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三明市认真贯彻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社会科学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社科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社科工作跃上了新的水平。但是,由于历史和体制等方面的原因,与先进地区相比,我市社科事业总体上还处于低层次、低水平,与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一、基本情况
(一)社科网络基本成形
改革开放后,我市社科组织经过20多年的发展提高,已经基本形成了市社科联及所属市级社科学会、县级社科联组织、党政部门研究机构、以党校和大专院校为主体的教学机构、社科类的研究所等社科队伍,社科网络基本成形。
1.市社科联及所属社科学会。市社科联于1984年5月成立,2001年市社科所划归社科联管理,2002年成立党组,社科联机关编制5人,社科所编制5人,合计10人。市级社科学会最早于80年开始成立,大部分学会成立于80年代中后期,91年发展到61个,经过初期的较快发展和90年代中后期的整顿、重新登记,目前在册法人学会31个,会员1万多人。尽管从数量上看,学会减少了,但是从总体上讲,通过合并、整顿和规范化建设,学会的组织、队伍等质量提高了,活力增强了。31个学会涵盖了经济、政治和文化各个领域,基本上形成了学科较为齐全,人才队伍庞大、学术活动比较活跃、发展积极健康的社科研究群体。
2.县级社科联组织。在我国现行体制下,社科联是一个上不着“天”、下不着“地” 的组织,与社会科学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作用、地位很不相称,为了更好地组织广大基层社会科学工作者,为县域加快发展提供决策咨询服务,2002年市社科联向市委提出了建立县级社科联组织的建议,市委非常重视,2002年3月市委常委会研究并 “原则同意在有条件的县(市)成立社科联组织” (市委常委[2002]8号会议纪要)。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市委宣传部的具体指导下,2003年5月尢溪县率先成立了社科联,为在全市建立县级社科联组织开了先河、积累了经验。之后,在中央3号文件精神的鼓舞下,沙县、永安市、宁化县先后成立了社科联,今年建宁县、泰宁县、大田县、三元区、清流县、将乐县已经建立了社科联机构,拟在近期召开成立大会,正式对外挂牌,梅列区和明溪县也在积极创造条件。
3.党政部门研究机构。党政部门研究机构分布在党政机关,直接为党政领导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如市委政策研究室、党史研究室,纪委、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政法委研究室,市政府主要综合部门的研究中心。虽然人数不多,但是素质比较高,行政资源、经费相对比较丰富,是一支有重要作用的研究力量。
4.教学机构。三明地处山区,高校比较少,经过全市人民的努力,已经批准的本科学校一所(三明学院)、大专三所(水电学院、市委党校、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市委党校、三明学院和市委讲师团等教学机构,不仅担负着培养社科人才、普及社科知识的重任,而且因为队伍学历高、职称高、力量强,是社科研究的主力军团。
4.研究机构。市级社科类研究机构有社会科学研究所、教育科学研究所、客家研究所等。市社会科学研究所划归社科联管理,共同开展课题研究、完成相关工作;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承担全市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任务,力量相对较强;客家研究所设在三明学院中文系,是根据三明的特点和优势设立的,为市里打好客家牌提供服务。总的来讲,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三明市社科研究机构发展不快,力量比较薄弱,尢其是民办研究机构还没有,因此研究机构有待进一步培育、发展。
(二)评奖制度步入正轨
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是繁荣发展社会科学的一项基础工作,三明市政府于2002年颁布了《三明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励办法》,正式建立了制度化、规范化的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励制度。受市政府的委托,三明市社科联于2003年举行了第一届评奖,推出了一批有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发现了一批科研业务骨干,促进了一批优秀人才的成长;今年举行了第二届评奖,在总结上届评奖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创新评奖方法,采取编号评审、量化评审、独立评审的新举措,整个评奖工作更加科学、客观、公正,得到了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的好评,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已经成为推进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有力杠杆。
(三)重点课题研究初具成效
正确回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是社科界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体现理论力量和社科联自身价值之所在。近几年来,市社科联组织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每年开展1-2个重点课题调研,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得到了市委、市政府领导的较高评价和社会各界的好评,如2002年开展的应对WTO课题调研,调研的主报告得到时任市委书记苍震华的充分肯定,他看后在报告上写到“阅后很受启发”,市政府批了专款将调研报告印成专辑,发给市直有关部门和各县副处以上领导干部参考;2004年开展的“高速公路时代三明发展战略研究”课题,在2004年11月市委、市政府举办的“三明发展报告会”上作专题报告,市有关领导给予充分肯定。这些成果有的迅速成为市县领导和有关部门决策的参考依据,有的对市县各级领导机关科学决策给予启发和影响。
(四)社科规划初具端倪
社科规划对于社会科学研究的方向、重点具有导向作用,对于繁荣发展社会科学具有重要作用。2004年12月市社科联提出建立社会科学规划制度,市委非常重视,2004年12月17日成立了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任组长的市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2005年1月市规划领导小组召开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三明市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课题管理办法》,市社科联从有限的业务经费中挤出部分经费启动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课题立项(试运行)工作,为全面实施社会科学规划制度打下了基础。
(五)社科普及扎实有力
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提高人民群众的社会科学素养,是社会科学界的一项重要任务。市社科联根据现有力量、经费等实际情况,有目的、有重点地开展社会科学宣传普及活动,一是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努力办好会刊,不断强化精品意识和阵地意识,不断提高刊物的学术品位和现实敏锐性;二是创建社科联网站,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用科学的理论和知识占领网络阵地;三是认真组织社科专家,深入企业、农村、学校、社区和县(市、区)机关,举办社会科学专题报告会和科普讲座;四是组织学会的理论工作者在重点集市上开展科普咨询活动,就群众身边的热点、难点问题,面对面答疑解惑。
二、基本做法
(一)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社会科学既有发展生产力属性,又有上层建筑属性,科学的社会科学是发展生产力属性和上层建筑属性辩证的完美的统一。在我国繁荣发展社会科学,是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任何背离这一方向的“繁荣发展”都是不利于甚至是破坏社会主义。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充分发挥社会科学对社会主义的积极作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发挥“第一生产力”的功能作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当代马克思主义,我们始终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是否体现了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来衡量我们工作的性质、方向和水平的根本尺度,保证社会科学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二)始终坚持党和政府对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
随着社会科学在我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作用日益突出,市社科联和社科学会的地位不断提高,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强对社会科学的领导,进一步重视、支持社会科学工作。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经常过问社会科学发展情况,并不时地听取有关情况汇报;分管领导经常深入社会科学界调研、参加社科界的会议、听取市社科联的工作汇报和意见建议;市委宣传部经常研究社会科学工作、具体指导社会科学工作,并给市社科联的工作予大力支持。这几年来市委、市政府为社会科学界解决了几项基础工作,得到了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赞许,如2002年成立了社科联党组、2002年建立了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励制度、2004年成立了市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2003年始解决部分科普经费等等。三明市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关键是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的结果。实践证明,只有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社会科学事业才能不断前进。
(三)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繁荣发展社会科学的根本出发点,也是其最基本的价值目标。离开了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繁荣发展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近几年来,我们始终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组织课题研究,加强对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加快崛起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研究,在研究和解决重大课题的过程中不断推动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
(四)努力营造促进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在营造促进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环境上,一是增强向市委、市政府的汇报力度,通过各种渠道汇报我们的工作方案、工作重点和重大事项,邀请市领导参加社科界重要会议,在刊物和参阅件上及时反映我们的工作成果,从而更加得到市委、市政府的支持和重视;二是拓宽向社会宣传的广度,利用刊物、网站的阵地,评奖、科普宣传、课题规划和重大课题调研等平台,大力宣传社会科学的重要作用;三是加大贯彻落实“双百”方针的强度,在社科界充分发扬学术民主,活跃学术气氛,提倡不同学派、不同学术观点的相互切磋和争鸣。
(五)突出重点,以点带面,有序推进
我市地处山区,经济相对不发达,社科工作基础比较薄弱,为了加快发展,在工作中,我们采取每年突出抓好一至二个重点,如2001年市社科所与社科联合并,2002年社科联换届和应对WTO课题调研,2003年建立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励制度、首届评奖和县或经济课题调研,2004年建立县级社科联组织和高速公路时代的三明发展战略研究课题调研,2005年成立市规划领导小组、建立和试行课题规划制度等,以重点工作带动全面工作,推进总体工作上水平、上层次,
三、在发展社会科学事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社会科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政策上还未能落实“四个同样重要”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会科学所释放出来的巨大能量,极大地促进了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社会科学的功能作用日益被全党全社会所认识。但是由于几十年来我国存在的“重理轻文”现象和人们的思维惯性以及社会科学自身的特性,我市和全国大部分地区一样,对社会科学是与自然科学并列的知识体系以及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还缺乏足够的认识,“重理轻文”现象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社科管理机构不适应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需要。管理自然科学的市科技局机关编制11人(另有直属单位事业编制10人)、市科协机关编制10人(另有直属单位事业编制17人),而组织、协调、管理社科界的市科联仅有机关编制5人(另有承担研究任务的社科所编制5人),机关编制比例为4.2:1。这与社会科学本身的地位、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不相适应。
2.社科经费投入严重不足。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发展社会科学事业,经费投入逐年有所增加,但与市财政在自然科学方面的投入相比,悬殊较大,市财政在自然科学方面投入的专项经费有市财政本级科技三项经费570多万(另有省级专项经费)、科技进步奖约20万、科普经费约100万,总计约700万,而投入在社会科学方面的经费只有科普10万(2003年开始)、优秀成果奖励每二年10万(2003年第一届)、社科所课题研究经费10万(以上数据均为2005年数),比例为28:1,财政预算至今还没有“社会科学事业”科目。从发展社会科学事业的现实需要看,经费投入也严重不足,如对社会科学研究具有导向功能的社科研究规划经费还未能列入市财政预算,社会科学普及经费的投入与社会科学知识对人民群众的重要性、迫切性相比投入远远不够。
3.干部的配备与社会科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不相称。市科技局和市科协处级干部在10人以上,而市社科联仅2人。科技局内设科室4个、市科协内设科室3个,而市社科联内设科室只有1个。自市社科联成立以来,还没有人在市社科联工作岗位上提拔为副处级的干部。在干部对外交流方面,只有从其它部门提拔到社科联任职的领导干部,而没有有意识地将社科联干部交流到其它部门锻炼。
(二)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与形势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1.社科研究机构分散。我市社科资源相对匮乏,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在科研和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着条块分割、多头管理、各自为“政”,导致有限的科研力量分散,研究低水平重复,形不成高效率的社科研究体系。
2.管理机构缺少相应的调控手段。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我市虽然建立了优秀成果奖励制度,成立了市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但是由于社科规划经费还未列入市财政预算,补助经费少,对成果奖获得者在考核、晋升、评定专业技术职务和享受有关津贴方面缺少相应的支持,市社科联吸引力和凝集力还不强,另外我市还没有建立成果鉴定评价体系、社科人才培养管理体系等,总体来说,管理机构调控力度不强。
3.社科学会发展现实与理论相背离。从理论上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的转变,日新月异的社会实践,党和政府对社会科学的高度重视等等,为社科学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和舞台,社会科学必将呈现生机勃勃的发展景象,但现实上,成为法人学会后,社科学会获得经济、行政的支持进一步减弱,加上学会自身的思想观念和活动方式还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当前学会的持续发展面临着重重的困难。
四、进一步繁荣发展我市社科事业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党和政府对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
党委和政府要进一步贯彻胡锦涛同志关于“一定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高度,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把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努力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有一个新的更大的发展”的重要指示,切实加强对社会科学的领导,定期听取职能部门的工作汇报、研究解决社会科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确定社会科学发展的方向和战略,为改善社科联的工作条件、为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二)尽快出台贯彻中央3号文件的具体实施意见
建议省社科联积极向省委反映,尽快出台贯彻《中共中央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的实施意见,并参照自然科学的管理和经费投入办法,对设区市社科联、县级社科联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课题经费、科普经费、奖励经费作出比较具体、可操作的规定。
(三)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科联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1.建议将社科联同时纳入政府管理系列,并授予相应的管理职能。参照教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等意识形态领域部门,即纳入党委部门管理,同时也纳入政府管理系列的管理体制。实际上,对社会科学这一领域而言,党的领导和政府的管理是统一的、不矛盾的。建议建立党政合一的社会科学管理体制,这样有利于社会科学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的统一,有利于党政领导共同推动社会科学的发展。同时建立人才的培养管理、成果评价鉴定等制度,并将由社科联承担这些职能。
2.整合社科资源。建议将隶属于党政部门比较零散的研究机构,如政府的发展研究中心、发改委的咨询中心、党委工作部门的研究室等单位和社科研究所建立一种市场化的合作工作机制,资源共享、共同发展。
(四)建议省社科联加强对基层社科联的指导、支持
1.省社科联领导和处室负责人要多到基层社科联指导,基层社科联与高校相比,力量薄弱、基础差,省社科联领导下来,一方面指导业务工作,另一方面更能引起党委和政府的重视,加强对社会科学的宣传,有利于促进基层社科联的工作。
2.制定相关政策,在省规划课题立项、评奖等方面适当向基层社会科学工作者,倾斜,建议省社科联在可能情况下,参照有关系统的做法,挤出部分资金,专项支持基层社科联特别是山区社科联改善办公条件。
(五)制定扶持学会发展的相关政策
社会科学学会与自然科学学会不同,除了有一般社团的共性外,它意识形态性较强,生产的主要是精神产品,不能完全推向市场,走向民间,简单地将社科学会推向市场,将大大地遏制其发展,对基层学会来说有可能逐步走向萎缩消亡,不利于繁荣发展社会科学,不利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此,在社科学会学会“游泳”前,应该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扶持。建议省社科联积极向省委、省政府反映,制定相关政策,在登记、管理、经费、税收、科研等方面给予扶持。
作者简介:纪其昌,三明市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