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三国志》的人应该熟悉“三顾茅庐”的故事,对刘备来讲,通过三顾茅庐,淘到的最大“一桶金”,恐怕就是“隆中对”了。 当时,正在创业初期的刘备听了徐庶的建议,带着关羽、张飞两位“合伙人”到卧龙岗拜访“待业青年”诸葛亮,按史书的说法,“凡三往,乃见”,跑了三次,才见到人,真不容易。 可这三趟路跑得超值,把诸葛亮感动的不行不行的,不仅当场签了“劳动合同”“以身相许”,还当即送了刘备一个大礼包——“隆中对”,提出先取荆州,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调研报告”。这个报告堪称史上最牛调研分析报告,重要性不亚于“十四五”规划。 从写作的角度,这个故事里有值得品鉴的东西,我隐约感觉到,如把刘备心里“复兴汉室”这个梦想看成一篇大文章的话,《隆中对》就是一个超凡脱俗的谋篇布局,决定了“写作”的成败。 让我们先看看《三国志》是怎么写的: 刘备问道:“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译成今天的话就是,咱们老刘家的公司不行了,董事长一天到晚被人忽悠,个人很想写篇“文章”,但写作水平太low,不知如何下笔,给拟个提纲,帮我缓解一下焦虑吧? 从历史记载来看,诸葛亮在待业期间,大概率上做过课题研究,或毕业论文就是《关于新形势下三国鼎立的实现路径研究》,总之是胸有成竹,调度了很多数据,对天下形势门清,在此基础上给刘备拿出了一套整体解决方案。他说:"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从公文写作的角度来看,诸葛亮分析研究得很中肯,提纲写的也好,主旨很鲜明,就是复兴汉室,结构也很清晰,就曹操、孙权、刘备三个部分,素材来源也很明确,以荆州、益州双管齐下。 刘备听了这个谋篇布局,说了一个字:“善”,就按着来“写”,于是才有了后来蜀汉的文章。 结构这个词是建筑学的专用术语,本意是指建筑房屋所立起来的间架,比如汉代王延寿在《鲁灵光殿赋》里就有“於是详察其栋宇,观其结构”的句子,这里结构就是建筑结构。
文章也存在结构,只不过这种结构是虚拟的结构,是一种想象的结构,存在于人的思维之中。比如,日本作家小林多喜二就说过:结构二字的字面含义和盖房子一样,不管你的目的多么高尚,材料多么优良,如果盖得不好,摇摇晃晃,结果是毫无用场。
|
扫描关注,了解最新资讯
扫描关注,了解最新资讯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