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以来,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农民工失业问题突显。各级地方政府按照中央的部署,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扩大农民工的就业和创业。我们编发的这组笔谈,旨在深入探讨这一问题,推动这项工作更加卓有成效地进行。
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工就业
张晓涛 孙长学 罗 丹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蔓延,我国新增就业形势严峻。自去年底以来,农民工返乡数量比往年同期明显增加,就业难度凸显。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工就业,已成为化解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环节。
一、当前农民工就业困难的形势和成因
据农业部有关调查,截至今年春节前,约有上千万外出农民工因失去工作返乡,而留在企业的农民工,加班时间也大为减少,有的每周只能上两三天班,收入明显降低。近年来,工资性收入已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以上,农民工就业减少,农民增收就失去了一大支柱,从而加大了实现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内需目标的难度。
国际金融危机是农民工就业困难的直接诱因。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使美国储蓄不足、消费过度的矛盾充分暴露,并迅速演变为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目前,美、欧、日等经济体金融体系的内部缺陷已经显现,信用体系基本坍塌,融资能力空前下降,惜贷之风四处蔓延。大量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而无法正常运行,不得不裁减员工。加之金融资产严重缩水,不少居民财产明显减少,市场需求疲软,发达经济体已陷入同步衰退的状态。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任何一个国家都很难置身事外,我国的经济增长和就业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严重影响。
外向型经济的过快发展使我国农民工就业易受到国际市场变动的影响。投资、消费与进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一个时期以来,我国的投资与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逐年提升,而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明显不足。1978—2007年,我国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年均增长为20.15%,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则年均增长14.98%,相差5.17个百分点。特别是由于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居民收入差距的存在,国内需求的拉动主要依靠的是大中城市、发达地区和收入较高的少数人口,拉动能力明显不足。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不断扩大国际市场,外向型生产加工企业迅速发展,进出口贸易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增强。据估计,我国与进出口相关的就业人数超过1亿人,外出就业的农民工有70%集中在东部地区,相当部分在外向型企业就业。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世界经济陷入低迷,特别是制造业、加工企业首当其冲,而农民工就业的外向型企业往往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受外需萎缩的影响更加突出。
城乡二元结构的制约是农民工就业困难的深层次体制原因。为加速推进工业化,建国以后,我国实施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为保证工业发展所需的积累,我国对农产品实行低价统购派购政策,形成了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以及相应的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管理制度。这一整套体制确保了我国独立民族工业体系的建立,但也使农村基础建设的投资不足,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拉大。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以后,由于本地就业机会不足,为增收致富,大批农民跨区域向大中城市、经济发达地区流动。农民工外出就业,确实使收入获得了较快的增长,但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我国特有的结构性矛盾。由于农民工处于城镇就业的边缘,一旦流入地经济发生波动,他们就会成为就业困难的群体。正是城乡二元结构的制约,当国际金融危机波及我国实体经济时,便引发了上千万农民工的返乡。
二、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工就业
促进农民工就业,不仅要多管齐下,采取快速直接有效的措施,而且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着眼长远,在构筑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中取得扎实成效。
加强对农民工就业的引导与服务。一是加强宣传与就业引导。目前60%以上的外出农民工主要依靠亲戚朋友与同乡近邻获得就业信息,信息往往不是很准确。大批农民工是先进城,后找工作。在当前就业困难的情况下,要利用各类媒体宣传宏观经济和就业形势,避免农民工在没有就业意向的情况下盲目进城。二是加强就业服务。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信息搜集和发布工作,搭建用工信息共享平台。大力开展“春风行动”,为农民工就业提供便利。加强针对农民工的政策咨询、求职登记、职业介绍、就业指导、法规宣传等服务。三是鼓励扶持农民工创业就业。目前我国城市的养老、医护、家政、物业、废品回收、家庭维修等行业还有较大的就业空间。要充分调动流入地政府的积极性,将非户籍人口就业作为当地政府的重要工作。要通过清理限制措施、提供小额担保贷款等方式,加大对这些行业的支持力度,增加农民工转岗的机会。要加大对返乡农民工创业的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可设立农民工返乡创业专项扶持资金,强化发放小额贷款、贷款贴息等金融措施。同时,在用地、收费、信息、工商登记、纳税服务等方面给予扶持。四是加强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增加对农民工培训的投入,将返乡农民工纳入“阳光工程”,对在城镇未找到工作的农民工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五是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要真正落实有关政策,确保农民工工资及时、足额发放。同时,要加大农民工子女教育、工伤保险、养老保险等方面权益的保障力度,坚决清理和制止向农民工的收费和变相收费,废止对农民工就业的歧视和限制政策。
在扩大国内需求中促进农民工就业。为解决内需不足的问题,党和政府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实施了一批政府投资的重大建设项目。要结合项目实施,扶持农民工就业。一是通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农民就业。我国对农业农村投资的历史欠账多,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不仅能够增强发展后劲,而且可以创造大量就业岗位。要用足中央扩内需的政策,加强对以水利工程、国土整治、生态环保工程、农房建设和危房改造等为重点的农村建设,通过以工代赈等形式吸纳农村劳动力。二是让农民工尽可能分享扩大内需政策带来的就业机会。各地政府在实施国家扩大内需投资项目的过程中,应将吸纳农民工的数量作为考核项目实施效果的标准之一。引导企业增强社会责任感,规范企业裁员行为,税收、信贷等优惠政策要向劳动密集型企业倾斜,支持企业多留用农民工。三是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出口。继续加大出口促进政策力度。落实出口退税政策,降低企业负担。改善出口企业的金融环境,加大对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改善企业融资担保条件,健全出口信用风险保障机制。
推进城乡统筹改革发展,促进农民工的市民化。今后,绝大多数农民不可能都融入大中城市,必须切实落实党和国家的城市化发展战略,实现大中小城市、城镇的协调发展。要引导投资项目下沉,带动中小城市和城镇特色产业的发展,使其成为工业化、城镇化的主要带动力。同时,要建立与完善覆盖城镇所有人口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体系,为农民实现在城镇就业和家庭整体迁移创造条件。
(作者单位:张晓涛,中央财经大学;孙长学,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罗 丹,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责任编辑:张素芳
在应对挑战中做好农民工就业工作
肖志恒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风暴,直接波及我国出口贸易。由于广东省经济对外依存度较高,2008年9月以来,全省一些加工贸易型中小企业关停、倒闭,大量农民工失去就业岗位。据统计,在广东就业的农民工有2600多万人,分别占全国农民工总量的1/5和全省从业人员的1/2,其中外省农民工达1900万人,约占全国跨省流动就业人口总数的1/3。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与正确领导下,省委、省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将“促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作为全省当前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带动和促进了农民工就业工作。2008年,全省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98.5万人,占全国总数的18%;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2.56%。今年春节后大量农民工返粤,全省就业局势基本保持稳定。
全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稳定和扩大就业。面对急剧变化的国内外经济形势,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中央的宏观经济政策,以扩内需促增长。在金融危机显现之初,我省就着手谋划高速公路、轨道交通、电源项目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新十大工程”,安排重大建设项目222项,总投资2.3万亿元。2008年第三季度,我省出台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16项对策措施,安排专项资金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和外贸企业做强做大,巩固其就业主渠道和“蓄水池”作用。今年初,我省专门成立注册资本金为20亿元的国有法人独资担保公司,为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落实国家的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购买家电产品补贴等措施,以激活农民购买力,扩大农村消费。还连续出台了促进就业、鼓励创业带动就业等系列政策及贯彻落实国家“五缓四减三补二协商”的措施,大力培育就业新增长点,充分发挥社会保险扶企业保就业的功能,为企业和职工减负201.7亿元,直接稳定了190万个就业岗位。
强化技能培训,推进素质就业和技能人才储备。一是实施技工教育倍增发展计划。去年9月以来,我省先后组织各类技工院校、职业院校、社会培训机构和重点企业,集中为返乡农民工和在岗职工提供技能培训,共培训110万人次。全省技工学校已扩招两万人,今年将再扩招8万人。二是实施普惠性的农村“一户一技能”和全民技能提升计划。从2008年开始,省财政每年安排一笔专项资金,对全省45周岁以下的具备到企业就业条件的农村劳动力,按每人1400元的标准,实施免费培训。2008年已培训58.5万人,转移就业106.5万人。三是实施退役士兵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工程。从2007年初开始,由省财政出资,对全省退役士兵实行为期两年的包吃包住免试免费职业技能培训。现全省已招收两批共22180名退役士兵入读技工院校和职业院校,其中已有1.5万多名学员就业,就业率达98%。四是大力培养创新型、引领型高端技能人才。通过实施“百千万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为我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和推进“广东制造”向“广东创造”转型提供人才支持。2008年,全省新培养高技能人才23.9万名,技能劳动者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比2007年上升了3个百分点,组织开发现代产业、传统优势产业新职业标准和认证项目,在全国率先开发出与国际接轨的工业设计师职业标准,并评定出全国首批工业设计师。
实施“南粤春暖行动”,确保农民工就业稳定。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受金融危机冲击最大的农民工群体,连续出台了以稳定就业、提升技能、维护权益、强化社保为重点的优惠政策。省委书记汪洋同志亲自主持召开农民工代表座谈会,郑重承诺:决不让一个农民工在广东因失业而挨饿受冻,决不让一个农民工子女因父母失业而失学。省长黄华华也多次要求全力以赴做好农民工工作。省委、省政府及时启动以服务农民工为主题的“南粤春暖行动”,重点做到:就业服务“四个及时免费”(及时对失业人员免费登记造册,及时向失业人员提供免费的职业介绍,及时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失业人员专场招聘会,及时提供免费职业技能培训);权益保障“三优先二确保”(优先解决工资,优先办理和支付社保待遇,优先申请财产保全措施,确保农民工在被欠薪期间的基本生活,确保欠薪案件处理期间不再发生群体性事件)。今年春节前,劳动保障部门在车站、码头、人力资源市场、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等农民工聚集的地方,设立一千多个咨询服务点,为农民工提供咨询服务及派发“服务农民工政策指引”。同时,还主动深入企业开展用工摸查,收集用工信息,为农民工就业提供岗位储备。节后又举办了976场大型专场招聘会,3.9万家企业共提供就业岗位106.5万个,求职农民工166.1万人次,51.6万人当场达成就业意向,确保了返粤农民工理性有序就业。今年,我们还将通过省、市、县、乡镇四级联动举办1万场“零收费”农民工专场招聘会。
加快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优化区域人力资源配置。为加快广东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省委、省政府作出推进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欠发达地区劳动力经过培训后向珠三角发达地区转移的战略决策。省劳动保障部门牵头制定了优秀农民工入户城镇、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免费接受技工教育、珠三角地区技校安排30%新增名额招收欠发达地区农村学生等多项配套政策,并构建相关工作体制和机制。珠三角地区与欠发达地区通过签订区域劳务协作合同、共建培训转移基地、开展校企合作和技能人才落户等形式,使40多万技能人才到珠三角地区就业。在欠发达地区新建的29个省级产业转移园区,就地就近吸纳了37.8万农村劳动力。去年11月举办的第五届“珠三角地区与山区劳务协作洽谈会”,协议向珠三角地区转移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52万人,比上届翻了一番。2008年珠三角地区新增就业人数同比下降16.65%,但欠发达地区通过产业转移新增就业同比却上升了18.17%。
开展就业援助,着力缓解困难群体就业难问题。通过创办“大嫂工作坊”、“社区工作坊”和镇街再就业安置基地,实施“村民车间”、“百校扶百镇”、“千企扶千村”等创新举措,推动了大龄妇女、农村贫困户劳动力等困难群体就业,基本消除了城镇“零就业家庭”。
(作者:中共广东省委常委、副省长)
责任编辑:张素芳
为返乡农民工开拓就业创业新天地
中共遂宁市委 遂宁市人民政府
遂宁是四川的劳务输出大市,常年在外务工农民超过110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68.7%。2008年,全市劳务收入67.6亿元,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5%。去年9月以来,因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失业返乡的农民工达17.3万多人。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把做好返乡农民工工作作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大事来抓。截至2月15日,已有12.6万多名返乡农民工实现再就业。
密切关注返乡动态,积极稳定在外务工。为了准确把握农民工的返乡动态、技能特长、年龄结构、从事行业和就业打算等情况,全市迅速建立起市、县、乡三级农民工返乡监测点和情况周报机制,加强动态观测和统计分析。实行干部下访制度,进村入户,了解返乡农民工的困难与需求,为返乡农民工分忧解难。同时,针对我市劳务人员主要集中在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沿海地区的实际,通过多种渠道加强与输入地区和用工单位的联系、沟通,尽量稳定集中输入地务工人员的岗位;发挥我市在省外建立的39个劳务输出联络站和政府驻外办事处的职能作用,加强与当地政府和大型企业的信息交流与用工洽谈,促进失业农民工在当地有序流动,尽快重新就业。这些举措有效减轻了我市失业农民工的返乡压力,因而没有出现大的农民工返乡潮。
积极开展就业帮扶,努力创造就业岗位。一是切实做好返乡农民工再就业服务指导工作。开通“12333服务热线”,为返乡农民工提供政策咨询、就业援助、维权救助等服务。整合用工信息资源,通过移动通信、短信平台和报刊、电台、电视台及时向乡村发布,降低农民工的求职成本。组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开展本地企业用工情况调查,开设返乡农民工再就业服务窗口,免费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求职登记、推荐用人单位和查询岗位信息等服务。整合城镇新增的公益性岗位资源,帮扶技能弱、就业难的“4050”返乡农民工就业。组织各类农民工招聘会,去年10月以来,连续举办43场招聘会,帮助4.5万人实现了再就业。二是抓住灾后重建和扩大投资双重机遇,把加快发展市域经济作为扩大就业门路的根本途径。大力推进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改善民生、生态建设四大类280个重点项目建设,努力创造新的就业岗位。积极引导项目业主单位履行社会责任,尽可能多地使用返乡农民工。近5个月来,相继开工建设的遂宁—绵阳和内江高速公路、遂渝快速铁路二线等重点工程,为5000多名返乡农民工提供了新的就业岗位。大力实施品牌农业基地、示范农业园区、特色产业乡镇建设等现代农业五大攻坚行动和十大民生工程,不断增强农业内部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吸纳返乡农民工就业的能力。积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大力发展食品、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发展电子信息、绿色照明等新兴产业,努力增加就业岗位。去年底,四川大雁电子公司追加投资1亿元,新建3条生产线,为300名从事过电子企业工作的返乡农民工提供了就业机会。
实施创业扶持工程,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积极鼓励和扶持具有专业技术、企业经营管理经验和资金实力的农民工回乡创业。市委、市政府在项目选择、立项审批、证照办理、小额贷款、市场开拓等方面提供帮助和服务,在市场准入、创业用地、税费减免、金融信贷和财政支持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建立政府促进创业责任体系,确保农民工返乡创业取得实效。加强创业指导,围绕农业产业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内容编制适合返乡农民工的创业项目,通过召开项目推荐会、发放创业项目目录等方式广泛宣传。开展创业培训,努力提高返乡农民工的创业成功率。强化创业服务,将农民工回乡创业项目纳入各区县政务服务中心的项目服务“绿色通道”。市政府从工业发展基金中划出200万元设立创业奖励基金,主要用于返乡农民工创业贷款贴息。建立健全创业信贷担保机制,成立全省第一家小额贷款公司,为返乡农民工创业多渠道提供金融支持。各类工业发展集中区、专业批发市场、商业街、商贸城安排专门区域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据统计,目前已创办各类经济实体2300余个,带动1.6万多名返乡农民工和当地农村劳动力就业。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就业竞争能力。市财政及时安排专项资金873万元,在全市开展“十万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行动”,把失业返乡农民工全部纳入政府公共培训范围,把年轻失业返乡农民工的技能培训纳入“三年职教攻坚行动计划”。整合培训资源,统筹安排劳动保障、农业、教育、科技、财政、扶贫等渠道的培训资金,建立职业技术学校为基础、省市县三级培训基地为主体、社会化办学为补充的返乡农民工培训体系,突出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新型农民、劳务扶贫、劳务品牌等培训。围绕市场需求调整培训方向和专业设置,根据失业返乡农民工的技能特点和就业愿望,分别开展创业能力培训、技能提升培训、新型农民培训和农村适用技术培训,提高了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时效性。积极开展订单培训、委托培训、定向培训和校企联合培训。部分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还采取送培训下乡、送技术下乡等形式,将培训场地延伸到乡镇,将培训设施、设备搬到农民家门口,降低培训成本,受到农民工的欢迎。充分利用乡土人才超市、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活动室、广播电台、院坝会、板(墙)报等活动阵地,开展法律法规、科技文化知识培训。截至2月15日,已培训返乡农民工1.58万人,其中1.3万多人与用工企业签订了就业意向协议。
健全民生保障机制,做好安置救助工作。一是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坚持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农村土地。通过政府引导,以农民为主体建立了162个农村土地流转合作社,切实维护农民的土地流转权益。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工作,依法妥善解决返乡农民工土地承包纠纷和土地流转纠纷。对土地流转合同期较长而短期无法收回耕作的返乡农民工,乡村基层组织积极做好协调工作,通过反包业主种植基地进行生产管理、优先安排到农业园区打工、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寄养生猪等形式,促进返乡农民工与龙头企业和业主大户携手合作、共同致富。去年全市农村经济保持快速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66元。二是积极做好返乡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工作,将5120名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生活困难的返乡农民工纳入农村低保,对不符合农村低保条件又暂时有生活困难的1800余名返乡农民工给予临时救助。动员尚未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返乡农民工尽快参合,并为家庭困难户提供医疗救助。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有1021名返乡农民工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加强与输入地劳动保障部门的协作,切实保障返乡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和失业保险权益。按照就近入学原则,妥善解决返乡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结合灾后重建工作,积极帮助返乡农民工改造旧房、加固危房,努力让返乡农民工业有所就、劳有所得、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其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