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一名乡镇干部热爱写作,且坚持30多年笔耕不辍,终至评论稿屡上《人民日报》头版,他是如何做到的?刊发于2016年第6期《中国记者》的这篇文章,给所有热爱评论以及各类稿件写作的读者提供了参考。 作为一名乡镇干部,工作之余,我十分痴迷于评论写作。至今,已在各级党报刊发评论稿200多篇,其中,《人民日报》用稿22篇,并有10篇上了一版“今日谈”。辛勤付出,也有喜悦的回报,20世纪90年代,我的工资收入每月只有360多元时,有一年得到的稿费、奖金就有9800多元;2015年,稿费加奖金达到9.3万多元。 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我是如何爱上写评论的?又如何坚持30多年不放弃?我身处最基层,怎么才能提高投稿命中率?下面,笔者就近年来评论写作与投稿谈谈个人的粗浅认识,与同行交流。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写评论,纯粹是个人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 怎么才能有兴趣而且又能有成就呢? 兴趣可以培养。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是一出生就注定只能干某一行,很多时候都是受环境影响。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一对外国夫妇生个孩子,假如这孩子一生下来就由北京人抚养,跟着学说北京话,吃北京味,试问,这个孩子还能说外语、吃西餐吗?这就是环境的作用,是北京的语言、生活环境培养了小孩的兴趣。生活中,有人看了几次好风景后,就产生旅游的想法,继而又萌动摄影的热望,最后成为自然风景摄影家,这就是兴趣的作用,其中,就有兴趣培养的过程。 兴趣需要坚持。人们要想在某个方面取得成果,凭一时的冲动很难实现,我们必须有耐力、长期坚持。著名科学家达尔文因一次考察,对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动物外型的异样产生兴趣。之后,达尔文用了22年的时间写成《物种起源》一书,提出进化论,推翻了“世界上的一切生物都是上帝创造的”这个亘古不变的说法。 兴趣应当专注。其实,兴趣敏感的人都生而有之,只不过,有的人由于兴趣太广泛而造成对什么都一知半解;也有的人经不住诱惑,今天对这个目标感兴趣,明天又对另外一个目标感兴趣,最后,都应了“艺多不供家,崽多不供爹”的古训。比如:有人看到某人官越当越大、或者某人当上了老板,觉得自己并不比他们差,为何就只能清苦地写写文章呢?我觉得,这样认识就错了,因为,人家的兴趣本来就是一心想做官、当老板,人家一直坚持不懈地追求,而你不是,也不行。看到什么都眼红心跳,那有可能到头来什么都不是,终将一事无成。 兴趣应耐得住寂寞。仅有兴趣,不可能一开始就很“风光”,甚至有可能一辈子都“风光”不了。因此,在写作的道路上,我一直信奉意大利文学家但丁的名句:“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1986年,我在一所村小学教书。有一天,我在办公室看报纸,有人来到我身边,一把将我手中的报纸夺去,冷冷地说:“这么大一份报纸,怎么净登别人的文章,你写的都沉到大海里去了?” 从此,我发誓,我一定要写出能登报的文章! |
说点什么...