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二:有一次开车送个人去某中学办事,发现学校旁边的红绿灯南北方向左转通行时间只有10秒钟。学校处在新城区,之前刚建校时,很少有汽车通行,红绿灯设置多长时间都无所谓。然而,经过十好几年,新城区热闹起来,私家车拥有量迅猛增加,开车接送孩子的家长不在少数。有关部门却完全忽视了情况的变化,10秒钟绿灯一直未改,由于每次只能过3辆左右的车,造成交通拥堵现象时有发生。 想到目前很多地方,公交改线了,站台上的路线图却久久没有更改;干部调离了,办事大厅告示牌上还有他的照片、电话等等,便写了篇《公共服务得“赶趟”》的评论,2015年11月29日就在《人民日报》“今日谈”见报。不久,江西电视台都市频道播发的南昌市内建地铁时,一些道路设置了改道行进红绿灯,可是,地铁围挡拆除很长时间,红绿灯都没更改过来,使过往司机很迷茫,意见也很大。这说明,我那篇评论切中了时弊,是民生大事。 以上的故事说明,评论要接地气,要从现实生活的最底层找话题,找最小的话题,坐在办公室里凭空想象,以高大上的姿态,很难写出有血有肉的东西。 另外,一篇作品的产生,有时虽然仅仅只需要一个小小的提示,可这却是长时间研究、观察某一现象而有所发现的结果。观察必须辅之以思考,懒得动脑子的观察,只能是看热闹;浮光掠影的观察,则可能流于肤浅的感觉,这都是写不出有见地的评论的原因。 评论写好了,就要向媒体投稿。关于投稿,我个人的经验是—— 四、投稿要克服两种心态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写文章也一样,永远没有最好,没有高手,只有更好,只有暂时领先。文章不怕千回改,多听听他人的见解,不可以自以为是,也不要羞羞答答怕见人。因此,打算向报刊投稿的人一定要克服两种心态: 一是自以为是。有的人自以为文章写得最好,不需要别人品头论足。评论虽然是作者个人观点的释放,但必须让受众接受,也就是说,你对某个人或某件事的评述,不仅仅只代表个人的主观意见,更要代表大众发声。自以为是,与指鹿为马没有什么区别,其所发表的观点也只能是强词夺理。我承认,写文章也像十月怀胎,自己身上掉下的肉,哪个母亲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是世界上最聪明、最漂亮的孩子,其心情可以理解。但无论你怎样认为,是骡子是马,总得牵出来遛遛。我那篇《有一种年礼叫“帮扶”》的稿子,就是和我们市委宣传部的干部讨论出来的,题目则是与市委办一个副主任商量定下的。 二是怕别人看了笑话自己。有的年轻人投稿时存在自卑心理,怕别人看了自己的文章后,不是帮助修改、提意见,而是拿其中某句话当笑料,或者怕人知道投出去的稿件没用而被人嘲讽。这样的人,你记住下次别让他看就是了。遇到挫折就打退堂鼓,这就正是某些心怀叵测的人想要的效果,因为,他又可以嘲笑你无能,不出他所料。 五、如何与编辑交流 投稿,免不了要与编辑交流。作为作者,在与编辑交流、交往时,我们也要理解编辑。有的作者总希望自己投的每一篇文章都用出来,有的甚至一时心血来潮,一天向同一家报纸或者同一版面投好几篇稿子,这样是很不妥的。 在人际关系十分微妙、复杂的年代,总有人把简单的事情想复杂。身边经常有人问我,你报社有熟人吧?有一次我们几个文友聚会,一名小学老师听文友介绍,说我在《人民日报》上了不少稿,那人一脸不屑地说:“是通过熟人吧?”当时,我真有点愤怒。我不否认投稿用稿存在人缘关系,但有的关系是靠稿件质量、个人人格魅力建立起来的,是纯洁的、高尚的。 举一个自己与编辑交流的例子。2014年9月24日,我接到《人民日报》“今日谈”编辑的电话,他告知,我投的题为《让孩子们懂得国庆》一稿已编为“今日谈”备用稿。接电话时,我都没问人家的名字。10月2日,我在《人民日报》一版 “今日谈”刊发了第一篇评论稿,见报稿改题为《懂得国庆,才知国家》。当天,稿件编辑吕晓勋发信息告诉我稿子见报的消息,我才知道编辑名叫吕晓勋,从此,我们结下了不解之缘。 2015年1—7月,我连续在“今日谈”用稿5篇。用第五篇之前,他说我见报较多,让我取个笔名。我说,我是丰城人,丰城又有“剑邑”之誉,我便取笔名为:丰剑。吕老师很赞同。7月29日的“今日谈”用稿《引进经验需要本土化》便用了笔名“丰剑”。2015年9月14日,吕老师又发信息与我互加微信。虽然,我们一直没有见过面,甚至不知道他多大年纪,但他对每一位普通作者高度负责又谦虚温和的崇高精神境界,深深地激励、感动着我。 尽管我们已经是微信交流中的熟人,但我从来没有催问过用不用稿子的事,更没有向他要求过帮忙用稿之类的话。我们应该相信编辑能认真处理每一篇作者来稿。2015年7月,我有一篇题为《完成指标不等于落实》的稿子,投稿时,我把手机号写错了一个数字,编辑编稿时想核对一个问题,他按稿子后面的电话打了3次,对方都说打错了,后来他又发信息,对方回复说是广西人。这个编辑却没放弃我的稿件,最后问到吕晓勋老师,才得知我的电话,并打了电话给我,说了事情的经过。这篇稿子7月18日在“今日谈”用出来了。由此说明一个道理,写出能让编辑眼前一亮的稿子,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 六、投稿要研究栏目定位 报纸评论栏目很多,有的只谈党建话题;有的专门涉及经济;有的则侧重文化;有的专议民主法制;有的只聊生态环境;有的则对教育话题进行讨论等等。下功夫研究栏目定位,抓住栏目特性,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主题,投向相适应的栏目,才能提高命中率。否则,将经济类评论投给党建类栏目,写得再好也用不了。 当然,也有不设定主题的栏目,我们同样要琢磨透栏目对稿件的具体模式。像《人民日报》“今日谈”专栏的特点就是: 不预设主题——无论是新近发生的、还是身边存在的,只要是值得一议的现象和话题,都可进入“今日谈”视野。当然,栏目特别欢迎来自一线、接地气的鲜活题材,以小见大,居高声远。 不预设立场——或褒扬,或针砭;或倡导,或劝勉;或解惑,或释疑;或为当头棒喝,或为灌顶醍醐。只要符合主流价值,立论表达精当,你尽可开门见山、直抒胸臆。 不预设风格——无论是专业化的评点,还是拉家常的表达;无论是老到的辛辣,还是活泼的文风,都是这块“绿地”欢迎的类型,“群言堂”就是“百花园”。当然,杜绝“长假空”,唯求“短实新”,坚持三四百字的短小篇幅,是这个栏目不变的风格。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