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快,世界经济中服务产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十分迅速,已成为许多国家和城市巩固和提升工业基础、增加财政收入和促进就业增长的主要产业之一。生产性服务业的扩展,更成为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近年来经济增长的主要特征,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各国服务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我国《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主要面向生产者的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提供的主要是面向生产者的服务,即可以用于商品和服务的进一步生产的中间性投入服务。目前,虽然各国对生产性服务业划分标准还不统一,但普遍认为,交通运输、现代物流、金融服务、技术研究和开发、信息服务及商务服务等行业构成生产性服务业的主体。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从制造业内部分离、独立而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服务产业,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人力资本和高成长性,对促进三明市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三明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现状
(一)总体规模日趋壮大
随着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市生产性服务业的规模持续扩大,2005年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为82.45亿元,2007年达到109.32亿元,年均增长12.3%,高于全部服务业的年均增长速度。分行业看,2007年生产性服务业中规模最大的是物流业,增加值为73.84亿元,占生产性服务业的比重为67.5%;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分别为9.49亿元、12.91亿元,7.73亿元和3.03亿元,在生产性服务业中的占比分别为8.7%、11.8%、7.1%、2.8%;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规模最小,增加值为2.32亿元,在生产性服务业中的比重仅2.1%。
三明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情况
指 标 总量(亿元) 增幅(%)
2007年 2005年 2007年 2005年
服务业总计 193.65 144.62 13.9 10.6
生产性服务业 109.32 82.45 13.3 11.7
农林牧渔服务业 3.03 2.09 7.2 2.8
交通运输和仓储业 41.98 31.68 15.9 22.9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9.49 7.62 14.8 10.2
批发和零售业 31.86 24.40 12.3 7.4
金融业 12.91 9.41 5.1 9.2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7.73 5.40 19.8 7.3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2.32 1.85 9.7 3.6
(二)新兴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迅速
新型工业化的推进,带动了信息技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和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的迅猛发展。2007年全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长速度是14.8%,比2005年提高了4.6个百分点;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速度是19.8%,比2005年提高了12.5个百分点;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增长速度是9.7%,比2005年提高了6.1个百分点。
(三)成为安置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渠道
2007年末,三明市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为18.31万
人,比2005年增加2.55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13.8%。其中物流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从业人员分别为14.55万人、0.59万人、1.09万人、1.23万人,0.28万人和0.57万人,占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的比重分别为79.5%、 3.2%、6 %、6.7%、1.5%和3.1%。
二、三明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总量规模小。虽然我市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2007年达到109.32亿元,近三年平均增长12.1%。但是,与沿海市区相比及在全省所占比重仍然偏小,这说明我市生产性服务业尚处在起步发展阶段。
2、技术含量低。金融服务业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是衡量一个地方生产性总体规模和速度的重要指标之一。但我市2007年金融业增长速度却比2005年下降了4.1个百分点。从技术角度分析,现代服务业运用计算机、互联网技术所占的比重应逐步上升,但是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发展层次总体不高,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单位规模小,高科技从业人员少。
3、滞后工业的发展。我市通过实施加强工业、突出工业、突破工业战略取得了明显成效,促进了全市工业经济的较快发展。2007年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22.6%,而我市2007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增长速度13.3%,落后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9.3个百分点,表明我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工业的发展不相适应,不能为工业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4、发展不均衡。生产性服务业滞后工业的发展,城乡服务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农村服务发展缓慢,2007年农林牧渔服务业比生产性服务业的平均增长速度落后6.1个百分点。此外,我市生产性服务业缺少较大规模和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支撑,中小企业发展不充分,企业技术水平较低,经营方式比较落后,总体竞争力不强。
三、加快三明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影响我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因素较多,既有体制、政策、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又有思想观念、基础设施落后等不足;既有市场化、产业化发展的障碍,又有企业规模小、产业层次低、缺乏人才、资金不足等问题。为此,就加快我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一是要放宽市场准入,引入竞争机制,促进区域之间服务业市场的开放。行政性垄断是我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的原因,对于垄断性的行业要积极引入竞争机制,降低准入门槛,允许非国有市场主体进入该领域参与市场竞争。二是加快对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各单位和部门的改革步伐,打破平均主义,实现由“政府办”向“社会办”的转变,提高市场化程度,激发和调动从业人员的积极性。三是抓紧制订和修订物流、金融、电信、运输、商务服务等行业的服务标准,广泛推行服务承诺、服务公约、服务规范等制度。要通过制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规划来规范和引导其有序发展。要注意工业与服务业日益融合的趋势,把加强工业与服务业的分工合作作为提高我市经济整体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大力发展生产服务业,使之与工业一道成为未来一段时期我市经济增长的两个重要支撑。
(二)突出比较优势,规划产业发展
一是依据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明确不同县、市的功能定位,其中,市区要注意发挥其在金融、物流、科研、商务等方面的核心能级作用,释放好带头和辐射效应,其他县、市要利用产业垂直分工和产业链的延伸性,承接产业扩散效应带来的发展机遇,形成城市间融合配套、错位分工、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二是规划产业发展,引导制造业向城市周边集中布局,依托制造业集聚扩大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效需求,形成支撑产业发展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三是对服务业布局要有整体规划,通过采取有效措施,抑制片面的地方利益冲动,消除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可能出现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过度竞争和资源浪费,从规划布局开始,引导生产性服务业走上健康良性轨道。
(三)实施相关优惠政策
进一步落实扶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对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服务于各行业的技术成果转让、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承包取得的技术型服务收入暂免征所得税;对新办从事物流软件开发、物流技术和咨询服务、物流信息服务企业,开业起前三年内免征所得税;物流企业符合条件的技术改造项目购置国产设备,享受国产设备投资抵免所得税的政策;科技中介企业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具备条件的科技中介企业可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享受相应的优惠政策;新办独立核算的从事现代服务业企业,在规定期内减征所得税。此外,要消除服务业发展的不平等的价格政策,比如在用水、用电、用气等方面价格不平等。
(四)培养和引进高技术人才
缺乏人才特别是熟悉生产性服务业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的人才,已成为当前制约服务业加快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市一方面要立足自身力量,加强企业岗位培训和大专院校的专业培养,逐步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加大研发与技术服务业占服务业产值的比重,为服务业的发展和服务水平的提高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另一方面要广开渠道,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和聘用优秀的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的管理和技术人才。
(五)大力培育和发展潜力行业
一是优先发展金融业,吸引证券、信托、基金等各类金融机构落户我市,不断拓宽金融服务领域,健全金融中介服务体系,培育具有市场和资源优势的专业化金融服务机构。二是大力发展科技研发业,依托国有企业技术优势,充分发挥科技对服务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鼓励发展专业化的科技研发、技术推广。三是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积极发展网络教育、网络文化、数字娱乐、网上购物、网络搜索、网络安全等互联网增值服务,培育辐射力强的信息服务新业态。四是壮大发展商务服务业,保持国有控股企业竞争优势,同时积极引导广大中小企业提供特色服务,引进境外知名商务服务中介机构,培育拥有承接国际业务能力的优秀中介机构,培育生产性服务业新亮点。五是协调发展交通运输业,应用高新技术和信息技术提高交通运输装备水平、管理水平和交通运输服务质量,带动现代商贸业的改造和提升。
作者简介:吴美清,三明市统计局科员、经济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