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座谈会上的交流发言

[复制链接]
秘途杂谈 发表于 2024-10-21 11:08: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智慧和精华,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和灵魂,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新时代,充分利用和发挥以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在深入挖掘优秀历史文化资源中的巨大能量,用数字要素赓续中华文脉,大力提升数字文化服务能力,打造富有时代特色和内涵的文化品牌,为与时俱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活化与创新路径。借此机会,我谈几点浅见,以供大家参考。
一、数字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道德观念和生活哲学,是实现价值引领和增进文化认同的重要来源,因此,也成为塑造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实现“以文化人”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数字技术作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化人的重要引擎。
数字技术增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实效。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文观念及道德追求,有助于提升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文化素养,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通过数字新媒体、网络课程等载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不仅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趣味性和互动性,还能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认同感,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尤其“Z世代”年轻群体中的影响力和受众面,更有利于贴近群众的认知特点和接受规律。例如,2023年举办的第六届厦门市中小学创客大赛,以“数字赋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不仅让广大学生更加便捷、直观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蕴含的精神价值,其创新成果也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获得了更为广泛的传播学习。
数字技术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最为朴素的人文思想、道德理念和政治智慧,凝聚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导向。借助数字技术和数字平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协和万邦等思想精华,对古文化街区、名人故居、历史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建设,能真实、立体、形象、生动地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穿透力、文化感染力和精神感召力,有利于提升人们思想认知、道德水平、文化修养、审美水准,激励人们永葆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和进取精神,也增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例如,**市打造完成的汉沽飞镲赵满宗、祥音法鼓田文起、庆音法鼓傅宝安、京东大鼓倪万珠等4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结合现代音乐通过微视频等方式进行了有效传播,引发积极关注和好评。可见,借助现代化的数字载体,可以有效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社会、教育群众、推动发展的功能,更好地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二、数字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文惠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以数字技术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让人民群众在数字时代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文化幸福感。因此,要坚持人民至上、共建共享的文化发展理念,创新实施数字文化惠民工程。
数字技术增强了群众的文化体验感、获得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滋养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重要来源。数字技术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等的限制,通过多种手段丰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表达方式,突破传统的讲述模式,使受众更有沉浸感、体验感。例如,利用数字技术展现“会动”的《清明上河图》,融汇文化历史科技元素,让市民游客可沉浸式观展。同时,数字技术极大地提升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展现能力。敦煌研究院开发的数字敦煌平台,通过资源库、素材库和数字藏经洞,设置“数字敦煌”“丝序”等展示区域,建立线上体验平台,既让敦煌石窟这一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又让更多的人体验到敦煌文化的独特魅力。
数字技术提升了人民群众的文化满意度、幸福感。《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到“十四五”时期末,基本建成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到2035年,建成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中华文化全景呈现,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当前数字化技术拓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应用场景。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立足传承传播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科技馆等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的多元文化体验,有利于实现文化悦民、文化智民。通过运用大数据技术,还可以针对每个受众提供个性化的推荐服务,实现文化内容的精准共享,提高受众的文化满意度。例如,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采用8K技术录制直播经典话剧《茶馆》,在抖音、微博等相关平台均获得超百万人次的观看。可见,数字技术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途径更加多样、快捷、有效,更有利于实现优质文化的共建共享,极大地激发出更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者的创作热情。
三、数字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文润城”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承载着城市的内在生命力、吸引力和创造力,也是彰显城市现代化新风貌的重要窗口。利用数字技术深入发掘历史文化资源,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和红色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保护,激活其生命力,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有机结合,是展现城市文化底蕴的重要维度。
数字技术使城市的文化底色愈加鲜亮清晰。推动城市文化高质量发展,需要依托数字技术从文旅产业的内容、服务和监管等方面进行转型、创新,形成以文化为内涵、以旅游为载体、以科技为动力的现代化文旅产业。通过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可视化数字改造,实现云端化、视频化,再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增强各类用户的互动体验。例如,2024年**市文旅局联合和平区共同推出了“津遇和平·海棠花”系列活动,充分运用激光投影和全息投影等数字技术赋予群众最“真实”的梦幻体验。可见,借助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全媒体方式,通过端、网、微、屏全平台,可以最大程度发挥历史文化资源的浸润效应和溢出效应,有效提升城市品牌、城市形象的亲和力和美誉度。
数字技术提升了城市文化的宣传力和影响力。借助数字技术和新媒体,打造历史与当下、记忆与未来对话开放的文旅空间,有利于宣传弘扬城市文化,推动城市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以“我为**文旅代言”活动为例,**市16个区立足挖掘、宣传区域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具有辨识度的城市文化符号,精心推出“文旅局长秀出**范儿”短视频,在抖音平台集体上线,各区文旅局长出镜代言宣传推介本区优质文化资源,发布后10小时内占据抖音同城榜排名第1位,持续霸榜超过48小时,累计播放量突破500万次,不仅赓续了城市文脉,也塑造了城市的时代新风。
四、数字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兴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是朝阳产业,大有前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会促进传统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转型,衍生文化消费新场景,带来新的增长点,也为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注入了强劲动力。
积极培育数字文化新业态。数字文化产业是以网络为依托,以数字技术为支撑,以挖掘文化资源为方向,带动经济社会文化整体发展的新兴文化产业,其关键是把握和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推动形成品牌化形象化,从而建立独有的文化IP,实现具有长期生命力和商业价值的跨媒介内容运营,增强文化竞争力和影响力。数字文化、IP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发展可以衍生出大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城市IP与各地特色文化产业进行融合创新,也可以进一步打造原创城市文创品牌。以“新中式”为例,《2023“新中式”潮流生活数据报告》显示,“新中式”这一文化概念通过数字技术、数字平台广泛地同百姓生活相融合,形成了追求“新中式”、推广“新中式”的文化热潮。中华服饰、古代乐器、传统糕点等小众品牌频频“爆火”“出圈”,走出了从“网红产品”向国民品牌的优质转型之路。
积极探索文旅融合产业集群新模式。数字技术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转变为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崭新通道。通过深化“数字+文化”模式,优化布局数字文化产业,利用三维建模、互动投影、全息投影等现代数字技术,深化同文旅业、娱乐业、传媒业等行业的深度融合,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开发打造具有中华文化特色、地域文化特色的精品力作,开发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等不受时空限制的线上新形态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拓展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市场渠道,增强文化产业的社会互动性、时效性,在更大范围内整合文化产业链条,形成一套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产业生态体系。例如,可以利用数字技术推动国风热潮的持续升温,积极定位用户需求,开拓云消费、云展览等新型文化消费场景,打造视觉效果和风格表达独树一帜的国风潮流,持续提升文化品牌吸引力,集聚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新动能。
以上发言,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28粉丝

19385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