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之结构。结构便是公文的房子框架。房子造得如何,首先看结构。公文的结构是,关键是符合大多数人的审美情趣。公文的结构,往往有这样的模式:观点+例文+分析+结论。这是人们普遍乐于运用并接受的一种行文方式。从一定意义上讲,公文写作的流程,简言之,是从大到小谋篇,从小到大行文。从大到小谋篇,就是根据公文类别性质搞清楚谋篇布局,分析各种公文的框架结构,文件有文件的结构,报告有报告的结构,讲话有讲话的布局。要自己多看些现成的公文,报刊杂志,互联网上倒处都是,分析别人通篇的结构布局,搞清楚全文分哪几个部分来行文,自然就会触类旁通。从小到大行文:做好谋篇布局,就要开始动笔了。一般步骤是先说是什么,再写为什么,然后阐述如何做,最后说达到什么效果。其实,结构最为重要的就是红线贯穿、上下贯通、一气呵成,逻辑、严谨、缜密性很强。结构的成功,就是逻辑的成功。 激扬之语言。公文的语言,是作者的硬功夫。语言丰富多彩,令人如浴春风;语言哲理跌出,使人爱不释手。公文,意在指导工作,要准确,义正词严,掷地有声,铿锵有力;要简洁,只有简洁才能给人以更多信息,才能表达更多的东西;要大气,文以气为主,“气”是写作的根基,写出好作品,必须养气;要动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心旷神怡;遵循一般的语法规则、逻辑规则之外,还必须遵循一些特殊要求。其中特别需要注意:时间的表达;空间的表达;职务、姓名的表达;数量的表达;范围的表达;程度的表达;语气、神态的表达。在用句式时,宜多用常见句,少用晦涩句;多用短句,少用长句;多用启发句,少用命令句。要运用群众语言,群众爱听爱记,更爱学爱用。要运用调查资料,写公文前,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掌握一手资料。要运用数字数据,数字枯燥无味,如果运用得当,则会增强文章感染力。要运用典故格言。在历史长河中,古今中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典故,事例不一定真,所阐述的思想却是真实的,运用得当,文章增色增辉。语言的成功,就是文采的成功。 让“创新”动力飞跃起来 创新的文章都爱读,创新的文章都爱存,创新的文章都爱记,创新的文章都爱用。写公文,是写工作、写经验、写任务,更是写思想、写能力、写方法、写创造。写作公文,有三种不同的方法:第一种,学习他人,人云亦云,抄抄写写,拼凑成章;第二种,积极借鉴,提炼升华,锐意创造,创新公文。第三种,我行我素,天马行空,特立独行,卓尔不群。三种方法,会有三种不同的公文。 领会一个意图。就是领会领导意图。其实,这是可以上升到讲政治的问题。要认识到,公文是根据领导安排来写的,是为领导执笔,为单位代言,千万不要认为是自己写东西、随心所欲,也不能不服从安排,把一些语言随机性阐发见解,更不能颠覆领导的思想、思路、意图,“另起炉灶”。在实际写作中,有妙笔生花之才的人,确因领会不透领导意图,而写不好公文的屡见不鲜;也有文字功底不是特别深厚,而因领会了领导意图,把公文写的领导很满意的同样为数不少。因此,琢磨意图,把握方向,关注重点,公文写起来就得心应手。当然,领会领导意图,不是机械的,而是需要丰富、发展乃至创新的。比如,有的领导同志说明意图时,开始是初步不成熟的,起草时,完全可以适当延伸、深化,对领导未想的补充、分散的集中、想说而没说的显示。有的领导因工作忙,对某个公文讲的意见比较乱,要善于提炼,总结拔高、集中合成,把不必要的剔除,把不完整的补充,把不一致的调整,以保证公文质量。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