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现状
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农村税费改革后的新形势,三明市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拓宽村级集体增收渠道,夯实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增强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作为党在农村实践“三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措施来抓。2004年全市村集体经济有较大发展,全市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33489万元,比上年增加3140万元,平均村财19.3万元,比增1.8万元,增幅10.2%。2004年全市村财收入,是自1999年以来连续几年下滑后首次出现增长,与2003年比整体实力有较大增强,村财收入3万元以下的村减少85个,50万元以上的村增加34个。但发展不平衡,永安、大田、尤溪、将乐增幅达20% 以上,三元、明溪、泰宁、建宁却分别下降6%、6.7%、13.2%、43%。
从全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总体形势来看,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 依托资源优势,开发矿产资源,仍然是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的主要途径。有矿产资源的村,通过发包增加村财收入。永安市煤矿储量大,2004年受市场价格上涨20%以上因素的影响,仅增加煤矿发包收入一项,村财收入就增加580万元,其中曹远乡前坪村增收74.91万元,上早村增收51.36万元,蔡地村增收63.56万元。
2. 依托地缘区位优势,发展二、三产业,仍然是村级集体经济增收的主要来源。如列东村依托地理优势,经过多年的积累发展,现已形成相当规模的房产租赁业,因近年来房地产业的兴隆, 租金也水涨船高, 2004年村财收入539.8万元,其中房租收入443万元,增42万元,占总收入的82%。
3. 林改政策贯彻实施后,村集体收取的林权转让和林地使用费收入增加。如建宁县马元村按每年每亩4元收取,将乐县将溪村按每年每亩4.5元收取,永安市目前按每年每亩10-12元收取。据测算,全市村集体仅收取林地使用费可达3520万元。同时林木承包经营分成和流转收入也大幅度增加。在深化林权改革中,对过去承包中确定的收益分成比例不合理、村集体利益受损等问题进行妥善处理,并坚持公开、公正的原则,做好现有林流转的招投标工作,确保村集体的利益。如永安市虎山村转让1328亩用材林,中标价达200.2万元,平均每亩1507.5元。同时村集体的林业生产经营支出明显减少。随着经营主体和管护责任的落实,村集体不仅不要再支付护林员的工资,减轻了村财的负担。
4. 农村税费改革后,财政补助力度加大,村集体经济收入得到有效保证。2004年全市共补助村集体3958万元,比上年增加3544 万元。
5.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仍然是村级集体经济增收的增长点。2004年全市扩大烟叶种植面积,烟叶产量5.26万吨,增长0.76万吨,按平均每担烟叶返还15元计算,全市村集体经济可增加收入152万元。
6. 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职能,拓宽村集体经济增收渠道。全市成立77个农民专业组织,带动农户6万户,通过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逐步积累发展资金,在生产、加工、贮藏、包装、运输、销售、技术服务等各个环节发挥了良好的作用,既服务群众,也发展了集体经济。
2004年全市村级集体经济虽然有一定发展,但是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村级集体经济在农村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低。全市村级集体经济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只有2.4%。
2.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乡镇与乡镇、村与村之间的差距明显拉大。从地域分布看,城镇胜过乡村,县城周边强于农村,公路沿线优于偏远地区。全市1733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总额的一半集中在永安、三元、梅列、尤溪、沙县等交通比较发达的县(市、区)。村财收入50万元以上的村数量较少,占总数7.9%,而收入3万元以下的村数量较多,占18.4%。收入最高的梅列区徐碧乡列东村人口761人,村集体年收入562.5万元,收入最低的大田县奇韬镇龙溪村人口414人,年收入仅0.1万元,两村收入差距悬殊。
3.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难度进一步加大。一些经济薄弱的村,由于地理条件差、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资金短缺、村干部集体观念淡薄、素质跟不上、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等方面的制约因素增多,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面临着很多新的困难。加上近年来金融部门风险意识不断加强,贷款审批权限上收,村级靠贷款创办集体项目的难度加大,一些集体经济薄弱的村创办集体经济项目的门槛被抬高,与先进村的差距越拉越大。
4. 投资渠道狭窄。虽然我市村级经济规模有所发展,但是没有孕育出有一定影响力和生命力的村级企业。相反,经营模式单一,抗风险能力差的现象普遍存在。村财收入有一定规模的地方,几乎是清一色的以土地征用补偿费起家,以房产租赁和物业管理为主要收入来源, 租金收入占主导地位,而有实质性生产经营的企业甚少。由此可见,村级经济缺乏再生能力,受房地产市场影响大,抗风险能力差。资产缺乏流动性,全市村集体固定资产占总资产60.6%,不利于经营模式的调整。
5. 债务沉重,严重制约了集体经济的发展。2004年全市村级负债62858万元,资产负债率达33.3%,村级平均负债36.2万元,比上年增8.35万元,比增30%。主要是宁化县村级负债激增, 2004年全县村级负债9504万元,比上年增长 7300万元,增幅331.2%,居全市首位。主要原因:一是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欠付工程款,农村税费改革期间,全县大部分村在清理中发现教育基础设施投入欠付大量工程款,全县累计约2000余万元。二是近几年宁化大力实施村村通公路及村级饮水工程项目建设,这些项目除财政补助部分资金外,很大一部分必须由村级组织自筹解决,全县为此增加负债4100万元。三是农村税费改革后,村级财力原本就相当薄弱,财政转移支付资金远不能满足村级运转的需要,只好负债运转,2004年仅此原因全县增加村级负债630万元。
6. 费用居高不下,分配率偏高。2004年总费用占总收入的73.9%,当年无收益的村有633个,占36.5%。年末分配率达89.5%,处于较高的分红水平,可以看出村级经济以分红功能为主,发展功能为辅,也说明村民对村级集体经济的依赖性较强。分配与积累此消彼长,高分配率必然导致集体积累减少,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村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7. 村集体收入来源不稳定。从2004年村财收入增幅比较大的县来看,基本上得益于林改政策的落实,而林地承包费大多属于一次性收入,会影响今后几年村集体的收入。
二、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对策措施
如何增加村财收入,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关注的问题。只有树立科学发展观,重理发展思路,转变经营模式,才能促使村级经济焕发新的活力。
1. 制定扶持政策,优化集体经济发展环境。一是坚持每年排出几个后进村作为扶持的重点,逐村建档立卡,对症下药进行扶持。对薄弱村实行一个县级领导干部和一个乡镇干部联、一个经济强村带、一个好企业帮,找准问题、分类施治,对管理混乱、群众意见大的村,派驻工作组进行清理清查,帮助建章立制。二是创新农村干部选用机制。公开选拔村支部书记、支部委员、村会计、村级后备干部,建立一套拴心留人的好机制。三是加强对村干部的培养教育。组织实施村干部科技知识培训,以基地培训、学历培训、电化教育为主,与农林院校联合开办农村干部大、中专学历班次,对农村干部进行系统的培训教育,形成多渠道、多形式的教育培训机制,使他们掌握经济管理、农村实用技术和常用法律等知识,提高村干部驾驭经济工作的能力。四是允许村级组织依法以集体所有的非农建设用地使用权入股、联营,与其他投资者共同开办企业,获得土地使用收益。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山地开发,实行集体开发或集体农户共同开发建设,采取租赁、承包、分户管理,按比例分成收益的方式增加集体收入,为壮大集体经济提供长期的比较稳定的收益来源。五是支持集体经济薄弱村到城镇发展集体经济。县里从非农建设用地指标中,安排一部分作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专用指标集体经济薄弱村,并以最低价在区位条件相对较好的城镇规划区内落实用地,建设工商用房,获取稳定的租金收入。
2. 加强村集体资产管理,强化民主监督机制。加强村办企业和各类集体资产的管理,在清产核资、资产评估、产权登记的基础上,对集体资产的经营及日常管理做出明确规定,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对长期亏损、扭亏无望的企业,可通过承包、租赁、拍卖等途径,盘活集体资产。建立建全财务制度,实行民主理财,定期公开账目,接受群众监督,解决账目不清、有章不循、贪占挪用、滥支乱花等问题,推行村支书、村会计、民主理财小组 “三笔汇签”制度,确保村级财务支出的公开透明。通过清欠还债、核销减债、拍卖还债、划转债务等形式,使村级组织卸下历史形成的债务负担,防止产生新的不良债务。
3. 因地制宜,积极探索集体经济发展的路子。要立足现有基础,发挥本地优势,扬长避短,量力而行,注重实效。一是充分利用我市士地、气候适宜种植烟叶的有利条件,扩大烟叶种植面积,增加集体收入。二是开发利用地矿资源,发展集体经济。只要资源丰富,品质优,位置适宜,开采经济,开发后能给当地集体经济带来丰厚收入的,就要大力支持发展。三是我市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旅游业的优势,应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发展交通运输业、饮食业等第三产业,扩大集体收入来源。
4. 加大扶贫投入力度。实行开发式扶贫,对贫困村给予扶持,帮助解决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拉动当地经济复苏。要切实减轻村级集体负担,如报刊征订要坚持合理、节俭、实用原则,禁止各种硬性摊派;党报党刊发行下达任务指标也应考虑基层的承受能力与实际需要,尽量减轻负担、减少浪费。各有关部门都要围绕农村集体经济的增收减负制定优惠政策,加强配套服务,共同创造一个有利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宽松环境。
作者简介:王诗俊,女,三明市农业局农经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