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如何掌握写稿的规律 文稿它是公文,但不是一般性的公文,政治性、政策性都很强;它是官样文章,但要求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具有宏观视角、大局眼光,有高度、有深度,又要切合实际,起点要高,落脚要实,让老百姓听得懂、听得进、愿意听;它不讲空理论、大道理,但绝对不缺少理论的厚重,又要与具体实际保持紧密联系,学者看了不觉得浅陋,百姓看了不觉得深奥,基层干部看了可付诸落实。这些标准对文稿起草者的要求很高,有没有固定的范本和模式可以套用呢?现在不是流行标准化、模块化、流程化吗?能不能找个套路使用呢?以前看武打小说,发现一些武功高手都有共同点:对于练功习武之人而言,90%以上是在练习内功,真正练习套路的充其量也只花了不到10%的功夫。习文与习武同理,重在内功修炼。内功练成,套路自成;内功精进,技法精当。古人云:“文无定式”、“水无常形”,但是作为初学者,即便是修炼内功,也要按照师傅教的去研习,至少也要照着猴、虎、鹤什么的才能练成形意拳,底子好、悟性高的也要找本武林秘籍对照参悟。这说明,在学习初期,做任何事情还是需要一定的范本,通过范本才能琢磨出一些规律。作为文字工作的入门者,掌握一些文稿写作的基本规律,可以让工作变得轻松、身心变得轻灵,提高变得快捷、工作效率成倍增长。 文稿起草的规律到底是什么?我今天就讲一讲我学习和参悟的四招,毫无保留地和大家分享: 第一招:背景把握“5W”原则 第二招:布局思考“十六字”原理 第三招:语言表达“4W”模式 第四招:修改、校对的三重视 1.按照“5w”原则思考背景,解决写得对不对的问题。 “5w”即:一是在何种场合用?二是起草者的角色定位是什么?三是的材料的受众是哪些人?四是要达到的目的和效果是什么?五是材料把关者有什么要求和习惯? 前面讲过一种现象,就是刚进机关门的大学生写不好材料,还有另一种现象,有些同志他的文学造诣很高,写诗歌散文甚至小说都写得很好,让他们起草文稿,他们下了很大功夫,语言也很精美,但是领导拿到手中却没法用。这究其是什么原因?原因纵然很多,归纳起来,关键在于文稿起草者研究背景的功夫下得不够,理性不够,感性太足。简单地说,没有准确区分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使用者、不同的受众对文稿的要求不一样。 以某项目专项迎检工作(国家生态县、营改增等)为内容,同一领导参加会议进行讲话,进行如下对比分析:
为什么同一工作、同一内容在不同时候、不同场合就导致整个材料的体例、结构、重点、语气都发生了变化,这就是因为材料的背景发生了变化,内容就必须随之发生变化。一个材料走天下,这种想法绝对是错误的,必须高度重视材料的背景,这是解决一篇材料写完能不能用的问题的关键所在。 一要明确场合的不同对文稿定位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所谓场合,就是文稿使用的情境;这是文稿写作角度的决定性因素。以讲话稿为例,我们在起草讲话中,对会议的方案十分重视,要求写稿者起草材料前,必须认真并充分了解会议的规模、形式、内容、议程以及参会人员的范围和知识水平等等,通过这些来确定材料大致的体裁,然后根据讲话人的身份再确定讲话的基调。如在大型会议所使用的工作报告,一般来讲就用固定的体例,内容照顾全面,详略得当,语言相对书面化并且比较严谨;而在小型会议上的发言稿则没有固定的体例,可以根据会议的主题和使用者的身份,内容无需面面俱到,语言也可口语化、生动一些,在文稿设计上还需要给使用者一定的发挥空间,避免闷头念稿而缺乏互动。这就是情境不同导致材料的不同。 二要明确起草者的角色定位不同决定了材料的高度、深度和程度的不同。材料行不行,另外一个重点就是起草者的角色定位是否准确。比如我,在父母面前是儿子,在儿子面前是父亲,因为这种定位,决定了我在父母面前就应该表现恭敬和谦卑的态度,在儿子面前就应该保持威严和权威态度。角色的不同,导致说话的语气就会大不相同,这一点大家应该会有很深的感受。不少单位写得材料交到我们哪里,我们翻一翻,就打回去了。为什么?因为材料还是站在局长的角色在讲,按照局长的语气在讲。既然是让县长讲,就要站在县长的角度写、用县长的语气讲。县长讲的和局长讲的内容虽然一样,但是高度、深度和程度应该和局长绝然不同,之所以不同,就是起草者站的角色定位的不同。有的同志说,我又不是县长,我站不到那个高度!但你也不是局长,还是尽量把自己拔高了,写出了局长的话。要想材料过关,起草者的角色定位就是领导者,必须 “关起门来当领导”,将普通的个人身份等同于领导的身份,时时处处 “跳起来摘桃子”,字字句句讲的都是领导想讲、要讲的话。前面不是讲过 “身在兵位,胸谋帅事”吗?文稿起草人不是领导,却要与领导思维同步、与领导的思想同频、与领导的意志共振,甚至有时候还要想领导未想之事、谋领导未谋之策,这既是文字工作者的难处,也是文字工作者的境界。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