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要明确材料受众的不同而使材料的指向性、语气和表达方式的不同。这就是强调写材料时,要做到心中有人、心中有数,也就是要有画面感和对象感。写材料时,台前台后、台上台下坐着哪些人?想说些什么话?说给谁听?都要心中有数。哪段话是说给所有人听、哪段话是说给国税局长、地税局长这类特定对象听的,这句话是说个某个同志听的,在起草时,在心里要有明确的界定和区分。哪些是讲道理,需要娓娓道来?哪些是讲狠话,需要挟雷裹电?哪些话是在批评人,应用雷霆之势。这些话的语气和分寸都必须把握好。好像你已经坐在台上了,就是那个领导了,要有那种虚拟的感觉。写材料时候,一定要找到这个感觉,否则,心中无人、眼前无画面、语气拿捏不准,材料就很难写到位。 比如,我们先后两次为周县长在全省科技副县长撰写了讲话材料,会议的受者很明确,就是76名即将赴任的科技副职,虽然两次讲话的内容大相径庭,但是讲话的语气大致一致,这是因为这种培训讲话的实质就是一种交流,是以一种过来人和成功者的身份,向别人传授方式方法。因此,这种讲话材料就应以交流、体会、建议之类的语境体现,多采用:“与大家共勉”、“我认为”、“我希望”、“我建议”、“可以尝试”等等这样的表述。 四要明确目的不同导致材料的体裁和角度也相应不同。每种材料都有其特定的目的,不同目的就决定了材料入手的角度和体裁上有明显不同。2012年,县政府研究室拟以《调查研究》发表县地税局的一篇经验文章---《县地税局以创新促发展的实践与启示》,目的就是要宣传和推广地税局以创新促发展的经验和作法。因此,从体裁上讲,这是一篇经验性材料;从角度上讲,是县政府研究室站在全县的角度观察、总结和推广县地税局的创新工作经验。原来的材料也写得很好,但是由于对目的的指向性不鲜明,导致整个材料主题不鲜明、语气不准确、表述不够到位。正是基于目的这个背景,我们重新调整了体裁,变换了表述角度,成文后的效果就明显不同。 五要明确材料把关者的要求、习惯的不同决定了材料的相关细节的不同。不少从事文字工作的同志都可能有这样的感受,自己千辛万苦写的材料送到领导那里,领导随便翻了翻,就劈头盖脸地问道:我给你说的几个事,你怎么一个都没有写到?”有的同志会很固执地和领导争论一通。但是从材料的角度来讲,写材料本质就是代领导立言,作为文稿起草人,如果没有能将领导交代的工作和想表达的意图圆润地融合在你写的材料里,这是不合格的。解放军报在2012年5月27日刊 发了一篇文章,题目是《领会首长意图是做好干部首要问题》,我觉得这篇文章写得非常好,我也在研究室向各位同志进行了宣讲。文章说,机关干部分三种:一种是既能理解领会首长意图,又能表达首长意图;一种是能够理解首长意图,但表达不出来,反映不出来;还有一种是不能理解、甚至曲解首长意图。正确领会首长意图是机关干部的基本素质,无论起草讲话、拟制公文,还是完成首长交办的事情,领会首长意图都是首要的问题。我觉得,我们写材料就要力争做第一种类型的人。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写材料不光要与领导思维同步、与领导的思想同频、与领导的意志共振,甚至有时候还要想领导未想之事、谋领导未谋之策,并且要做到这些未想之事、未谋之策得到领导的认可和赞许。这些都是需要下深功夫的。有从事文字工作的同志笑说:“一稿二稿,搞了白搞;三稿四稿,刚刚起跑;五稿六稿,还要再搞;七稿八稿,搞了再搞;九稿十稿,回到一稿”。“九稿回到一稿”,表面上是回到一稿,但可以肯定的说,这个九稿绝对不是真正原来的一稿。材料之所以难写,关键是它没有标准答案,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大家一定要辩证地看待文稿写作的这种反复性。大家也应该牢记一点,谁负责、谁把关,就应该领会和吸收他的意见。材料把关是一种层层负责制,必须一级对一级负责。 2.按照“十六字”(两无两一)原理思考布局,解决写得好不好的问题。 “十六字”原理即:“彼此独立,互无遗漏”、“一线串珠,一字相连”十六字。 “凡作文之道,构思为先”,这是古人写作的经验之谈。构思在文稿写作中起着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环节,文稿写作,我还是强调列提纲。最好是拟定了提纲,跟把关人协商好后,送领导审阅同意后再开始起草,避免走弯路。怎么样列提纲呢?就是要在内容组织上做到“彼此独立,互无遗漏” ,结构布局上做到“一线串珠,一字相连”。 一是按照“彼此独立,互无遗漏”原则组织内容。所谓 “彼此独立,互无遗漏”,通俗地说就是内容无交叉、无遗漏。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少同志写的材料被领导批评:“思维混乱”,说写的材料像扭麻花一样纠缠不清,像蓬勃生长的藤蔓一样毫无头绪。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按照“彼此独立,互无遗漏”这句话进行分类归组,这也就是解决思考、表达和解决问题的逻辑的著名书籍《金字塔原理》的核心思想。这本在麦肯锡咨询公司使用40年的经典培训教材,告诉人们写作的过程是如何完成的,它总结概况了写作的要领,让人们相对轻松的掌握写作的基本技能,这也是我今天和大家交流的核心招式,也是相对难以理解的招式。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到网上查找一下《金字塔原理》这本书,可以读读简介,也可以买回来看看,甚至介绍给孩子读读,这将对快速提高表达、沟通、写作水平提供十分有力的帮助。 “彼此独立,互无遗漏”(无交叉、无遗漏)讲的是一种归类方法。这是因为人一次能够理解的思想或概念的数量有限,通过归类分组,能够强化理解和记忆。举个例子:你准备去买些报纸回来看看,妻子见你要出去,她说:“你给我买些葡萄,我想吃葡萄了,对了,你还给我买的牛奶”。你刚准备出门,她又接着说:家里的鸡蛋没有了,买点鸡蛋回来,哦,土豆也没有了,还买些土豆。你刚走到门口,她又说,再买些胡萝卜,也可以买些橘子。你打开门,她喊:还有咸鸭蛋。你走进电梯,妻子还在说“苹果,酸奶”。你不耐烦地问道,还有没有?如果你不重新读一遍上面的文字,你肯定不记得究竟要买那些东西了,结果大多数丈夫回家时,只是买了报纸和葡萄。如果你妻子用金字塔原理思维来和你交流,她可能会这样说:“老公,你给买三种东西回来,一是水果,二是蔬菜,三是蛋奶产品”然后她接着分类:水果就买点葡萄、橘子、苹果,蔬菜就买点土豆、胡萝卜,蛋奶产品就买牛奶、酸奶、鸡蛋。这样是不是听起来很不同呢?事实上,我们平时说话一般没有谁这样说,如果这样说的人思维一般都很严谨。说话尝且如此,材料写作更应该注意。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