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贫困问题,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拦路虎”。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减贫事业,贫困群众的生活和扶贫开发工作,是他心中始终的“牵挂”。就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之后,他走遍了中国绝大多数贫困地区。据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的26次国内考察,15次涉及扶贫开发,有7次是把扶贫开发作为主要内容。 2015年10月16日,习近平同志出席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他指出:“回顾中国几十年来减贫事业的历程,我有着深刻的切身体会。上个世纪60年代末,我还不到16岁,就从北京来到了陕北一个小村庄当农民,一干就是7年。那时,中国农村的贫困状况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我当时和村民们辛苦劳作,目的就是要让生活能够好一些,但这在当年几乎比登天还难”。他强调:“40多年来,我先后在中国县、市、省、中央工作,扶贫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花的精力最多。我到过中国绝大部分最贫困的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贵州、云南、广西、西藏、新疆等地。这两年,我又去了十几个贫困地区,到乡亲们家中,同他们聊天。他们的生活存在困难,我感到揪心。他们生活每好一点,我都感到高兴。” 一、习近平关于扶贫系列讲话要点 (一)习近平扶贫开发思想 1、社会主义本质思想。“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习近平同志在这里指明,扶贫开发要始终以消除贫困为首要任务,以改善民生为基本目的,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方向,坚定不移地推进我国扶贫开发事业,从而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扶贫是世界性难题,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更是有着诸多条件的限制。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党和政府的重要使命。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高度重视减贫工作。自1949年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无论是从1949年到1978年对减贫道路的探索,还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以及《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启动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扶贫,扶贫开发一直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已经使6亿多人脱贫,成为全球首个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贫困人口减半的国家。但是,我国仍有7000多万人没有脱贫。现在我国扶贫开发已经从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当前,我们面临扶贫开发工作依然艰巨而繁重,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减贫难度越来越大。我们面临的发展阶段决定了必须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这是社会主义本质属性、应有之义。 2、重中之重思想。“‘三农’工作是重中之重,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在‘三农’工作中要把扶贫开发作为重中之重,这样才有重点”。习近平同志在这里意在表明,要更有效地帮助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支持贫困农户增收脱贫,提高发展能力。2012年12月,习近平同志到××阜平看望慰问困难群众时曾论述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贫困地区小康的辩证关系。他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根据管理学中的木桶理论,决定水桶盛水量多少的关键因素不是其最长板块,而是其最短板块。我国实现小康社会的决定性因素不在城市,而在农村,在于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这块“短板”。 3、内生动力思想。习近平同志指出,“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如果凭空救济出一个新村,简单改变村容村貌,内在活力不行,劳动力不能回流,没有经济上的持续来源,这个地方下一步发展还是有问题”。要通过组织贫困人口参与扶贫项目的决策、实施和监督,提高自我组织、自我发展的能力,增强造血功能,增强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 4、科学扶贫的思想。习近平同志指出:“推进扶贫开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首先要有一个好思路、好路子。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理清思路、完善规划、找准突破口。”这实际上提出了科学扶贫的思想。应注重把扶贫开发与做好“三农”工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开展教育扶贫等结合起来,把做好顶层设计与加强基层探索结合起来,不断完善有利于贫困地区和扶贫对象加快发展的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共同富裕。 5、精准扶贫的思想。“抓扶贫开发,既要整体联动、有共性的要求和措施,又要突出重点、加强对特困村和特困户的帮扶”。在这里习近平同志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思想。精准扶贫是解决扶贫开发工作中底数不清、目标不准、效果不佳等问题的重要途径。精准扶贫的核心内容是做到“真扶贫、扶真贫”,其实质是使扶贫资源更好地瞄准贫困目标人群。精准扶贫主要由两个部分内容构成,即识别贫困人口和瞄准扶贫资源。识别贫困人口主要是通过一系列扶贫工作机制、程序、工具等,将具体的贫困人口准确辨别出来,并通过建立扶贫信息网络系统对贫困人口进行动态管理。瞄准扶贫资源则是在对贫困人口有效识别的基础上,以一定方式投入扶贫资源,推动目标区域经济发展和目标人群脱贫致富。精准扶贫的最终目的在于减少贫困人口和消除贫困,即通过对扶贫资源的有效利用使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致富和提高生活质量。然而,从扶贫效果看,扶贫资源更好地瞄准贫困目标人群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发达国家贫困人口少、国家财政能力强,在瞄准贫困上通常采取的是高福利的普惠性政策,从而在减贫上获得了较高的瞄准精度。发展中国家贫困人口众多、国家财政能力有限,往往采取选择性瞄准并建立相应减贫干预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不同发展时期选取了片区瞄准、县级瞄准、村级瞄准等多种瞄准贫困的方式。现在精准扶贫的含义在逐步深化、扩展。 6、体制机制创新思想。“贫困地区要把提高扶贫对象生活水平作为衡量政绩的主要考核指标”。改革创新扶贫开发体制机制特别是考核机制,对贫困县由主要考核地区生产总值向主要考核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转变,引导贫困地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把工作重点放在扶贫开发上。一是创新贫困地区干部考核方式。2014年中组部、国务院扶贫办印发《关于改进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工作的意见》,明确贫困县主要考核扶贫工作。考核指挥棒的这样调整,必将引导贫困地区领导干部,把工作重点转到扶贫开发上来。二是切实落实领导责任。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强化扶贫开发工作领导责任制,把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片为重点、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真正落到实处”。 7、社会合力思想。“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要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健全东西协作、党政机关定点扶贫机制,广泛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积极性”。扶贫是全社会的事情,但是必须创造一个机制,让政府、企业、贫困户共赢,才能将扶贫攻坚工作社会化、可持续。一是创新工作格局。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作用,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开发格局。通过进一步市场化改革调动社会创造力,通过政府不断加大扶贫力度创造脱贫环境,通过研究完善相关政策,建立社会扶贫服务平台,鼓励和引导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扶贫开发。二是完善体制机制。出台政策吸引社会各类资源要素向贫困地区流动。政府应在加大扶贫开发投入的同时,简政放权、转变职能,做好扶贫开发顶层设计,为市场主体创造良好环境,吸引各类资源要素向贫困地区配置、各种市场主体到贫困地区投资兴业,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开发格局。 (二)习近平关于扶贫的妙论 梳理习总书记以往关于扶贫工作的言论,不难发现妙语连珠。 1、少搞些盆景,多搞些实事。2015年3月8日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广西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了解到去年自治区贫困人口减少了100万,他追问:“现在还有多少?”“还有500万。”总书记说,到2020年还有5年,那就是每年要脱贫100万人口。习近平询问着一个一个具体问题,并把代表的意见和建议一一记下。总书记说,要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少搞一些盆景,多搞一些惠及广大贫困人口的实事。 2、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2013年4月9日下午,习近平来到亚龙湾兰德玫瑰风情产业园考察。他对产业园实行“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种植经营玫瑰花、示范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做法表示肯定。他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要把中央制定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贯彻落实好,使热带特色农业真正成为优势产业和海南经济的一张王牌,不断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3、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2012年12月30日在××省阜平县看望困难群众时,看到老区一些乡亲尚未摆脱贫困、生活还比较困难,习近平强调,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帮助困难群众特别是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的困难群众脱贫致富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因势利导,各项扶持政策要进一步向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倾斜,进一步坚定信心、找对路子,坚持苦干实干,推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加快发展。各级领导干部要心里装着困难群众,多做雪中送炭的工作,满腔热情为困难群众办事。 4、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2012年12月30日在××省阜平县看望困难群众时,在村委会,习近平同村干部、群众、驻村干部促膝相坐,共商加快脱贫致富之策。会上气氛热烈,大家争相发言。习近平听取了大家发言后强调,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农村基层的同志,工作在第一线,条件也不好,一年到头操劳得很,很辛苦,很不容易,我向你们表示诚挚的慰问。他叮嘱当地干部和随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要原原本本把党的政策落实好,大家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汗往一处流,一定要想方设法尽快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临别时,习近平满怀期待对村支书顾叔军说,希望早日听到乡亲们脱贫致富的好消息。 5、不能“捡进篮子都是菜”。2013年11月26日在山东省菏泽市调研时,习近平专门同菏泽市及其县区的主要负责同志座谈,共同探讨扶贫开发和加快发展的良策。座谈会上,他一面听,一面插话,详细询问每个县区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情况。在听取市委书记、市长和所有县区委书记的发言后,习近平指出,一个地方的发展,关键在于找准路子、突出特色。欠发达地区抓发展,更要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做好特色文章,实现差异竞争、错位发展。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一样,都要努力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不能“捡进篮子都是菜”。 6、不能搞“大水漫灌”、“手榴弹炸跳蚤”。2016年 4月24日,习近平来到地处大别山腹地的革命老区××省金寨县,考察指导扶贫工作。在花石乡大湾村村民陈泽申的小院里,习近平总书记同乡亲们围坐在一起拉家常。习近平表示,要脱贫也要致富,产业扶贫至关重要,产业要适应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创新完善。要采取稳定脱贫措施,建立长效扶贫机制,把扶贫工作锲而不舍抓下去。扶贫不能“大水漫灌”。习近平详细询问了大湾村扶贫工作队干部配备和工作措施,他说,扶贫不能搞“大水漫灌”,也不能搞“手榴弹炸跳蚤”。做好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制度要坚持,要依靠群众精准找到和帮助贫困户。 7、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到安吉天荒坪镇余村考察。在座谈会上,村干部介绍了关停污染环境的矿山,然后靠发展生态旅游借景发财,实现了“景美、户富、人和”。习近平听了高兴地说:“我们过去讲,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其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9天后,习近平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发表《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评论,鲜明提出,如果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 2006年3月8日,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的演讲中,深刻论述了“两山”理论的辩证关系。他说:“第一个阶段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一味索取资源。第二个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但是也要保住绿水青山,这时候经济发展和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出来,人们意识到环境是我们生存发展的根本,要留得青山在,才能有柴烧。第三个阶段是认识到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种的常青树就是摇钱树,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形成了一种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关系,这一阶段是一种更高的境界,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以上这三个阶段,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是发展观念不断进步的过程,也是人和自然关系不断调整、趋向和谐的过程”。在一些国际场合,习近平也抓住机会生动讲述这“两山”理论的辩证关系。2013年9月7日,他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回答学生们提出的环境保护问题时说:“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5年3月24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正式把“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写进中央文件,成为指导中国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 8、不要平均数掩盖了大多数。2013年11月28日电,新华社“新华视点”微博报道,习近平表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新世纪以来,农民收入连续9年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全面建成小康仍极为艰巨。要大力促进农民增加收入,不要平均数掩盖了大多数,要看大多数农民收入水平是否得到提高。 二、建国以来扶贫工作的伟大成就 消除贫困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我党的历史使命和不懈追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消除贫困、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和历史责任(……)
因为公众号字数限制,下面三大部分只放提纲,需要课件完整电子版,请加尺寸分厘小编微信(GZaiwutang):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