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中心组研讨发言:以“四治”为着力点助推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

[复制链接]
秘途杂谈 发表于 2023-7-22 09:56: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近年来,**市党委、政府始终牢记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民族和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认真贯彻中央民族工作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持续推动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了一些显著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实际,以公平公正为原则,突出区域化和精准性,更多针对特定地区、特殊问题、特别事项制定实施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要依法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依法妥善处理涉民族因素的案事件,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市作为第十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要努力巩固成果,总结经验,勇往直前,争创一流,以“四治”为着力点,助推**市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实现民族事务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法治”为保障,提高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新精度。**作为一个多民族聚集地区,辖区内包含17个县(市、区),其中有2个自治县和1个享受自治县待遇的县,有15个民族乡,涵盖了汉、壮、瑶、侗、回、苗六个世居民族。因此在制定法律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精准性”,要以法治为经、制度为纬,根据**新时代的新使命、新目标以及社会矛盾的变化,精确制定适应**地区特点的民族事务治理法律和条例。同时,要充分保证民族自治地方在民族事务治理过程中的自治权,这将有助于确保**区域化民族事务治理的有效运行,并为各民族群众提供公平、公正的治理环境。

“德治”为抓手,凝聚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新力量。积极引导各民族人民,尤其是青少年,坚定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法治意识,使他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各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任何时刻都要把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社区、妇联等组织与群众紧密相连的优势,将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和民族法律法规活动深入到广大青年、工人、妇女群众和千家万户之中。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力量,打造民族文化共享交流的新平台,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使互联网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推动力。激发全社会的爱国情感和民族团结意识,凝聚起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的新力量,为构建和谐稳定的民族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共治”为合力,实现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新成效。我们要充分发挥**经验的作用,将创建点位从“试点单位”拓展至“行业系统”,将创建模式从“政府主导”转变为“社会生成”的激励模式,不断提升创建参与度、覆盖率和影响面。按照“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原则,将联合民政、城管、教育、卫生健康、市场监督管理、社区、街道等部门,定期召开“为少数民族群众办实事”联席会议,逐项解决人民群众的困难和诉求。在这一过程中,党委和政府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起到引领和带头的作用,同时充分调动普通群众等力量共同参与,构建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的共治体系。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各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形成合力推动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这将为促进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和有力的支持。

“智治”为支撑,拓展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新格局。要抓住“智治”创新这个重要机遇,充分利用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等现代高科技手段,加快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的步伐。以建设智慧城市、推行电子政务为核心,通过数据集中和共享的途径,推动技术、数据和业务的有机融合,打破信息壁垒,构建统筹利用、统一接入的数据共享平台。以区块链技术赋能智能化治理,充分利用区块链技术的公开透明、去中心化、去信任和可追溯等特点,拓展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新格局,为**市民族事务高效能、精细化、智能化治理贡献力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27粉丝

19181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