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0

福州市历代名人家风家训集锦

摘要: 一、爱国篇(人物:林则徐、林宾日、梁章钜、梁天池、梁赞图、甘国宝、林觉民)7人  二、勤廉篇(人物:张伯行、王仁堪、萨镇冰、林鸿年)4人  三、革新篇(人物:严复、严倬云、沈葆桢、沈廷枫、陈岱孙、陈襄、 ...
文稿修改演播室


  (二)【陈季良名言家训】

  人物简介:陈季良,原名陈世英,字兰斋,号季良。1883年9月13日生。故居文儒坊19号宅院。林则徐是陈济良的表舅。母亲吴重勉励儿子们学习戚继光当兵护国。陈季良1905年毕业于江南水师学堂,开始长达四十年的海军生涯。1920年5月陈季良以枪炮弹药帮助苏联红军,炸开日本领事馆,击毙、俘虏日军100多名,即轰动中外的“庙街事件”。1945年4月14日,陈季良腰伤复发,又得伤寒,病逝于四川万县,夫人为他制了一口水泥棺放在重庆山坡上的稻田里。国民政府追赠陈季良为海军上将。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陈季良的水泥灵柩抵达福州马尾港,家乡人自发地涌到码头迎接,为陈季良举行浩大公祭。

  1、陈季良在抗日战争的战前动员会上说:“军人当忠于职守,勇于从战,以身报国。在陆地,人人要有马革裹尸的雄心;在海上,人人要有鱼腹葬身的壮志,不管战场环境如何险恶,人人都要坚持用最后的一发炮弹或一颗鱼雷,换取敌人的相当代价。”

  2、陈季良立誓:“宁愿葬身鱼腹,也要与日海军誓拼到底。”“中国军人最好的归宿,就是与敌人战死在最后一刻!(《三坊七巷》总第八期37页)

  3、陈季良对夫人的遗言:“我死后,不要让我入土,我要看着日本人被打败。等打败了日本人,你就往我的棺材里倒几杯酒,我也要好好庆贺一番。”遗嘱:中国一日不胜,一日不下葬。

  4、陈季良故居对联“竹里静消无事福;花间补读未完书”。

  【人物故事】1937年8月,陈季良临危受命为江阴封锁区总指挥。以12艘老舰艇、23艘商轮、8艘趸船和185艘民船及大量石方沉入江中,总吨位达6.6万余吨,筑起阻塞线,拉开“江阴海空战”序幕。9月下旬,日机狂轰滥炸,陈季良指挥官兵与敌人殊死血战,3艘旗舰先后被炸沉,陈季良腰部被弹片击中,仍顽强地举起手枪与盘旋的敌机对决。至10月下旬第一舰队主力全军覆没。陆海援军赶到,接替身负重伤的陈季良。有人诬陷他临阵脱逃,蒋介石下令立即枪决,德国顾问将真实情况告诉蒋介石,海军部长陈绍宽闻讯据理力争,蒋介石才收回成命。1938年7月,陈季良率第一舰队在武汉附近与日寇激战,再次付出巨大牺牲。

  (三)【曾以鼎名言】

  人物简介:曾以鼎(1892—1957),字省三,闽县(今福州)人,生于东街孝义巷口东边的“五子登科”曾宅。其高祖父曾晖春进士是民族英雄林则徐的亲表哥。曾居住过文儒坊陈承裘故居花厅。抗日爱国海军名将,参加过“江阴战役”和武汉保卫战,1945年9月主办接收日伪海军受降工作。因受蒋介石与陈诚排挤,离职寓居上海,并拒绝去台湾。新中国成立后,任海军研究委员会主任。1957年病逝北京,追认革命烈士,葬于八宝山公墓。

  1938年武汉保卫战,海军第二舰队司令曾以鼎激励将士们说:“我们绝不能再让敌人拿下武汉,又来一次像南京那样的兽行,残杀我们数十万的无辜兄弟姐妹。我们一定要坚守阵地,寸土不让,坚持循着抗战到底,直到最后胜利这一条路走下去!”

  (四)【郑滋樨家风家训】

  人物简介:郑滋樨,字露湘,1869年出生于福州军门前,故居津泰路,12岁在南街玉章书纸店当学徒。1899年毕业于北洋水师学堂,1901年赴英国留学。中国海军造械总监,1925年晋升海军中将。1937年68岁在上海退休,1944年12月因贫病去世。(《抗战与福建》448页)

  1、抗战期间,汪精卫的汉奸政府动员郑滋樨出任海军要职。郑滋樨说:“就是给我一座金山,我也不会同意当汉奸。”

  2、郑滋樨:“敌人打到了我的家门口,我只恨自己年大病多,无法上前线与敌人拼了!让我为这些侵略我们的敌人做事,这不与杀了我是一样的。我不想再看到这些汉奸!”“我宁愿病死也绝不当汉奸。”

  3、郑滋樨临终前对家人说:“谁也别哭,应当为我笑,我这样死比当汉奸享荣华富贵强一百倍,为不当汉奸,饿死也值!我死而无憾。”

  4、郑滋樨遗嘱:好好做人,勤慎工作,不做汉奸,不当亡国奴。

  (五)【萨师俊名言家风】

  人物简介:萨师俊(18世),又名萨本俊,字翼仲,1895年生于福州,故居朱紫坊22号。海军中山舰舰长,武汉保卫战英勇捐躯,年仅43岁。

  1、萨师俊对兄长萨师同、弟弟萨本炘说::“强国莫急于海防,忠勇莫大于卫国,我兄弟宜习海军,亦我民族武德之传统也。”

  2、萨师俊“我既已励志军伍,决不苟安谋财。我在这光荣的中山舰上当舰长,是终身的荣幸。眼下日寇企图亡我中华,我要与之血战到底!”。(注:中山舰是当年萨镇冰任海军总长时以3万两银子购买的,辛亥革命时为孙中山座舰。)

  3、萨师俊说:“吾惟勉尽责任而已,任之所在,生死以之。吾何敢望纳尔逊(英国海军名将)之勋猷,但愿效纳尔逊之殉职耳!”

  4、萨师俊说:“我不能以私情误国事,倘此时人人存贪生怕死之心,抗战前途安有胜利之望!”

  5、萨师俊对中山舰的部属说:“我们福建人,历来都是中国海军的硬骨头,面对日本仔,绝不能软下去!”

  6、“现在我们除了用血肉硬拼之外,最重要的工作,是要让国人知道中国是极需要海军的。建设好海军,才能拒敌于门户之外,也才能维护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

  7、1938年6月武汉保卫战,中山舰遭受日机狂轰滥炸,萨师俊双腿被炸断,官兵欲扶其撤离。萨师俊说“身为舰长,职责重大,必与舰共存亡,且此中山舰非他,乃我国父广州蒙难时之座舰,.....今为我死守尽义之时矣,我必留舰。”众人劝他摘下舰长袖章,他说“我必死矣,军服乃国家名器之象征也,决不可易。恒人死犹正衣冠,况我军人殉职可衣冠不整乎?”(《抗战与福建》394—416页)

  (六)【“七七事变”见证人:王冷斋】

  人物简介:王冷斋:(1891年—1960年),福建福州人,故居黄巷。15岁就读福州陆军学校,18岁入保定军官学校第二期。“七七事变”见证者,抗日英雄。1937 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时,任河北省第三行政区督察专员兼宛平县长,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针锋相对地斗争。事变中,王冷斋调动城内警察积极配合驻军,坚决反击敌人,保住了城池,转移民众,避免了更大的伤亡。他还举行记者会揭露日军主动攻击卢沟桥的罪行。抗战胜利后,王冷斋作为“七七事变”的重要见证者出席审判日本战犯法庭,被称为“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王牌证人”。解放后任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民革成员、北京市文史馆副馆长,1960年在北京逝世,享年69岁。生前著述《卢沟桥事变始末记》、《七七事变的回忆》、《卢沟桥事变纪事诗》。

  1、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卢沟桥寻衅,拉开中日战争的序幕。王冷斋作诗以纪:“一声刁斗动孤城,报道强邻夜弄兵。月黑星沉烟雾起,当时七夕近三更。”

  2、王冷斋称赞29军“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暗影沉沉夜战酣,大刀队里出奇男。霜锋闪处寒倭胆,牧马胡儿不敢南。”

  3、王冷斋称赞宛平守军团长吉星文:”喋血前躯不顾身,裹伤再战勇无伦。舍身处死原难死,始信星文是吉人。”

  4、“与城愧未共存亡,人庆更生我独伤。国难方艰应有待,此身终合向沙场。”

  5、王冷斋赞颂中共抗日主张:“延安奋臂起高呼,合力前驱原执殳。亿万人心同激愤,山河保障定无虞。”

  6、“睢阳大节见遗风,南菀孤城尽守攻。先后成仁差顷刻,千秋奕奕戈孤忠。”(《抗战与福建》357—393页)

  五、女性风采篇

  (人物:陈帙、林蕙芳、林普晴、冰心、林长民与林徽因、林旭与沈鹊应、王眉寿、萧道管、沈苏)

  (一)陈帙(1769—1824年),故居文儒坊。史书记载:“林则徐之母,幼读书,晓大义,勤女红。18岁嫁于林宾日,家贫,以制彩草花佐家计。直至宾日入贡,则徐中举、成进士,女红之事未尝一日辍。贤惠仁德,闾里称颂。”(《三坊七巷》第五期67页)

  陈帙教导林则徐:“男儿务以为大者远者,岂以琐琐为孝焉?读书显扬,始不负吾苦心。”释义:男子汉要有远大的目标志向,琐碎小事不是孝道,读书成才扬名天下,才不辜负我的一片苦心。

  林则徐在《先妣事略》和《先考行状》中写到:“不孝幼随家君之塾,每夕归,则敝庐四壁,短几一檠,读书于斯,女红亦于斯。不孝夜分就寝,而先妣率诸姊妹勤于所事,往往漏尽鸡号,尚未假寐。”“每际天寒夜永,破屋三椽,朔风怒号,一灯在壁,长幼以次列坐,诵读于斯,女红于斯,肤栗手皲,恒至漏尽。”林则徐回忆:儿时家贫以至断炊,母亲常忍饥挨饿靠针绣、制花贴补家用。深夜就寝,常见母亲带姐妹辛勤劳作,往往忙到鸡鸣。林则徐反复提到当时全家人男读女工的辛劳之状,这既是当时林家生活艰辛的写照,也是林家人坚毅勤奋、昂扬进取的精神风貌的反映。

  (二)林蕙芳(林则徐六妹,沈葆桢母亲)

  1、“积善必行福,不于其身,必于其子孙。”

  2、沈母耐心开导年幼的沈葆桢:古代忠臣孝子,九死一生,百折不回,终成其志。“人都有受惊害怕的时候,如果做了亏心事,于心有愧,因而意气衰落,故胆小害怕;而忠臣孝子,满身正气,无愧于心,故意气强盛,气盛则肚壮。儿子,你遇到受惊之时,扪心自问,有否做亏心之事?如果无愧于心,胆子就壮起来了。”

  3、沈葆桢在《先母林夫人事略》中写道:“家君上奉庶母,下抚弱妹,家无立锥之地,馆修支半岁。母口不言贫,糜代餐,絮代裘,恒欣欣若有所得。”“所居仅一室,室西向,冬则凄风撼扉,夏则烈日在榻”。

  (三)林普晴((1821-1873年,沈葆桢夫人,林则徐次女,从小深得父亲点授,良好的家庭教养,具有大家风范)

  1、左宗棠挽林普晴:“退能守,进能攻,一生大节昭昭,挽狂澜于既倒;来何因,去何果,千古元精耿耿,抱明月而长终。”

  2、梁鸣谦挽林普晴:“父一品,夫一品,箕畴备福;来中秋,去中秋,明月前身。”

  3、林庆铨挽林普晴:“父名臣、夫名臣,古所未闻今仅见;才盖世,德亦盖世,生原无憾死弥荣。”(均源自《福州古今楹联集粹》278页)

  (四)【冰心家训】

  人物简介: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福建长乐人,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一片冰心在玉壶”之意)。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翻译家,诗人,因一生刚好度过了一个世纪,被称为“世纪老人”,她的作品深受人民的喜爱。

  1、冰心故居大厅挂有祖父谢銮恩的楹联,上联书:“有子万事足,有子有孙更有八个曾孙,足足足。”下联书:“无官一身轻,无官无累无丝毫债累,轻轻轻。”表达了谢銮恩知足常乐、淡薄名利的高风亮节与超然气魄。

  2、 谢家堂联祖训“立修齐志,存忠孝心”。

  3、“知足知不足,有为有弗为”是谢銮恩书房的一幅对联,影响冰心一生。 冰心把此联挂在书斋内,以示谨遵祖训。

  4、祖训诠释:“衣、食、住虽然简陋朴素一些,也应当知足;而对于追求知识学问和修身养性上,就常常应当知不足。对于应当做的有益于世道人心的事,就应当勇往直前地去做;而那些违背道义的事,就应当坚决不做。”

  5、冰心非常珍视的对联:海阔天高气象,风光霁月襟怀。可看作是谢家的家训,对冰心影响极深,是她的人格理想境界。

  6、“世事沧桑心事定,胸中海岳梦中飞。”冰心集龚定庵诗句而成,由梁启超书写,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7、冰心的儿子说:我母亲教导我们“宽以待人,低调行事,做普通人”。

  8、冰心为谢家族谱写的序文。(在会长手上)

  9、冰心代父挽妻:“教养全赖卿贤,五个月病榻呻吟,最可怜娇儿爱婿,儿辈伤心失慈母;晚近方知我老,四十载春光顿歇,那忍看稚孙弱媳,承欢强笑举家和。”(源自:《福州古今楹联集粹》288页)

  (资料)冰心集句联:“别有狂言谢时望,更何方法遗今生。”(源自:《福州古今楹联集粹》288、407页)

  【冰心名言】

  10、“有了爱,就有了一切”。“爱在左,同情在右”。

  11、“人世间只有同情和爱怜,人世间只有互助和匡扶”。

  12、凡事顺其自然,凡事不可强求,但求无愧于心。

  13、此身乃如草芥身微尘,世事转头已成空。淡然的面对,坦然的渡过。

  14、 一切本是身外之物!没有什么是自己的,不要妄图去占有。也不要去计较什么。不要妄图改造别人,要时常警醒自己。

  15、假如生命是乏味的,我怕有来生!假如生命是有趣的,今生已是满足的了。我自己是凡人,我只求凡人的幸福。

  16、“一个人只要热爱自己的祖国,有一颗爱国之心,就什么事情都能解决。什么苦楚,什么冤屈都受得了。”

  17、冰心:“我的生命的道路,如同一条小溪,从漫长的山谷中,缓缓地、曲折地流入‘不择细流’的大海。”

  (资料)谢葆璋(1866.1.20——1940.7),字镜如,福建闽侯人,冰心之父。1884年毕业于天津水师学堂,推荐谢葆璋北上应试,进入北洋舰队服役。1906年,兴建烟台海军学堂新校舍,“建筑和堂务筹划,悉由谢葆璋主持”。1908年,烟台海军学堂宣告正式成立,谢葆璋为第一任监督。1911年春,烟台海军学堂发生学潮,谢葆璋辞官回籍。中华民国成立后,谢葆璋出任海军总司令部二等参谋。1913年8月20曰,授海军少将,调任海军部军学司司长。1920年,改任海军部参事。1926年,署理海军部次长。1927年1月27曰,晋升海军中将,后任海道测量局局长,兼任海岸巡防处处长。1931年,辞去一切职务,闲居北京。1940年7月病逝,终年75岁。

  (五)【林长民与林徽因】

  人物简介:林长民(1876-1925),字宗孟,号苣苳子、桂林一枝室主等,晚号双恬老人,汉族,福建闽侯(今福州)人,为著名政治家、书法家,五四运动发起人。林徽因,集才气、美质、热爱与事业于一身。胡适先生称其为“中国第一才女”。她做过三件大事:第一参与国徽设计,第二改造传统景泰蓝,第三参加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保护北京古城建筑不遗余力,为国家和民族作出巨大贡献。1955年4月辞世,年仅51岁。其父林长民,生母何雪晴住塔巷,其夫梁思成是著名建筑学家,堂叔林觉民、林尹民是辛亥革命烈士。林徽因故居衣锦坊内。

  1、1919年,林长民获悉巴黎和会将山东割让给日本,连夜写下《外资警报敬告国民》,呼吁“国亡无日,愿合四万万民众誓死图之”,他还在《晨报》上发表文章,“山东亡矣中国亡矣”,并告知北大校长蔡元培,成为引发五四运动的导火索。

  2、林长民在北大附近街头演说:“曹汝霖有权力,可能杀我,我拼一条命,要跟他斗到底。棺材已预备在此。”一石激起千层浪,1919年5月4日下午,北京12所学校的3000多名爱国学生群情激昂地举行**示威,“五四”运动就此爆发。

  3、陈宝琛挽林长民:“委身邪世伤非命,怀旧儒门惜此才。”(源自《福州古今楹联集粹》257页)

  4、1937年7月,林徽因写信给女儿:“如果我们民族的灾难来得特别迅猛而凶暴, 我们也只能以这样或那样迅速而积极的方式去回应,当然会有困难和痛苦,但我们不会坐在这里握着空拳,却随时让人威胁着羞辱我们的脸面。”

  5、1947年林徽因给美国费正清夫妇的一封信中说:“右派愚蠢的思想控制和左派对思想的刻意操控,足可以让人长时间地沉思和沉默,我们离你们国家所享有的那种自由还远得很。”

  6、“任何一件事情,只要心甘情愿,总是能够变得简单。要做的事情总找得出时间和机会;不要做的事情总找的出藉口。”

  7、“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在旅程,只是所走的路径不同,所选择的方向不同,所付出的情感不同,而所发生的故事亦不同。许多人都做了岁月的奴,匆匆地跟在时光背后,忘记自己当初想要追求的是什么,如今得到的又是什么。”

  8、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

  9、金岳霖挽林徽因:“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源自《联话福州》340页)

  (六)【庐隐】

  庐隐(1899—1934年),本名黄英,祖籍闽侯县南屿乡岭东村,1899年5月4日出生于福州南后街。庐隐从小缺少家庭关爱,但她聪慧好学,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1925年出版第一本小说,到三十年代著述达百万字。庐隐与冰心、林徽因并称福州三大“女才子”。她的经历坎坷曲折,勇于追求爱情,1934年5月因难产在上海去世,年仅35岁。

  (七)【林旭与沈鹊应】

  人物简介:林旭(1875年—1898年),字暾谷,号晚翠,侯官(今福州)人,清朝末年维新派人士。甲午战争后,林旭与在京会试的1300多名举人一起参加康有为发动的“公车上书”行动,要求变法,史称“戊戌六君子”。1898年9月5日,年仅23岁的林旭被授予四品官衔,协助光绪皇帝处理各种政务。当时光绪的诏书多为林旭所写。维新变法失败后,光绪被囚,林旭则与谭嗣同等人一起,被处腰斩。妻子沈鹊应(1877-1900),字孟雅,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清代爱国名臣沈葆桢之孙女。父亲沈瑜庆,为沈葆桢第四子。林旭、沈鹊应的故居在郎官巷。

  1、戊戌变法失败,大难临头。林旭写道:“友人促我速至公使馆潜踪,我耻为之,今夕当归寓,焚所有缄礼,免致为瓜蔓之抄。”临刑前林旭仰天长啸:“君子死,正义尽!”。

  2、沈鹊应《浪淘沙.悼晚翠》:报国志难酬,碧血难收,箧中遗稿自千秋。肠断招魂魂不到,云暗江头。绣佛旧妆楼,我已君休,万千悔恨更何尤,拼得眼中无尽泪,共水长流。

  3、沈鹊应为林旭撰挽联:“伊何人?我何人?全凭六礼结成,惹得今朝烦恼;生不见,死不见,但愿三生有幸,再结来世姻缘。”

  4、沈鹊应《读晚翠轩诗》云:“人生谁氏免无常,离合悲欢梦一场。何事为荣何事辱,只求到死得留芳。”(《三坊七巷》第11期41页)

  5、沈瑜庆为女婿林旭、女儿沈鹊应撰墓联:“千秋晚翠孤忠草,一卷崦楼绝命词。”(《三坊七巷》第11期40页)

  (八)【教育家:王眉寿】

  王眉寿(1848—1921年),字义庄,状元王仁堪的姐姐,20岁嫁与陈宝琛。1906年在福州光禄坊玉尺山房创办“女子师范传习所”,开福建女子教育的先河。1909年任“福建女子师范”监督(校长),1912年谢冰心曾在该学堂预科学习。

  王眉寿自题联:“夫门生天子,弟天子门生。”

  (九)【女才子萧道管】

  萧道管(1855-1907年),陈衍夫人,擅诗文、工小楷,好考据之学。陈衍结婚时家里十分贫穷,萧道管常变卖嫁妆贴补家用,曾一次将七条裙子典当,供丈夫“旅食四方”。夫妻二人风雨相伴又琴瑟相谐,连拉家常也是讨论诗歌学问。陈衍常带夫人游览福州名胜古迹,多次写诗寄给夫人表达思念之情,有云:“灯花漫结双红豆,枕上难裁尺素书。”钱钟书《石语》一书中记载陈衍曾说:“余先室人之兼容德才,则譬如买彩票,暗中摸索,必有一头奖。”萧道管著有《说文重文管见》、《列女传集解》、《然脂新话》、《平安室杂记》、《戴花平安室遗词》、《萧闲堂札记》、《萧闲堂遗诗》等,她的闺中诗在当时也传播极广,有《咏菊》诗云:“如洗秋光不动尘,繁英盈把簇生新。炊无白玉餐偏好,篱有黄金家不贫。”被誉为“女学儒宗”。萧道管过世后,陈衍作长诗《萧闲堂三百韵》哭之。陈师曾特为陈衍画《萧闲堂著书图》,并刻《萧闲堂》印章一枚,题诗云:“阅尽人间世,独有萧闲室。至情深刻骨,万事莫与偿。山含夕阳古,叶落空阶凉。抱此垂垂老,哀歌天地荒。”

  (十)【中国优秀母亲:沈苏】

  人物简介:沈苏(1915—2013年),“船政之父”沈葆桢玄孙女。外祖父是曾参加甲午海战的中国航空制造业奠基人、曾任上海造船所所长、福州船政局局长的陈兆锵海军中将。父亲沈来秋是沈葆桢的曾孙,中国第一批留德经济学博士,创办了中国海军第一个科学研究机构。母亲陈秀莹,陈兆锵将军的长女。沈苏连续担任7届福州市人大代表和7届福州市妇联委员、执委。她用生命诠释为国家尽忠、为长辈尽孝、为子女尽责的优良品德。2006年春,沈苏高票当选首届“感动福州十大母亲”,92岁荣膺首届百位“中国优秀母亲”。

  (事迹)沈苏遵父母之命于1933年8月嫁给林觉民侄儿、留英归来的海军军官林溁。她深明大义,支持与陪伴丈夫参加抗战。在重庆捐出了积攒多年的全部积蓄,支援中国军队购买武器抗日。1940年至1945年与丈夫一起在湘鄂水域共炸毁日寇舰船50余艘。她独自一人侍奉多病的公婆,养老送终,并带大四个年幼的孩子,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有用人才。

  1、 抗战期间,沈苏对丈夫说:“你放心去吧!如果你一去不回,我会把我们两个儿子带大,再送他来打日本仔,给你报仇,我还会代你为爹妈养老送终的。”

  2、沈苏对丈夫说:“我家里人从来不怕死,我外公甲午海战受了重伤都还在跟日本人死拼,你家也没有怕死的人,黄花岗就埋着你两个叔叔林觉民、林尹民忠骨,我也不怕死。”

  3、“只有享不到的福,没有吃不了的苦!”

  4、“该省的钱,决不乱花一分;该花的钱,虽贵也绝不吝啬。”

  (沈苏家风家训由其次子林瑞提供)

  六、文化教育篇

  (人物:林纾、陈寿祺、董执谊、林枝春、陈衍、

  何振岱、郁达夫、萨本栋)

  (一)【林纾家风家训】

  人物简介:林纾(1852~1924.10.9)原名群玉、秉辉,字琴南,号畏庐、畏庐居士,别署冷红生。晚称蠡叟、践卓翁、六桥补柳翁、春觉斋主人,有狂生称号。福州市人,故居光禄坊玉尺山房。光绪八年(1882年)举人,早年博学强记,古文造诣深厚,成为中国古典文学最后一位大师。我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诗人、画家、翻译界泰斗,是中国现代史上的文学巨匠,集诗、文、画于一身的传奇人物,一生翻译世界名著共200余部作品。

  1、林纾母亲说:“吾家累世农,汝乃能变业向仕宦,良佳。然城中某公,官卿贰矣。乃为人毁舆,捣其门宇。不务正而据高位,耻也。汝能谨愿,如若祖父,畏天而循分,足矣!”

  2、林纾少年时曾在墙上画了一具棺材,旁边写着“读书则生,不则入棺”,意思是他活着就要读书,如果不读书,还不如死去。把这八个字作为座右铭来鼓励、鞭策自己。

  3、林纾生平所嗜书,沉酣求索,如味醇酒,枕籍至深。自云“四十五以内,匪书不观”。借阅书籍达三四万卷。“读书像积谷,积蓄多了总有救荒的一天。”

  4、林纾在《石颠山人传》中自述:尽管咯血不断,“然一日未尝去书,亦未尝辍笔不画。自计果以明日死者,而今日固饱读吾书,且以画自怡也”。

  5、林琴南《诫子书》“字谕琮儿知之:天下最难之事为收放心,而最易之事,则为提醒精神。精神一提醒,则后来艰难之状,历历布在眼前,放心不敛则自敛矣。凡血气未定之人,容易为人诱骗。”


1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说点什么...

已有0条评论

最新评论...

本文作者
2017-8-17 08:35
  • 4
    粉丝
  • 6110
    阅读
  • 0
    回复
作者其他文章
资讯幻灯片
热门评论
热门专题
排行榜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