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0

精品微党课讲稿汇编2017

摘要: 目录  TOC \o 1-3 \h \z \u 共产党员的气味......................................................................................................................... 3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 ...
文稿修改演播室


 

共产党员的服务观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明确指出,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随着“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不断深入,不少党员领导干部走出机关、走进基层,改作风解难题,与《准则》要求相契合,值得肯定。 

然而,一些“实事”却常被群众诟病,群众“不买账”,甚至给“差评”的例子也不少:路面硬化却没设下水道,体育场地建好却没有相关配套设施……诸如此类“好事”,群众给了“差评”。回头想 

想,怨不得群众“挑刺”,说到底,还是没有疏通服务基层的“最后一公里”。 

“民心工程”办不利落,到头来反倒沦为“烂尾工程”,此类好心办不成好事堵在“最后一公里”的现象当引起注意。“最后一公里” 

不是新词,原指完成长途跋涉的最后一公里路程,后来被引申为完成一件事情的最后阶段。本是数学长度的“最后一公里”,却成了机关与基层的情感落差。 

转作风,不是一阵风。没疏通“最后一公里”,根本上还是作风不实。有的党员领导干部在调研阶段的“最初一公里”浅尝辄止,不符合实情便盲目决策,导致执行力大打折扣;有的党员领导干部办事虎头蛇尾,开始轰轰烈烈,中间平平淡淡,最后无声无息。留下烂摊子,势必无法收场,结果只能是资源浪费,公信力打折。 

做过了,不等于做好了。“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为群众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也是衡量机关工作标准的“最后一公里”,能不能打通,是对机关作风、工作能力最直接的检验。因此,如何疏通至关重要。 

要消除机关与群众之间的“情感落差”,就要排除困难把实事办成好事,持之以恒把难事办成漂亮事、幸福事,真正办到群众心坎儿里。 

发扬钉钉子精神。木匠钉钉子看似简单,却需要相应的技术、正确的态度,比如准头、力度的拿捏,以及是否具备专注的精神、持之以恒的韧劲。丁是丁,卯是卯,用狠劲钉准,敢铁板钉钉,敢啃“硬骨头”,对于群众反映的难题,应想方设法迎难而上。当然,“钉钉子”也不可能是一锤子买卖。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不能干一锤子买卖的事儿。换句话说,就是要坚持久久为功,摒弃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一锤接着一锤敲、一环扣着一环解、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件一件地做,做一件成一件,锲而不舍反复“敲打”,不留“烂尾”,善始善终,善作善成。 

带着感情去“赶考”。距离是感情的“刻度尺”,别说一公里,就是一米的感情也不能差。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原副县长兰辉生前被称为“车轮子县长”“雷锋热线”和“北川活地图”,这些绰号正是他心忧基层、心系群众的真实写照。心里装着群众,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带着思考到基层中“赶考”,常与群众互动交流,坐在一条板凳上倾听“真声音”,多一些裹着“泥土味”的调研,就不会盲目决策。聚焦不满意,真心改“差评”。办事利索不拖拉,哪里不满意就在哪里下功夫,写好为民服务的“续集”,让群众无可挑剔,群众就会感受到党员领导干部实实在在、无处不在的爱民情怀。 

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党员领导干部的“自弹自唱”变成与群众的“最美和声”,当初的真情实意化为双方的皆大欢喜,多好!如此,“赶考”之路也会因“最后一公里”的疏通而变得顺畅。 

 


1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说点什么...

已有0条评论

最新评论...

本文作者
2018-3-31 09:00
  • 4
    粉丝
  • 2878
    阅读
  • 0
    回复
作者其他文章
资讯幻灯片
热门评论
热门专题
排行榜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