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基层纪检监察干部培训发言材料

[复制链接]
秘途杂谈 发表于 2024-7-16 09:26: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同志们:
当前,我们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期。党的二十大对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重大部署,明确提出坚决惩治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不廉洁问题,着力消除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基层纪检监察组织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是开展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不廉洁问题的重要力量。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如何有效提升基层纪检监察干部能力素质,更好地服务保障基层治理和乡村振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下面,我结合工作实际就这个问题谈几点体会,以供同志们参考。
一、当前基层纪检监察干部队伍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聚焦直接关系民生福祉的行业领域,聚焦严重侵害群众切身利益的人和事,深化整治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不廉洁问题,基层纪检监察干部的能力素质不断提升,履职尽责成效不断彰显。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基层纪检监察干部在能力素质上还存在一些不足与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思想认识有待提高。少数党员干部对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不廉洁问题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到位,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工作中存在畏难情绪和应付心态。二是业务能力有待加强。部分基层纪检监察干部缺乏实战经验,开展工作缺少思路办法,执纪监督能力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仍有差距。三是线索处置有待强化。部分基干部存在“老好人”思想,没有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及时纠正。四是监督方式有待创新。传统监督手段运用多、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少,大数据、信息化平台未能充分发挥作用;监督检查多、跟踪问效少,发现问题难以及时整改纠偏。
二、2024年基层纪检监察工作目标
(一)突出重点任务,切实提升基层纪检监察干部履职能力水平。一是持续加强政治建设。基层纪检监察干部要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带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二是持续提升办案能力。办案是纪检监察工作的主业和本领本职。基层纪检监察干部要牢固树立“监督者更要自觉接受监督”的理念,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长本领。要紧盯案件查办这一关键环节,深入开展全员培训轮训,加强日常学习积累,不断提升审查调查业务水平。要坚持边学习边调研边工作边总结,及时总结经验、把握规律,形成一套符合本地实际的办案理念思路、经验做法和工作规范。要善于从信访举报、日常监督、专项检查中发现案件线索,进一步拓宽案件来源渠道。要精准研判经济纠纷背后的不廉洁问题、不正之风背后的作风问题等,努力做到精准发现、精准定位、精准处置。三是持续强化监督质效。基层纪检监察组织要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民生领域等重点工作开展专项监督检查,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要充分发挥村级纪检委员、廉情监督员“哨站”作用,巩固拓展派驻“探头”作用,通过多种方式收集并向上级纪检机关报送问题线索,促进日常监督由“被动式”转为“主动式”,由“背靠背”转为“面对面”,抓住日常、“小节”、苗头性问题,及时运用第一种形态处理轻微违纪行为,使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成为常态。要强化监督结果运用,探索实行“三个区分开来”,把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落到实处。四是持续推进标本兼治。要坚持系统施治、标本兼治,把制度建设要求贯穿监督执纪问责全过程。要协助党委持续抓好以案促改工作,下大气力补齐制度短板、堵住管理漏洞、强化监督管理,最大限度发挥查处一案、警示一片、治理一域的综合效应。要积极同相关职能部门搭建区域合作平台或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同研究打击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不廉洁问题的工作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和沟通协作,形成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手段并用、协同发力的工作格局。
(二)健全长效机制,不断激发基层纪检监察干部内生动力。一是完善协作机制。围绕重点领域开展专项监督是基层纪检监察组织服务保障中心大局的有效举措之一。要加强与党委组织部门的沟通协调,建立完善重点领域专项整治工作机制;要加强与职能部门的协作配合,建立健全信息沟通、线索移送等工作制度;要加强与审计、财政等部门的联系配合机制,强化对公共资金分配使用、项目建设等方面的监督;要加强与村务监督委员会的协作配合机制,健全完善村级“两员”(村务监督员、廉情监督员)参与监督机制以及村(社区)集体“三资”提级监督等制度机制。二是创新监督方式。持续深化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充分发挥其引领、创新和突破的重要作用;协调推进纪律检查体制、国家监察体制以及机构改革等关键任务;通过信访处理、约谈提醒、参与民主生活会及述责述廉等多种方式实施日常监督;积极利用大数据技术赋能监督工作;加强线索处理与案件办理的跟踪督办机制;深入运用“四种形态”,科学且精准地掌握政策策略;坚决执行“三个区分开来”原则,严厉查处诬告陷害行为;严格遵守审查调查安全工作规则及相关制度规定。三是深化联动协作。完善区域协作机制,整合区域内监督力量,促进一体化发展;加强与上级纪委监委的协作配合,畅通信息交流渠道,优化监督网络;深化同级党组织间的合作,坚持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强化与政法机关和其他执法部门的协同,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增强与乡镇纪委的合作,提高日常监督效果;与村务监督委员会加强合作,提升专项监督效能;联合媒体等社会力量,共同构建强大的监督合力。
(三)狠抓责任落实,推动整治工作走深走实。一是压实责任抓落实。整治群众周围不正之风和不廉洁问题,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必须依靠基层党组织来推动实施。基层纪检监察机构需牢固树立上下联动的思维模式与一体化推进的工作理念,严格落实主体责任;督促党委特别是首要负责人履行主体责任;指导纪检监察部门承担起监督职责;推动镇街级党委认真执行整治责任部署,并促使领导班子成员落实“一岗双责”;督导村、部门负责人有效履行反腐倡廉工作职责;加强对整治工作的调研与指导,解决工作中的难点与堵点,确保工作高效有序进行。二是分类指导抓落实。鉴于不同地区部门单位职能与责任的差异性,开展整治工作应依据实际情况,制定并分类推进差异化的具体方案。聚焦基层党建,强化全局规划,以促进工作合力的形成;利用专项行动之机,增强查处力度,并推动体制机制的创新改革;通过问题整改,促使相关部门完善制度建设,封堵管理漏洞;基于宣传教育,营造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引导群众支持整治工作。三是统筹兼顾抓落实。坚持正确的政绩观,防止因层层加码导致工作方向偏离;树立明确导向,激励干部积极履职;加强宣传引导,及时总结并推广成功经验,大力表彰先进典型;确保政策保障到位,为干部正名解惑,消除后顾之忧;关注干部身心健康,帮助解决困难和化解矛盾风险;严格执行规定及其细则,坚决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滋生;坚决惩治群众身边的“蝇贪”“微不廉洁”,清除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行为;坚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通过实际行动赢得民心民意。
三、具体实施步骤
一是谋细谋实年度目标任务。将2024年全市的整治任务细化并纳入全年的党风廉政建设与反不廉洁工作要点,确保两者有机结合。统筹安排与部署,逐项进行对账盘点,加强督办检查,以确保按时完成年度目标和任务。同时,提前规划下半年工作思路,争取提前布局,为未来的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分层分类抓好组织实施。根据省纪委的统一部署,市、县两级纪委班子将于6月底前启动第一批主题教育专项整治工作,并计划在11月底前完成。同时,第二批主题教育整治工作也将同步展开,预定在明年3月底前结束。在此基础上,将针对群众反响强烈、问题突出的领域,持续深化整治活动,巩固和扩大前期专项整治的成效,推动整治工作向更深层次发展,以实现更加显著的实际效果和成果。专项监督将精准发力,采取坚决措施,切实解决群众关心关注的突出问题,提升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达到整治工作同政治效果、纪法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三是动态跟踪持续推进整改销号。针对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及不廉洁问题,常态化开展自查、自纠和自评工作,通过随机抽查核实,迅速识别并纠正偏差。认真梳理排查本地区部门单位易发多发的重点领域及主要风险点,细化整改措施,制定时间表和路线图,明确责任主体,确保每项整改落实到位,坚持循环往复,直至问题彻底解决。决不姑息迁就,逐步推动清风正气在基层落地生根,形成常态长效机制。同时,要举一反三,深入分析,找准问题症结,优化体制机制,堵塞漏洞,铲除滋生不廉洁的土壤和发展障碍,实现治标与治本相结合,为党和国家事业健康发展提供坚强保障,锻造能够担当新时代新征程重任的高素质铁军。
以上是我对基层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及2024年工作的几点思考和体会,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28粉丝

19385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