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高中生思想品德现状及其成因分析(2005年第5期)

[复制链接]
福建老秘 发表于 2009-5-26 19: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当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2004年2月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2004年3月发布了新的中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并向社会印发了《关于开展社会城信教育的工作意见》等法规性文件和条例;2004年6月份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打击淫秽色情网站等专项行动。这对于积极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高中生是二十一世纪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自身的素质特别是思想品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能否实现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就当代高中生思想品德的现状、成因及切实提高其思想品德素质作一剖析。
    一、我国高中生思想品德素质的基本现状[1]
     调查显示,当前我国高中生思想品德状况呈现出与以往各个时期的高中生明显不同的新特点和新的走向,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进步性,其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大部分学生具有较强的国际人意识、国家与集体主义价值取向、助人与利他行为、主体意识、法律观念和诚实品质。”[2]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具体表现在:
    (一)政治素质:具有较强的国家观念和改革开放意识,但对社会主义认识还存在不少困惑,对国际环境的真实状况理解不够全面。
    当前的高中生大多具有很强的国家意识、爱国热情和开放意识,在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维护国家主权独立及国家统一等方面表现出很高的认同度。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每周一的升国旗仪式有必要举行,在观看一些国际重大比赛时,只要有中国代表队参加,他们都能自发地为中国队加油,并十分关心比赛的结果。绝大多数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关注社会进步和重大改革举措。在重点学校,提出入党申请和参加党课的人数逐步上升。如《面向21世纪的福建沿海开放地区中小学德育改革研究》课题组的调查显示:90.9%的高中生赞同我国政府坚决反对美国以所谓“人权”问题干涉我国内政的立场。我校的调查结果也显示:92.6%的学生对作为中国人感到很自豪或比较自豪;60.2%的学生能够主动报名参军。但当前的高中生对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还存在不少困惑。如只有40.3%的高中生相信“中国要富强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有40%的学生认为“不管实行什么制度,只要国家富强起来就行”,8%的学生表示这个问题说不清楚。同时,学生对国际环境的真实状况理解不够全面,往往只以少数发达国家作为学习和借鉴的依据。如大多数学生反对美国对台湾采取的政策,反对美国以打击恐怖主义为名,绕开联合国出兵伊拉克的霸权主义、单边主义行径,但又把美国作为出国首选的国家。这说明当前不少的高中生比较认同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环境、文化模式以及深层次的意识观念,政治敏感性不够强。
    (二)思想素质:总体健康向上,但趋向务实化、功利化、多元化,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缺乏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当前高中生的思想素质总体上是健康向上的,但由于社会变革引起的各种观念的更新与冲撞,加上其自身的心理还不够成熟,往往使他们看待问题易带片面性、表面性,部分学生还不能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分析、处理和解决各种问题。如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第19期研修班学员对“促使你产生学习动力的原因”一题的调查中,选择为了“家庭”和“个人”而产生学习动力的学生占82%,其中为了“个人要争取一个理想工作”的学生比例是43%,选择“为了自己的祖国富强与社会发展而努力学习”的仅为12%。价值观上,在对社会的奉献与回报二者关系的调查显示:39%的学生认为“回报与奉献应该均等”,10%的学生持“多讲回报”或“说不清楚”的态度。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当前相当多的高中生既企望大力提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又要求当自己的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能做到“公私兼顾”。这表明学生的价值取向趋向务实化、多元化。同时,从个人兴趣爱好来看,多数学生喜欢看休闲娱乐、影视、体育类媒体节目或书刊,而对文学、科普等深层文化内容的书刊或媒体节目,却很少关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表明当前高中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当缺乏。
    (三)道德素质:认同社会基本道德规范,但对现实社会道德生活状况又充满困惑,认识水平与行为表现不协调,存在知行脱节现象。
    当前的高中生能够认同社会基本的道德规范,对“希望工程”、“志愿者行动”等活动,对尊老爱幼、救灾捐助、义务劳动、拾金不昧等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有较高的认同率,对社会上走后门、贪污腐败等丑恶现象及言行不一、损人利己等不良行为极为反感。如“北京市青少年社会公德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课题组的调查数据表明: 95.2%的人赞同“只要从每个人做起,社会风气就一定会好转”, 76%的学生认同“尊老爱幼”,56.7%的表示认同“助人为乐”,60%以上的学生表示“愿意参加义务劳动、救灾捐助、捐助危重病人等公益活动”。福建沿海开放城市中小学生思想品德现状的调查显示: 91.5%的学生对“IC卡电话被毁”,持“严厉惩办”和“应当制止”态度,75.5%的学生表示“捡到钱包会主动归还”。但是,当前的高中生对道德观问题,在认知与实践、观念与行为、意愿与能力之间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在承担责任、关心他人、自我管理、诚信等方面明显存在道德缺失的情况。如绝大多数学生对公交车上的老弱病残者表示会主动让座,但在实际生活中真正会让座的只占少数;大部分学生赞同劳动最光荣的提法,但对值日生工作、家务劳动,部分学生却不能自觉做好;对于考试作弊,虽然大部分学生知道这是一种不诚实的行为,但只有21.6%的高中生表示“都没有作弊”;对于“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道德准则,往往强调“人人为我”,而较少想到“我为人人”,随手丢垃圾、随地吐痰、课桌上乱涂乱划现象比比皆是,这些都说明高中生缺乏应有的道德责任感,存在知行脱节现象。
    (四)法律素质:有一定的民主和法制意识,是非界线较清晰,但在守法、护法、用法等方面表现出的法律意识明显不平衡。
     当前的高中生有一定的民主和法律意识。如上海教育学院课题组在对“假如你家人或亲戚触犯了法律,你可能采取什么态度”一题的调查中,61.71%的学生选了“劝其自首,争取宽大处理”,持“事不关己,听其自然”的占16.10%,选择“帮助隐瞒或躲藏”的只占4.44%。但在守法、护法、用法等不同方面表现出的法律意识却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性。大部分学生对别人依法维护合法权益,打击违法犯罪表示理解支持,但当自身合法权益需要保护时,则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如对“花钱买伪劣商品,你是否会投诉”这一问题的调查中,回答“一定会”的占55.7%,“有时会”的占29.6%,“不会”的占13.3%。这表明部分学生还不善于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五)心理素质:心理发展呈现明显的不平衡性和动荡性,独立意识和竞争意识较强,但抗挫折能力差,意志力薄弱,创新不足,合作精神不够,青春期心理知识缺乏。 
心理素质是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的心理是优良思想品德的基础,学生只有心理健康,才能形成优良的思想品德。当前大多数高中生渴望成才,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自尊自强,自信自立,有乐观豁达的良好心态,独立意识与竞争意识较强,迫切希望从父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渴望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标准衡量是非曲直,做自己命运的主人。如福建沿海开放城市中小学生思想品德现状的调查显示:93.6%的高中生认为“学习好必须依靠自己”,70.68%的学生表示“喜欢竞争”。但高中生的心理发展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性和动荡性,不能正确地处理好理想与现实、情绪与理智、独立意识与自立能力、竞争与合作、自尊与自卑等方面的矛盾;抗挫折能力差,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意志力薄弱,容易消沉,缺乏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精神;大部分学生青春期知识匮乏,不了解性生理、心理变化的特点及其规律,不了解性健康与人才发展的关系,对早恋持肯定态度的比例较高,部分学生有早恋现象,这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心理问题。
    二、当前高中生思想品德状况的成因分析
    (一)社会因素
    1.社会历史原因——传统道德的合理与不合理因素同时并存。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传统的国家,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有着丰富的道德教育思想。经过几千年来的文化积淀,铸就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影响深远的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舍生取义”、“知行合一”、“以诚待人”“以信取人”等中华民族道德的瑰宝,对当前高中生的思想品德产生积极的影响。与此同时,中国八十多年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大公无私、奉献社会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道德思想,也对当前高中生的思想品德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但我们也应看到,我国是一个具有二千年多年封建历史的国家,又经历了近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一些落后的、腐朽的道德观念如“三纲五常”、“性三品说”等观念有时会沉渣泛起,对当前高中生的思想品德产生负面的影响;“文革”十年形式主义盛行,人们的道德、民主与法制观念淡薄,对当代高中生的影响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消除。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导致高中生知行不一,甚至发生不良道德行为。
    2. 社会现实原因——市场经济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同时并存。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高中生的思想品德养成产生双重效应。一方面,市场经济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追求经济效益的实际,市场经济的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市场经济的风险性等特点,对高中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养成形成了积极的导向和激励机制,有利于高中生树立风险和竞争意识,以比较成熟的心理素质对待人生旅途上的困难和挫折;有利于树立开放意识,更好地了解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有利于树立效率意识,勤奋进取,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有利于树立创新意识,吸收新观点,掌握新知识,积极开拓进取,推动社会的进步;有利于树立民主法制意识,争做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另一方面,市场经济本身具有明显的弱点和缺陷,如自发性、滞后性和盲目性等,加上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群体利益分配的悬殊差距、部分大众传媒的不健康引导、不规范的市场经济秩序等不良社会风气,以及社会人生价值观念的多元化趋向等现象的存在,导致了部分学生求真心理和行为失衡,过于讲究实惠功利,过分关注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国家观念、集体观念和社会责任意识则趋于淡漠。诸如“一切向钱看”、“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等思想和行为就是很好的证明。
    (二)时代因素
    1. 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与暂时困难并存。当前的高中生出生于改革开放之后,沐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之中,亲身感受着改革开放所带来的辉煌成就,因而他们的政治思想呈现稳定上升趋势,大多数学生拥护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关注改革开放的进程,希望祖国早日富强,渴望早日成才,为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与改革开放相适应的现代意识也日益增强。但是,另一方面,我国在前进的道路上也存在着许多暂时的困难,如国有企业总体经济效益不高,在改革的进程中引发部分职工下岗、失业;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收入分配不尽合理,行业差距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腐败现象依然严重;加上国际社会发生的苏东剧变,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严重挫折,导致部分学生对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及其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认识产生了困惑和迷误。对社会主义的认同度的调查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
    2. 经济全球化,特别是中国入世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必然趋势。随着我国的入世,我国将在更大的范围内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全球经济化进程,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交流也更加紧密。这为当前高中生思想品德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促使高中生要适应全球化进程,学习和借鉴全人类共同文化,学会从人类整体利益考虑问题,确立全球文化价值观,进一步增强开放意识、竞争意识,紧跟时代的步伐。但同时,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也十分严峻。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的优势,对我国输出视听技术产品,并利用网络技术等手段,打破地域和意识形态的界限,大力宣传资产阶级的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极力推行西方的政治制度,进行思想文化渗透,使我国学校主流舆论导向弱化,部分学生对社会主义和国际环境的认识不够深刻,出现了政治信仰危机,也容易滋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等错误的人生价值观念。
    (三)学校教育因素——重视思想品德教育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同时并存
    近几年来,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党和国家更加重视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相当多的高中学校也加强了德育工作,纷纷从本校的实际出发,采取措施,如注意抓好基本道德规范,大力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积极建设学校德育环境,努力完善学校德育工作体制,优化德育内容,改进德育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高中生的思想品德素质。但是,由于高考的压力和社会、家长对学校工作衡量的偏见等诸种因素的存在,使当前学校的德育工作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首先表现在,学校德育实际地位不高,重“智”轻“德”现象依然严重存在。一些学校的主要工作仍然是围绕着升学率和高考指挥棒转,对抓智育目标,措施、评估一应俱全,积极落实;而对抓德育工作,则口号太多、内容空洞、措施乏力,教师“考什么教什么,不考不教”,学生“考什么学什么,不考不学”,就连作为学校德育的主要途径、实施思想品德教育最直接的学科——思想政治课也被变化为单纯的知识课、高考捞分的工具和“敲门砖”。部分学校的理科班到高二时,思想政治课变成了摆设的花盆,可有可无。这对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带来严重的干扰,造成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逆反心理和厌学情绪。其次表现在,学校德育目标定位不准确,缺乏层次性,有些内容与社会生活相脱离,有成人化倾向;德育工作重管理,轻人格培养;德育活动追求形式,不讲实效。加上社会不良风气与环境的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抵消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效果,使得学校德育工作举步维艰,难以落实到位。当前部分高中生存在着重智轻德、重理论轻能力、知行脱节的缺陷,与学校德育工作的不足有着极大的关系。
    (四)家庭因素——过高的期望值与过分的溺爱同时并存
    家庭是子女接受教育、德育最长久的场所。家庭教育理论认为,“在家庭教育中,教育者(父母)与受教育者(子女)有着天然的血缘亲情关系和供养关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更具有情感互动优势,因而更容易产生‘教育共振’效应。”[3]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在学生德育过程中所起到的全面性、权威性和及时性是不可估量的。当前的高中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也多是“老三届”一代。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他们的家长大多没有机会接受好的教育,在实际工作中,也深知知识缺乏的困苦,迫切希望子女成才,以弥补自己曾失去的东西。家庭教育也就为越来越多的父母所重视。这对高中生的成长带来良好的推动作用,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他们多方面的成长。但是,许多家长更关心子女的物质生活条件,而对子女的身心发展规律缺乏了解;教育方法未能作出相应的调整,因而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们过度关注子女的学业,过分看重分数,忽略了对子女所做出的努力予以肯定,使得家庭教育的德育功能逐渐被智育和其他一些功利性较强的教育职能所代替,出现了家庭道德教育空白的现象,导致子女人格的缺失;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忽视了对子女的榜样示范教育,造成子女的心理压力过大,甚至产生心理障碍等不健康的心理;过分溺爱子女,忽视了对子女生活锻炼的严格要求,使得学生经常以自我为中心,生活自理能力差,吃苦精神不足,感情上经不起挫折、自私任性。这些都明显不利于高中生思想品德素质的健康发展。

    注  释:
    [1]相关调查数据来源:
    A、林嘉声、高山、张予庭,《福建沿海开放城市中小学生思想品德现状的调查与思考》,《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B、冯纬世等,《高中生思想道德发展水平调查分析》,《思想·理论·教育》2001年第10期。
    C、穆青,《北京青少年社会公德行为特征及分析》,《青少年导刊》2002年第2期。
    D、三明一中课题组,《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道德建设——关于青少年道德建设问卷调查的分析报告》2002年8月。
    [2]李丽敏,《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传统美德教育  提高道德实效性》,《教育探索》2001年第5期。
    [3]王晓星,《环境因素对中学德育的影响极其控制》,《青海师专学报》1997年第1期。

    参考文献:
    1、檀传宝著,《学校道德教育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 2004年2月26日。
    3、吴铎、罗国振主编,《道德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作者简介:陈绍灿,三明一中中学一级教师、硕士研究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18粉丝

1181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