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小康建设暨扶贫开发推进会上的讲话
(2013年8月10日)
王 天 琦
同志们:
刚才,市委蓝书记作了题为《以扶贫开发新成效夺取小康建设新胜利》的重要讲话,为进一步推进全市全面小康建设和扶贫开发工作明确了新方向、拓展了新思路、谋划了新举措、提振了精气神,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领会,认真抓好落实。下面,围绕学习贯彻落实省苏北发展协调小组第九次会议和蓝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我着重就推进全面小康建设讲几点意见。
一、在肯定成绩中增强全面小康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2002年,党的十六大部署了21世纪头20年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的战略任务。2003年,省委十届五次全会确定“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并确立了四大类、18小项、25个单一指标的《江苏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同年,市二届人大一次会议首次提出建设全面小康的工作目标;2006年,市第三次党代会提出了全面奔小康的工作目标;2011年,市第四次党代会确定了“到2015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十多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方方面面的大力支持下,全市上下一心一意搞建设,齐心协力谋发展,推动全面小康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012年,在全面小康25个监测指标中,全市有21个达标,五大核心指标已有四个达标(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和环境质量综合指数,未达标的是城镇劳动保障三大保险覆盖面);各县区小康进程也明显加快。从经济发展类指标看,4个指标中有2个达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目标值7717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比目标值低2.5个百分点。从生活水平类指标看,10个指标全部达标,其中城乡居民收入分别高于目标值991元和1495元,恩格尔系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反映了全市群众生活质量的普遍改善。从社会发展类指标看,8个指标中达标6个,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和社会管理水平明显提升。从生态环境类指标看,3个指标全部达标,其中森林覆盖率、环境质量综合指数2个指标大幅高于目标值。
综观我老秘网市全面小康建设,既有压力,也有动力,更有基础和条件。压力在于,从周边城市看,徐州2011年以市为单位在苏北率先达标;2012年,盐城成为苏北第二个达标省辖市,苏北纳入监测的28个县级地区达标过半;淮安、连云港自定实现全面小康的时间分别是2013年和2014年。从宿迁自身看,在25个监测指标中,仍有4个未达目标值(分别是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城市化水平、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城镇劳动保障三大保险覆盖面,特别是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和城市化水平还未达序时进度)。从县域看,沭阳县和宿豫区各有1个、泗阳县和泗洪县各有3个、宿城区有2个未达标;五大核心指标中,泗阳县、泗洪县和宿城区各有1个未达标,无论是压力还是难度都很大。动力在于,省委、省政府对宿迁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小康建设始终高度关心、大力支持,除了给予宿迁更大突破意见、区域协调发展综合改革试点两个独享政策外,近期又出台了支持苏北地区全面小康建设28条意见,可以说,我们既有“小灶”可开,又有“大锅饭”可吃。特别是省委罗志军书记明确要求我们,“要增强紧迫感,确保在2015年如期建成全面小康”,李学勇省长也强调,“要努力建设实实在在的、人民群众满意的全面小康”,为我们建设全面小康注入了强劲动力。基础和条件在于,经过多年努力和拼搏,宿迁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登上了新的平台,为全面达小康积蓄了充足后劲,只要再加一把力、再鼓一把劲,完全可以如期实现全面小康。当前,我们必须变压力为动力、变挑战为机遇,按照统筹“三大发展”、推进“九比竞赛”的总体要求,努力激发干就干一流的勇气、争就争第一的魄力,以只争朝夕的精神、舍我其谁的状态,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加扎实、更加富有成效,在全面建设小康进程中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二、在明确目标中准确把握全面小康建设的总体要求
2012年4月,全省苏北工作暨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明确了苏北新一轮发展的总定位,就是到2015年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按照这一定位,罗书记对全面小康建设作了明确要求:一是以县为单位,全面达到省定小康目标要求;二是人均收入达到东部沿海省份平均水平;三是按照新的扶贫标准人均年收入4000元以下的人口全部脱贫。结合宿迁实际,我们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分为三步走:第一步,到2013年底,沭阳县、宿豫区达到全面小康;第二步,到2014年底,泗阳县达到全面小康;第三步,到2015年底,泗洪县、宿城区全面完成小康建设任务,全市实现以县为单位达到省定全面小康指标,并通过省级验收。
在全面小康建设过程中,重点要把握好四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完成小康指标与群众满意度的关系。实现全面小康,既要看小康数据是否达标,更要看群众是否真正得实惠;既要得到上级充分肯定,更要得到群众发自内心的认可,要把群众的幸福感、满意度作为衡量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标尺和试金石,努力实现客观指标与群众主观感受的有机统一。二是平均数、大多数与极少数的关系。建设全面小康不能简单地看指标数、看绝对数,而要看平均数、大多数和极少数,决不能以平均数代替大多数,以大多数代替极少数,以市域总体达标代替县县全部达标,在推进过程中,要实现极少数向大多数转变、向平均数靠拢。三是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推进全面小康建设,要坚持紧扣重点、攻克难点,补齐短板、整体推进,巩固已成指标、促进可成指标、主攻滞后指标,牢牢抓住小康指标中的“短板”,全力做好补短补软补缺工作。四是借助外力与激发内力的关系。既要认真研究上级出台的各类政策特别是针对苏北发展、宿迁突破的各项支持性政策,全力做好政策、项目和资金的争取;又要坚持依靠不依赖,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现实的和潜在的优势加快转化为增强发展、推进全面小康建设的内生动力。
三、在强化政策和项目对接中奋力推进全面小康建设
7月底,省委、省政府召开了苏北发展协调小组第九次会议,这次会议是继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工作会议、苏中发展工作会议之后,我省召开的又一次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全局性会议,为加快苏北发展、实现全面小康指明了前进方向、增添了强大动力。会议同时下发了支持苏北地区全面小康建设的28条意见,政策性很强、含金量很高,各地、各部门要认真学习领会,深入理解吃透,积极向上对接和争取,把省支持政策的“半成品”变为“成品”、变成实实在在支持宿迁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资金和项目。各地、各部门在推进全面小康建设的进程中,要把扎实做好工作与积极对上争取结合起来,统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快发展工业经济,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是全面小康建设的核心指标。从国家有关部门统计来看,在当前非农产业中,工业是增加居民工资性收入最直接、最有效、最可靠的渠道。就我老秘网市而言,2012年,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分别占总收入的62.4%和54%,均占到了一半以上,是现阶段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根据传统经济学原理,我国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带动120万人左右的就业。由此可见,通过大力发展工业经济,不仅可以有效拉动GDP的增长,拉长小康监测指标中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偏低这一“短板”;而且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有利于城乡居民增加稳定可观的工资性收入,是实现全面小康最基本的路径。一是突破重大产业项目推动就业。一方面突出于“引”,紧紧抓住28条意见刚刚出台的空档期,抓紧编制重大项目招商指导目录,通过政策性创新、机制性创新、服务性创新,打造招商引资比较优势,积极吸引机械、电子信息等带动就业能力强、产业链条长的省级重大项目到宿迁布点实施,推动国资、民资、外资三资并进;另一方面立足于“培”,通过实施工业再造、大企业(集团)培育和规模企业分档培育等计划,改造提升纺织服装、机械电子等传统产业项目,加快壮大新材料、智能电网等新兴产业规模,以支持企业的实质性成长带动就业人口的有效倍增。二是发展乡镇工业拉动就业。深入推进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支持相邻乡镇通过财政分成、利益共享等形式合作共建工业集中区,推动周边区域劳动力、产业配套、资金等要素向园区集聚;积极鼓励乡镇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兴办和招引企业,支持乡镇企业与城市大中型企业优势互补、相互协作,推动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乡镇工业园区转移,带动居民就地就近就业。三是发动全民创业促进就业。以全民创业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积极倡导在外务工返乡人员、外来人员等有创业能力人员自主创办工业企业,以创业促进就业,形成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大力发展来料加工、来样定制、来件装配和农副产品加工“家庭+工厂”式的“三来一加”项目,让农民特别是农村大龄劳动力实现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动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是全面小康建设的题中要义,核心是人的城镇化。要致力通过放宽户籍准入条件、促进城乡资源合理流动等关键性措施和手段,让更多农民成为城市居民,更大程度地享受城镇化带来的新红利。一是加快户籍和土地制度改革。对于长期束缚农民进城的户籍和土地等制度藩篱,如果我们不下决心进行创新突破,不下决心进行系统改革,不仅无法实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也将极大地阻碍整个城镇化进程。在户籍制度改革上,进一步放宽落户条件,积极探索在城镇有固定职业即可办理户口迁移等相关准入规定,促进人口有序转移和合理流动;在土地制度改革上,探索土地变资产、土地变资本系列管理制度创新,让农民既享有与当地居民同等社会保障待遇,也长久充分地享有土地带来的收益。二是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交通不仅是事关宿迁长远发展的关键和基础,也是促进资源要素流动与集聚、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保障和支撑。在项目建设上,立足于早立项、快建设,扎实做好徐宿淮盐铁路项目前期工作,为尽快开工建设做好准备;稳步推进发展大道东延和通港大道等中心城市发展轴快速通道项目建设,力争宿淮铁路今年建成营运,宿迁通用机场项目2014年开工建设。在项目争取上,敢于大胆规划、大胆设计、大胆包装,尽快做好泗洪至淮安跨成子湖大桥高速公路、宿迁经沭阳至连云港高速公路、徐宿连航道等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力争早日进入省计划盘子。三是加快完善城镇体系。推进城镇体系建设,既是吸引人口集中、推动人气集聚的关键手段,也是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有效路径。要围绕优化市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按照“四个统筹”的总体要求,加快推进“一轴两副九市和特色镇”建设;特别是按照小城市标准,扎实推进马厂、王集、双沟、来龙等9个重点中心镇建设,突出抓好空间布局和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细化户籍、用地、资金等政策配套,强化住宅小区、公共服务等载体建设,努力将其培育成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节点、带动区域村镇发展的新型小城市。
(三)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不断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我老秘网市是传统农业大市,三农比重在全省最高,在当前工业化水平不是很高、还难以满足所有农民进厂打工的背景下,农业仍然是促进农民增收的稳定途径和重要保障。在全面小康建设进程中,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目的就是提高农业比较效益,提升现代农业竞争优势,更好更快地实现农民增收。实现农业现代化,一定要积极鼓励各种资本向农业流动、集聚。在生产方式上,要由传统劳作向工业化规模生产转变;在生产资料上,要由粗放分散向优质高效转变;在生产管理上,要由经验依赖向专业标准转变;在产品销售上,要由分散零售向集中流通转变。一是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带动增收。围绕到2015年建成省级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市目标,依托区域特色产业优势,推动优质稻米、花卉苗木、规模畜禽、特色水产等主导产业的集聚发展;积极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鼓励发展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确保每年新增家庭农场150个,创建市级以上“五好”示范社100家,充分发挥其维护农民利益、带动农民增收的引领作用,让更多的农民成为农业产业工人。二是通过壮大龙头企业带动增收。加快农业龙头企业产业基地建设,以入股分红、利润返还、保护价收购等方式,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有效保障农民持续收益;积极扶持产加销一体化、精深加工型等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发挥好中粮集团、蒙牛乳业等企业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条和利益分配机制,确保农业龙头企业销售额、带动农户数年均分别增长20%和15%以上。三是通过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带动增收。创新土地流转模式,加快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大力招引有实力的企业对土地进行公司化经营,鼓励种养大户、龙头企业、村组干部、大学生村官等参与流转土地经营;重点抓好西南岗地区、成子湖周边、黄墩湖滞洪区以及重点道路节点及沿线的土地规模流转,在保障农民土地流转收益的同时逐步增加工资性收入,年内确保全市新增土地流转面积70万亩,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70%。
(四)加快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指数。我们所追求的全面小康,是覆盖所有人群的小康,不仅要下大力气支持有能力、有条件的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更要把目光聚焦到广大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充分发挥政府的“兜底”和保障作用,让他们同步享受到全面小康建设的成果。一是积极推动社会事业均衡优质发展。以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为核心,加大对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力度,切实满足各类群体对优质服务资源的需求;深入实施中心城市基础教育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加大校安工程建设力度,不断改善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和水平;加快市第一人民医院、公共卫生服务中心、民政福利和残疾人服务中心建设,推进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规范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让医疗卫生建设成效惠及所有群众,更好地保障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的权益。二是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继续以保障基本、促进公平为原则,持续开展社会保险扩面“幸福行动”,积极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探索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与新农合“三险统筹”;加大大病商保推进力度,统筹提升医保待遇水平;稳步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老旧小区改造进程,逐步提高低保户的保障标准,切实解决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问题。三是着力打造舒适宜居环境。大力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深入推进创卫、创模、创建省级文明城市“三创联动”,加大大气污染、水环境及重金属污染整治力度,持续推进污水设施和城乡区域供水等工程建设。深入开展“美好宿迁建设行动”,突出抓好规划布点村庄“六整治”、“六提升”,非规划布点村庄“三整治、一保障”,特别是加快城乡统筹处理垃圾步伐,解决好农村生活垃圾污染问题,坚决防止“重面子、轻里子”现象,打造覆盖所有群众的“幸福家园”。四是继续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按照蓝书记的要求,始终把西南岗地区、成子湖周边、黄墩湖滞洪区三大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作为实施脱贫奔小康工程的重中之重,着力抓好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低收入群体、基层组织建设“三个关键环节”,特别是对省定经济薄弱村100万元财政专项补助资金,严格按照市、区4:6比例配套执行,三县也要按照要求落实到位。专项补助资金的流向要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结合起来、与“一轴两副九市和特色镇”的城市规划建设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资金的综合效应,保证经济薄弱村今后村村都有优质资产、村村都有好收入,更好地服务和带动村民致富。
四、在凝聚合力中为全面小康建设提供有效保障
全面小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责任工程,各地、各部门必须主动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统筹力量强保障,围绕目标促落实,全力以赴抓推进。
一要强化组织领导。各县区党政主要负责人作为本地区全面小康建设的第一责任人,要定期对本地区的小康建设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查漏补缺,奋力赶超,真正发挥小康指标体系的导向和主抓手作用。市直各部门要加强对28条意见的策应衔接,加大向上对接争取力度,强化对县区的服务指导,做到步调一致、通力协作,形成面上整体推进全面小康建设的强大合力。
二要强化动态监测。各地、各相关部门要把全面小康建设各项指标特别是薄弱指标的动态监测作为工作重点,全面掌握进展情况。要强化监测结果运用,对已成指标要高标杆定位,再接再厉抓好上加好;对可成指标要立足早和快,一着不让抓提前实现;对滞后指标,要目标不变、标准不降,逐一分解抓责任落实,定期汇总分析,研究部署对策,确保如期如实完成任务。
三要强化督查考核。围绕全面小康“三步走”目标,各县区要加快制定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细化节点目标、实化工作任务,建立健全绩效考评制和问责制。市委市政府督查室、发改、统计等部门要定期通报各地、各部门工作推进情况,确保通过有效督查、严格考核,推动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如期完成。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