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是政党巩固之基、国家兴盛之要、文明传承之途、人生成长之梯。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建设,前不久专门为第六批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作序,并在2024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之际作出重要指示,对年轻干部提出了自觉做党的创新理论的笃信笃行者、对党忠诚老实的模范践行者、矢志为民造福的无私奉献者、勇于担当作为的不懈奋斗者、良好政治生态的有力促进者的重大要求。今天我们一体举行市委党校春季学期开学典礼暨干部“知行学堂”、民营经济人士“四明学堂”、高层次人才“前沿讲堂”、高素养劳动者“工匠学堂”开班式,就是要学深悟透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大兴学习之风,着力提升政治能力、领导能力、工作能力,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多作贡献。今年“新春第一会”上,市委贯彻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开展了“创新实干奋进年”行动,动员全市上下焕发勇于创新、真抓实干、开拓奋进的好状态,交出“争一流、创样板、谱新篇”的高分答卷。创新实干奋进,创新是关键,实干是基础,奋进是状态。今天“新春第一课”,我重点围绕“创新”这一永恒主题,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重大课题,与大家作交流探讨。 一、学深悟透、把准方向,切实增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主动 高质量发展的新实践,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去年,总书记在四川、黑龙江、浙江、广西等地考察调研时,提出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12月,“新质生产力”正式写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文件。今年1月,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总书记全面系统阐释了“什么是新质生产力、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问题。前几天,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两会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又进一步强调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要求。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我们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 (一)聚焦“两个大局”,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重要着力点。总书记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全新概念,是基于对当下国内外发展大势的深刻洞察、对未来全球经济走势的深度考量,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全局性、战略性。第一,生产力是大国博弈的胜负手。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先进生产力。作为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生产力的先进程度、领先程度,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竞争力。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方位、深层次加速演进,我们唯有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力突破“卡脖子”问题,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才能牢牢掌握发展和安全的主动权。第二,创新是引领发展的源动力。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除外部严峻复杂形势的影响外,主要是创新能力不够强、产业能级不够高、有效需求不够足、社会预期偏弱、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要突围破局,唯有向“新”而行、向“高”跃升。我们要积极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突出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乘势而上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为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劲动能。第三,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是质优,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时代以来,我国高质量发展成效明显,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群众对美好生活有了更高期待。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用发展的办法解决新的“成长的烦恼”的有效路径,要求我们更好处理发展与安全、速度与质量、城市与乡村、开发与保护等重大关系,统筹经济增长、民生改善、生态保护,全面提升发展的“含金量”“含智量”“含绿量”,实现多目标协同。 (二)聚焦源头本质,准确把握变革创新是增创发展优势的必然路径。培育新质生产力,从根本上来讲是发展方式、发展动力、发展领域、发展质量变革。近年来,我老秘网市坚持以“六大变革”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系统性变革,特别是紧盯科技创新短板聚焦用力、超常发力,构建形成了以甬江科创区为龙头的创新平台体系,以“大优强、绿新高”为导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为牵引、“2070”产业集聚区建设为主要承载、“361”万千亿级产业集群为内容的生产力布局体系,以头部企业为引领、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为骨干的市场主体支撑体系,明确了数实融合标杆城市、新能源汽车之城、智能网联试验区、未来产业先导区等重点发展方向,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打下了扎实基础。但也要看到,对标中央要求、对照先进地区,宁波还存在不少短板和弱项。“因地制宜”,就是要立足已有的优势,直面存在的劣势,顺应发展的大势,从而找到适宜自己的方式,奠定面向未来的胜势。我们既要强化不进则退的忧患意识,也要保持变革勇进的信心定力,做到“视创新为生命、抓创新像拼命”,让新质新域的发展动力更加强劲、持续稳健。 (三)聚焦示范先行,准确把握“人”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因素。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今年省委“新春第一会”,聚焦生产力构成要素中“人”这个最为活跃和最为主动的因素,部署“三支队伍”建设重大任务,其中蕴含着以“第一资源”支撑三个“一号工程”、做强创新“第一动力”、推动现代化走在前列的深刻考量。发展新质生产力、发挥人的创造性,提升能力素质是基础,更新思想观念是前提,必须首先在思想认识上正本清源、革故鼎新,防止思维误差导致行动偏差。一要避免概念“泛化”。新质生产力不是对既有生产力修补式的调整完善,而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其核心标志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在实践中,不能把新质生产力当成一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演变为名词创新、花式包装。二要避免过于“极化”。新质生产力具有鲜明的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但并非高不可攀,专指“高大上”的未来产业。总书记在这次全国两会上特别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尤其是对宁波而言,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任务更为迫切、意义同样重大,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面。三要避免路径“固化”。发展新质生产力就要有新理念、新思路、新路径,特别是要破除新质生产力是“大块头”专属、与“小个子”无缘的惯性思维。“大块头”的技术积累深厚,产业生态多元,应用场景丰富,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发力点更多、空间更大;“小个子”也有“船小好掉头”的优势,一个爆点就可能带来系统性重塑和突破式增长。要发挥比较优势、找准突破方向,积极主动拥抱新技术、布局新赛道、开拓新领域、挖潜新动能,在变革重塑中壮大新质生产力。四要避免工作“简化”。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个系统工程,既是生产力发展的命题,也有生产关系调整的课题,既包括技术和业态模式层面的创新,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创新。作为党委政府,重中之重是系统塑造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让知识、技术、人才、数据、资金等各类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五要避免措施“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喊出来的,也不是“守株待兔”等出来的,更不是“撞大运”撞出来的,必须有敢闯敢试的魄力、真金白银的投入、善作善成的行动。要坚持干字当头、实字为先,做到谋划要实、政策要实、项目要实、推进要实,蹄疾步稳、攻坚克难实现新质生产力、综合竞争力的大提升。 二、乘势而上、塑造变革,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的崭新局面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个全新课题,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整体把握、统筹推进。要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生成逻辑、演进逻辑、实践逻辑,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打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奋力走在新质生产力发展前列,更好促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为“争一流、创样板、谱新篇”提供有力支撑。 (一)顺应科技创新大势,激活新质生产力发展主引擎。提升科技创新实力、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先决条件,必须把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一要筑“高原”、攀“高峰”。这些年我们以一流标准谋划打造甬江科创区,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甬江实验室、宁波东方理工大学、西工大研究院、国家石墨烯创新中心等重大平台建设全面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增长,但高能级科创平台、创新主体不足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性改变,科创平台之间的协同协作还不够紧密。要强化科研整体布局,加快提升甬江科创区创新浓度,积极争取战略科技力量布局,推动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甬江实验室等高能级原创性科研平台跨越式发展,尽快实现全国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的重大突破,促进创新策源能力和成果转化效力一体提升。二要攻“关口”、补“缺口”。关键核心技术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必须聚焦“卡脖子”问题和国产替代等重大任务,深化新型举国体制的宁波实践,加快打造以企业为主体、以产品为导向的创新联合体,着力打通“四链”深度融合的堵点卡点,推出更多制胜未来的硬核科技成果。三要增“魄力”、强“定力”。高价值的科技创新一般都有高投入、高风险、周期较长的特点,既要在选择技术路线等关键节点上一锤定音,也要在漫漫创新路上十年破壁。要坚持深谋善断、谋定笃行,既要在科学调研的基础上认准目标、前瞻布局,又要增强“滚石上山”的韧劲、“静待花开”的耐心,立足五年、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布局新设施、培育新主体、打造新产业。 (二)放大产业集群优势,筑强新质生产力发展主阵地。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要迭代实施“361”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工程,更加突出新质新域导向,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全力打造“大优强、绿新高”现代化产业体系。一要向“新”而立、“智”胜未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谁先破题破局,谁就能赢得先机。要加强对全市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现状基础、突破方向、发展重点的系统性研究,细化落实新能源汽车之城、数实融合标杆城市、智能网联试验区、未来产业先导区等重大部署,加强针对性的政策供给、“双招双引”、主体培育、场景设计,确保取得突破性进展。要加快打造与城市转型升级需求相匹配的算力强市,全力推进先进通信基站、数字孪生城市操作系统、超算中心等前沿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承接重大战略、催生创新成果提供底层支撑。同时也要看到,未来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相互成就的关系,要强化数字赋能、低碳赋能、品牌赋能、文化赋能,推动宁波量大面广的传统产业适应新的需求、应用新的技术、焕发新的形态、迈向新的高度。二要集“群”而兴、“链”强实力。以争创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为牵引,加快构建“2070”工业集聚区体系,打造更多标志性的产业大平台、特色产业链,不断提升“361”万千亿级产业集群的国际竞争力。要强化“链长+链主”紧密协同,着力引育符合新质生产力方向的“链主”企业,放大“以主锻链、拓链兴群”的裂变效应,持续提升产业控制力、资源整合力、协同创新力。同时,要深刻把握三次产业的内在关联,积极推进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相互赋能,在融合共进中激发更强发展动能。三要逐“绿”而行、“碳”出新路。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要适度超前布局新能源基础设施,系统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做强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积极推进屋顶光伏、零碳园区、氢能储能等示范项目,加快建设新能源发展先行市。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是一个长期过程,必须在稳定的经济环境中推进。要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持续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有力防范化解各领域风险隐患,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稳健持续、安全韧性、群众有感。特别是今天没有投资,明天就没有产出,更谈不上新质生产力。各地各部门特别是投资促进系统要强化统筹、敢抓敢拼,“一把手”带头抓“双招双引”和增资扩产,对重大项目挂图作战、提速攻坚,放大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惠民生的综合效应。 (三)巩固人才集聚态势,壮大新质生产力发展主力军。要树牢“大人才观”,深入实施一体建强“三支队伍”十大专项行动,“引育用留”全链条发力,培育集聚更多领军人才、青年科学家、优秀企业家、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人才支撑。一要统筹人口、人力、人才高质量发展。在稳定人口规模、优化人口结构上聚焦发力,形成更加丰沛的人力资源、人才资源供给。要深入研究、系统破解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等问题,打好优生育、强教育、促就业、惠民生组合拳,形成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人口高质量发展格局,加快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二要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构建多元化的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大力建设高教强市,深入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持续做大高素质人才蓄水池。要健全以创新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树牢以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科技成果评价导向,充分发挥人才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造活力。三要推动人才、产业、城市深度融合。当前,新一轮产城发展模式正由以产业为主导的“产—人—城”模式,向以人才为主导的“人—产—城”模式转变,创新型人才已成为驱动城市发展的关键。要创新共同富裕的宁波实践,全面优化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文化氛围,加快城乡有机更新,重塑城乡功能品质,打造创新创业“磁力场”、宜居宜业“生态圈”、时尚魅力“大花园”。 (四)扩大改革攻坚声势,打好新质生产力发展主动仗。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既是发展命题,也是改革命题。要聚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推动各类生产要素向新质生产力领域顺畅流动、高效配置。一要先立后破、激发活力。以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为牵引,奔着问题去、增强协同性、彰显改革味,在数字经济治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促进“两个健康”、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等领域先行探索,加快塑造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特别要注意的是,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治理能力也提出了新挑战。要坚持活力与秩序相统一,完善对不同行业、不同阶段分类管理、精准施策的审慎监管体系,提高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引导力和风险掌控力。二要培优育新、优化配置。全面深化土地、资本、技术、数据、劳动力、能源环境等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激活发展动力。要完善产业基金、国有资本、财政资金多元投入、联动协同机制,聚力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有效运用“拨改投”等方式,精准引导更多“源头活水”向新质生产力领域集聚。三要外引内联、拓展空间。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闭门造车,必须在高水平对外开放中,集聚配置全球优质生产要素。要聚力提升城市枢纽能级,积极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更大力度引进高质量外资,深入研究将“走出去”企业核心环节留在国内的有效举措,持续放大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 三、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全面塑造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能力状态 总书记强调,到了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人必须学习一辈子,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这次开学典礼,“四大学堂”同时开班,就是要掀起全员抓学习、终身抓学习的热潮。希望大家珍惜学习沉淀的机会,加快思维理念更新、知识体系革新、能力状态焕新,以更好地适应新形势、开创新局面。 (一)带着信仰学,做到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自觉强化理论武装,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要以虔诚之心投入学习,透过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历史变局与伟大变革相互激荡的宏阔视角,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筑牢“两个维护”的思想政治基础。要以求真之道深化学习,把握“两个结合”的根本逻辑,更好地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悟规律、明方向、学方法、增智慧。要以担当之志狠抓学习,把小我融入大我之中,找准推动高质量发展、保障高水平安全的使命定位,努力在服务“国之大者”上贡献更大力量。 (二)紧盯短板学,做到学知识、长见识、增胆识。新质生产力是知识密集型生产力,对干部、人才、企业家、劳动者的科学素养、专业素质、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要立足岗位攻克“知识盲区”,坚持干什么就学什么、缺什么就补什么,以高度的“本领恐慌”知不足、补不足,深耕“专业田”、磨亮“金刚钻”,努力成为专家型干部、创新型人才、实业大咖、技能标兵。要横向拓展打破“跨界壁垒”,主动适应多学科交叉、多技术集成、跨领域汇聚、跨行业融合对各个岗位提出的新要求,把“专”的深度与“跨”的广度统一起来。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不能仅仅满足于当本岗位的“一本通”,还要努力成为各个领域的“百事通”,积极学习掌握产业金融、科技创新、城乡建设、社会治理、文化发展、生态环保、民族宗教等领域的知识,切实提升抓工作的系统性、防风险的主动性。 (三)知行合一学,做到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道不可坐论,理不能空谈。要坚持问题导向,带着实践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开展学习,特别是要聚焦宁波发展面临的科技创新、高等教育、数字经济、现代服务、文化产业、交通基础设施等领域的短板弱项,结合岗位职责、深入调查研究,找准症结所在、求解破题方法。要强化创新导向,把学习的过程作为创新的过程,不能仅仅满足于了解过去怎么样、别人怎么做,而是要在学习先行经验、剖析典型做法中探索再深化、再创新的思路举措,使之更加契合宁波实际。要把牢实干导向,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前脚迈出理论“学堂”,后脚就要跨进实践“赛场”,把学习所得转化为具体的工作方案、思路方法,以实打实、硬碰硬的重大项目、科研成果、经营业绩、劳动创造彰显学习成效。 (四)修身正己学,做到树正念、行正道、扬正气。“四大学堂”既是政治学堂、知识学堂、技能学堂,也是文化学堂、道德学堂、法治学堂。来参加学习的各位同志是“三支队伍”中的优秀代表,要以更高标准加强淬炼、完善自我、提升修为,为全社会树立标杆、当好表率。要崇文铸魂,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大力弘扬“宁波帮”精神、科学家精神、创新精神、工匠精神、劳动精神,进一步厚植爱党爱国的情怀、激扬自信自强的力量。要崇德扬善,党员干部要带头立政德、明大德、严公德、守私德,广大人才、企业家和劳动者要严守学术道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共同培树文明风尚。要崇法知止,拧紧思想开关,严守法律法规、制度规则,推动外在约束力转化为内在自制力,示范带动我老秘网市党风政风社风民风持续向好的局面更加巩固。 埋下头学习、沉下心思考,是为了更好地甩开膀子奋斗、迈开双腿奋进。希望大家以参加集中学习为新起点,进一步积蓄勇于创新、真抓实干、开拓奋进的智慧和力量,在“争一流、创样板、谱新篇”的征程上勇立新功、收获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