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学习十七大精神 加快新农村建设

[复制链接]
溪尤秘书 发表于 2009-4-30 23:29: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洪振海

    市委安排我们每个市直单位联系一个乡镇,和乡村的同志一道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党的十七大报告内涵很丰富。在这里,我想主要按照自己对十七大精神的理解,谈一点与我们基层工作联系得比较紧、社会又普遍比较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党的十七大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召开的
    大家知道,到十七大召开,我们党已经走过了80多年的风雨历程。这80多年,并不都是“风调雨顺”,有成功,也有挫折;有可以总结的宝贵经验,也有应该汲取的惨痛教训。回过头来看这80多年的历史,有一条始终没有变,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始终在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努力奋斗。这80多年,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也就是三个29年:
    第一个29年,是从党诞生到新中国成立这段时间。就是成功发动工农革命,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新中国的主人。
    第二个29年,是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前这段时间。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时期。这个时期取得的建设成就是巨大的,在不到10年的时间就建立起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实施了一系列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措施,对促进经济发展、保障人民基本生活起到了重大作用。在农村,国家实施了五保制度和合作医疗制度,尤其是合作医疗制度,对缺医少药的农村地区来说,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成为全世界都赞叹的“奇迹”,这个,年纪大一点的同志应该有很深的体会。值得一提的还有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同样是一项规模浩大的工程。“农业学大寨”时期,广大农民依靠自己的双手,修建了大量规划有序、层次不同并且相互衔接的农田水利设施,对保证粮食高产稳产立下了汗马功劳,有的水利设施像水库、泵站、干渠至今仍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作用。再就是,过来人都有一个感觉,那个时候的社会风气比较正,社会秩序比较好,贪污腐败和违法犯罪现象比较少,基本上没有什么刑事案件。但就是在这段时期,党和国家的工作也出现了严重的失误。从上个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左”的思想开始在党内抬头,“超英赶美”、“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口号震天响,运动一个接一个,从大跃进、反“右倾”、到四清,最后到“十年文革内乱”,国家的经济建设被严重耽误了,并且主要比例关系长期失调。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关起门来搞建设,表面上是走纯正的社会主义道路,实际上已经远远落后于世界发展的形势,不仅没有缩小与发达国家已有的差距,反而进一步拉大了相互之间的差距,失去了很多发展机遇。
    第三个29年,是从改革开放以来到现在的这段时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指导思想上终止了阶级斗争为纲,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沿海地区率先发展,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农村终止了人民公社化道路,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对外关系上“再一次睁眼看世界”——打开国门、对外开放、与国际接轨。通过近30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经济总量迅速扩大,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10%的速度递增。这些成就是巨大的。但是又出现了新的问题:我国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社会建设却没有同步跟上来,付出了惨痛的社会代价:
    第一,资源与环境的代价。自古以来,中国都以“地大物博”而自夸,但是如果坐下来认真算一算帐,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我国人均土地面积和耕地面积分别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3%和43%,并且耕地面积正在持续减少。我国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7%,人均矿产资源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58%。并且资源利用效率非常之低。我国单位资源的产出水平,只相当于美国的1/10,日本的1/20,德国的1/6;而单位产值的能耗却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4倍。
    再说环境问题。可以用“相当严重”四个字来概括。这些年,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加速推进,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大,人与自然的矛盾不断升级。我国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远远超过了环境容量,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受到严重污染,相当多的城市空气有害健康,1/3的国土受到酸雨影响,噪音污染相当严重,很多地方的老百姓喝不到干净的水,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吃不到放心的食品。在农村这一块,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兽药,导致农业面源污染日益严重。地膜的大量使用正由“白色革命”演变为“白色污染”。还有,农村的生活垃圾、畜禽粪便已经成为重要的污染源,正在严重影响人民的身体健康。在坐的同志中不少人应该都记得:过去搞集体的时候,在农忙季节,田沟里的水清得可以见底,双手捧起来就可以当茶喝,但是现在,我们想喝一口干净的水都变得很困难。
    第二,“三大差别”逐步拉大的代价。所谓“三大差别”,是指城乡差别、地区差别和贫富差别。城乡差别的表现有很多方面,不仅居民收入水平之间的差别,还有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待遇方面的差别,可以说是整体意义上的不平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收入差别经历了一个先缩小然后扩大的过程,其中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到21世纪,城乡收入差别出现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一直到前两年,在国家采取多种惠农措施的情况下,城乡收入差别才开始有所缩小,但仍然维持在3.21:1的比例。在受教育的程度上,2004年,城镇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人口比例分别是农村的3.4倍、6.1倍、13.3倍、43.8倍、68.1倍。在医疗保健水平上,改革开放以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面处于10%以下,近年来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后,情况才有所好转。但是由于公共卫生供给不足,医疗价格大幅度攀升,农村不少地方又出现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在生活消费水平上,从总体上看,目前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大致相当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城市居民消费水平,落后了10年左右。至于地区之间的差别,在我国是一个历史性的问题,长期存在,目前国家正在想办法缓解,但差别仍然很大。2004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东部地区为20080元,中部地区为9653元,西部地区为7653元,东部分别是中部、西部的2.1倍和2.6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最高的上海市与最低的贵州省相差13.1倍。再说一说贫富差别的问题。这个问题农村也存在,但城市更严重。2002年,城市居民最高收入户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最低收入户的7.9倍,是困难户的9.7倍;城市居民20%最高收入户所拥有的收入是20%最低收入户所拥有的收入的22倍。
    第三,腐败的代价。在这里讲腐败也是付出的社会代价,有的同志可能会问:“是不是搞市场经济就一定会产生腐败呢?”当然不是这样的。改革开放以前不也出现了刘青山、张子善这样的大贪官吗?现在我们不也有大量的像郑培民、孔繁森这样清廉的领导干部吗?所以说,腐败与市场经济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它并不是实行市场经济的结果。之所以出现腐败,主要是因为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特殊时期,除了由市场来配置一部分生产要素以外,政府部门还掌控着大量的资源,配给谁,不配给谁,基本上由相关政府部门说了算,这样一来,就给想搞腐败的人留下了机会和空间,加上相关的制度建设没跟上,监督管理不到位,才产生了老百姓非常痛恨的腐败问题。像上个世纪80年代国家实行价格“双轨制”的时候,有的人就利用手中批拨物资的权力“倒钢材”、“倒煤炭”、甚至“倒国家的批文”,成为“官倒”。而现在腐败的方式就更多了,从批露出来的一些腐败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腐败行为主要包括三个大的方面:一是滥用职权、贪污贿赂、腐化堕落、失职渎职的行为;二是利用干部任免权、司法权、行政执法权谋取小团体和个人利益的行为;三是官商勾结、为黑恶势力充当“保护伞”、严重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腐败行为的危害是严重的,它不仅败坏了社会风气、扰乱了经济秩序,而且人为地造成资源分配不公正、个人权利不平等,甚至影响到党的执政地位。所以,中央将腐败看成是国家肌体中的“毒瘤”,将反腐败工作看成是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一项重大政治斗争。2002年12月到今年的6月,全国纪律检查机关共立案68万件,在众多的落马者中间,有中央政治局委员陈良宇、国家药品监督总局局长郑筱萸、山东省委副书记杜世成等少数党的高级干部。
    以上列举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支付的社会代价,虽然不是全部,但的确是当前全社会高度关注、与民生紧密相关、需要全党上下认真反思和对待的几个重大问题。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两点很关键:一是由“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特点所决定,对改革可能付出的各种代价难以事先做出必要的预测和防范;二是由于认识上和工作中出现了偏差,导致对社会代价补救不及时、不到位。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这几年中央对上述问题越来越重视,解决这些问题的决心越来越大,有的问题正在拿方案准备解决,有的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从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的执政方略有一个重大的调整,就是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关注民生的改善和社会的和谐。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要“使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2003年,胡锦涛在全国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上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概念;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领导干部要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2005年,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去年,出台《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决定》,提出“要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建设”。总的来说,党的十七大就是在经济快速发展、国家实力增强、人民生活逐步改善,而社会问题仍然很突出,但又已经被高度关注、并且在逐步得到缓解和解决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召开的。
    二、党的十七大有哪些主要精神
    从十七大报告的字里行间之中,我们能够感觉到,党的十七大不是一次歌功颂德的大会,不是党内“关起门来送恭喜”的欢庆活动,而是在勇敢面对各种矛盾和问题、清醒认识到肩头承担的重大责任的前提下,召开的一次再动员、再谋划、再鼓劲的大会。对于这一点,胡锦涛同志在大会上说得非常之清楚,他说:“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问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的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党的十七大精神,管总的一条就是科学发展观。对于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报告花了很大的篇幅,进行了全面、深刻的论述和强调。提出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指导方针,是必须始终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事业的发展。这等于向全国人民郑重宣告:我们今后的发展格局,不再是过去单兵突进式的经济发展,而是注重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不再是城乡差别、地区差别、贫富差别越拉越大的发展,而是“三大差别”从根本上逐步得到扭转的发展;不再是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吃子孙饭、断子孙路”的掠夺式发展,而是经济与资源、环境都能协调的和谐式发展。
    贯穿党的十七大报告全篇的一条红线,就是关注民生、促进和谐。这方面的主要精神,我把它归纳为6个中心词。
    第一个中心词:以人为本。这是近几年来我们党和政府在观念上发生的革命性变化,的确来之不易。在如何看待“人本身”这个问题上,从古至今是有很大的差别的。在有皇帝的专制社会,就有“水可载舟,也可覆舟”、“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些流传至今的说法,这些说法也不错,在当时也是先进的,但主要目的还只是安抚老百姓,来保证“社会不乱、江山不倒”。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前的这段时间,强调“大河有水小河满”,提倡“做革命的镙丝钉”,必须“狠斗私字一闪念”,人民成为必须依靠集体才能生存的一份子,除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之外,人们不能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公社社员就是开荒种的一点菜,如果被发现了,都要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而铲掉。当然,出现这种情况,有很多复杂的原因在里面,但回过头来一想,确实没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人是作为国家和集体的工具存在的。改革开放是以人为本的开端,尽管也出现了“拜金主义”、“损公肥私”这些极端行为,但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的目的意义和主体地位越来越充分地体现出来,党的“为人民服务”宗旨越来越有了实质性的内容。党的十七大提出:“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段话讲得非常明确,我们谋发展、搞建设、干工作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而不是为了少数人或个别人的利益;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事应该由群众自己作主,而不是为他们作主;需要重点保护的是人民的权利,而不是官员的权力。这几年,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在坚持、落实和体现以人为本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步,群众急需的事办得多了,对改善群众生产生活实际意义不大的事办得少了;征求群众意见的情况多了,独断专行、强迫命令的情况少了;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建设的时候多了,政府部门“包打天下”的时候少了,表明以人为本已逐渐成为各级干部在工作中自觉坚持的指导思想。市委、市政府决定今后要拿出更多的精力和财力,投入到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扩大社会保障、解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中去,并且注重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贫困地区和困难群体倾斜。同时,更加注重改善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下阶段要面向农村实施好五大重点工程:一是广播电视自然村“村村通”工程,二是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工程,三是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四是农家书屋建设工程,五是“政府买单、群众看戏”工程。以上这些举措,都是以人为本观念在实际工作中的体现。
    第二个中心词:关注民生。十七大提出:“必须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对民生问题看得这么重,讲得这么全,在党代会的报告中还是第一次。现在有的人对中央如此关注民生问题不理解,说什么国家现在经济实力还不强,应该把钱主要投到经济建设上,现在有些惠农政策搞得太猛了,对于人民的生活还是要大力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有的人还把毛主席在三年困难时期说的“忙时吃干、闲时吃稀、平时半干半稀”的话拿来作为上述理由的依据。持这种观点的人有两个问题没搞清楚:第一,当时和现在的情况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区别,“吃干吃稀”是逼不得已的办法,勤俭节约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要人民的生活越过越好。目前中国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三位,今年全国财政收入已达到5万亿,完全有能力把更多的钱拿出来逐步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二,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最终要依赖整个社会消费水平的提高。如果老百姓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甚至连吃饭都成问题的话,就没有钱拿出来买更高档的电器、家具、食品,企业生产的大量产品就卖不出去,这样经济发展的速度就提不起来。正是这样看问题,党的十七大才响亮地提出了“五有”的目标,把加强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工作作为改善民生的重点。这几年,对民生的关注也成为市里工作盘子中的重点,各项社会事业建设的力度越来越大。
    在教育事业方面,我市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成为继长沙之后全省第二个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市州。投入6000多万元,全面完成了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工程。“两免一补”政策得到较好的落实,帮困助学取得了实效,全市共免去学生课本、杂费等费用3481万元,享受优惠政策的学生达42.8万人次。今年春季开始,全市又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了杂费全免。目前,市里已经出台了建设教育强市的文件,规定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的65%和一般转移支付的25%要用于学校建设,城市教育费附加要全部用于教育。还决定免费为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新生配备符合国家标准的课桌椅。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将对提高农村教育水平起到积极的作用。
    在医疗卫生方面,全市下的劲也很大。目前全市卫生服务网络已经基本形成,虽然水平还不高,但各项指标在全省都是靠前的。目前,全市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达到365.8万人,参合率达81%,可以提前3年完成推广覆盖目标,这在全国都是领先的。今后,市里决心以“安全、有效、方便、价廉”为总目标,着力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明年要突出抓好40个乡镇卫生院建设,培训3000名农村医务人员。要大力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到明年基本覆盖全体农村居民,最大限度地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在就业与社会保障方面,从2000年我市全面实施国有企业“两个置换”改革以来,市委市政府把就业再就业工作作为关注民生、促进和谐的突出重点,举多方之力,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就业、推动就业、保证就业。这几年来,全市每年新增就业6万人左右,累计15.6万名下岗失业工人已有近12万人实现了再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达到110万人。2006年底,全市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远远低于国家规定的上限指标。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不断加强,各种保险参保人数由五年前的74.7万人次增加到146万人次。12.2万人被纳入城镇低保,7.2万人被纳入农村低保。2004年以来,全市投入7200多万元,改扩建乡镇敬老院108所,5600多名五保老人得到集中供养。虽然前一段工作成效比较明显,但在就业和社保方面全市面临的压力仍然很大,还有不少漏洞需要弥补。今后,市里将继续坚持“就业乃民生之本”的观念,大力实施鼓励劳动创业、落实税收减免、社保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贴等扶持政策,以创业带动就业,使更多的劳动者成为就业者。
    第三个中心词:社会和谐。社会和谐本来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它是指整个社会的协调有序发展。我在这里讲的社会和谐,主要是从小的方面来讲的,主要是缩小城乡、地区、贫富之间差别的问题。中国目前可以说正处于社会快速转型的时期,也是各种矛盾和问题的多发阶段,其中发展的不平衡是造成社会不和谐的重要原因。因此,十七大报告对缩小“三大差别”的问题用专门的章节作了部署和强调。
    关于缩小城乡差别。十七大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求统筹城乡发展,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农业大市”常德来说,新农村建设迈出了扎实有力的步子,农村基础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两年来全市累计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14亿元,新建通乡水泥路188.5公里,通村水泥路4300公里,新建沼气池4万个,解决了35.8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939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取得这样的成绩应该说不容易,但农村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在今后五年之内,全市要实现85%以上的行政村通水泥路和柏油路,基本解决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建设比较完备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明年的工作重点是:继续稳定发展粮棉油、猪渔禽等传统产业,争取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百万亩棉花和油料基地落户常德。市级财政准备安排新农村建设资金1.1亿元,比2007年增加3000万元,重点搞好农村公路、安全饮水和农村能源建设。围绕建设宜居农村,完成300个村的村庄整建,进一步抓好“三清三改”,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决定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让更多的农民更多地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关于缩小地区差别。十七大提出:“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还提出“重大项目布局要充分考虑中西部地区发展,鼓励东部地区带动和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前不久,我省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被确定为全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中央统筹区域发展、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重大举措,我们常德作为“3+5”城市群的一部分,肯定有部分政策可以争取,今后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将赢得更多的机遇。
    关于缩小贫富差别。中央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出发,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强调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要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的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特别是这一条,以前从来没有这样提过。财产性收入主要是指利用自己的动产或不动产来获取收入,像股息、分红、利息、租金、遗产等等都属于财产性收入。过去虽然没有明确反对,但也没有鼓励和提倡,主要认为财产性收入是不劳而获的结果,实际上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十七大提出这一条可以说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还提出要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要进一步扩大转移支付,强调税收的调节作用。前不久国家就将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由月收入1600元上调到2000元,让收入高的多交税,收入少的少交或不交税,这就是缩小贫富差别的一个办法。
    第四个中心词: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也是衡量社会文明与进步的一个重要尺度。像中国古代社会“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搞法,就是社会严重不公的表现。现在这一切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公平正义成为中国共产党一个新的追求目标。十七大提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一个新概括,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一个新发展。现在我们出现的很多矛盾和问题,像各种各样的市场垄断、腐败行为和农民受到的种种歧视等等,在很大程度上都与社会公平正义有关联。前几天在镇里座谈时,有位支部书记对目前的社会形势给了“四个不公”的评价,说现在是上级不讲公心、政策不讲公道、法律不讲公平、群众不讲公德,话虽然说得过头了一点,但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就拿垄断现象来说,有些事的确让人感到不服气。垄断公司一名普通职工,年薪可达10万、20万元。你说这公不公平?要实现公平正义,我认为当务之急就是要搞“三反”:反垄断、反腐败、反歧视。对于反垄断,十七大提出要“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加强市场监管和政府监督。”今年上半年,国家开始正式实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规定中央企业按行业利润大小分别上交国家财政5%—10%的利润,这就是反垄断的信号,表明中央开始更加注重市场的公平、有序竞争。对于反腐败,十七大着重强调:“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对于今后的反腐败工作,市委提出,重点要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针对上学难、看病难、行路难、负担重等民生问题,严查教育乱收费、医疗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开展家长评学校、患者评医院的活动。找出教育、卫生、涉农涉负等部门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入开展专项整治。要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限制和规范单位主职的决策权、审批权和用人权。要严格控制公款消费、公款旅游和出国境考察。要严格查处跑官要官、拉票贿选的行为。继续狠刹领导干部收送红包礼金、赈酒敛财、公款赌博等歪风邪气。这样做,对于营造风清气正的改革发展环境、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意义重大。再就是反歧视。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农村居民的身上。现在,城乡二元结构还存在,农民无论是就业、进城就读、看病用药、低保救助等方面都受到种种不公正的对待,可以说农民还没有真正享受到国民待遇。如有的学校就明文规定非城市户口的学生就读要交建校费,有的虽然没有明说要多交钱,但也通过别的方式变相地多收了费。当然,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一步一步来。我市正在从农民工子女就读、城乡劳动用工、户籍制度改革等方面打开突破口,正在积极的做工作,正在逐步还给农村居民国民待遇。
    第五个中心词:民主法治。民主法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十七大鲜明提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表明了中央推进民主法治建设的决心和信心。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市场经济体制基本上建立起来了,但政治体制改革没有太大的进展,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群众快速增长的民主诉求和参与需求。不过,这种状况正在得到改变。十七大提出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特别是对于基层民主建设,这次提到了新的高度。报告指出:“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把过去的“最现实”改成了“最有效”,第一次提出要作为发展民主政治的基础工程。可见中央对基层民主建设的重视程度,并不像有人所说的“基层民主后遗症太多,国家将要取消农村直选。”而对于法治建设,党和国家一直相当重视,把它作为攻坚战来打。早在1997年党的十五大上,就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这和我国自古以来人治观念深厚、法治观念淡薄有很大的关系,不这样做,就很难从根本上实现法治社会。同时,十七大还强调要“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法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提出这一条,表明我国的法治建设正在走向深入。大家不要小看他的作用,在过去,我们并不十分看重人权这个东西,总认为是西方国家干涉我国内政的借口。实际上,一个个人基本权利都得不到保障的社会,绝不是一个真正的好社会,不管这个国家人民收入水平有多高。讲到这里,我想起了去年某地发生的一个事件:在一个治安模范村,村民抓到了一个小偷。对于如何处置这个小偷,村民之间产生了分歧,有的说要把他送进派出所,而有的说这样就太便宜他了,不同意。最后,30多个村民进行民主表决,达成了一致意见:每人打他一个耳光,再把他送到派出所。村民处理这件事的方式很民主,但是却违了法,侵犯了人权,最后听说这件事还闹到了国务院。因此,保障人权是全社会都必须严格遵守的法律准则。
    第六个中心词:生态文明。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并且,在报告的第五部分“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中,进一步对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作出了具体部署。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面临日益严峻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问题,中央开始逐步重视起来,先后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十七大又第一次将资源环境问题上升到“文明”建设的高度提了出来,表明党和政府对这个问题已经引起高度重视。这几年,全市上下在促进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协调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从2001年提出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以来,先后实施了“蓝天、净水、治渣、控味”等重点工程,严格环境执法,加强对造纸、化工、苎麻等重点污染源的治理,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和达标取得了新的进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淘汰了一批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企业和生产设备,一些重要资源的利用效率大大提高。重点加大了对农村面源污染的防治力度。但是,在处理资源、环境的问题上,没有任何沾沾自喜的理由,在工业化和城市化任务都还远未完成的当前时期,没有哪一个领导敢拍胸脯说我这里没有资源和环境问题,这方面我市的困难和压力还很大。在今后,市里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控制工业污染,实施以“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能源”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环保计划。要通过以上一系列措施,通过扎扎实实的工作,努力创造绿水青山、白云蓝天的生产生活环境,让广大城乡居民吃上放心食品,喝上干净水,呼吸上新鲜的空气。
    三、关于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高度关注的一件大事,是广大农民群众举双手欢迎的一件好事,更是全世界都赞叹的一件“奇事”。在今年年初的“两会”上,就有一位外国记者说:“中国建设新农村,是一个奇迹和创举,中国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的局面正在发生改变。”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国家出台的支农惠农政策越来越多,对农村投入的力度越来越大,农民受益的范围越来越广,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状况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谈到新农村建设,我这里有两个情况首先要给大家说明一下:
    第一个情况,国家进行新农村建设,主要是因为农业、农村和农民在现代化建设中处于特殊的战略地位。邓小平早在1982年就说过一句话:“不管天下发生什么事,只要人民吃饱肚子,一切就好办了。”一直以来,国家都把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并要求不断巩固这个基础,正是出于以上的考虑。农村是国家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大后方,是现代化建设的“稳定器”和“蓄水池”,为国家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1952年—1978年,国家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从农业和农村积累了8000多亿元资金,全力支持工业发展。在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和文化大革命城市经济停顿时期,农村接纳了近3000万名回乡职工、知识青年和下放干部,分担了国家许多困难。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得以持续高速增长,也有赖于农村改革、农民积极性的提高和农业发展。“鸦有反哺,羊有跪乳”,国家这样做,也是在用实际行动回报广大农民群众。
    第二个情况,国家进行新农村建设既势在必行,也水到渠成。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迅猛,但农村这块却出现了相对衰落的迹象,城乡经济发展出现了明显的不平衡,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有几年还出现了负增长。特别是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农民负担越来越重,干群关系越来越紧张,“三农”问题开始互相交织、周身发作,直到2001年实施农村税费改革,情况才有所缓解。现在,农村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像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的问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高的问题,农民增收难度加大的问题等等。因此,重视“三农”工作,进行新农村建设可以说是刻不容缓,势在必行,不搞就会拖整个国家发展的后腿。同时,实施新农村建设战略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是现在的国家经济状况给了它实施的条件。新农村建设并不是现在才有的,早在民国时期,一些社会学家就尝试过“新村建设运动”,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效果不是太理想。新中国成立之后,在党和政府的政策文件中也多次出现过建设新农村的提法,但是并没有形成系统的战略思想和完整的工作方案,关键是当时国家的经济实力难以承担如此艰巨沉重的历史任务。2005年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有着很明显的时代特点。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综合国力的提高,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条件正日渐具备。我国总体上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从2006年3月开始,我们常德市在全省率先启动新农村建设战略。通过这两年的建设和发展,全市农村面貌正在发生大的改变,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巩固,农民收入正在快速提升,全市农村正在向“村民富、村庄美、村风好”的目标前进。但是,农村发展中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目前的状况离农民朋友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况且这方面我们是先行试点,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学、现成的模式可以套,一切只能靠我们在实践中摸索。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新农村建设中,掌握正确的发展观念和工作思路显得尤为重要,在这里我谈自己对新农村建设的几点认识:
    1、要兼顾办点示范与普遍受益,重在普遍受益。建设新农村,培植示范点是重要的。示范村大多发展条件比较好,经济基础比较扎实,并且有一定量的人脉资源,所以这些村在搞新农村建设时往往见效比较快,能够影响和带动周边村的发展。这个作用是存在的。但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使全市农村地区都能逐步发展起来,农民都能越来越多地享受到建设的成果,而办点示范只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手段。所以,各级政府不能本末倒置,老是把工作停留在示范上,变成为办点而办点,而是要注重从示范村中挖掘出好的发展思路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及时在面上进行推广;不要老是搞“锦上添花”的事,总是将大部分资金和优惠政策投入到少部分村身上,而要“普惠众村”,使全体农民能够享受到比较均等的资金投入和优惠政策,特别是要多搞“雪中送炭”的事,多关心困难农村地区的发展和困难农民群众的生活。
    2、要兼顾政府主导与村民主体,重在村民主体。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只有把农民参与建设的热情调动起来了,新农村建设才能取得长久的实效。你们有个上林村,就是这方面好的典型。解决这个问题,市县两级也想了一些办法,如对于长期上面热闹、村里不搞的示范点村,将取消示范点的资格;对于主动出击、自己动手、效果明显的非示范点村,将给予奖励和扶持。在我看来,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还得靠乡村组织从思想上动手术,彻底丢掉“等、靠、要”的思想,努力增强班子的号召力和战斗力,通过干部、党员示范带头,发动和组织群众积极投入到美好家园的建设中来。
    3、要兼顾发展当前与有利长远,重在有利长远。根据我国现在城市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速度来看,即使未来30年农村人口每年减少1000万,到2035年,中国还将有5.8亿人口居住在农村地区,还要在农村生产生活。这就是说,建设新农村,并不只是关系到一代、二代人的事,而是关系到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所以,我们在谋划发展、推动工作的过程中,必须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更加注重长远利益。要把眼光放远一点,看到若干年后乡里、村里的发展前景。要多干一些打基础、利长远的事,使各项工作既利在当代,更功在千秋,绝不能以“吃子孙饭、断子孙路”的方式来获得暂时的发展。比如,对于严重消耗资源、污染环境的工农业项目,即使能赚点钱也不能引进;过去引进了、现在还在搞的能耗性、污染性产业,要积极想办法节约资源、治理环境,并有计划地退出这些产业。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工作头绪比较多,当前应该抓哪些工作,怎样来抓呢?毛主席曾经说过:“满头乱发没法抓,梳成辫子了就好抓”。对新农村建设,我也简单地梳了一下辫子,觉得有五项工作必须把它抓好,概括起来说就是“五基”:
    一是抓基础设施。今后几年,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将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点,上面将有大量的建设项目要安排到农村,比如,明年全市计划硬化通村公路1500公里,新建沼气池2万个,改善25个乡镇的办公条件,改造乡镇文化站50所,配套村级卫生室2000个,农村敬老院20所,农民书屋60个等等。所以对于乡村两级组织来说,就要乘上级大好政策的东风,来掀起牛鼻滩安全饮水、农田水利、乡村道路、农村能源等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高潮,自己动手,改天换地。这里面有三个问题需要解决:一是配套的资金怎么来?二是村组内的小型基础设施怎么办?三是基础设施建好后怎么管?对于第一个问题,现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多实行资金配套政策,乡村组织要自己想办法解决一部分资金缺口。这对于乡镇来说的确很为难,不配套,项目就丢了;配套,又没钱。因此,乡村两级还是要在筹集建设资金上多动点脑筋、多下点功夫。我们要大胆走出去,联系老乡、筹集资金。这方面安乡县安凝乡的经验值得借鉴。安凝乡本来是一个穷乡,但他们为了修公路确实舍得下力气。他们通过摸清在外人士情况,出台捐资奖励政策,利用清明祭祖机会接触老乡,登门拜访这些办法,仅仅去年一年,就筹集到了260多万元公路建设资金,共硬化道路25.8公里,硬化里程位居全县第一,今年他们又计划将水泥路修到村民的家门口。对于第二个问题,涉及到一家一户的村组内的房屋改造、清淤排障、垃圾处理、改水改厕、村内道路整修等小型基础设施的建设,政府不可能也没有能力完全承担,所以我们就要带领农民投工投劳,探索出一些合作办事的好机制、好方法出来。对于第三个问题,一些大宗基础设施建好以后,必须要得到很好的养护和管理,这对于我们农村地区来说是一个必须抓紧解决而又难度比较大的问题,也需要我们自己想办法来解决,关键是要明确责任,形成长效机制。
    二是抓基础产品。所谓基础产品,就是传统的粮、棉、油、猪、渔、禽等大宗农产品,它们是整个农业的基础,也是目前与社会大众日常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农产品。在生活物质匮乏的年代,毛泽东就说过“农民有粮,心里不慌”的话。现在则是“保住大宗,心里轻松”。因为人们的膳食结构和过去相比已经有很大的改变,已经由过去的口粮为主扩展到了几乎整个大宗农产品序列,对大宗农产品的生活依赖性越来越强,一旦大宗农产品缺乏,价格必然出现波动,市场不稳定就会带来社会不稳定,这方面我们有很多的例子。今年上半年,因湖南、广东等地发生猪病疫情,牲猪供应趋紧,价格便成倍上扬,有的市场还出现了“蜂抢”的情况,支撑猪肉价格持续上涨的,正是旺盛的市场需求。说老实话,对于葡萄、草莓、西瓜这些特色农产品,有了当然好,能够改善我们身体的营养结构;如果没有,也不至于影响到我们民族的生存和社会的稳定。要不然,温家宝总理也不会如此关注猪肉价格问题并多次作指示,国家也不会只对种粮、种棉、种油农民给予补贴。在大宗农产品的生产上,我们牛鼻滩镇有着比较好的基础,在全区、乃至全市都有一定的名气,全国劳动模范、植棉专家李正球不就是我们牛鼻滩的人吗?所以,我们要抓住大宗农产品不放,坚持用优质专用种苗和完善的基础设施提升传统产业,特别是要提高农业生产者的质量意识,引导农民科学种田、精耕细作,在育种、栽种、培管、收获、储存、运输、加工、销售各个环节都高度重视环保问题。要狠抓农业机械化发展,加快先进实用、生产急需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扶持发展农机大户,组织好农机跨区作业。通过这些有力的措施,建设优质、高产、稳产、环保农业,为维护国家安全、促进社会稳定、满足社会需求做出我们农村地区应有的贡献。同时,我们也可在搞好传统产业的基础上,根据本地的资源条件和区位特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形成“一乡一品”、“一村一业”的多元化农业发展格局,以更好地促进群众增收。
    三是抓基本生活。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应该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基本生活一般包括两个大的方面:一是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外部生活环境的问题。象我前面讲的安全饮水问题、污染防治问题、疫病防治问题等等,都属于关系到所有农村居民的外部生活环境的问题,也是基本生活的问题。二是涉及到大部分群众的基本生活状况的问题。这个任务主要就是通过不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来实现的。现在我们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层次是比较分明的,在农村地区目前也早已不是铁板一块,而是出现了有的很有钱,有的则一般,有的却是吃了上餐没下餐的情况。所以国家就推行了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把保障生活状况最差的群众作为首当其冲的任务,作为必须死保的“底线”。市委市政府领导反复强调,要重视失地少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工作,做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落实“三无人员”的救助办法,把“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标准”作为今后五年必须完成好的十件实事之一。促进农民先富起来,主要靠市场;而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很大程度上要靠政府。所以,在工作中我们就要把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作为重中之重,少搞或者不搞与改善群众生活关系不大的一些大工程、大项目,要多办一些“雪中送炭”、“救饥解渴”的实事、好事。像目前临近年关了,我们就要高度关注一些困难群众的“米袋子”、“油坛子”和“衣柜子”等关系基本生活的问题。
    四是抓基本制度。我这里讲的基本制度,是指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其中土地制度是核心和关键。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农民负担越来越重,粮食价格越来越低,农民种田不赚钱,因此一些粮食主产区出现大面积抛荒,乡村干部当时为了将这些抛荒地处理下去,想了很多办法,如责成村组干部必须承包一定量田土。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的第二轮土地承包,有很多地方工作没有做到位,有的只是打电话口头征求了一下务工人员的意见,有的因联系不上就擅自作了主张,真正由外出农民以书面形式申请放弃承包权的很少。这就为以后的土地纠纷留下了隐患。从2003年开始,中央逐步加大对农业的政策补贴力度,土地收益明显增大,而规定土地承包期30年不变的《土地承包法》也在这一年正式颁布实施,于是出现了各种类型的土地纠纷。
    在解决土地纠纷方面,上面也没有很具体的解决方案,要靠我们结合各地的具体情况探索解决。在这里我主要谈一点自己的看法。产生土地纠纷不是哪一级、哪一个人的责任,里面确实有体制、政策方面的因素,对这一点要实事求是地看。总的来说,要进一步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依法落实和维护农民承包土地的各项权利。要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促进土地依法有序流转,实行适度的规模经营。要严格土地的征收征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宅基地整理等的审批管理,更好地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特别要注意尊重群众意愿。农村土地属农民集体所有,村组按绝大多数农民的意愿,在国家法律许可的框架内,对耕地进行适当调整,属于村民自治的范畴。从实践来看,不少村组为调解土地承包纠纷而进行的探索得到了绝大多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对于因为人口变动造成的土地纠纷,应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解决,认真研究克服人地矛盾的对策。
五是抓基层组织。对于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队伍,市委市政府领导一直非常重视和牵挂。市委书记武吉海同志曾经在不同的场合多次说过:“要关心爱护基层干部,为他们开展工作、成长进步创造条件”,“要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建设新农村的本领,突出抓好农村党支部建设,配强配好党支部书记”。应该说,我们基层干部长期工作生活在第一线,许多同志为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承担了风险,付出了心血,这中间的酸甜苦辣,对于没有经历过农村工作的人来说,是不能完全体会得到的。
    目前,社会的组织化趋势越来越明显,除了传统的党政组织、村民自治组织之外,大量民间组织开始在农村发展起来,并对农村地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正在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现在讲基层组织建设,不能不看到这种社会发展趋势。因此,我认为抓基层组织建设,就是要抓好三个层面的组织建设:一是抓基层政权建设。乡镇政权组织是党执政的基础,也是农村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它的建设状况,直接决定着一个地方的发展。作为乡镇党委和政府,要加强思想、组织、作风、制度等各个方面的建设,不断增强推动科学发展、建设新农村的素质和本领。这一点相当重要。市里明年就准备对全市所有乡镇主要负责人轮训一次。二是抓自治组织建设。目标是形成村党支部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这是十七大提出来的。在这方面有两个工作重点:第一,两委班子要建强。要办事公道,公正处理村内各项事务和纠纷,这样说话才有人听,才能发动群众;要善于谋划,对村里的发展有清晰的规划和设想,这样群众才觉得有奔头;要保持团结,村支两委成员遇事要多沟通、多协商、多理解,这样才能保持强大的战斗力。第二,自治范围要扩大。制定和实施村级发展规划,要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该由全体村民决定的就由全体村民决定;办村里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要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引导群众参与到建设中来;要推行村务公开、民主理财,广泛接受群众的监督。三是抓社会组织建设。社会组织的蓬勃发展是农村兴旺、活跃的表现,对农村经济发展、基层民主建设意义重大。要培育发展那些有益于农民增加收入的经济类的合作组织;发展那些旨在为本地提供公共服务的社会类民间组织;发展那些有利于集合群众利益诉求、规范群众诉求行为、扩大群众有序参与的维权组织等等,并支持、引导和规范农村民间组织开展合法活动、服务农业和农村发展,使农村社会的治理格局逐步符合基层民主发展的内在要求和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3粉丝

986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