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精细、严密是办公厅(室)工作的基本标准,也是党政机关公文处理的内在要求。近年来,四川省各级党委办公厅(室)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着眼于“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以开展公文处理无差错活动为载体,强化公文精细管理,着力提高公文服务质量与效率,取得了领导满意、部门满意、基层满意的较好效果。 一、基本考虑 (一)公文处理的准确性、安全性,充分体现了开展无差错活动的重要性 党政机关公文是党委和政府实施领导、处理公务的具有特定效力和规范格式的文书,是各级党政机关进行公务活动的法定凭证和依据。这一鲜明特征决定了党政机关公文“经不起差错”,否则既影响党委、政府形象,也影响公文的权威性和公信力,甚至还会影响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同时,党政机关公文处理政治性强、保密要求严格,而网络应用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安全隐患,稍有麻痹、略有敷衍,就有可能酿成失泄密事件。通过开展无差错活动,切实增强干部职工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牢固树立“科学、规范、严谨、细致”的工作理念,不断强化“公文无小事”和“细节决定成败”的观念,着重培养对待每一件公文都细而又细、严而又严、慎而又慎的作风,确保工作不失误、无差错、少差错。 (二)公文处理的专业化、效能化,深刻揭示了开展无差错活动的必要性 在当前形势下,要充分发挥办公厅(室)参谋服务等职能和作用,更好地服务于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大局,必须不断提高公文处理的专业化、效能化水平,着力提升公文处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能力。通过开展无差错活动,有利于顺应党委办公厅(室)全方位、多层次、快节奏的工作要求,推动规范业务工作、确保公文质量与优化工作流程、完善工作制度紧密结合;有利于促进公文处理“多”与“精”、“宽”与“专”协调融合,“点”与“面”、“快”与“好”有机统一;有利于引导干部职工破除自满心理、始终自我加压,切实追求“工作出手时达到自己最高水平”,从而培养和锻炼出一批业务骨干,切实优化公文处理流程、提高公文处理效率,不断提升公文处理水平、增强公文服务实效。 (三)公文处理的标准化、程序化,有力保障了开展无差错活动的可行性 公文在体式上有明确的标准,《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等对公文版式、格式等内容有详细具体的要求;在制发上有严格的程序,必须履行草拟、审核、签发等相关法定步骤与审批程序才能合法有效。这就使公文处理在党委办公厅(室)各项工作中规范化操作、程序化运转的特点尤为突出,在差错判断上也有着十分规范、细致、量化的具体衡量标准。同时,按省委、省政府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的要求,结合“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三项制度,我们明确了公文处理相关工作的办理时限、责任人员、差错标准、追究办法等,避免活动流于形式、纸上谈兵。 二、主要做法 (一)建立一套标准,实现规范化运作 省委办公厅专门发文,把文件校核、刊物校核、收文和领导批示办理、文件管理、档案管理、文印管理等7项主要业务工作全部纳入活动范围。明确规定在公文处理中因工作人员未认真履行职责,导致公文处理质量、效率受到影响的,均属差错范围。根据情节轻重、损害程度和影响大小,将差错情况分为“一般差错”和“严重差错”两类。从办理流程、办结时限、人员职责等方面细化每一类、每一种差错情况的具体界定标准,并明确具体责任人、牵头人的责任范围和追究办法,确保了无差错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抓好两个层面,实现立体化推进 一方面狠抓省委办公厅无差错活动的开展。2007年8月起在秘书处试行,2008年起正式实施,努力争作全省公文处理表率,切实发挥对各级办公厅(室)的示范带动和指导作用。另一方面,积极推动和引导市(州)党委办公厅(室)开展无差错活动,2008年在全省21个市(州)全面推行。省委办公厅组织了专题培训会,并组织检查组对10个市进行了抽查和指导。鼓励各地大胆创新,支持各类“自选动作”。一些市(州)还把无差错活动的范围延伸到了市(州)部门办公室和县(市、区)党委办公室,形成了全省上下整体联动的良好氛围。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