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存在”分,有两种: 以上几种划分,不管是手写、剪辑、电子、网络,或是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归根结底就两种形态。 一类是实物形态,如读书笔记、工作笔记、剪贴本、复印件等,以物质的形式存在。 另一类是虚拟形态,主要是指电子版本、网络链接等,以虚拟的形式存在。在当今信息技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虚拟形态的资料越来越占主流,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其管理方法。
2.从业务维度分
这是从机构和职能的角度考虑,把素材归入单位、部门或具体职能之下,建立“业务库”。 业务划分有三个层次。 第一是单位层次。一个单位的文字工作者要管理好自己单位的资料,首先要站在全单位的高度,以单位名称建立一个根目录,用这个根目录来统领所有部门的资料。 如果从外单位收集的资料数量多、规律性强,为防止与本单位资料混淆,不妨给外单位也建立素材库,如“省商务厅文件”“某某市政府文件”等。 第二是部门层次。每个单位都有自己的组织结构体系,分为若干层级和组成部门,如办公室,人事部、财务部、市场部、技术部等,每个部门必然会产生很多资料。 若是作为单位的综合文稿起草者,意味着每个单位的资料都不能放过,把它们笼统地堆在一起显然不行,最好还是按部门、层次,为每个部门建立一个资料库,归口管理为宜。 第三是职能层次。但凡一个部门都有具体的职能职责,都要负责一些非常具体的工作任务。每种职能和任务都意味着一系列的材料,要把它们管好,还不能忽略这一茬。 比如,办公室有文稿起草、文件收发、档案管理、后勤服务、财务管理等职能,在管理资料时,要细化到职能职责这个层面才行,对其他部门来说,也是一样的道理。
3.从作者维度分
这是从素材的著作权的角度考虑,把素材按权属分别归入作者的名下,建立“作者库”。 素材的作者通常有三种类型。 一类是上级领导的资料。不管在什么单位工作,也不管是在机关或企业,通常情况下,都会面对多位领导,要为他们起草文稿、处理大量文件、资料,时间一长,管理的难度必然增大,若不分类管理,多个领导的资料混在一起,必然乱套。 所以,笔者建议不要怕麻烦,尽量为每一位领导建立一个资料库,直接以他的姓名来命名,每个领导下面,再按其他标准进行必要的分类。 一类是领导上级的资料。在机关写材料的人都知道,要想写好自己上级领导的稿子,必然要大量收集研读领导的领导讲过的稿子、发表过的文章或讲过的话。 所以,笔者也建议,对于一些重要领导,有必要专门建立素材库,将这些素材集中起来管理。 再一类就是专家学者的资料。有时,写好材料,还会大量学习借鉴行业领域内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而这些成果与领导的文稿有所区别,不适宜归为一类。 这种情况下,若某位专家的资料过多,可以为他专门建库;若资料不多,可把所有专家资料集中起来,建立“专家学者资料库”。
4.从事理维度分
这是从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过程来考虑,把素材按基本流程排列起来,归入到关键环节中,建立“事理库”。 这种方法分三步骤。 首先,理清发展脉络。俗话说的好,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材人。要做好任何事情都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把基本脉络理清楚,明白先干什么、后干什么,然后再按规律来做,才会做的顺畅,管理材料也是这个道理,不能颠倒了次序。 其次,把握关键节点。如果脉络是线的话,节点则是线上的关键,关键点上的素材最多,也最重要。所以要善于从脉络上把关键点找出来。 以项目管理为例,从头到尾,关键点就是方案策划、规划设计、行政审批、工程建设、投产见效、运营发展等,必须做到心中有数。 最后,建立管理目录。在梳理清楚发展脉络和关键环节后,就可以沿着发展脉络,依次在关键环节上建立素材库了。 譬如,笔者近年来收集了大量的写作经验文章,我先梳理了写作的基本流程,最后在调研、构思、提纲、写作、修改、校对等六个关键节点上分别建立了“调研资料库”“构思资料库”“提纲资料库”等六个库,非常清爽。 |
扫描关注,了解最新资讯
扫描关注,了解最新资讯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