社会平稳和民心安定。
     六、区域科技创新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
    “九五”期间,国家提出“创新、产业化”科技指导方针,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步伐加快,特别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和社会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步伐明显加快。三明市在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区域试点城市中注重建立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为企业和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开展全方位的服务,努力推进技术创新向纵深发展。一是开展产学研合作活动。1985年4月,三明市科委、科协会同市人事局举办三明市科技与人才交流交易会,省内高校和科研院所派员前来发布科技成果与信息,三明市产学研合作工作开始起步。“八五”期间,厦门大学两次派专家学者来三明开展科技协作,并深入企业调研,推广科技成果,取得较好成效。“九五”期间,三明市与清华大学、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等高等院校建立了长期的科技经济协作关系,还举办了“三明市科技信息发布和技术交易洽谈会”、三明市商贸洽谈会等,推进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三明市的科技协作与交流。2000年3月,三明市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企业赴京、沪开展产学研联合活动,三明市科技局与清华大学签订了“合作建立工程硕士研究生三明工作站”协议。“十五”以来三明市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开展产学研合作活动。三明市人民政府与复旦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福建省农科院等建立了全面科技经济协作关系;召开了同济大学产学研合作洽谈会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产学研合作洽谈会,共签订合作、协议、意向等52项;2005年10月,三明市人民政府组织生物医药产业项目推介团,赴上海、南京、杭州三市,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生物医药产业项目推介活动,有关企业与三市高校、科研院所签订了13个生物医药合作项目。2006年,三明市科技局、发改委与北京市科技交流中心合作举办“福建省三明市生物医药技术项目对接洽谈会”,与40多家北京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及相关企业、中介服务机构进行了广泛接触和洽谈,签订了11项生物医药合作意向协议;三明市政府在上海举办了生物医药专场招商会,对接签约项目72个,总投资12.5亿元;2007年,三明市科学技术局先后组织全市有关科研单位和企业参加广州生物医药对接会、第十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泉州功能性纺织面料技术推介会、福建省科技外交官项目推介对接会、第五届中国.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9.8海西投资”高新技术对接洽谈会等活动,为有关企业走向国内外开展技术和投资合作提供展示和交易平台。泰宁县自2000年起连续8年举办企业技术创新洽谈会,与高校、科研院所签订合作合同、协议100多项。到2007年底,全市有132家规模以上企业分别与181所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了实质性项目合作,已开发项目203项。二是建设企业技术创新体系。1992年三明市市属企业有12家建立厂办研究所,1996年有18家企业先后成立厂办研究开发机构。1998年9月三明市开展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区域试点工作,先后确定两批35家企业为三明市技术创新示范试点企业。到2007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了33家研发机构,其中博士后工作站4家、省级技术中心11家、市级技术中心14家,企业研发机构4家。三是建设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与平台。1991年以前,三明市建立了三明市科技情报研究所、三明市专利事务所、三明市科技开发中心等科技服务机构。1992年以后,特别是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区域试点城市后,三明市建立了三明市生产力促进中心、三明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三明市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这些中介组织的工作重点是:抓好以产业和企业为服务对象,以技术交易、技术经纪、技术咨询、技术评估、专利代理、科技培训、人才和信息沟通等为主要内容的中介服务,并逐步实现中介服务的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经营产业化。为配合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区域试点工作,1998年后,三明市陆续组建了企业孵化器和三明市星火信息网等多个平台,推动科技创新的深入开展。三明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共有建筑面积3800多平方米,先后有16家企业(项目)入驻孵化,累计毕业企业7家,开发新产品18项。2005年,三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金沙创业园建成投入使用,首个入园项目-三明科飞公司的第二代汽车安全气囊粉体材料的研究开发与中试正式投入生产,当年实现工业产值1200多万元。 四是实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2004年,三明市编委同意将三明市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更名为三明市知识产权局,进一步理顺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主要是:1、宣传实施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和执法力度,提高全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已开办知识产权培训2期、180多人次,三明市知识产权局被授予“全国知识产权培训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到2007年底,三明市共申请专利2674件,授权专利1361件,其中发明专利28件、实用型专利865件、外观设计专利468件。同时,调解企业专利纠纷案20多件。
    三十年过去,弹指一挥间。然而,从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到2006年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新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展现了攀高峰的风采,开创了科学技术事业繁荣发展的新局面。同样,三明市科技事业在科学春风的沐浴下,繁花似锦,春色满园,为三明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加快崛起和更大跨越提供强劲的科技支撑。今后,三明科学技术将以更雄健的步伐走上新的征程。

    作者简介:邱盛隆 ,三明市科学技术局助理调研员;
    王周海,三明市科学技术局主任科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11粉丝

795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