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行动才能带来改变,但有明确目标的行动才能让大家的改变走在正确的道路上。马云在谈论目标时非常强调“大目标”,也就是“我们共同的梦想”。他说:“很多人可能一辈子都很难有机会参与商业模型的转移,但我们九年走过了普通公司二十五年的历史。” 如何让员工愿意为梦想奋斗呢?马云首先有效地使用了“抱团效应”。马云在讲话中总是强调团队,而且是用非常具体的数字强调团队,他不会说你加入了一个团队,而是让你意识到现在和将来会有多少人会选择了这个团队! 2007年12月,马云在内部讲话时说:“中国互联网公司里从事的电子商务人才是一万两千人,阿里巴巴拥有了八千人。一万两千个电子商务人里我们有八千人!” 2008年4月,马云又说:“我们今天是九千名员工,我认为阿里巴巴十年内会变成十五万名员工!”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总觉得站在人扎堆的地方才不容易犯错。马云巧妙用企业规模来提醒员工,如果你离开团队也许就离开了一个能创造梦想的地方。不仅这样,马云明白人可以为梦想奋斗一辈子,但很难为眼前看得见的利益奋斗很久。所以马云充分利用“梦想效应”来推迟满足感。 马云总是肯定员工付出努力的过程,然后再提出一个长远目标,并通过花样翻新的方式让大家保持对梦想的新鲜感。他别出心裁地提出做一家102年的企业,在好奇中你就牢牢记住了马云的梦想和要求:你们在参与历史!在创业时提出一个伟大的目标并不难,但几无用处,除非你能像马云那样,让这个目标也成为员工的梦想。 在马云的讲话中,常常出现如下词汇:梦想、伟大、使命、责任、历史、希望、团队、文化、时代、价值观、梦想体……这些词汇都有一个特点:宏大叙事。这样的词汇可以激发人内心的使命感。“光环语言”的另一个好处是,内涵和外延的容纳度特别高,存在模糊空间,大家可以任意理解成符合自己内心需要的解释。看看马云是怎么说的: ❖ 我们要建设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要进入全球网站排名前十位。 ❖ 我们是平凡的人,在一起做一件不平凡的事。 马云一直采用的是“我们一起做什么”的句式,而不是“我领导大家一起做什么”,这让人产生一种感觉,我们真的正在参与创造历史,普通人一辈子能有多少机会能参与伟大的事业呢?想想就令人激动! 马云的语言非常明确、具体,有挑战性,让你仿佛看到他描述的场景,澎湃的信心,内在的激情。用口语化的方式,正能量有光环的词汇,突出团队的使命感,成为马云讲话的一大特色。 3讲故事,打比方,作预言,下断言相信、坚信、肯定、最...这些都是马云讲话中常常出现的关键词,其中,他最常说的一个词是:坚信。 莫言说,我就是一个擅长讲点故事的人。但会讲故事可不简单,一个好故事能引人思考,调动了每个人大脑里本来就有的思维记忆,建立心理共鸣。 马云不喜欢用专业词汇表达观点,更喜欢口语化生活化的语言。他在讲话中会给员工讲自己接触过的大人物的小故事,他讲过克林顿的沟通技巧,讲过孙正义的投资理念,都是通过一个个小故事来展示。 企业规模大了以后,很容易犯僵化的毛病。对此,他讲了一个故事:“七十年代末我在杭州学英文,在西湖边上,老外说你们广播操很好,我就教他们广播操。教完之后我回过头来看看,他们也回过头看一下,我一笑,他们也一笑,我弯了一个腰,他们也弯了一个腰。第二天表演,所有人做这个动作的时候,所有人都转回头,笑了一笑,弯了腰。这就是习惯。你前面一贯认为对的东西,也许当时是出于我们竞争的需求,当时做这个动作时傻傻的,于是越来越傻,越搞越大。” 谈到行业的未来前景,马云没有调用咨询报告,又讲了一个故事:“2000年信息产业部做了一份报告,请了六个咨询师,大家预测2005年中国手机用户能达到多少,其中最大胆的一个报告是6000万台手机,信息产业部把这个报告扔到垃圾桶,怎么会有6000万?但2007年的数据是3.6亿台手机。” 一个有阅历的人,才会讲出有内涵的故事,属于自己的故事。 马云也擅长打比方,把抽象的概念和数据变成和大家生活经验可以类比的感受,让语言充满视觉感。这是一种语言上的天赋,很多人努力却很难习得。对于马云,这些比方好像就存储在他的大脑中,需要时信手拈来。 ❖ 谈上市:多卖一块钱,我们就能多拿一亿美金,就可以多一个阿里巴巴江对岸的园区,十三万平方米。 ❖ 谈包容:动物园里的动物都是不一样的,才有人看,如果都一样就是养殖场,全是牛全是马。 ❖ 谈士气:别像当年的万元户。 ❖ 谈狂热:所有人在唱歌时,我们讲话要轻。 ❖ 谈客户:吃海鲜有没有蛋糕无所谓,只有中小企业需要阿里巴巴的帮助,从开始到今天到未来,我们永远帮助全世界中小经济和个体经济。 类似的说法在马云内部讲话中非常多。听抽象话语要死很多脑细胞,大家往往也就是一笑而过。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