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事和无事
(2003年9月)
中共徐州市贾汪区委副书记、区长 王天琦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区政府全体组成人员会议,主要是总结今年以来政府各项工作,研究明年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进一步改进政府工作作风,把全区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水平。 会前,区政府安排了一系列调研和专题研究,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确定明年政府工作的目标、思路和措施。上午,我在区委全委(扩大)会议上就明年政府工作作了具体说明,现在又将《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发给大家。因此,这次政府全体组成人员会议,我重点谈谈政府的作风建设。 在历届班子的努力下,贾汪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形势越来越好,事情也越来越多,大事多,新事多,急事多,难事多。事多,反映各方面工作都在阔步前进;事多,反映整个事业兴旺发达;事多,也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许多挑战??短短一段话,我用了十个“事”字。 “事”是什么?为什么要讲“事”?怎样干事?这似乎是一个非常简单、非常浅显的问题,为什么如此简单和浅显的字和义,在我们的语言、生活、工作中出现得如此频密呢?看来,我们还要仔细深入地审视它。 一、关于“事” (一)事是什么? 事是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全部。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件事”;立志、修身、名利、成败——是“事业”。可以讲,凡是人所做所为所遭遇的,以及社会生活的一切活动和自然界的一切现象都叫“事”。如此宽泛的意义现代才有。古代的事是什么呢?在甲骨文和金文中“事”和“吏”、“使”同字,《说文解字》解释为:“事,职也”,后引申为“职守、政务、事务”,指与国家、社稷、天子、政务有关的活动,《战国策》中有“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资治通鉴》中说“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事”还有待奉、服侍的意思,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名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等等。 关于“事”的词,不胜枚举。好的有:好事、成事、大事、喜事、懂事、干事、国事、花事、美事、能事、善事、省事、实事、巧事、事半功倍、料事如神、实事求是、万事如意等等。不好的有:坏事、碍事、丑事、蠢事、白事、败事、恨事、后事、祸事、蒙事、惹事、失事、误事、凶事、肇事、人浮于事、敷衍了事、无所事事、无济于事、事与愿违、事后诸葛亮?? 至理名言更多: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有志者事竟成;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事实胜于雄辩;事不三思,终有后悔;事到万难须放胆;事以密成,语以泄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等等。东林书院门前有副著名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毛泽东同志讲:“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邓小平同志讲:“埋头实干,做好我们自己的事。” 江泽民同志讲:“少说漂亮话,多做实在事。” 胡锦涛同志讲:“群众利益无小事。” 我比较喜欢的两句话:高尔基说“人创造事业,并以事业为荣”,易卜生说“伟大的事业,需要决心、能力、组织和责任感”。 (二)为何说“事”? 在我们的干部队伍中总有种种对立的情形发生:有的人无所事事,有的人忙忙碌碌;有的人寝食难安,有的人高枕无忧;有的人夙兴夜寐,有的人昏昏沉沉;有的人积极进取,有的人例行公事;有的人照章办事,有的人为所欲为;有的人胸怀全局,有的人结党营私。在座的同志究竟属于哪一类?要对号入座。我们最喜欢的一件事、最常用的一句祝福语是:平平安安,万事如意,浓缩起来就是“平安无事”。对人对事,这都是最高的境界,无所作为不可能平安无事,实际上事反而越积越多。 有事和无事是相对的,也是辩证统一的。事是客观存在的,不论何时何地,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有事和无事也是可以互相转化的。非有即无,心中有事便可以化险为夷;心中无事,浑浑噩噩,就会无事生非。古语云:“无事如有事时提防,可以弥意外之变。”愈是在工作风平浪静、一帆风顺的时候,愈是要特别注意一些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见微知著,防微杜渐,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有事会变无事。即使出现了意外情况,由于事先做好了充分准备,也不会有什么大事。相反,如果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麻痹大意,麻木不仁,问题会积小成大,积少成多,积重难返,无事也会变成有事,小灾可能变为大祸。 万历十五年,明朝的辽东巡抚注意到建州(即现在的吉林市通化市)一个酋长正在逐渐开拓疆土,吞并附近的部落。他派兵征讨却师出不利。这位巡抚非常重视,专奏朝廷以求裁示。是剿还是抚,在朝中引起了很大的争论。最后由当时的首辅申时行定调,他认为这完全是一件小事,不值得引起内外文官的不睦,所以他出面调停,也不再剿匪。于是,这位酋长得以为所欲为,而且不断发展壮大。他就是后来的清太祖——努尔哈赤。二百多年的大明王朝便在看似无事的渐变中逐渐坍塌。 干部的责任心是促成有事和无事相互转化的关键因素。同样是一片树叶,有的人“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有的人却“一叶落知天下秋”,不同的人、不同的态度会决定对事情的不同认识。一名对党和人民负责、对事业负责、对自己负责的领导干部,会敏锐地感知和掌握工作条件、工作环境、工作对象所发生的细微变化,防范于未然。如果缺乏责任心,就会视而不见,熟视无睹,丧失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再小的事也可能变成大事。 眼中有事还是无事,是检验一个干部的责任心和工作能力的重要标准。当一个干部眼中没有事的时候,事情往往已经很严重,这样的干部要么不出事,出事就是大事。而当一个干部满眼都是事的时候,往往能够难事变为易事、大事变为小事,即使是多事之秋也会安然度过。工作有问题并不可怕,只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再大的问题也终归有解决的办法;对问题视而不见,坐在火山口上睡大觉才是最可怕的。最近,区委区政府小街巷整治行动和偿还群众债务正说明了这一点,就是在群众的信访中发现了“事”,然后着手解决,赢得了群众的赞赏。 二、如何处理好“事” 人力资源开发上有一个典型案例,在一家著名大企业的面试现场,门旁放了一把倒着的扫帚,大多数求职者都没在意,只有一个人把它扶了起来放在墙角,最终他被录用了,因为考官们从这个细节上看出了他的责任心和对周围事物的敏感。同样,各级领导干部也要以高度的责任心、事业心和使命感,为人民群众做事、办事、成事。 (一)要有事。 《中庸》讲:“致广大而尽精微。”我读清史,记得有这么一个故事。当年,洪承畴被清军俘虏后,皇太极爱惜他能征善战,想招降他,但招降的人受尽谩骂而不能。洪承畴表示为忠于大明只求一死。于是皇太极派熟悉洪的前明老臣范文程去劝降。范文程看到洪承畴正在小心仔细地抖落官服在牢房内沾染的灰尘,便胸有成竹。他认为,一个连服饰整洁尚且如此注意的人,一定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虽然第一次劝降未能成功,但是他凭借这件小事断定洪承畴是一个惜命之人,一定会伏依清军。后来,皇太极果然用一名才貌双全的女子成功劝降。由此看来,善于发现事,是做事、成事的前提。 一是眼中要有事。眼睛是人对周围事物的第一反应器官,视线所及的事物都会通过眼睛被感知。但是,看到一堆垃圾,有的人无动于衷,绕着走开,有的人却会想着赶紧找人运走。关键就在于“认真”二字。各级领导干部对自己工作中存在的缺点和问题,要及时发现,及时反应,及时处理。如果油瓶倒了都没想着去扶,工作就会疲于应付,处于被动。 二是胸中要有事。眼中有事只是看到了表象,解决了表面问题。胸中有事就是要站在全局的高度,统筹考虑,整体规划,通过表面现象看到问题实质。眼前的垃圾运走了,还要再多想一想,这里为什么会有垃圾?别的地方还有没有?如果这种情况经常出现,是不是环卫管理体制存在某些问题?同样,在处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时,也要善于发现工作的缺点和不足,缺的就补,错的就改。认真剖析工作方式、工作方法、工作作风、工作体制等方面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举一反三,防患于未然,治之于未乱。 三是手中要有事。领导干部不能只当指挥员和裁判员,更要当好战斗员。看到了问题,就要抓紧着手解决,把眼里的事、胸中的事牢牢抓在手上,动手做起来。不要吝于做小事,小事做不好,大事往往也做不成,“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手中有了事,工作也就有了抓手;手上的事都做好了,工作成绩也就体现出来了。 (二)要谋事。 要做到眼中有事、胸中有事、手中有事,就要在工作中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谋事: 一是在“没事”中找事。所谓“没事”并不是真的没事、天下太平了,而是由于自己的骄傲、懈怠、大意,没有发现事。所以,要时刻警醒自己工作中肯定“有事”,主动去“找事”。当一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表面上看起来没事的时候,往往出现了事业发展的“拐点”,要么乘势而上、再上层楼,要么高位徘徊、停滞不前,甚至不进反退。在这种时候,要敢于自我否定,自我超越,善于发现新的矛盾,挖掘新的潜力,录求新的突破,实现事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突围”。 二是在民意中找事。人民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是我们一切工作的依靠力量。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的需求作为第一需要,把人民群众的意愿作为工作的指向标。当年,毛主席就是从边区农民的牢骚中,看到了群众负担过重的问题,从而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和精兵简政,巩固了抗日根据地。前不久,温家宝总理也是从农妇的一句话中看到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坚持从群众最欢迎的地方干起,从群众最需要的地方抓起,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真正服务百姓、造福百姓、保护百姓。 三是在发展中找事。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各级、各部门行政负责人的首要任务。各级领导干部要倍加珍惜当前来之不易的发展势头,不断给自己确定更新更高的目标,自加压力,负重前行,始终把加快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多想发展之事,善谋发展之策。 四是在挑剔中找事。19世纪末,英国科学家瑞利通过两种不同的方法测定氮气密度时发现存在千分之几的误差,他没有忽略放过,最终与拉姆塞共同发现了氩,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我们做一切工作也要有这种“鸡蛋里面挑骨头”的精神,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精益求精,好上加好。对自己挑剔,就是对工作负责;对现在挑剔,就是对将来负责;自己挑出的事多了,领导和群众挑出的事就少了。 五是在失败中找事。失败并不可怕,世上没有不打败仗的将军,也没有从不出错的人。经历了失败,才能更加理智地检讨工作中的偏差,才能确定正确的目标,把事情办好,最终收获成功的喜悦。“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次的失败,并不是不可原谅的错误,真正的错误是不会从失败中学习。“失败是成功之母”,最重要的是如何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总结教训,使之成为“有用的失败”,化为人生经历中珍贵的财富,才能东山再起。 (三)要成事。 有事、谋事只是停留在“知”的层次上,关键还是要看做事、成事。只有把事办成, 才能达到“知行合一”,才能真正体现出干部的能力和水平。“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必须坚持把能不能成事、能成多大的事作为衡量干部现实成绩和培养潜力的重要标准。 第一,把小事办实。我们普通人在大量的日子里都在做一些小事,怕只怕小事也做不好,小事也做不到位。太多的人不屑一顾于小事和事情的细节,太自信于“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杨利伟在太空绕行地球,都觉得多么遥不可及。但是,任何一个人从18岁到60岁,每天徒步半个小时,就可以绕行地球一周则很少有人想到。贞观五年,唐太宗李世民曾经对大臣说:“凡大事皆起于小事,小事不论,大事又将不可救,社稷倾危,莫不由此。”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小事,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实、办好。垃圾清运、公厕建设、小区管理、路面整修看起来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就会影响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就会影响他们的情绪,就会影响政府形象,就会引发不安定。只有把小事办实,才能树立起亲民、爱民、为民的优良作风,也才能积沙成塔,集腋成裘,成就大事。 第二,把急事办妥。处理紧急事件、紧急任务的水平折射出领导干部的应变能力。近年来,我们的工作中,大事多、喜事多、急事也多,这就要求领导干部要学会“弹钢琴”,把所有的事都列出来,分分类、排排队,分清轻重缓急,逐项突破。尤其是在处理突发性事件时,更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慌不乱,不急不躁,妥善处理各种矛盾纠纷,控制事态发展。 第三,把难事办好。解难题、办难事、打硬仗是对领导干部的真正考验。要有钻劲,把事情搞全、吃透,把情况核清、弄准,把关系理顺、摆正,综合分析,理清思路;要有韧劲,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收兵,把难事盯住、盯紧,抓住不放,一抓到底;要有干劲,始终保持昂扬的斗志,不因暂时的顺利骄傲松懈,不因暂时的困难灰心泄气,把各项具体措施扎扎实实地组织好、落实好。“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有了钻劲、韧劲、干劲,再难的事也能办好。 第四,把大事办成。有这么一个法国寓言故事,主人为了防治鼠患专门养了一只又大又凶的猫,令老鼠们心惊胆颤,就开会研究对策。有只聪明的小老鼠提出,给猫挂个铃铛,这样就能提前防范。老鼠们以为解决了危及生存的大事,个个欢欣鼓舞,可是派谁去把铃铛挂在猫的脖子上呢?最后只好不了了之。这个故事说明,说的再好也没有用,关键要把大事办成,否则只能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领导干部要增强把握大势,驾驭全局的能力,集中精力抓大事、谋大事、成大事,抓住对经济发展具有显著拉动作用、 示范效应的重要工作寻求突破。要抓具体,但不能陷于具体,天天忙于“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救火队式的工作,容易陷于事务主义的泥潭,最终将一事无成,碌碌无为。 第五,不要坏事。我们一般认为,美国是个最为开放和民主的社会,自由度非常高,想怎样就怎样。其实不然,美国的规矩特别多,尤其是政界。以开会为例,最著名的就有《罗伯特规则》,1876 年至今已出版了十版。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