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永安抗战进步文化活动的特征(2005年第4期)

[复制链接]
安永老秘 发表于 2009-5-26 19:25: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稿修改演播室众筹计划,点击了解详情
 

    抗日战争时期,闽中山城永安作为福建的临时省会,聚集了一大批党的文艺工作者和文化教育界爱国人士,形成了一支出色的抗战文化劲旅。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他们利用各种文艺手段和形式,开辟多种文化宣传阵地,动员和团结全体人民一致抗日,形成了丰富的“抗战文化”, 使一向交通闭塞、文化落后的永安山城,不仅成为福建战时的政治中心,而且成为我国东南三大“文化城”之一。永安抗战文化活动在特定背景下形成,富有时代特征。
    一、抗战文化活动阵营的广泛性
    抗战时期,在北平、天津、上海、厦门等城市相继失陷后,中国文化重心迅速发生了南迁和西移的变化。随着福建省政府搬迁永安,不少行政机关、大中专学校、文化团体等各种机构,陆续向永安及其附近的山区疏散,不少教授、学者、专家和文化界爱国人士也相继云集永安,形成一支强大的抗战文化队伍。他们中有中共地下党员,如卢茅居、邵荃麟、羊枣、王毅林、叶康参、刘子崧、李达仁、余志宏、郑书祥、钟尚文、谢怀丹、萨一佛等;有爱国文人、学者、教授,如:王一帆、王亚南、王西彦、许钦文、林舒谦、卓克淦、赵家欣、章靳以、章振乾、谌震、葛琴、董秋芳、黎烈文等,总人数达100多名。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他们巧妙利用了国民党福建省政府官办或半官办的文化阵地,通过办刊物、办报纸、写评论、搞画展、写剧本、演话剧、办教育等进步文化活动,对福建的抗日救亡文化运动起了主导作用。此外,永安的抗战文化活动还得到全国各地的文化人士的关心和支持,当年在永安各进步刊物发表作品和出版专著的著名作家、学者,先后有100多人。他们当中有:郭沫若、巴金、茅盾、夏衍、臧克家、柳亚子、艾青、朱自清、老舍、马寅初、千家驹、季羡林、胡愈之、胡风、费孝通、柳倩、郭风、萧军、萧乾等著名文学家和学者,他们的参与使得永安抗战文化阵营更加强大。 
    二、抗战文化活动形式的多样性
    永安抗战文化活动贯穿于整个抗战时期,时间有七年半之久,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艺术、新闻、教育等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活动形式多样,主要有三大方面。
    一是创办出版机构,大力开展报刊宣传,引导新闻舆论方向。抗战时期,永安的出版发行事业非常兴旺,前后有改进出版社、建国出版社、福建青年出版社、战地图书出版社、战时中国出版社、歌林出版社、胜利出版社福建分社、大江出版社福建分社、点滴出版社、联合编译社、东南出版社、中华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等大小专业出版社近39家,印刷所有19家,发行机构15家,还有中央通讯社福建分社、华南通讯社、永安联合新闻社、美国新闻处东南分处等4家新闻通讯机构。在7年多时间里,先后编印发行了报纸13种,期刊129种,各类书籍800多种。其中大量的刊物具有鲜明的进步立场和影响力,较著名的有《老百姓》、《福建民报》、《人报》、《建设导报》、《民主报》、《大成日报》、《公余生活》、《现代青年》、《战时民众》、《改进》、《现代儿童》、《福建教育》、《战时木刻画报》、《现代文艺》、《福建青年》、《新福建》、《联合周报》、《民意》、《文选》、《十日谈》、《国际时事研究》、《社会科学》、《研究汇报》等。中国共产党创办的《老百姓》五日刊,文章通俗易懂,又以谈话、抗战时事为报道内容,深受老百姓的喜欢,每期发行量都在四五千份。由左翼作家黎烈文任社长兼发行人,创办《改进》、《现代文艺》、《现代青年》、《现代儿童》、《现代木刻》、《战时民众》等6种刊物,带有鲜明的政治进步倾向,特别是《改进》期刊,它溶政治、经济、社会、教育、科学、文艺的为一身。正如黎烈文在《发刊词》中说,其宗旨是“配合长期抗战需要”,“推动内地文化据点”的建立,以鲁迅“推重车上峻坡”的精神,力求“对抗战和建国两重工作都能有些许贡献”,在东南各省有很大影响。羊枣主编的《国际时事研究》周刊,以反法西斯战争为宗旨,发表大量的精辟的国际局势分析、军事评论文章,成为东南各省的畅销刊物,甚至远销海外。东南发行社还通过发行网,从重庆、桂林、韶关等地运来进步书籍,如《西行漫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记》、《列宁传》、《毛泽东自传》、《大众哲学》、《青年自学丛书》等红色书籍,在进步青年中秘密传阅,对引导青年走上革命道路起了推动作用。
    二是繁荣戏剧运动,推动文化艺术发展。抗战时期,随着政治中心的转移,文化团体也陆续来到永安。戏剧团体有话剧团、平剧团、歌咏团、音乐团、巡回团、特教团、研究会等10多个,除定期在永安举行公演和联演外,还经常配合抗战形势,深入战地、乡村宣传演出。永安各戏剧团队移植、改编、演出的剧目有200多种,当年在永安各出版物发表的剧本就达70多种。在繁荣的戏剧活动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省教育厅戏剧教育委员会先后组建的3个“战时民众教育巡回施教团”的公演,从1940年至1943年前后3年多时间,在陈启肃、林舒谦等人带领下,足迹遍及八闽大地,先后到50多个县市,200多个乡镇,演出700多场,观众150万人次。他们除为主演出话剧外,还兼带电影放映、图画展览、体育表演、文字宣传、通俗讲演等,同时还通过开座谈会,办短训班、讲习班等方式,为沿途各地培养戏剧运动骨干,辅导基层戏剧团队演出,有的还到学校进行示范教学,集文艺、体育、教育于一体,对全省话剧运动和文化艺术事业推动很大。
    三是发展教育事业,奠定文化活动基石。抗战时期,福建的教育事业也有很大的发展。仅省会迁往永安后就新办了省立永安中学、音乐专科学校(后改国立)、师范学校、农学院等多所中高等学校。加上从沿海沦陷区内迁的大中专院校,形成了以永安为中心的教育网和知识群。这些大中专院校的青年学生,爱国热情十分高昂,非常关心国内外政治时事,争相传阅进步书刊。他们在地下党和进步老师的教育和引导下,利用各种形式开展抗日和民主活动。各校的学生自治会都很活跃,创办小型刊物、壁报,组织读书会、报告会,成立剧团、歌咏团、劝导队,经常开展时事、文艺研究等活动。不少学校冲破特务和反动教官的严格控制,走上街头、田间、教唱抗日歌曲,举行话剧表演,通俗演讲,开展各项知识指导,慰问征人家属,张贴标语等,宣传抗战形势,宣传八路军“百团大战”辉煌战果,鼓动民众捐募款物,支援前线。教育的发展为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抗战文化活动受体的大众性
    抗日战争是民族战争,是全体人民大众参与的战争。作为为抗战服务的文化运动,其目的就是要发动人民大众投身于抗战,所以抗战文化活动从一开始就考虑到大众化问题,主张从形式到内容,都要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并要求文化工作者,不仅要熟悉人民大众的生活,贴近人民大众的感情,还要勇敢地置身于人民大众之中,与人民大众打成一片,创造出真正大众性的抗战文化。抗战时期的永安,在进步文人和进步文化团体的推动下,文化界向群众进行以抗日救亡为核心的大宣传、大发动,掀起了前所未有的抗日救亡高潮。例如,由共产党人、进步爱国人士创办的刊物,通过大量通俗易懂的文章,大力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做到家喻户晓;以抗日救亡为主题的戏剧活动,在永安演出剧目之多、场次之多,前所未有,《打鬼子去》、《打杀汉奸》、《马百计》等剧目,演出活动十分热烈,台上感召了台下,台下响应了台上,观众和演员在剧情的进展中已融成一体;各种以抗日为主题的游行歌咏、街头歌咏、团体合唱等声势浩大,深入人心;抗日的街头诗、街头宣传画、木刻画、漫画、街头壁画、街头展览等,更是遍及城乡。抗战文化活动中,广大群众既是受众,也是主体,显现出了突出的大众性。
    四、抗战文化活动内容的民族性、战斗性
    抗战文化产生于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因此,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已成为全民族的呼声。在这样背景下产生的抗战文化,不能不在内涵上体现民族文化的特性,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政治色彩。这点我们可以从文化活动的内容上感受到,如当时报刊上的专题评论《掀起抗敌情绪的最高潮》、《重展我们的全民抗战》、《人民的力量是伟大的》、《胜利把握在中国人手里》,公演的话剧《为国牺牲》、《好汉子》,演唱的音乐《大刀进行曲》、《打倒东洋兵、大家一条心》、《保卫黄河》、《保卫福建》等,这些作品的主题都体现着爱国主义精神,表达了那种“要与国土共存亡”、“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抗日战争是一场关系到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战争,实际上也是一场关系到中国文化存亡的文化战争。严酷的反抗日本奴役文化战锻造了抗战文化的战斗精神,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不同文化的碰撞,又进一步加剧了这种战斗精神。例如,1940年4月创刊的《现代文艺》,不仅宣传抗日思想,激励民众爱国热情,而且敢于抨击国民党反动文艺政策,批判投降派、消极派;羊枣在其主编的《民主报》上发表《只有牺牲才有胜利》的文章,除热情地赞扬衡阳军民坚守孤城45天的爱国精神外,也鞭挞了国民党最高当局消极抗战政策;卢茅居、邵荃麟等则利用《改进》、《现代文艺》刊物,团结一大批进步力量,发表进步文章,使刊物具有革命性和战斗性;萨一佛, 1940年任《战时木刻画报》主编,1943年日军飞机轰炸永安后,他深入灾区写生,创作了控诉日军暴行,唤起民族意识的木刻画100余幅,编成“永安劫后画展”到各地展出。这些有着浓厚政治色彩的活动,激发了广大民众的抗日热情和抗战必胜的信心。
    五、抗战文化活动思想的先进性
    抗战文化活动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使命感,它淡化了娱乐功能,增强了政治色彩,围绕着“坚持抗战、团结抗战、反对投降”这一主题,发展进步的文化力量,发展民主思想,宣传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党员积极参与文化活动,体现了抗战文化活动的先进性。1938年5月,省会迁永安后,中共福建省委就先后派遣陈培光、高辑光、刘子崧等党的干部到永安开展工作。在抗战期间先后到永安从事进步文化活动的中共地下党员有60多人,他们深入到各个部门、各条战线,团结一大批爱国学者、文化人士、热血青年,通过多样性的文化活动,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宣传“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等党的主张。他们当中典型的代表人物有:羊枣,1933年初在上海加入“左翼作家联盟”,同年经周扬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6月来到永安,他利用主编《国际时事研究》和《民主报》主笔的条件,在永安的一年多时间里发表文章120多篇70余万字,他的军事、政治评论文章《只有牺牲才有胜利》、《人民的力量是伟大的》、《太平洋战争新局势》、《方兴未艾的欧洲战争》、《人类命运在铸造中》等立论正确,文笔犀利,观点鲜明,预见性强,不仅在国内有影响,而且博得国际友人的赞赏;卢茅居,1939年底由党组织派到永安工作,在改进出版社主编《现代青年》,他勤奋写作,撰写了许多文艺评论和政治理论文章,把党的抗日方针、政策传播给青年读者,培养了大批文艺新军;邵荃麟,中共中央东南文委书记,1939年委托王彦西到永安创办《现代文艺》月刊,1940年6月在浙江受国民党通缉,撤离到永安隐蔽,进入改进出版社任《改进》半月刊编辑,并指导、协助王彦西编辑《现代文艺》月刊和《现代文艺丛刊》,发表剧本《麒麟寨》等作品,推动进步戏剧活动;王毅林,1941年入党,1944年9月到永安,先后在“工合”永安事务所、永安东南出版社发行部工作,他经常向各地的青年读者输送进步的书刊,传播进步的思想和党的方针、政策。总之,有许多的共产党员利用各种合法的身份,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在党的抗日方针指导下,自觉地为党工作,宣传党的抗日政策和主张,使整个抗战文化活动打上了先进性的烙印。

    作者简介:陈少华,男,中共永安市委宣传部理论科科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11粉丝

795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