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承欢
高校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实现科学发展,就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它是推动社会发展根本的思想武器,也是推进高等教育的法宝。高等教育的发展改革不存在“要不要解放思想的问题”,而是要“如何解放思想”的问题。这就要求高校紧密联系实际,坚决克服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的思想;坚决克服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思想。要与时俱进,进一步创新发展理念和办学思路,创新领导方法,冲破体制、机制的障碍,在实践中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新经验、开创高等教育改革的新局面。 一、破除思想障碍,继续提高解放思想认识 我们回顾改革开放30年来的历程,就是一个坚持实事求是,坚持思想解放的过程。这30年来,我们在理念上的重大突破,体制上的重大创新,政策上的重大调整,实践上的重大发展,都是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结果。30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思想解放”的春风使我们冲破于“两个凡是”的禁锢,打破了思想僵化,破除了“一大、二公、三纯”的经济制度,打碎了关于姓“社”姓“资”的思想枷锁,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观念,从而使中国从长期的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而30年后的今天,十七大报告提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胡锦涛同志2007年6月25日在中共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中提出四个“坚定不移”,首要的就是“必须坚定不移地解放思想”。十七大又把继续解放思想同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写入了大会的主题,再一次重申了解放思想的重要性。实践证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新一轮的思想解放应该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回顾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从公办体制到公办、民办、国有民办共同发展,从政府计划管理到政府的宏观调控,从单一的封闭办学到产学研合作、中外合作办学,学校面向社会,走出去,为社会所需依法办学,都体现了教育事业的事实求是,思想大解放。 思想解放要与时俱进。教育事业当前既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只有继续解放思想,认真领会十七大精神,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提出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才能制定出与时适应的方针政策,开拓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新局面。目前高校在思想观念上还存在着一些差距,影响思想解放的旧理论、旧观念、旧制度、旧体制还未完全从认识上革除,阻碍思想解放的关卡也还未彻底冲破。集中表现在计划经济、小农意识、封闭心态,传统东西等还比较根深蒂固,比如“唯上观”、“唯权力观”、“唯书观”、“唯学历观”、“深层次的政治体制改革关卡”、“深层次的经济体制改革关卡”,等等。对十七大精神阐述的改革精神、市场观念、开放意识在头脑中领会不深树立不牢固,对科学发展观认识不够全面,理解不深刻,贯彻不够到位。高校差距表现在发展上,根本就在思想解放观念上。 解放思想要坚持实践标准,要重在实践,重在操作。在实践中要容忍失败,没有失败就不会有创新,越是在理论上有突破的东西,在实践中就会经历越多的失败。我们要在认清目标、时确任务中解放思想,要在对比经验、认清教训、查找差距中解放思想,更应在进一步对国情、民情的科学认识中解放思想。 改革开放30年来教育战线创造了许多好的做法好的经验,但我们不能满足和局限于过去的经验,社会在变化,实践在发展,经验不能绝对化、简单化。单纯的依靠原有的经验和做法已不足以解决新的矛盾和问题。解放思想就是要突破重物质、轻精神,重眼前、轻长远,重战术、轻战略,重实际、轻理论等现象出现。新一轮解放思想是一场伟大的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当前高校的发展确实面临风险和挑战,但风险和挑战中往往蕴含着新的机遇。我们要认真领会十七大精神,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观,将思想大解放和新的发展机遇结合起来,在积极转变教育发展方式中创造新的机遇,在加强学校区域合作中创造新的机遇,为学校的快速发展赢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认清新形势,把握解放思想的总体要求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成为了高等教育的大国。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要求高等教育应该从建设高等教育大国转向建设高等教育的强国。目前全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任务非常艰巨,新的形势就是要开始从“做大”到“做强”的战略性转移。几年前国家就已经开始公办高校特别是中央部属重点大学在办学规模、办学形式、办学层次的宏观调控和政府财政投入都在扶强助强做强。 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在现阶段表现下面六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学校大规模扩张和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完成,但是受到体制机制制约的影响,在办学特色,提高水平等上还没有得到进一步提高;二是由于扩大了办学规模,使得社会人才的供需矛盾从数量上得到了相对的缓解,但从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结构等上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和提高;三是各地高校通过整合、合并、重组形成了开放、合作、发展、共赢的新理念,但各自为阵、相互排斥、自我封闭的现象普遍存在;四是高校聚集了大批人才队伍,但是在教学科研上的专家学者型的领军人才还严重短缺。人才的脱颖而出还受政策性体制性的制约;五是高校大量的科研设施被闲置,在国际国内科技前沿的重大创新突破不够,重大创新成果不多;六是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多元文化发生激烈的碰撞,思想政治教育从内容到形式都需要大的改进。 近1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大发展、大改革、大跨越。高等教育的转变和发展必须解放思想,它是推动中国发展根本的思想武器,是推进中国高等教育的法宝。当前高校解放思想的要求就是要破除解放思想的思想障碍,要解决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新矛盾、新问题,要进一步推动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新期待,要重视知识分子凝聚力问题,切实解决领导干部工作作风中存在的问题,更好更快地促进高校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高等教育在思想解放的要求上需要把握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一、高校思想解放要抓住机遇,要有全球视野。高等教育正在全球化,高校应积极加强国际合作办学,多渠道参与国际合作办学,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寻找发展的突破点、创新点、制高点,赢得高校发展的主动权。二、解放思想要发扬科学精神,要践行实践标准。前面两次思想解放活动,主要是政治性质的思想解放,而这一次主要是治理层面的思想解放。是从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四位一体的层面来进行的思想解放。这是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实际情况情况需要我们怎样解放思想,就怎样解放思想,实践的发展要求思想解放到什么程度,我们的思想就应该解放到什么程度。要在科发展观的指导下,根据科学发展观本质的要求,提升科学发展的理念,建立健全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方式和方法。三是解放思想要坚持创新意识。要在理论思想上敢于创新,在体制机制上寻求创新,在方式方法上寻找创新。要加快建立健全高等教育发展的政府治理制度,要实现政府由高等教育的提供者,向高等教育服务体系的构建者和监管者的转变。要建立健全高等教育的市场准入和市场规划制度,建立一种中介组织,来沟通政府、市场和学校之间的关系,促使政府职能的转变,否则高等教育就不可能健康、持续的发展。要建立健全高校办学成本利益相关主体的分担体制,厘清政府、学校、社会、学生这几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如何分担问题。同时要建立一种科学的评估体系,运用科学的评估方法对高校进行引导、监督、评判,促进高等教育快速发展。 三、解放思想,创新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 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必须遵循的思想路线。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高素质人才。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知识经济以知识尤其是创新性知识和具备创新知识的人才为特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特点,对具有扎实理论基础而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复合性人才受到社会广泛青睐,以往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管理体制已不再适应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为了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和保证高等教育持续健康的发展,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必须摆脱现有的高等教育上精英教育思想的桎梏,建立健全新时期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创新高素质人才培养就是要从观念、管理和培养模式等方面进一步创新。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人才创新意识和培养:第一,教师应该教会学生思考、学习、批判,培养学生开拓新领域、分析新情况、迎接新挑战的能力。教师应该突出创新教育,将创新作为“为师之道”的核心,统领“传道、授业、解惑”的整个过程。第二,坚持思想道德教育,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今后祖国的栋梁之材,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创新精神,还必须具有高尚的情操和较好的道德品质。第三,大力开展素质拓展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当前由于人文素质的欠缺,学生对自己的人生以及树立怎样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理解不够透彻,往往出现心理上的缺陷。我们要在高校建立良好的文化氛围,营造文化素质教育环境。良好的人文素质环境和氛围,有利于活跃与丰富、完善人的思维,提高思维水平,培养个性与创造能力的发展。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之成为课堂教育的有机延伸,形成课堂内外紧密配合的文化素质教育的氛围。第四,改变过去整齐划一的弊端,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模式,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唤起学生的创新冲动。高校教育应结合各专业的特点,要以学生发展为核心,改善教育方法和实验环节。要彻底摒弃陈旧的教学内容,注意知识结构的更新,注重传授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和检验知识的方法,要改变过去的被动灌输方法,改变学生忽视基础理论学习的现象,着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潜能;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把专业知识综合运用交叉学科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心理素质。第五,要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多开展综合性实验,突出实验的创新性、新颖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供好的创新氛围,使学生通过实践和应用对本专业涉及领域的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第六,改革传统的考试命题和考试方法,加大考核考查的力度,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思想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七,加强教学活动与科研活动的结合。科研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科研本身就是一个创造创新的过程。要结合学校的实际在教师和学生中加重科研的分量,要增加科研任务,鼓励学生申报一些研究性的科研项目,使他们在科学实践中增长知识,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