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在全省高校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座谈会上的发言

[复制链接]
中国老秘 发表于 2009-5-10 19:08: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稿修改演播室众筹计划,点击了解详情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我觉得“特别是青少年”这六个字已经明确的指出,教育系统是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先锋,而作为培养、教育青少年重要环节的高校自然要率先承担起树立、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任。我是江西财经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分团委副书记韩国玉,作为高校政治辅导员,深刻的认识到,这是中央继《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之后,对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人提出的更为明确的要求。
    “八荣八耻”提出之后,立即引起了我校上下的高度重视,校党委伍世安书记在校六届二次教代会上要求全校师生学习、树立、弘扬、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校团委也下发了《关于在全校团员青年中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通知》,掀起了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重要讲话”的高潮。
    经过前一段时间的学习,结合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情况,我谈谈对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认识和体会。
     
    一、“社会主义荣辱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总书记讲的“八荣”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八耻”则是现实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这说明在现阶段,社会上出现了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混淆,而这对于我们承担着教育、培养人任务的高校来说,是一个需要引起高度警惕的信号,也是我们教育的底线,如果对于荣辱观认识不足、把握不准,甚或于忽视,那我们的教育就成了舍本逐末,必将导致教育的失败。目前大学校园内一定程度地受到某些社会不良风气的浸染,功利主义、浮躁心态、拜金享乐主义流毒深广,美丑不分、善恶不分的人和事也屡见不鲜。而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当中,也由于过度的认识了大学生思想上的成熟性,而相对忽略了对基本素养的教育,进而出现了在一些基本的是非面前,大学生反而比中小学生迷惘或者做得更差。现在的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体,这些心态和现象不应当成为未来社会的主流。所以在校园里宣传这“八荣八耻”,弘扬美德、摒弃丑恶,提高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至关重要,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
    在当前社会转型和变革的环境下,一些人失去了道德准则,在错杂的是非善恶面前不知何去何从。但经济的发展不应当成为社会风气恶化的借口,“仓禀实应当知礼节,衣食足应当知荣辱”,知荣辱才能有和谐。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明确提出,就是在精神文明领域树起了一面旗帜,让人们清晰的认识到孰为是孰为非,有了准则,有了界线,也给我们高校政治辅导员指明了方向。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也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现代社会总体上是宽容的,高校的教育也提倡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但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应当坚持一定的底线和准则,现代社会生活的多样性,给了每个人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但不论怎样选择,都不能离开做人的底线,都不能颠倒是非,以丑为美,以恶为善,以耻为荣。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在我们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时,必须树立的社会价值观和个人人生观,也应当成为高校政治辅导员在教育方式发展变革的过程中的共识,是培养学生做人的准则。
     
    二、错误荣辱观的几种表现
    为什么胡总书记关于“八荣八耻”的讲话会在“两会”上、乃至全国引起那么大的反响呢?其根本原因就是讲话切中了社会的时弊。毋庸讳言,在现实生活中,社会道德风气不尽如人意,人们的耻感下降,从枉、不正的行为无论在哪个领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颠倒的荣辱观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社会。归结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1、偏离正当的是非观念,崇尚错误的荣辱标准。
      热爱祖国,维护祖国的利益和尊严是我们的天职。然而,一些人千方百计化公为私,中饱私囊,并因此而自鸣得意。中国人一直以“乐善好施”“诚实守信”为最基本的道德,然而有些人却把助人不求回报的人看成是“傻子”、或者是伪善。中国人一直以勤俭、敬业为荣,但有些人却把辛勤劳动的人讥讽为“不懂生活”,把节俭的人讥讽为 
    “守财奴”,不尊重劳动者。
    2、不以耻者为耻,反以不该耻者为耻。
      一些人在是非、善恶、荣辱观念上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扭曲。许多人认为崇拜权力,追求享乐,以官小为耻,以不阔气为耻;而认为贪污腐败是正当的,剽窃他人的成果也是合理的。
    3、放弃自律,追随耻者。
    荀子曾经说过:“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如果一个人靠无耻的行径得到了好处,而没有受到惩处和社会舆论贬抑的话,那么他的行为就可能产生不良的示范效应,一些道德水平不高、自律精神差的人就会去仿效他。此类的事情随处可见:一人走路抄近道践踏草坪,后面就有人跟着践踏过去。这些追随者未必不知这样做有损自己的文明形象,但前边的人做了,他们也就追随着做了。
    4、对耻的容忍和麻木。
       
    “天天见怪,见怪不怪。”一些不良的、无耻的现象见得多了,人们就很容易产生耻感麻木。在现实社会中,有许多人虽然有一定的知耻之心,一般不愿意与无耻者同流合污,但又不愿意与种种无耻现象作斗争,采取了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爱憎感不分明,放弃对不良现象的批评和斗争。这种主观上对于无耻行为的容忍,在客观上则是对无耻之人的纵容。
      
    三、在高校中学习、树立、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
    认识了“社会主义荣辱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认清了错误的荣辱观之后,我们要做的就是在高校中学习、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如何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精神实质融入学校思想道德教育中,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紧迫任务。
    1、掀起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高潮
    要将电视、广播、报纸、海报、标语等各种宣传方式联动起来,大力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制作学习材料,由班主任在班会上组织专题学习。使每个同学都知道什么是社会主义荣辱观,认清什么是提倡做的、什么是反对做的。通过这样广泛而普及的宣传学习,统一思想认识,营造舆论氛围,引起广泛监督。再进一步针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具体内容和精神实质组织座谈、讨论、演讲、征文等活动,深化对社会主义荣辱观重要性和本质的认识。
    2、建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长效机制
    要将社会主义荣辱观植根于大学生的思想深处,仅有学习的高潮是远远不够的,应当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渗透到教学当中,每一名教师都应当在教好书的同时,要按照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道德标准做好育人工作。这就要求每位教师都要深刻的领会、把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精神实质,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渗透。同时,在教师当中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教师率先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尤为重要。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是学生的参考标准,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思想修养和价值取向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为人师者,必要先善自身,才能真正的教好学生。
    应当把两课教学作为深化荣辱观教育的重要途径,两课教师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来编写教材、教案,在教学中注重方法,不要搞形式上的进课堂、进教材,而要从深层次上帮助大学生认识“荣”与“耻”的深刻内涵,让荣辱观教育走进学生的内心。
     
    四、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全面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重在行动、重在实践、重在知行合一。在高校中开展荣辱观教育要高度重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脱离实践的教育、只说不甚至是说一套、做一套的方式会对校园文化造成负面的影响,也会严重影响荣辱观教育的顺利开展。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必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用实际行动不断提高个人的道德境界。
    1、着眼生活细节,治理不文明现象
    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既寓意深刻,又细致具体。从生活细节抓起,注重行为的示范效果,对于实现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要求有着重要而且明显的作用。结合实际情况,针对旷课、迟到、早退、上课时睡觉、玩手机、自习室中喧哗、沉溺于网络游戏、生活上奢侈浪费、不注意公共卫生等种种违纪行为与不文明举止进行教育整顿,可以采取一些灵活的方式,如我校艺术学院的同学将一些不文明行为拍成照片或者画成漫画予以展示,既直观又易于接受,效果很不错。
    2、注重内涵挖掘,提升大学生素质
    “八荣八耻” 
    的教育不能够仅仅停留在问题的整改或者是简单的“学雷锋好人好事”上,那样是不能够深入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精神实质、发挥其重要指导意义的。
    热爱祖国、服务人民不仅是道德上的要求,更要掌握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本领,要为祖国和人民做出自己的贡献;我校各级团学组织结合学生的专业开拓实践基地,在具体的实践当中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24粉丝

2229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