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沛县,一个引刘邦为豪的苏北小城,近日因突然被曝出的“平坟运动”(当地官方称为“殡葬改革”),而卷入舆论的刀尖浪口。 它是否真的在步河南周口、安徽安庆之后尘,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强制平坟运动呢?近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在当地实地走访多日发现,江苏沛县的平坟动作相对比较平和,目前已进入尾声。 不过,以“移风易俗”等名义开展的平坟运动,如何与普通民众的朴素情感和信仰达成平衡、兼容,仍是一个待解的难题。 各位可以发现,我在开头高度概括了这场运动,并且指出这场平坟运动的难题,而这个难题是有普遍性的。 很多新闻,就可以用这种方法。 一开始,我们用简单的几句话交代时间、地点、事件,然后马上转入这件事有什么主题、有什么意义、有什么难点等等。 相当于,我们引导读者去关注新闻的背后有什么。 比如,我在9月份写的一篇预发稿件:南京虐童案今天开审,被控故意伤害养母坚持不认罪 备受关注的“南京虐童案”,将于今天( 检方指控称,“虐童案”的当事女主角、男童“小宝”的养母李征琴涉嫌故意伤害罪。而李征琴本人认为,她自己虽然有过错,但并没有犯罪。李的“虐童”行为构成犯罪与否,或将成为本次庭审的争议焦点。 这桩由微博“举报”而引发社会关注的养母“虐童案”,连同2013年发生在南京的吸毒妈妈乐燕饿死女童案(乐燕后来因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无期徒刑),刺痛着这个城市,也让未成年人的监护权问题浮现于公众面前。 你们看,还是高度概括,并且往前推一步,让大家关注未成年的监护权问题。 C、对话描写 我们在写新闻的时候,可以叙述和对话交叉,对话有时候可以画龙点睛。 比如,《“名校博士,精通多国语言”的南京偷车贼说:我被生活打败了》 我在结尾,是这样写一个偷电动车、在做家教的小知识分子: 刘征呈现着多面性,一个小知识分子在时代浪潮中想着向前,惦记着“再办培训学校”,却一再退步,一再困厄。 他对高三男生说,你放松点,课堂上认真听、写,下课回家就不要再想,路上可以四处观察,作文很快会提高的。海明威有句话,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你有没有信心? 学生说,有。 师生两人挥手告别。 刘征转过头对我(澎湃新闻记者)说,“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那你为什么偷电动车呢?” “那就是被生活打败了。” 大家可以看到,这个场景很戏剧化。用对话呈现,很有现场感。用它来收尾,意犹未尽。 D、隐喻、象征 你会发现,新闻作品和文学作品有时候是相通的,隐喻、象征之类的手法,都可以拿过来用。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