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0

试谈公文写作入门的窍门、捷径

摘要: 一、本文写作的缘由这是一位年轻人给我出的题目。这位年轻同志问我:我没学过中文,也从来没写过公文。但是,现在,领导要我起草文件。我就是现学,也不跟趟。我该怎么办?公文写作有什么的捷径、窍门没有?说老实话 ...
文稿修改演播室


 重点之二,要熟悉公文的行文规则。

 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领导把秘书或工作人员叫去,说有个什么什么事,你给起个文。就是这么一两句话,领导把工作布置完了,再没有别的指示。

  你怎么起这个文呢?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要起草的这个公文,发给谁,采用什么文种?

  这,就需要我们了解公文的行文规则。

  什么是行文规则?

  行文规则,就是行文的关系、行文的方向。

  行文关系,指的是发文机关和收文机关的级别关系,是上下级关系还是平级关系,或者相互间没有隶属关系。

  由于行文关系不同,行文方向也不同。从行文关系和行文方向的角度,公文就分为了上行文、平行文、下行文三种类型。

  与行文规则相关的,是行文的文种。或者说,行文规则,决定着行文采用的文种。

  公文的上行文、平行文、下行文这三种类型,各有相应的文种范围。

  1、上行文

  上行文,指的是本级机关向所属的上级机关呈送的公文。相应的文种有:请示、报告、意见等。《办法》规定,“行文关系根据隶属关系和职权范围确定,一般不得越级请示和报告”。也就是说,本级机关只向直接主管的上级机关行文,特殊情况下才可越级行文,但“应当同时抄送被越过的上级机关”(《条例》)。

  2、平行文

  平行文,是指本级机关与同级机关或者没有隶属关系的机关之间往来的公文。相应的文种有:函、通知等。同级行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之间,不管隶属关系和地区、系统,都可以采用函的文种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审批事项,也可以采用通知。

  3、下行文

  下行文,是指上级机关向下级机关下发的公文。相应的文种有:命令(令)、决定、决议、布告、公告、通告、通报、批复、意见、工作要点、通知等。

  重点之三,要熟悉公文的格式。

  公文的格式,分为两类。一类是,外在的、形式上的文本格式。公文的文本格式,是针对所有公文的,不分文种。我们阅读文件,第一印象,就是文件的外在的、形式上的文本格式。严格、规范的文本格式,体现了文件的庄重、整洁、权威性和严肃性。《条例》和《办法》的第三章公文格式,分别对党的机关和行政机关公文的文本格式,做了统一的规定。

  以党的机关公文的文本格式为例,《条例》规定,党的机关的公文格式,包括十七个部分。我把这十七部分,分为文头格式、文干格式和文尾格式三大部分。文头,由版头、份号、密级、紧急程度、发文字号、签发人六部分组成。文干,由标题、主送机关、正文、附件、发文机关署名、成文日期、印发传达范围八部分组成。文尾,由主题词、抄送机关和印制版记三部分组成。

  《条例》还规定了,党的机关六种公文版头的形式和适用范围,也是应该熟悉和掌握的。

  为什么要强调公文的文本格式呢?我们说,熟悉并规范地运用公文的文本格式,是为了做到“形似”。照“虎”画“猫”,起码,在外观上、形式上要像。

  以上,我们围绕着“照虎画猫”的第一个步骤,了解画猫----公文处理、写作的规则,进行了探讨。

  把第一个步骤小结如下:

  第一,熟悉公文的种类;

  第二,熟悉公文的行文规则;

  第三,熟悉公文的文本格式。

  经过的第一个步骤,可以使我们对公文处理、写作的规则,有了一个初步的、较系统的理性认识。但是,仅仅如此,是不夠的。还得有感性认识。

  这就是我们紧接着要探讨的, “照虎画猫”的第二个步骤。(待续)


2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说点什么...

已有0条评论

最新评论...

本文作者
2012-7-2 03:26
  • 4
    粉丝
  • 5313
    阅读
  • 0
    回复
作者其他文章

关注迪恩网络

扫描关注,了解最新资讯

联系人:高经理
电话:15562103797
EMAIL:3318850993@qq.com
地址:威海市创新创业大厦2702

关注迪恩网络

扫描关注,了解最新资讯

联系人:高经理
电话:15562103797
EMAIL:3318850993@qq.com
地址:威海市创新创业大厦2702
热门评论
排行榜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