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讲述新闻采访与写作的万字长文,在媒体人朋友圈传阅,该文作者系澎湃新闻记者蓝天彬。
2010年厦门大学毕业后,蓝天彬在福建的海峡都市报工作,做过记者、国内新闻和台湾新闻编辑、评论编辑;2014年,蓝天彬来到澎湃新闻(东方早报),主要做江苏的政法新闻和重大突发事件报道。
在蓝天彬心中,一篇好的新闻作品应该既有扎实的调查,又有优秀的文本,比如说李海鹏的特稿集《大地孤独闪光》。
然而现在业界流行的一种观点是,好的新闻作品越来越来越少了。
究其原因,蓝天彬认为,“言论空间的压缩是主因。此外,浅阅读盛行,有时候优秀的长报道反而没多少人看。不过,我相信,好作品仍有市场,人们不会甘于低品质的阅读”。
从记者角度讲,好作品的缺失也与当下部分记者的一些坏习惯有很大关系,“有时候对基本新闻事实还没搞清楚,或只有一面之词,就发稿了。为了赶时效,采访浮皮潦草,写作碎片化”。
以下为《用一万字,谈谈我眼中的新闻采访与新闻》全文:
目录:
一、新闻采访
1、找人2、提问和说服3、采访提纲4、真实原则,大胆假设,小心求证5、客观呈现,平衡报道6、找不到人采访怎么办二、新闻写作
A、细节描写、场景描写B、概括主题,升华主题C、对话描写D、隐喻、象征E、电影手法正文:
一、新闻采访准备工具:
笔、采访本、手机、名片、充电器、数据线、身份证、现金(银行卡)、雨伞、水壶等,还有录音笔、记者证。
这些要随身鞋带,随时可以出发。像我背着包,里面都有,左边是水壶,右边是雨伞。笔要多带几支。采访准备:前期了解、拟定采访提纲、找人等。下面我通过几个新闻报道来展现。1、找人
采访永远是要找人,找人最关键。在一定的时间段内,找到越多消息源,你就越可能做出独家的新闻,或者比别人内容更丰富的新闻。
做新闻没有捷径,就是要和人打交道,找人打探消息。即使是一流的优秀记者,也面临找人的问题,找各种人。
一、克服畏难情绪,不要怕,多找人。即使对方是达官贵人,有多大权力,多有钱,也有普通人的一面。
二、找到一个人,我们要争取一次性把所有问题都问完,问到无话可说。
原因在于,今天他愿意说,明天可能就不愿意说了,甚至过几个小时他就反悔了。这需要你做好前期的问题罗列、采访提纲。
当然,如果你第一次没采访充分,还是要第二次再采访。
三、找到一个人,要充分想到,通过他,我们可以问到、找到更多人,像滚雪球一样,让我们的消息来源更多。
在实践中,这3点很重要。针对找人,接下来我会举3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
去年南京市委书记杨卫泽落马、被调查,他是一个副省级干部。当天晚上,主任和我说,明天一大早,你去杨卫泽老家调查一下他的少年往事。
从一个人的少年,一个人的成长轨迹,我们可以窥探到他的性格成长等方面。
这时候,我去官方网站找杨卫泽的简历,要看看他的老家在哪里。
官方网站显示他老家是泰州的。
但是,网络上,包括微博、微信上,很多人说他是南通人。
是泰州还是南通?这需要你判断。我通过微博上的讲述,说杨卫泽他爸退休前是南通一个小镇的医院院长。这细节很重要,很有可能是真的。
刚才我已经提示一点,微博、微信、论坛是找人的好地方、好手段。
我再询问南通当地的媒体记者,得知很可能是南通的一个镇。
通过其他记者找人,又是一个方法。
好,我判断他是南通人。
第二天一大早,我坐车去南通这个小镇,一个海边小镇。
这时候,接近冬天了,冷风一阵阵刮着。
我还是面临找人问题。
因为我到这个镇上,没有熟人。这是个完全陌生的地方。
我先到镇上的医院,打探杨卫泽和他父母的情况,我之前听说杨卫泽父亲是医院院长。
去医院,医院这时候比较敏感,不愿多说。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