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 1993年1月18日,为提高公众的水忧患意识,联合国第47届大会作出决定,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联合国要求各国根据国情,在这一天就水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及实施《二十一世纪议程》提出建议,开展纪念活动。今年3月22日是第十四届“世界水日”和第十九届“中国水周”。我国今年纪念“世界水日”和开展“中国水周”宣传活动的主题是“转变用水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去年的宣传主题是“保障饮水安全,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在这个全球、全国关注水的日子,我们在这里举行纪念“世界水日”座谈会,纪念一年一度水的节日。在此,我谨代表全市水利战线的员工对各位领导、来宾和同志们长期以来对水利工作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开展“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的宣传活动,目的是让全社会都能够从我国是一个水土资源贫乏、人口众多、自然灾害频繁的基本国情来认识水的重要性,提高全社会关心水、爱惜水、保护水的自觉性,并使之成为社会的基本规范,使每一个公民自觉参加水利建设,参与水资源管理。从而推进依法治水、依法管水进程,切实加强农村水利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实保障,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下面,我讲三个方面意见。
一、水资源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我们全社会都要关心水、爱惜水、保护水、节约水。 水是生命之源、是生存之本、是生态之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资源。目前,全世界的淡水资源仅占其总水量的2.5%,其中70%以上被冻结在南极和北极的冰盖中,加上难以利用的高山冰川和冰积雪,有87%的淡水资源难以利用。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江河、湖泊和地下水中的一部分,约占地球总水量的0.26%。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各方面对水的需求越来越大,过去人们认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水资源,世界不少地区已感到匮乏和不足。进入二十世纪以来,以水资源短缺为主要矛盾的水危机已日益成为世界的严重问题。全球12亿人用水短缺,30亿缺乏用水卫生设施,每年有300万到400万人死于和水有关的疾病,水资源危机带来的生态系统恶化和生物多样性破坏,严重威胁人类生存。“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环境恶化”、“水土流失日趋严重”已成为全球普遍问题。2002年8月,联合国在约翰内斯堡召开了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水资源问题成为世界首脑和参会各方广泛关注的焦点,水资源问题被列为21世纪世界最需要重点解决的五大问题之首。我国有2/3地区存在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并且也是一个干旱缺水的国家,我国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2200多立方米,只相当于世界人均量的1/4,在世界排121位,是世界上严重缺水的13个国家之一。目前,我国淡水资源总量2.8万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如果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径流和散布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后,我国现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则更少,仅1.1万亿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为900立方米。资料显示,到203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人口,人均水资源将由现在的2200多立方米降到1700立方米,接近国际承认的1700立方米“用水紧张标准”。1991年以来,我国平均每年因旱受灾4.12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5强;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缺水,其中近110座城市严重缺水。全国32个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中,有30多个因缺水影响工业产值2000亿元。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因素。
我市的水利事业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兴建了大批水利工程,“十五”期间,全市共解决了13.8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为促进我市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据2003年统计:全市人均水资源量3734立方米,比全省人均值2999立方米多735立方米,比全国2167立方米多1567立方米。但是,形势仍然严竣,洪涝灾害频繁、部分地区干旱缺水、水土流失严重、水污染严重,群众饮用水困难、饮水不安全,仍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水多”、“水少”、“水脏”、水土流失仍然是我市的心腹之患。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资源问题,党的十六大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作为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经验。因此,我们各级各部门、全社会要进一步深刻认识水资源紧缺的严峻性,不断提高水的法制意识,增强水的忧患意识。要普遍形成关心水、爱惜水、保护水、节约水的良好的社会风尚,才能努力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积极推行节约用水措施,发展节水型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建设节水型社会,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二、要切实转变用水观念,创新发展模式,进一步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十一五”时期,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市建设经济强市、生态大市、旅游名市的重要时期,是承前启后的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污染、水土流失严重四大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而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越来越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胡锦涛总书记2004年就明确指出:“要积极建设节水型社会。要把节水作为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把节水工作贯穿于国民经济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的全过程。”温家宝总理在2004年明确要求:“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大力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总书记和总理的讲话充分说明了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坚持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坚持人与自然相和谐观念,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首先,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干旱缺水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举措。通过建设节水型社会,使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增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同志指出: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意义决不亚于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
其次,建设节水型社会,要准确把握节水型社会的本质特征。什么是节水型社会?在水量不变的情况下,要保证工农业生产用水、居民用水和良好的水环境,必须建立节水型社会,其中包括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在工农业用水和城市用水的方方面面,大力提高水的利用率,要使水危机的意识深入人心,形成人人爱护水,时时处处节约水的局面。节水型社会的本质特征是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水资源配置中的导向作用,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第三,建设节水型社会的主要措施有:通过制订流域和区域水资源规划,明晰初始用水权;确定水资源的宏观控制指标和微观定额指标,明确各地区、各行业、各部门乃至各单位的水资源使用权指标,确定产品生产或服务的科学用水定额;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工程、经济、科技等多种措施,保证用水控制指标的实现;通过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建立与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体系;建设水资源配置和节水工程,建立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相适应的水利工程体系;特别注意运用经济手段,发挥价格对促进节水的杠杆作用;通过制定规则,建立用水权交易市场,实行用水权有偿转让,引导水资源实现以节水、高效为目标的优化配置。
第四,无论是水资源短缺的地区,还是水资源丰富的地区,都要建设节水型社会,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水资源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应该得到合理、高效使用,浪费水资源不仅造成局部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和水污染加剧,也增加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本,包括取水耗水成本和水污染处理成本等。要积极探索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