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存言. B. v- H* ]$ D+ j0 k+ H6 V
7 n1 ^$ ]. u+ c
) V2 _/ D) o' ^/ M- ?4 Y3 ?
领导的讲话稿,不仅仅是具体事务的安排部署,也是领导风格的体现,包括领导的思维方式、举措方法,领导讲话稿不仅会影响领导的决策,也会影响到工作推进的效果。所以,要写好领导讲话稿,需要做到“五清”,即搞清背景、摸清意图、理清思路、捋清内容、写清要求。
1 q# R4 I* {; b' W" F. P" N& |/ f1 u) }
搞清背景 所谓“背景”,就是这项工作的背景。我们首先要搞清楚这项工作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上级提出了什么要求,出台了什么文件,召开了哪些会议,领导的要求是什么,当前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是什么,只有搞清楚这些问题,我们才能写好领导的讲话稿。8 A+ z) z$ @4 O( U" S
当然,如果每一篇材料都要去了解这么多情况,那是不可能的,有时候一天要写几篇,完全没有时间。所以,在实际的创作经验中,我总结出了一个方法,就是“十分钟原则”。3 ~# c% e* Q+ ?( G6 |- ]
所谓“十分钟原则”,就是在接到文稿任务的时候,花十分钟到网上搜一搜,各级各部门开了哪些会议,因为会议上面一般都会有一个简单的介绍,包括领导的讲话、相关文件的出台等等,初略地阅览一遍,十分钟绰绰有余。, L$ ^+ J9 j6 o6 @
至于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本就会有所了解,且还有初稿,所以这些就容易了解一些。当我们搞清楚背景后,写出来的材料才会有高度、接地气,就不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9 h/ [; @6 d7 A( ?8 i
6 n/ o. v5 _7 X5 Y' N" C摸清意图 所谓“意图”,就是领导的意图。我们的文稿是给领导用来使用的,我们的工作是为领导服务的,说白了,我们就是领导脑袋里的一滴“血”,随时都在捕捉领导的所思所想,也可以说是领导的一支“笔”,他想什么我们就写什么,对于领导意图的把握至关重要。
, b! D) K: `4 W. x怎么来摸清领导的意图呢?首先是接到任务的时候有没有领导的批示,如果没有,那就只能把功夫下在平时,也就是多了解领导平时在调研过程中重点关注什么、讲了什么,在会议上除了准备的稿件之外加了些什么内容,在文件批示上面写了什么内容,如果没有时间出去跟着调研,那就要看行程报道,这里面一般有要点,那么我们就要认真分析研究。; \( k P" ^! `% l `4 m
当然,还要看领导对这项工作的态度,领导希望干成什么样子,这都要考虑,包括领导的站位,这是保护领导、维护领导的关键。我们摸清领导的意图,才知道怎么写,怎么来谋划工作、提出举措,领导才会满意,同时也是为了保护领导。
# [ P) @% i6 @$ k' X1 ^ O) N, d. G" @- F3 p9 A9 S
理清思路 所谓“思路”,就是文稿的提纲。这个我之前在很多篇文章中都讲过这一点,专门写过一篇文章。一篇文稿写的怎么样,有三个维度来衡量,一方面是“面子”怎么样,也就是逻辑清不清晰,框架顺不顺,标题靓不靓眼;一方面是“里子”怎么样,也就是有没有干货,举措有没有创新,语言文字的使用精不精彩;一方面是“落实”怎么样,就是提出的举措能不能落实,是不是假大空,有没有贴合实际。6 W0 }( E6 X* O) a0 u
所以“思路”很重要,这是“第一门面”,让领导一看就认可,让下级一看就服气,这是关键。一篇文稿的思路,有常规思路和非常规思路之分,常规思路就是普遍怎么干的,那我们可以看上级关于这项工作的讲话稿思路是什么,这些虽然一般找不到全文,但是新闻通稿可以看到基本的提纲,这就是我们的参考。
5 l6 \6 s& @1 T! M; p# O同时,非常规思路就是建立在领导的习惯和风格,也包括建立在我们自己的知识架构和经验,也就是创新,联系本地区的实际来重新划分关键点和着力点,也可以参考别的地区的经验,但是这种方式是比较冒险的,当然也是比较出色的。' b: ` d* W: R/ R: y) `6 q$ r
: Q) \7 T$ S* C3 }, B: p
捋清内容 所谓“内容”,就是刚刚讲到的,文稿的内容和举措。那么,既然有了框架,为什么还要捋顺内容呢?因为框架是随时可以改动的,但是素材就那么些,哪些东西能用,哪些东西还缺少,哪些内容可以放一块,如何分层次,这些都是我们要捋顺的关键。
9 _ d9 _: a8 P! y$ T3 G* w: Y, e+ g! v; n
我根据创作经验,主要聊聊三个场景。一是当内容缺少怎么办,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去调度部门单位,让他们迅速把你需要的素材弄过来,不要觉得无所谓,有时候这些你认为需要的内容往往是比较关键的内容。二是内容杂乱无章怎么办,这个时候就需要自己在框架下再分层次进行梳理,三五句话可能就是三个层次,这样才能看起来逻辑清楚,听众也能够听明白,而不是一个标题下面一锅粥,下面听的人云里雾里。; a4 v5 k- p- Z) h' j3 t4 ~
第三个方面,就是要靠编怎么办,这个时候就要慎重,因为要为文稿负责、为领导负责,但是有时候确实需要编,其实“编”这个词并不妥当,应该是理直气壮地“参谋辅政”,可以适当地写一些自己的思考,包括别的地方的经验,但是要把握“度”。/ B( W' j7 D& B, y& B7 S3 }; d9 o
写清要求 所谓“要求”,就是工作要求。这里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工作举措要求,也就是要下级干什么,所以在文稿中尽量具体,需要这个部门干的就要就要提一下,需要那么部门干的也需要提一下单位或部门,这样下级才能知道自己要干什么,这样执行效果才会更好。
" i& }+ B, K# m7 Y- x另一层面,是方法论的问题。也就是一些开展工作的方法,例如分析形势、夯实责任、强化督察、加大宣传等等,这些都是开展工作的方法,这个时候就是要跳出工作谈工作。方法论是很能够体现领导的水平的,所以这方面我们需要首先提高自己的水平,通过多看、多悟、多写,不断总结提炼,并且要符合实际,不能“高高在上”,也不能“过度平庸”。 n% d& @. x1 y+ q3 z8 l6 K5 }( z9 l! S
领导的讲话稿,写好了是本职工作,写坏了是水平有问题,所以我们要保护好自己,也要维护好领导。这“五清”就是我在无数创作实践中提炼的方法,其中搞清背景、摸清意图是写作前,理清思路、捋顺内容、写清要求是写作中,只要做到了“五清”,领导的讲话稿才能“出新出彩”。
4 _$ |$ w9 |* q% q' t
: X9 k3 R& x9 f创作不易,如果对您有所启发,不妨赞赏存言一杯咖啡,积极点赞、分享、在看,这将是我持续输出的动力源。5 Q7 v; m. V# I4 P6 S1 V& E
6 W* [, |" r- N) w( e; h
4 ^- p4 @+ F" l* ~, n7 N$ w, g3 b) C4 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