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建平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中央赋予地方政府更多的权力,地方政府围绕地方经济发展产生了竞争,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中央作出了关于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决定,竞争成为我国地方政府间关系的一个重要现象,而且这种竞争越来越激烈。地方政府间的竞争大大促进了地方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生产技术的改进、思想解放和制度创新的加快、对外开放的扩大、经济结构的调整、基础设施环境的改善等,从而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而且竞争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发展的快慢。本文结合多年来在地方政府工作的实践,试就政府如何提高地方竞争力作一些探讨。
一、地方竞争力的构成及主要表现形式
地方竞争力是指一个地方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地方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并通过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增强为其居民提供福利的能力。地方竞争分为产品市场面的竞争和非流动要素面的竞争,地方政府竞争属于后者。概括起来,有硬竞争力和软竞争力两个方面。
“硬”竞争力包括:人才竞争力、资本竞争力、科技竞争力、区位竞争力、环境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结构竞争力、聚集力。“软”竞争力包括:秩序竞争力、制度竞争力、文化竞争力、管理竞争力、开放竞争力。
二、当前政府提高地方竞争力存在的主要问题
1.制定与世贸组织规则不一致的政策。一些地方政府为了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制定一系列与世贸组织规则和国家政策相悖的土政策,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如国家规定地方不能实行税收返还、无偿供地等,但是有的地方仍然实行税收返还、无偿送地,导致竞争不平等。
2.行政行为不透明、不公正。一些地方政府的行政行为不规范,习惯于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行为的管理方式。如对资源配置问题,有些地方政府还是习惯政府直接干预,利用行政手段或长官意识配置资源,没有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导致资源配置行为不透明、不公正。有些政府依法管理体系不健全,行政执法过程不透明,存在随意性,没有依法行政,导致政府管理失效。
3.政府管理出现越位、错位、缺位“三位现象”。一些地方政府对自身管理职能认识模糊不清,热衷于管理一些不该由政府管的事情,而一些该管的事却没有管,或者管了又没有管到位。如地方政府和企业一起争一些竞争性投资项目,造成重复建设,浪费了大量的政府资源;有的地方政府直接插手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和人事安排,造成政府管理“越位”。有的地方政府行使了不应由政府行使的企业职能和市场职能。比如,在定价过程中,有些地方政府部门过多介入竞争性产品价格决策,忽视了政府只拥有价格监管和维护价格秩序的职能;有的地方政府在进行公共事业(如城市公交、供水、供电、供气、铁路、邮政、公立教育、福利医疗等)价格决策时,忽视消费者的参与,造成政府管理“错位”。还有些应当由政府管的事政府又没有履行职能。比如,在建立和维护市场秩序,特别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秩序,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供充足的公共物品和服务等方面,有的地方政府没有尽到应尽的职责,造成政府管理不到位或“缺位”。
4.存在地方保护主义。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受区位等因素影响,地方经济发展出现严重失衡,差异巨大。为了缩小这种差距,加快自身发展,一些地方政府采取不规范的非理性的行为来促进本地的就业和经济发展。如有的地方庇护本地企业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偷税漏税或走私贩私,对不法行径予以包容,最终导致了市场秩序混乱;有的采取贸易壁垒来分割市场,导致地区间的交易成本增大;有的在跨地区经济纠纷案件的裁决和执行中,偏袒本地企业,阻碍案件公正裁决和执行。从表面上看,这种地方保护主义,好象对地方经济有推动作用,但是,深入、长期的观察则证明,这种行为将严重损害地方经济的竞争力。
三、政府提高地方竞争力的对策
1.实施产业群集战略,促进地方聚集效益作用发挥。产业聚集所形成的产业优势是地方竞争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政府要考虑全球的竞争格局和发展动向,找准并塑造影响当前和未来地方竞争力的战略性关键优势,实施产业群集战略。地方政府要及时发现和识别正在形成中的地方产业群,研究分析某些产业群需要什么条件,并积极创造条件,为业已形成的产业群提供全方位的公共服务,积极推动和促进产业聚集。要注意和利用区域分工,依据自身优势和产业基础,鼓励对同一产业进行持续的资金和技术投入,培育和发展具有区域甚至国际竞争的优势产业。要运用财税等宏观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业提高技术、扩大规模、推动产业升级,促使影响地方竞争力的优势企业脱颖而出;同时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高技术、高管理、高增值企业落户,促进优势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从而实现地方经济的超常规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的不断提升。
2.创新管理机制,促进各类资源和要素自由合理流动。资本、劳动力、技术和信息在空间方面的自由流动,是企业、产业和区域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发挥地方聚集效应的基础。地方政府要创新管理机制,推进各类资源和要素自由流动,使资源配置发挥持续的最佳聚集效益。要充分应用劳动力和资源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制定相关政策,吸引区域内外资源的各类生产要素向地方集中,重新构筑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实现形式。要利用经济手段加强对信贷、税收、管理和服务等方面进行宏观调控和指导,通过建立起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增加效益的经营机制,建立起自主创新、提高生产要素效率、改善投入产出的技术进步机制,建立起适应市场竞争和资源优化配置的运行机制,不断提升地方比较优势。
3.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塑造地方竞争优势。优化发展环境是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地方竞争力的重要条件。地方政府要加强软硬环境建设,不断改善非流动性要素,以吸引流动性要素。要加强地方交通、电力、通讯等硬件设施建设,提供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公共产品,提高地方吸引力。要对地方中心城市发展方向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注重保护城市的风景名胜和生态环境,建立独具特色的城市人居环境,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要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对经济事务的直接管理,简化审批程序,规范审批行为,提高办事效率、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加大为企业提供服务、信息和政策的支持力度。要加强社会治安治理,确保自然人、法人的人身及财产权益。要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积极倡导社会信用,建立政府、企业和个人多层面的信用制度,清除制约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各种障碍,创造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环境。要积极探索经济高速增长和体制转轨期保障社会稳定的办法,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完善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4.发展科技教育事业,重视人才培养引进。科技、教育和人才对地方竞争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地方政府要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加快人才培养和引进,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地方竞争力。要重视科技工作,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引导企业组织科技攻关,提升产业科技含量。要大力发展教育,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办学相结合的原则,加大对教育发展的投入,促进教育资源合理配置。要改革和完善国内外优秀人才引进机制,放宽人才准入条件,营造一种有利于人才自由发挥的环境和氛围。特别要重视科技人才的引进,放宽科技人才兼职限制,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确认科技人员兼职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打开兼职通道,扩大兼职内涵,实现人才的潜能开发。允许和鼓励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和能动性。
5.扩大对外开放,促进要素聚集。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全球经济一体化,提高地方竞争力必须扩大对外开放,与国际大市场融为一体。地方政府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开放性原则,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鼓励和支持区域外、国内外生产要素参与地方经济的重组和优化配置。要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积极鼓励、支持各种所有制经济参与城市开发建设,充分挖掘和发挥各类生产要素的潜能,做到不求其公,但求其新,不求所有,但求所在。要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在引进境外资金、技术和积极开展对外贸易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和利用境外资源,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高地方经济的竞争力,使地方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能够主动地经受挑战和考验。同时,要特别重视和积极鼓励国内外城际间的经济、科技、社会、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和合作,鼓励城市内外机构和人士等各种民间的非正式交往,消除地方保护壁垒,开放各类市场,促进城市的分工和协作,迅速形成自身的集合优势。
(作者为将乐县人民政府代县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