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实。儒家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人论世,反对生而知之;法家反对“前识”,注重“参验”,强调实行,推崇事功;道家主张“知人”、“自知”、“析万物之理”。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这些都是求实精神的表现。当今,提倡埋头苦干,脚踏实地,倡导“五加二”、“白加黑”,“一天当成两天干,雨天当成晴天干,黑天当成白天干”,精神状态好、工作作风实。这都是文化的外在表现。 应变。中国文化智慧的总源头《易经》最亮的字就是“易”和“经”。易,就是变化;经,就是经典。中国文化拥有发展的观点、自强不息和好学不倦的精神。中国文化的精神,是人文主义。这种人文主义表现为:不把人从人际关系中孤立出来,也不把人同自然对立起来;不追求纯自然的知识体系;在价值论上是反功利主义的;致力于做人。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给我们民族和国家增添了光辉,也设置了障碍;它向世界传播了智慧之光,也造成了中外沟通的种种隔膜。 深奥。文化太深奥玄妙,时常发出耀眼的光芒。长江黄河有多长,中国文化有多长;喜玛拉雅有多高,中国文化就有多高。文化是精神,是旗帜,引领着我们前进。文化是磁场,吸引着我们集聚。文化是意志,凝聚着我们的信念。文化是纽带,促进着我们的发展。总而言之,文化的深奥,在于凝聚力,在于吸引力,在于软实力,在于生产力。深奥的文化,造就深邃的思想,打造精彩的社会,成就宏大的事业。 (七)文化的事业,蒸蒸日上,生机盎然。 文化事业,既是社会的事业,又是个人的事业。文化事业是从人创造文化的那个时刻就开始出现了。 文化事业不市以盈利为目的。文化生产的精神产品或提供的文化服务,不能在市场上得到完全实现,从而满足其再生产的需要。这就是事业的特征,也是区别于产业的标识。在社会大观园里,由于文化事业的一枝独秀,才显得满园春色,姹紫嫣红。 首在创造。文化事业的发展,必须创新创造。主要体现一个世族一个国家的智力水平和创造能力、体现其价值观和生活理想的精神产品的生产,或者说精英文化的生产,原创性是其最大的特色。比如,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等等。包括优秀文化产品的保护和保存,各种知识的传授,伦理道理的教化等等,以发展文化的化理教化功能和技能教化功能,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要在投入。没有投入,难有产出。这是铁的定律。纵观世界各国,文化事业的经费来源,主要是通过财政投入的渠道解决的。我国与世界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群众文化事业、文化基础设施等投入严重不足,致使我国文化发展、人力资源素质问题,成为制约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加大文化事业投入,是必须做到的事情。再穷不能穷文化呀! 重在责任。责任比天还大。无论是政府,还是个人,都应该各级政府要切实承担起发展文化事业的责任。坚定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信心。中华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这些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必须要继承和弘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反映了时代特征,顺应了人民的期待,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必须要坚持和发展。 贵在扬弃。扬弃,事物发展的规律。任何事物,都是在继承与放弃中发展壮大的结晶。文化事业发展,必须以更加开放包容的胸怀、以辩证取舍的科学态度,融汇一切外来优秀文化成果,既坚守自己的优秀文化,又吸收借鉴外来优秀文化;既正确对待自己的文化,又正确对待别人的文化,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努力在同外来文化的互动交流中,丰富和发展文化。 旨在繁荣。繁荣的标志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既有一元化指导,又有多元化发展。把握世界大势,根据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求,顺应当今网络时代发展的潮流,适合人民群众的迫切期待出发,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大胆探索,求实求效,全力推进文化事业大发展,建设学习型、文化型、数字型、创新型国家、民族、地方、单位,为文化建设大繁荣大发展做出积极努力,奋力开创文化事业发展新局面。 (八)文化的产业,蓬勃向上,无休无止。 文化是一种产业。文化的产业化,是由人们的需求决定的。有需求就有生产,有生产就形成产业。这是经济学上基本的道理。 文化产业,是以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为商品,在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的,主要受经济规律和市场导向的支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把文化产业定义为“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产品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文化产业改革和发展势在必行,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