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在“七五”普法总结暨“八五”普法启动会上的讲话

[复制链接]
秘途杂谈 发表于 2023-10-17 10:13: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同志们:
今天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全县“七五”普法工作,安排部署“八五”普法工作。刚才,XX同志对相关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了具体要求,我完全赞同,希望大家切实抓好贯彻落实。总的来看,我老秘网县“七五”普法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县领导干部依法行政能力显著提高,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氛围更加浓厚,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良序基本形成。在这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典型。借此机会,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向刚刚受到表扬的“七五”普法先进单位和先进集体表示衷心的祝贺!向长期以来奋战在普法工作一线的同志表示诚挚的敬意!
今后一个时期,是推进XX丘区经济文化生态强县和幸福美丽XX建设的关键时期,离不开良好的法治环境和坚强的法治保障。全县上下要站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深入贯彻落实XX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继续把依法治县作为事关全局的战略任务和关键性工程来抓,扎实抓好“八五”普法各项工作,加快构建社会化、常态化普法格局,切实把XX改革发展各项事业全面纳入法治化轨道,为“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化社会环境。
一、坚持把握正确方向,增强普法工作的“指向性”。要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作为行动指南。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作为法治宣传教育的重要任务,深刻领会、准确把握系列重要讲话的基本观点、思想精髓和核心要义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思想观点和重要论述,进一步明确普法工作的基本定位、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自觉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工作,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全力建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要把学习宣传宪法摆在首要位置。在全县范围普遍开展宪法教育,严格落实宪法宣誓制度,认真组织国家宪法日集中宣传活动,推动宪法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提高全体党员干部群众的宪法意识、宪法观念,教育引导一切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坚决维护宪法尊严。要把法治教育与德治教育紧密结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宣传教育,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滋养法治精神、增强法治底蕴,充分发挥法治在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中的作用,凝聚起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价值共识。
二、坚持围绕中心大局,增强普法工作的“时代性”。结合全县“十四五”时期各项发展任务,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真正做到“中心工作推进到哪里,法治宣传教育就跟进到哪里,法律服务保障措施就落实到哪里”。要着眼于服务转型升级,立足“工业强县”战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招商引资等重点工作,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推动全社会树立公平竞争、崇尚创新的意识,为吸引聚集高端人才、推动产业转型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要着眼于服务脱贫攻坚,深入开展法律进村入户宣讲活动,大力宣传与脱贫攻坚和困难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尤其是涉及“乡村振兴”“土坯房改建”等相关法律法规要宣讲到位,进一步激发群众主体意识。要着眼于服务城乡提升,重点围绕工程建设、土地拆迁、违法建设整治等领域,有针对性地组织策划好专题专项法治宣传,始终保障法律先行,始终形成法制威慑,增强广大市民对重点城乡建设项目的理解度和支持度。
三、坚持紧扣社会和谐,增强普法工作的“群众性”。要与保障和改善民生相结合,针对劳动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开展经常性的法治宣传教育,特别要多宣传分辨非法集资、识破传销圈套、防范保健品诈骗等方面的知识,教育引导群众增加自我保护意识,懂得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围绕保障公共安全,加大对反恐处突、网络犯罪、公共场所安全、寄递物流等方面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营造尊法守法、共享平安的氛围。要与维护社会稳定相结合,针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越级信访、闹访缠访以及负面信访舆情时有发生,“信访不信法”“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的观念有所抬头的现象,深入宣传刑法、民法通则、治安管理处罚法和信访条例等相关法律条规,在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依法决策、依法办事的同时,教育引导群众依法按程序表达诉求、维护权益。要与创新基层治理相结合,大力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深入开展“法律七进”活动,把法治宣传教育融入社会基层组织和群众生产生活中,继续深化“民主法治示范村、示范社区”“诚信守法企业”等创建活动,实行动态管理,提升创建质量,巩固创建成果。
四、坚持聚焦创新宣传,增强普法工作的“实效性”。要注重案例宣传。认真落实“谁执法谁普法”原则,多用生动具体的案例以案释法,多用群众身边的人和事以法释惑,多用通俗易懂的群众语言普及法律知识,多宣传我老秘网县涌现出的各类学法用法典型和经验。特别要学习公安部门在禁酒驾、禁毒等方面用事例说话、用图文表达的宣传方式,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和长久震撼。要注重媒体宣传。积极探索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深入推进“互联网+法治宣传”行动,深度挖掘好广播、电视、报纸三大媒介的主阵地作用,充分利用“三微两网一端”、公交广告、户外电子显示屏等新型阵地加强普法宣传,真正让群众看得见、听得懂、记得住。要注重活动宣传。以“法律七进”活动为载体,大张旗鼓创建“法治单位”“法治乡镇”“法治村社”“法治学校”和“诚信守法企业”等,大力开展法制讲课、法律知识竞赛、法制宣传进基层和法制文艺巡演,着力推动党政主要领导深入联片区开展讲法授课活动,创新打造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不同风格的法治公园、法治广场、法治街区等特色法治文化品牌,让群众参与其中、乐在其中、受益其中。
五、坚持突出重点对象,增强普法工作的“针对性”。法治宣传教育的对象是一切有接受教育能力的群众,重点是党员领导干部、青少年和农民。针对党员领导干部要把法治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培训、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完善党委中心组学法、重大决策前的法律咨询、领导干部任前法律知识考试、依法办事能力考试考核等制度,把学法用法情况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和干部选拔、奖惩的重要依据。全县公职人员要带头学法、模范守法,强化法治素养修炼,增强法律意识、程序意识、权利义务对等意识,确保精准滴灌、久久浸润、内化于心,避免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要结合全面从严治党,在深入推进基层党建“3+2”书记项目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中,大力宣传党章党规党纪。针对青少年群体要完善学校普法网络,加大对青少年学法用法的教育力度,把法治教育列入教学计划和考试内容,并落实教材、课时、师资、法制副校长等,加强校园法治文化建设,唤起学生自觉遵守法律的意识,促进学校普法教育制度化、规范化;要充分发挥工、青、妇职能作用,加大对社会青少年、青年农民工、农村留守妇女的普法宣传。针对农村群众要利用赶集、农闲、节庆时间“送法上门”,根据群众普遍关心的法律问题量身定制“普法菜单”,在“农家书屋”“农民夜校”“党群红色家园”等阵地设置普法内容,实现基层普法接地气、听得懂、用得上。
六、坚持强化组织领导,增强普法工作的“长效性”。要强化责任落实。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普法工作的领导,完善组织机构、健全干部队伍、落实工作责任。人大和政协要通过组织开展专项检查、代表(委员)视察等形式,加强对法治宣传教育和人大决议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推进工作落实。组织部要把法律教育纳入各级领导干部培训和公务员培训计划,并且要作为考量基本素质的重要标准。各执法部门要以用法为工作导向,实行“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让公众接近法律、认识法律、熟悉法律,让法律条文真正从“纸面”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要完善工作机制。严格按照“八五”普法规划的要求,进一步健全完善普法工作的考核评估制度、经费保障制度、监督检查制度和工作情况报告制度。要建立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等以案释法、媒体公益普法等制度。各部门、各单位要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和工作特点,研究制定好本部门、本单位的落实方案,做到有部署、有落实、有检查。要形成工作合力。各级各部门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经费保障,建立动态增长机制。宣传、司法、教育、人社等部门要建立执法、普法一体化联动机制,联合开展“送文化下乡”“送政策到家”系列惠民普法活动。要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加强各级普法讲师团建设,广泛开展专题法治宣讲活动,在法治宣传教育中形成长效联动、同频共振的工作合力。
同志们,法治没有完成时,普法永远在路上。构建法治良序不会毕其功于一役,只要我们保持足够的耐心和决心,始终高高举起法律的武器,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层台阶,就会把全面依法治县不断引向深入,就会不断为建设XX丘区经济文化生态强县和幸福美丽XX提供更加坚实有力的法治保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28粉丝

19330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