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经济动力。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文化不亡,发展不死。文化提升人类素质,是经济发展的活力源。文化塑造形象,是经济发展的催化剂。文化创造价值,是经济发展的“强引擎”。文以载道,文化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将公平正义、诚实守信,滋润人的心田。文化的发展,也使人类根据条件改变环境,以及改变行为方式适应改变了的环境,促进经济发展。文化的推动作用,是持久的、永恒的、无可比拟的。 文化是和谐元素。文化即人化,有文化才成为人。文化,最能撼人心魄,最能产生力量,最能促进和谐,最能维系秩序。文化积累越丰厚,文明程度就越高。“半耕半读吉人家”。中国历来就有崇文重教、耕读传家的风尚和传统。中华民族历来就有“行德则兴、悖德则崩”的名言。提升文化品质,是人们对小康生活的追求,更是当前提升本领的必由之路。 文化是形象抓手。当前,我们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体制大改革,利益大大调整,结构大组合,人群大流动,人们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活动方式、组织形式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都给形象塑造带来很大难度。文化是形象的灵魂、品牌、要素。文化承接历史,文化连接未来。文化的作用,通过正面宣传,鼓足干劲,展示成果,传播高尚,增进理解,开放交流,从而树立良好形象。 (五)文化的本质,与日偕进,与时俱进。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与活力的理论品质,也是文化的本质所在。 有人说,21世纪是中国文化的世纪。尽管没有足够的证据说明之,但是可以肯定地说,如果中国文化与时偕进,开放交流,融会贯通,创新创造,那么,肯定大有前途。或许印证了这句话。 当前,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处在一个黄金发展期,也是一个多元碰撞时期。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需要有思想性、理论性、前瞻性、超前性、可行性,超前思考,超前动作,超前作为,抢占制高点,争取主动权。 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时代,大浪淘沙;时代,荡涤尘埃;时代,倡树旗帜。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所谓“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是也。文化发展要有新思路,文化改革要有新突破,文化开放要有新局面,必须与时俱进,让文化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内化为文明品格、价值取向,外化为自觉行动、发展实践,把文化发展与时代同步共进。 与时俱进,明确政策。在当前条件下,政策是文化发展的助推器。首要的是制定和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大力培育、扶持、壮大,给予优惠。还应建立激励机制,一方面,给予高度的认同和赞可,在精神上予以激励,激发其创造热情,发挥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对有突出贡献文化工作者给予物质奖励,以保证文化的创新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与时俱进,最早出现于《战国策》一书中。与时俱进的意思就是,把握时代脉博,紧跟时代潮流,大胆锐意创新。要在结合创新上下功夫,加大市情民情研究,把文化发展置于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寻找结合点,把握着力点,选准突破口,开创新局面。 与时俱进,打造环境。环境是生产力,也是文化力。文化,需要与时俱新。这些新,是时间的新,阶段的新,效果的新,方法的新。这些新,需要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我们的文化,稍欠变通,稍欠活泼,稍欠智慧,稍欠想象。有了良好的环境,文化发展的问题,就能面对,就能处理,就能解决。 (六)文化的精髓,博大精深,奥妙无穷。 思维大于形象,概念大于感性,行为大于口号,精髓大于表面。精髓,一言一蔽之,就是精神实质。 文化的精髓,就是在精神形态上的特点。《周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髓。 文化的精髓,大致上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 理性。文化的理性居第一。所谓理性,就是理智,从实际出发,追求天人合一。中国文化的无神论传统,充分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个体与社会的统一、个体的感情、欲望的满足与社会的理性的统一。总的来看,否定对超自然的上帝、救世主的宗教崇拜和彼岸世界的存在,强烈主张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反对两者的分裂对抗。这就是中国文化理性精神的根本。 自由。首先表现为人民反抗暴政的精神。同时,在反对外来民族压迫的斗争中,统治阶级中某些阶层、集团和人物,也积极参加这种斗争。说明在中国统治阶级思想文化传统中,同样有着“酷爱自由”的积极方面。无论是历朝历代,还是在近代现代,为了独立、自由,都倡导“永不言难,永不服输,永不放弃,永不满足”,提出 “狭路相逢勇者胜,两强相遇智者胜;百米冲刺快者胜,万里长征笃者胜”。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