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县域经济发展难题
宋文豹
壮大县域经济,是党中央提出的重大决策,是新时期统筹城乡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举措。发展县域经济,对推动城乡统筹、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关键性作用。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县域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性经济,是涵盖“三农”、联结城乡、解决“三农”问题的主阵地。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基础。现阶段,我国仍具有一个农业大国的显性特征,9亿多农民生活在农村,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根本。进入新世纪以来,尽管我国县域经济发展迅猛,不断壮大,但县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和层次依然很低,严重制约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造成县域经济发展滞缓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缺乏规划指导。国家非常重视县域经济发展,但长期以来,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和系统的政策,缺乏对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的宏观指导。县域经济的整体功能不突出,在区域性的发展中,仍然存在产业结构趋同、重复建设、恶性竞争、浪费资源的现象。县域经济更多地表现为各自为政的地方主义。
(二)存在体制性障碍。县域产业层次一般不高,粗放型、劳动密集型、加工型的中小企业居多。现行的金融体制,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条件比较苛刻,推进工业化缺乏有力的金融支持,优势产业很难快速做大做强。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体制,保持了农民生产经营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经营上形成了制度性障碍,“小农户”与大规模、大市场、高效益形成冲撞,使农业产业目前仍然处于劣势,抗风险能力弱,农民增收渠道有限。
(三)城乡发展不协调。城乡二元结构造成了城乡多方面的差异,重城轻乡、重工轻农的问题客观存在,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投入、社会保障程度、城乡居民生活等方面还有较大的反差,特别是户籍制度对农民形成的就业、就医、就学仍然有一定的限制,平等的国民待遇还没有真正实现。实现城乡统筹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四)财政运行机制不科学。国家实行分税制改革后,中央、省上收部分加重,地方可用财力减少,不利于调动地方发展经济的积极性。虽然以转移支付的方式支持地方发展,但这种运行机制环节过多、透明度不高,增加了转移支付的成本。同时,县级政府责任与权力不对等,事权与财权不统一,财政一律由省直管,行政事务却只有极少数的县市纳入省直管,不相协调。而且垂直管理部门过多,形成条块分割,地方政府调控手段脆弱。
(五)评价体系不健全。目前,对县域经济的综合评价缺乏权威性标准,没有完整的科学体系,使上下评价标准不一,不能形成正确的发展导向,甚至产生误导,使很多的县城经济发展盲目地效仿城市经济和所谓的发达地区的先进作法,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目标,搞政绩工程。
县域经济发展的诸多困难和问题不是一日形成的,要解决这些问题也需要一个过程,从根本而言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机制保障和政策环境。具体来说,当前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科学制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国家有关部门和机构应当在对过去的“百强县市”评价体系进行总结和反思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完善,制定一套以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
2、切实解决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体制障碍。
破除城乡体制障碍。加快户籍制度改革,让符合条件的进城农民和失地农民享受在城镇落户的权利;加快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赋予进城落户农民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就业权利和参加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以及享受城市低保的权利;加快教育体制改革,给进城落户农民的子女与城市居民同等的享受基础教育的权利;加快住房制度改革,给进城落户农民与城市居民同等的享受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权利。
切实解决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土地问题。其一,在认真贯彻《土地管理法》、确保耕地占补平衡的前提下,把县域招商引资计划项目、农副产品加工项目、小城镇建设项目等纳入年度用地计划,适时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或土地利用年度执行计划的调整工作,不断优化县域土地布局和土地利用结构,满足县域经济发展对土地资源的正当需求;其二,在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的前提下,改革县域用地审批办法,提高审批效率;其三,在保证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权30年不变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有关部门要抓紧出台相关政策,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积极发展土地规模化经营。
切实解决好县级财政困难问题。其一,提高地方财政收入占县域经济的比重;其二,加大向县级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建议按县域人口比例确定转移支付基数。对乡村道路、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等农村社会事业,上级财政要多承担一些;其三,加快建立公共财政体制,进一步减轻财政供养压力。财政资金要逐步退出一般性经营领域,增强对公共支出的财政保障能力;其四,中央、省要建立支农资金整合协调机制,赋予县市一定的调控自主权,把支农资金集中用于群众最急需的地方和项目;其五,中央、省在加大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公益事业投入的同时,建议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公益事业管理的投入,建立健全农村公益事业管理长效机制。
切实解决县域融资困难问题。由于现行投融资体制是政府主导和国家垄断,政府投融资管理职能侧重于对投融资活动进行微观控制,缺少必要的宏观调控,导致投融资结构偏重于城镇和工业。因此,要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要求,逐步建立投资主体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融资方式多样、中介服务规范、政府宏观调控有力的新型投融资体制,拓宽民间投资渠道,解决农业、农村融资难的问题,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发展。
3、进一步扩大县级经济管理权限,探索新的管理体制。在精简审批事项的基础上,应按照“能放则放”的原则,加快审批制度改革,能一步到位将审批改为备案的,一律取消审批;能下放到县一级的审批权限,一律下放到县级;对极少数不能取消或下放权限的审批事项,也要进一步简化手续,限时审批。要对现行的市管县的行政管理体制进行研究、改革,推行扁平化管理原则。对垂直管理的职能部门进行归并整合,减少审批环节,提高效率。
(作者系中共湖北宜昌市委常委、宜都市委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