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澧县太平村改革发展纪实
王定甲
临澧县太平村,过来名不见经传,经过30年改革开放的洗礼,已成为闻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范,是一面闪闪发光带头致富奔小康的旗帜。这里山河改装,大地变样,工厂林立,公路宽敞,农民别墅鳞次栉比,路灯高悬放射光芒,绿色草被植盖大地,林木茂盛花卉飘香,好一个靓丽的“城市化新农村”,好一派富有现代文明气息的新景象。 然而,在上世纪70年代,太平村还是临澧县穷得叮当响的贫困村。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着神州大地,这股暖流也涌进了太平村。时任临澧县杉板乡乡长的吴志泉,辞掉职务回到了村里,带领太平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路。他们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白手起家,艰苦创业,凑钱凑物,开山劈地,平沟填壑。凭着“九牛爬坡,个个出力”的拓荒精神,1984年办起了脱水菜厂;1985年办起了冷冻肉联厂;接着,像滚雪球似地办起了饲料厂、生化制品厂、罐头厂、机修厂、建筑公司、进出口公司等十多家村办企业。他们冲破了“山沟”意识,走向国际大市场,兴办起外向型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为国家创汇,为农民增收,一步一个脚印地把农民引向共同富裕。 “东方风来满眼春”。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并发表谈话后,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进入到一个崭新的时代。太平村乘潮而起,闻风而进,进入到兴办大型工业企业,提升“农工贸”一体化经营水平的新阶段。从1992年起,太平村兴办了湖南省乡镇企业最大的合资企业——湖南中太化纤制品有限公司。他们聚集内力,借助外力,闯出了“老乡加老外”合资经营的新路子。仅用一年的时间,就高速度建成了化纤厂的主体工程和后纺车间。后来又配套了前纺车间,形成了年产1万吨涤纶长丝的规模。 以太平冷冻厂为龙头,创办种鸡场,先后建起了生猪、肉鸡、甲鱼养殖基地。创立了“龙头”连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农工贸”一体化经营新机制,从产、加、销到外贸出口实行一条龙服务,活了经济,富了农民。全村养鸡专业户发展到400多户,年养殖、加工和出口肉鸡200万羽以上。还为周边农户提供鸡苗和技术,带动他们共同致富。 太平村用现代发展理念一手推进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一手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按照农村园林化、城乡一体化的目标,分为工业区、商贸区、公共生活区、农业生产区和农民公园,工业向小区集中,居民向社区集中,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以太平大道、迎宾路为骨架的水泥公路贯通全村,绿化、亮化、美化工程绚丽多彩。7口深水井和三座水塔的纯净自来水供应到户。太平热电厂保证了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供电、供气。现代化邮电通讯设施便捷。文化、教育、体育、休闲设施日趋完善。太平村的新农村建设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与赞许。1993年至1995年,时任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朱镕基、李瑞环先后亲临太平村视察。美籍华人、哈佛大学教授戴慕珍来太平村考察后题词:“要是中国农村按太平村样式发展,中国的前途非常光明”。 农民办大学,培养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更是太平人的一大创举。太平村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办了太平分校,培养了200多名高分子化工、机械、管理专业的大专毕业生,为新世纪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人才支撑。 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和本世纪前8年,面对世界新科技革命高潮的到来,太平村抢抓机遇,大刀阔斧地进行企业改制,突出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重心,带动企业集群式发展,终于走出了困境,开拓出了一片新天地。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纵深推进,太平村的村办企业出现了“吃大锅饭”的弊端,阻滞了企业的发展。太平村党委一班人坚定不移地实行了以产权改革为核心的改制,将原有村办集体企业改变成中外合资、民营及个体企业,形成了投资主体多元化、股权多元化的混合型经济。改制获得了成功,企业的资产总量扩大了,生产激活了,对国家的贡献大幅度上升。太平村的企业改制后2004年上交税金501万元,2005年上交税金780万元,2006年上交税金1285万元,2007年上交税金1712万元,预计2008年将突破2000万元以上。 太平村以体制创新为前提,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坚持走“产学研、科工贸”相结合之路。中泰公司主动和上海东华大学、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和中国纺织科学院联姻,引进国内著名的高性能纤维专家,与中泰的科技人员一道,研制与开发世界三大高性能纤维之一——高强高模聚乙烯纤维。经过近十年的打拼,中泰公司已成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已开发的高强高模聚乙烯纤维及无纬布、防弹胸插板、防弹衣等系列产品,产品质量属国内领先,主要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可与世界上著名的荷兰DSM公司、美国Honeywell公司的产品媲美。中泰公司开发出了国家急需的军警防护装备材料用品,体现了太平人民不甘落后的志气、为国争光的豪气、敢与跨国公司竞争的勇气。 从太平村的改革、发展进程中,我体会到改革开放释放了农民巨大的创造力,改变了农民的命运,推动了历史的前进。太平村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各个方面也都发生了历史性大变革: ——产业结构由原来单一的农业经济变成了以工业为先导、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农工商服综合发展的新型经济。全村拥有企业13家,形成了以高新材料、锦纶化纤、能源电力、建筑材料为支柱,带动包装业、运输业、服务业发展的产业集群。在各企业就业的2500名员工中,不仅本村的劳力已全部就业,还吸纳了周边1500多劳力就业。 ——人居环境由原来“旧窝棚、茅草屋”变成了崭新的农民别墅式新住宅。太平村按照临澧县委、县政府的决定,从周边划进10个村民小组后,现有660户,2231人,90%住进了新楼房。人均住房面积51平方米。一样的红色硫璃瓦,一样的白色墙体砖,一样的小汽车库房,美丽壮观,舒适安宁。 ——农民生活由温饱型变成了宽裕小康型。村里通过务工增收、减负增收和发展规模养殖业增收,从1984年兴办企业以来,企业累计发放工资2亿多元,以工补农资金1500多万元,减免农民上交提留1200多万元,使全村人均纯收入已从1983年的205元增加到2007年的8500元,提高了41倍。吃讲营养,穿讲高档,用讲时尚。95%的家庭拥有彩电、冰箱、洗衣机、热水器等现代家用电器,人们普遍使用上手机和摩托车,电脑、小汽车进入了寻常百姓家。特别是社会保障制度日益完善,在企业中实行了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在村民中实行了低保制度,人人过上了改革开放的幸福生活。 ——农民素质由原来文化水平偏低变成了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知识型农民。村里已培养出200多名具有高、中级职称的工程技术人员和一大批“蓝领技工”。原来村里只有3名大学生,改革开放以来考入各类高等学校的就有265人,每8个村民中就出了1名大学生。 ——社会风尚摒弃了原来的封建迷信、打牌赌博的旧习,兴起了讲礼让、明诚信、促和谐的新风,弘扬起“艰苦创业、团结奋斗、开拓进取、健康文明”的太平精神。人心思进、人心向上成为了太平人的主流意识。 太平村30年改革发展的历程,见证了一个时代,折射出了改革开放给中国农村带来的翻天覆地变化。这种变化体现了时代的主旋律,反映出了人民的心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