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在我国的普及与发展,大学生思想认知和生活方式受到深刻影响,严重冲击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和模式。教育部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正式将网络育人作为“十大育人”体系的重要内容,对高校开展网络育人提出了切实要求。高职学生是高校青年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职业教育类型特色以及高职学生群体网络行为样态和需求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抢占网络空间育人新阵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地建构深蕴现代特质的职业教育网络育人体系,让互联网“最大变量”变成思想政治教育“最大增量”,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高职院校网络育人的存在问题 1.高职学生科学用网能力亟待加强。高职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的“拔节孕穗期”,是非判断、真伪辨别能力还未完全成熟,在面对网络空间纷繁复杂的海量信息时,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误导、错误价值观的冲击,其科学用网能力亟待提升。第一,随着自媒体的兴起和发展,互联网平台话语体系的去中心化趋势日益明显,互联网参与主体愈加多元,表达内容愈加失序,网络信息包罗万象,网络乱象层出不穷,迫切要求高职学生增强网络辨别力。第二,绝大多数高职学生的年龄介于18岁至23岁之间,兴趣涉猎广泛,有一定的猎奇心理,对社会焦点问题及舆论事件关注度较高,但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经验,思想不够成熟,所以极易被错误观点和不良思潮误导,高职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亟待提高。第三,部分学生在网络游戏的虚拟世界中收获了现实生活中所没有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容易沉溺于网络空间之中,网络成瘾问题突出,高职学生在网络空间的自我管理能力亟待加强。 2.高职院校网络空间治理能力有待提高。第一,核心技术有待提升。当前我国虽在网络信息技术方面的自主研发能力不断增强,但仍有部分核心技术设备依赖进口,面临着“卡脖子”的网络技术难题,使得我国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受到西方国家的掣肘,难以实施有效的网络意识形态管控,无形中为西方腐朽思潮的传播与蔓延提供了可乘之机。第二,管理方式有待创新。一方面,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的广泛应用,助推了高职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另一方面,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匿名性特征导致高职学生缺乏网络空间中的行为自律,网络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和不可控性也在无形中增加了他们的试错成本。高职学生不仅是信息的接受者,还是信息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更有甚者会沦为不实消息与不当言论的生产者。但高职院校难以及时监督和调控学生的不良行为,其网络治理滞后性的弊病日益凸显。如何提升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如何加大网络监管,如何健全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效性,是提升高职院校网络空间治理能力需要直面的问题。 3.高职院校网络育人创新力度亟待增强。第一,网络育人方式有待革新。高职院校网络育人管理主体是学校党政部门、群团组织,管理对象为学生、教师,管理决策模式主要表现为学校的单向决策,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存在对学生进行灌输式说教现象。然而,伴随着各种思潮借助互联网在校园内不断交流交融交锋,高职学生表达意愿不断提升,表达途径不断拓展,教育教学逐渐形成去权威化倾向,传统说教管理模式受到排斥,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和完善网络育人工作势在必行。第二,网络育人品牌创建不力。相较于本科高校,高职院校网络平台建设方面投入资源不多,在网络文化作品上缺乏创新性,未能充分发挥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和优势,未能形成体系化的特色项目和品牌文化,高职院校探究网络育人的创新力度还需加强。 二、高职院校网络育人的增效路径 1.理念更新:全时全域引导理念贯穿始终。高职院校要坚持以生为本的“用户思维”,灵活运用讲授、启发、互动、体验等方法,运用网络技术贯穿学生课内课外、线上线下,实现对学生的全时全域引导,增强网络育人的实效性。第一,引导方式追求全时全域。首先要立好“第一课堂”,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高职院校在思想政治课堂上要直面网络热点问题,将鲜活的网络资源融入课堂教学中,及时帮助高职学生分析和处理疑点、难点,引导和激励他们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坚定信念。其次要丰富“第二课堂”,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高职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聚焦学生思想困惑,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网络文明宣传教育系列活动,筑牢课下“育人空间”。最后要站好“第三课堂”,实施“互联网+”战略。高职院校要积极运用微信、微博、抖音等平台,推动网络育人阵地建设,打造生动活泼、脍炙人口的原创精品,牢牢占据网络“育人空间”。第二,育人队伍力求全员全域。在网络空间有效开展育人工作的关键是人,高职院校要加强专职队伍建设。“三全育人”格局下,高职院校要把所有教职员工都纳入网络育人队伍,对队伍成员实施分类管理,进行专业培训,使人人各尽其能、各展所长,实现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同步提升。打造一支由宣传、组织、学工、团委、马院、辅导员和通讯员等组成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尤其是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保证人才队伍的先进性,让队伍的力量更强更准更有威力,齐心协力画出管理和育人的最大“同心圆”,做到对高职学生的全时全域引导。第三,师生关系寻求全时融洽。师生关系是教学生态系统中的核心要素。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高职院校学生越来越追求个体平等和自身话语权,传统的“师尊生卑”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亟待改变。互联网技术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供给渠道,极大拉近个体之间的距离,教育者要充分利用好互联网平台打破师生之间的藩篱,通过QQ、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与学生平等交流,了解和满足学生情感需求,增强学生情感认同,推动网络育人从“指尖”入“心间”。 2.技术赋能:创新网络育人方式靶向发力。第一,技术融合线上线下协同发力。网络凭借庞大的信息承载量、广阔的覆盖面和快速的传播速度,极大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模式与工作方法,实现了非接触的线上形式与面对面的线下形式优势互补,增强了网络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应主动拥抱互联网生态,通过对新技术的创新运用推动网络育人走深走实。例如很多高职院校通过建设云课堂、入驻B站等举措,积极吸纳青年群体的有益表述和潮流元素,在青年圈层话语体系中引领青年、凝聚青年、服务青年,在与线下教育结合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增强网络育人效果。第二,筑牢安防体系助力网络育人。高职院校需积极主动对学生的思想特点、发展趋势、行为特征进行分析与评估,有效构筑思想“防火墙”和行动“主阵地”。一方面,应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动教育数字化升级,对高职学生在互联网终端发布的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实现“人”“机”两个要素有机结合,构建全方位的安全防护体系,实现对高职学生的思想引领鲜明化、日常管理精细化、学生服务精准化、学生发展全面化,打造智慧校园。另一方面,运用大数据技术实时监测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制定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防护方案,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管控,对网络负面信息进行过滤和抵制,营造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环境,防患于未然。以意识形态安全保障体系为基础,从战略化视角强化网络安全建设,为网络育人工作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第三,依靠数据治理创新网络育人方式。结合职业教育要求,治理学生校内外活动数据,挖掘数据价值,精准刻画学生行为、思维与诉求,并结合用人单位要求与市场需求提炼学生发展目标和标准,创新网络育人方式。通过智慧学工信息平台实时采集学生数据,自动统计分析、智能监测,实现对学生的“全面画像”,根据发展目标,结合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供“菜单式”帮扶,搭建成长路径,帮助更多学生更高效地提高个人竞争力。通过数据治理,还可以了解学生家庭经济情况,从而“在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等项目上向困难学生倾斜,给予其更多的机会、资金政策保障以及指导”。 3.治理提档:扎实提高网络空间育人成效。第一,提高教师网络教学效果。一方面,海量的网络信息提供了丰富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思想政治教育者应根据教育目标及教育对象的现实需求有选择性地将有效元素引入课堂教学,为高职院校传统课堂注入生机与活力。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微课、慕课、云课堂等APP打破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限制,使教学范式由传统的单一线下教学逐渐向混合式教学、线上教学过渡,构建“互联网+大思政”格局,实现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度融合、同频共振。第二,引导学生网络空间思想互动。将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贯穿于网络信息生产、接收、传播和反馈等各环节中。首先,高职院校要抓住重要节点常态化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牢思想旗帜,坚定理想信念,自觉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例如将开学第一课、毕业典礼等学校重大活动进行网络同步播放,通过现场直播与网络互动扩大覆盖面,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其次,集中力量设计高职学生喜爱的网络文化产品。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任务,结合互联网上的时事热点、舆论焦点,积极开展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主题思想教育活动,寓思想政治教育于各种主题活动之中,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最后,构建和谐、稳定、安全、绿色的校园网络育人环境,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增强高职学生的政治情感认同和思想道德素养。第三,优化评价机制激活师生能动性。优化网络育人评价机制,将师生在线上及线下参与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成果、在各主要媒体上发表的理论文章等纳入网络育人评价体系,以此鼓励师生共同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加网络优质内容供给与沉淀,从而达到学生乐于看、真心赞、主动转发的效果。高职院校不仅要鼓励师生在网络空间中加强交流,凝聚价值情感与共识,还要引导教师积极与学生进行线上线下互动,增加匿名评价环节,“键对键”“面对面”相结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并据此调整教学策略,使师生在思想和行动上形成联动效应,协同发力,共同增强主流话语传播力度,在网络空间唱响主旋律、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